还剩11页未读,
继续阅读
第一章复习巩固卷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
展开
这是一份第一章复习巩固卷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共14页。
第一章复习巩固一、单选题1.(2022九上·温州月考)如图所示为4种水果的pH值,其中酸性最强的是( )A.柠檬 B.木瓜 C.西瓜 D.柿子2.(2022九下·杭州月考)测量是一个把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进行比较的过程,下列实验过程中没有用到这一科学原理的是( ) A.用天平测出某物体的质量B.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C.用弹簧秤测出某物体的量力D.用pH试纸测出某溶液的pH3.(2023九上·长兴期末)下表中是湖州地区种植的各种酸甜爽口的水果。其中酸性最强的水果是( ) A.蓝莓 B.杨梅 C.西瓜 D.猕猴桃4.(2022九上·舟山开学考)南海秋实厅的紫甘蓝是老师爱吃的蔬菜,含有丰富的花青素,花青素遇酸性溶液变红色,遇碱性溶液变蓝色,在凉拌紫甘蓝丝时,观察到菜丝变成红色,可能是加入了下列调味品中的( ) A.食醋 B.味精 C.食盐 D.香油5.(2022·温州模拟)在2023年上海国际车展中,新能源汽车成为绝对主角。某电动汽车采用磷酸亚铁锂电池,.其充电反应原理为: LiFePO4FePO4+Li,该电池充电时的化学反应属于( ) A.分解反应 B.化合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6.(2023·浙江模拟)三星堆考古发掘出土的玉石器、铜头像、青铜神树和鸟型金饰片等重要文物。下列制作过程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雕刻玉石 B.打磨铜像 C.矿石炼铜 D.锻打金块7.(2022·台州)先秦时期,人们就知道在水中加入草木灰(含有K2CO3)来提高洗涤衣物的效果。下列物质与K2CO3溶液一样呈碱性的是( )A.稀硫酸 B.食醋 C.蒸馏水 D.碳酸钠溶液8.(2022九上·杭州月考)已知电导率传感器用于测量溶液的导电性强弱。一定条件下,电导率的大小能反映离子浓度的大小。常温下将一定质量的氯化钠固体加入盛有 100mL 蒸馏水烧杯中,测得的电导率数据如图所示。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由图可知,a 点对应的操作是向水中加入氯化钠固体 B.c点的电导率不再变化,说明此时溶液已达到饱和状态 C.测定氯化钠溶液中不同位置的电导率,数值相同,说明氯化钠溶液是均一的 D.由图可知,可通过测量液体电导率来区分蒸馏水和稀氯化钠溶液9.(2023九上·南浔期末)我们周围的物质都在不断发生变化。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铁丝折弯 B.水蒸发C.水果腐烂 D.冰块融化10.(2022九上·宁波月考)如右图所示装置,将X滴加到Y中,U形管中的液面变得左高右低,则X、Y对应的试剂组可能是( ) A.A B.B C.C D.D11.(2022九上·瑞安期中)胃酸中含有HCl,当胃酸过多会引起的胃病,需用抗酸剂治疗来消耗胃液中的H+。下列物质不能用抗酸剂的是( ) A.MgO B.CaCO3 C.AgNO3 D.Al(OH)312.(2022八下·杭州期中)课堂上,老师给同学们做了如下几个演示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甲实验可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B.图乙实验可观察到液体由紫色变红色C.图丙实验塑料瓶变瘪是由于CO2能溶于水D.图丁实验说明了氧气具有可燃性13.(2022·舟山)一瓶存放较长时间的石灰水,瓶内壁附有一层白膜,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白膜都是氢氧化钙 B.白膜的形成与二氧化碳有关C.白膜可用盐酸除去 D.试剂使用后应及时盖上瓶塞14.(2023九上·南浔期末)在①二氧化碳,②酚酞试液,③稀盐酸,④硫酸铜溶液这四种物质中,能和氢氧化钠作用且表现出了“碱的通性”的组合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二、填空题15.(2022九上·嘉兴月考)在1支盛有3毫升氢氧化钠稀溶液的试管里,滴加几滴酚酞试液,再向试管里逐滴加入稀硫酸,边滴边振荡。(1)上述活动中,出现 现象证明发生了化学反应。(2)写出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本质可用下图表示,酸与碱之间反应的实质 。16.(2022·南湖模拟)某科学学习小组在实验过程中,向一定量的硫酸铜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钡溶液直至过量,生成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氢氧化钡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反应进行到b点时,溶液的pH值 7(选填“>”“=”或“<”),C点溶液中的溶质是 。 17.(2022九上·浙江月考)已知碳酸钠溶液呈碱性,随着盐酸的滴入溶液碱性减弱(pH变小),反应存在两个过程:先发生Na2CO3+HCl═NaHCO3+NaCl,后发生NaHCO3+HCl═NaCl+CO2↑+H2O。碳酸钠溶液中滴入盐酸的反应过程中CO32-,HCO3-和H2CO3含量变化如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加入盐酸使溶液 pH 为 10 时 ,混合液 中含碳元素 的离子有 ;(2)曲线 OAB 段混合溶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pH=8时碳酸钠和稀盐酸已恰好完全反应,但pH=6时才开始逸出CO2气体,这是为什么?三、实验探究题18.(2023九下·永康模拟)《天工开物》中有“煤饼烧石成灰”的记载(文中的“石”指石灰石),拓展课上,小康对其展开如下探究:如图甲所示,先利用煤气灯(煤气的主要成分是CO)煅烧石灰石,然后完成后续操作;最后又补充做了如图乙所示实验。观察到的现象:①烧杯内壁上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②试管A中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试管B中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1)能作为石灰石发生化学变化的证据是现象 (选填“①”“②”或“①和②”)。 (2)继续向试管A上层清液中逐滴滴加稀盐酸,至红色恰好褪去。轻轻晃动试管A,溶液自下而上又变为红色,此时试管A红色溶液中一定存在的溶质有: (除指示剂外)。(3)为检验图甲所示实验中的石灰石是否完全分解,小康同学取一定量煅烧后产物于试管中,向其中先加入适量的水,再加入少量稀盐酸溶液,发现无气泡产生,说明石灰石已经完全分解。你认为该结论合理吗?请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19.(2022九上·富阳月考)小华同学通过阅读课外资料得知,潜水艇中常用过氧化钠(Na2O2)作为供氧剂,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CO2 = 2Na2CO3+O2,2Na2O2+2H2O === 4NaOH+O2↑,于是他用如图所示装置来制取CO2并验证其与Na2O2的反应:(1)装置B的作用是 。(2)反应后装置C硬质玻璃管中固体的成分是什么?小华为此又进行了如下探究:【猜想与假设】猜想一:Na2CO3;猜想二:Na2CO3和Na2O2猜想三:Na2CO3和NaOH;猜想四:Na2CO3、NaOH、Na2O2【设计实验】(3)【反思与评价】反应后装置C硬质玻璃管中的固体含有NaOH,原因可能是 。20.(2022九上·余姚期末)小科在研究酸的化学性质时,做了如图所示的五个实验(A-E为装置代号)。(1)实验过程中有气泡产生的试管是 。(填装置代号)(2)实验时,某试管中出现了明显的实验现象,向该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蓝。据此推断,该试管中最初发生的反应为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3)五个实验完成后,小科又进行了如下实验:在上述五支反应后的试管中,抽取两支试管内的溶液进行混合,观察到先产生气体,后出现白色沉淀:将混合后的物质过滤,得到滤液X,向滤液X滴加无色酚酞试液,发现溶液不变色。则滤液X中,溶质可能为(除酚酞外) 。(选填字母代号) A.NaCl B.NaCl、HClC.NaCl、CaCl2 D.NaCl、CaCl2、HCl四、解答题21.(2022九上·苍南期中) 2022年9月25日,我国海军首艘航母辽宁号服役10周年之际,福建舰舾装顺利,中国三航母逐梦万里海天正当时。制造航空母舰使用大量合金材料(如铁合金、铜合金和钛合金等) ,钛(T)因其硬度大熔点高、常温下与酸和碱都不发生反应、有很强的耐腐蚀性等优良性能被认为是本世纪重要的金属材料,由钛铁矿(主要成分是FeO和TiO2)提取金属钛的主要工艺流程如下图: (1)步骤II中,TiO2、 炭粉混合物在高温条件下通入氯气(Ch)制得TiCl4和一种可燃性气体,该可燃性气体是 。(2)步骤III的反应方程式是 。(3)所得金属钛中含有少量的金属镁。若要除去金属钛中的镁,可加入的试剂是 。充分反应后,再通过 (填操作名称) 、洗涤、干燥即可。 22.(2022九上·温州月考)某科学实验小组为了探究酸和碱的反应放热,使用了甲、乙装置进行实验,已知饱和石灰水溶解度随温度增高而降低。 (1)甲装置中,左瓶试管中右导管是为了 。 (2)乙装置中,观察到 ,可以说明此反应放热。 (3)甲、乙均使用氢氧化钠溶液,未使用氢氧化钠固体的理由是 。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解析】【分析】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等于7时呈中性;大于7时呈碱性,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柠檬的pH=2最小,因此酸性最强。 故选A。2.【答案】B【解析】【分析】哪个选项中描述的过程不是测量,哪个就是正确选项 【解答】A:用天平测出某物体的质量,属于测量。 B: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不属于测量。 C:用弹簧秤测出某物体的量力,属于测量。 D:用pH试纸测出某溶液的pH,属于测量。 故选B。3.【答案】B【解析】【分析】pH越小,酸性越强,碱性越弱,据此分析判断。【解答】根据表格可知,杨梅的pH最小,则杨梅的酸性最强,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4.【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颜色变化确定物质的酸碱性即可。【解答】根据题意可知,甘蓝丝变成红色,说明加入的物质呈酸性。在食醋、味精、食盐和香油中,只有食醋呈酸性,因此加入的应该是食醋,故A正确,而B、C、D错误。故选A。5.【答案】A【解析】【分析】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有:分解反应、化合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该电池充电时的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一种、生成物两种。【解答】A、一种物质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A符合题意;B、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产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B不符合题意;C、由一种单质跟一种化合物发生反应生产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C不符合题意D、由于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产新化合物的反应叫做复分解反应,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6.【答案】C【解析】【分析】我们把没有新物质得产生的变化成为物理变化;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成为化学变化;【解答】A. 雕刻玉石,没有新物质的产生,属于物理变化;B.打磨铜像,没有新物质得产生,属于物理变化;C. 矿石炼铜 ,有新物质的产生,属于化学变化;D. 锻打金块 ,没有新物质的产生,属于物理变化;故答案为:C.7.【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分析。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稀硫酸和食醋的pH都<7,二者成酸性,故A、B不合题意; 蒸馏水的pH=7,呈中性,故C不合题意; 碳酸钠的pH>7,呈碱性,故D符合题意。 故选D。8.【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溶液导电的原理以及图象信息来分析解答。【解答】A.纯水几乎不导电,由图象可知,实验开始时电导率为零,a 点对应的操作是向水中加入氯化钠固体,加入氯化钠后,固体逐渐溶解,溶液中的离子浓度不断增大,溶液的电导率不断增大,故A正确不合题意;B.c点的电导率不再变化,则离子浓度不再改变,但不能说明溶液达到饱和状态,也可能是加入的氯化钠已完全溶解,故B错误符合题意;C.溶液具有均一性,因此测定氯化钠溶液不同位置的电导率,数值相同,故C正确不合题意;D.蒸馏水的电导率几乎为零,而氯化钠溶液的电导率不为零,所以可通过测量液体电导率来区分蒸馏水和稀氯化钠溶液,故D正确不合题意。故选B。9.【答案】C【解析】【分析】A.铁丝折弯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B.水蒸发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C.水果腐烂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化学变化,符合题意;D. 冰块融化 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解答】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10.【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将X滴加到Y中,U形管中的液面变得左高右低,说明装置内压强减小,装置内减小可能是装置内温度降低,也可能是气体减小分析。【解答】 将X滴加到Y中,U形管中的液面变得左高右低,说明装置内压强减小。A、氯化钠溶解于水温度没有变化,装置内压强也没有变化,不符合题意;B、硝酸铵溶解于水时吸热,溶液温度降低,装置内压强减小,符合题意;C、生石灰与水反应会放热,装置内压强增大,U形管液面会出现左低右高,不符合题意;D、碳酸钠与盐酸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碳,使得装置内压强增大,U形管液面会出现左低右高,不符合题意;故选B。11.【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所给各物质与盐酸反应时消耗的离子种类分析。【解答】A、氧化镁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消耗了氢离子,可作抗酸剂,不符合题意;B、碳酸钙可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消耗了氢离子,可作抗酸剂,不符合题意;C、硝酸银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银和硝酸,没有消耗氢离子,不可作抗酸剂,符合题意;D、 Al(OH)3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消耗了氢离子,可作抗酸剂,不符合题意;故选C。12.【答案】D【解析】【分析】(1)根据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判断;(2)根据酸碱指示剂的性质判断;(3)根据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和化学性质判断;(4)根据氧气的化学性质判断。【解答】A.图甲中,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则石灰水变浑浊,故A正确不合题意;B.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会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成红色,故B正确不合题意;C.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较大,且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这都是塑料瓶变瘪的原因,故C正确不合题意;D.带火星的小木条深入氧气中会复燃,说明氧气有助燃性,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13.【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氢氧化钙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分析。【解答】A、白膜含有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的碳酸钙,符合题意; B、 白膜的形成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 ,不符合题意;C、碳酸钙可与盐酸反应,白膜可用盐酸除去 ,不符合题意;D、 试剂使用后应及时盖上瓶塞 ,以防止变质,不符合题意;故选A。14.【答案】A【解析】【分析】 与①二氧化碳、②酚酞试液、③稀盐酸、④硫酸铜溶液反应都是碱中氢氧根离子的作用,体现了碱的通性;故答案为:A。【解答】根据反应时消耗氢氧根离子体现了碱的通性分析。15.【答案】(1)红色溶液褪色(2)H2SO4+2NaOH=Na2SO4+2H2O(3)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分子的过程【解析】【分析】根据酚酞遇碱性溶液呈红色,遇中性溶液呈无色,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酸和碱的反应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分子的过程 。【解答】(1)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能使酚酞变红,所以通过加入稀硫酸后溶液红色褪去可证明发生了化学反应;(2)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反应方程式为H2SO4+2NaOH=Na2SO4+2H2O ;(3)酸和碱的反应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分子的过程 ;故答案为:(1)红色溶液褪色;(2)H2SO4+2NaOH=Na2SO4+2H2O ;(3) 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分子的过程 。16.【答案】=;Ba(OH)2(氢氧化钡)【解析】【分析】根据硫酸铜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硫酸钡两种沉淀,水的pH=7分析。 【解答】 向一定量的硫酸铜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钡溶液直至过量,硫酸铜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硫酸钡两种沉淀,反应进行到b点时恰好完全反应,液体只有水,pH=7,c点为氢氧化钡过量,溶液中溶质为氢氧化钡。 故答案为:=; Ba(OH)2(氢氧化钡) 。17.【答案】(1)CO32-,HCO3-(2)Na2CO3+HCl═NaHCO3+NaCl(3)pH=8时,虽然反应开始产生CO2,但CO2溶于水且和水反应生成H2CO3,所以没有马上逸出;而pH=6时溶液中CO2和H2CO3达到饱和,CO2开始逸出。 【解析】【分析】(1)根据加入盐酸使溶液 pH 为 10 时 ,部分碳酸根离子发生反应生成碳酸氢根离子分析;(2)根据 曲线 OAB 段为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氯化钠分析;(3)根据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及与水反应的性质分析。【解答】(1) 加入盐酸使溶液 pH 为 10 时 ,部分碳酸根离子发生反应生成碳酸氢根离子,则混合液 中含碳元素的离子有CO32-,HCO3-;(2) 曲线 OAB 段为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氯化钠,混合溶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HCl═NaHCO3+NaCl ;(3)pH=8时,虽然反应开始产生CO2,但CO2溶于水且和水反应生成H2CO3,所以没有马上逸出;而pH=6时溶液中CO2和H2CO3达到饱和,CO2开始逸出。故答案为:(1)CO32-,HCO3- ;(2) Na2CO3+HCl═NaHCO3+NaCl ;(3) pH=8时,虽然反应开始产生CO2,但CO2溶于水且和水反应生成H2CO3,所以没有马上逸出;而pH=6时溶液中CO2和H2CO3达到饱和,CO2开始逸出。18.【答案】(1)②(2)氯化钙、氢氧化钙(3)盐酸不够,被氢氧化钙或氧化钙完全反应【解析】【分析】(1)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2)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碳酸钙难溶于水,不能使酚酞溶液变色。【解答】(1)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由于有二氧化碳,但是由于煤气灯的主要成分是CO,燃烧会生成CO2,无法确定是由煅烧石灰石产生,因此只有②可以证明石灰水发生了化学变化,因为碳酸钙不溶于水,不会使无色酚酞变红,说明石灰石发生了化学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2)继续向试管A上层清液中逐滴滴加稀盐酸,至红色恰好褪去,说明氢氧化钙与盐酸刚好完全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但是氢氧化钙微溶于水,轻晃试管之后,氢氧化钙继续溶解了,使溶液继续呈碱性。因此试管A红色溶液中一定存在的溶质有氯化钙和氢氧化钙。(3)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稀盐酸溶液加入后优先与氢氧化钙发生反应,再与石灰石发生反应,因此当盐酸量比较少时,被氢氧化钙反应完,即使有石灰石也不会有旗袍生产。故答案为:(1) ② (2) 氯化钙、氢氧化钙 (3) 不合理,盐酸不够,被氢氧化钙或氧化钙完全反应 。19.【答案】(1)除去CO2中混有的HCl(2)无气泡产生;MgCl2(3)制得的CO2中混有水蒸气且CO2的量不足【解析】【分析】(1)根据石灰石与盐酸制取的二氧化碳中会混有氯化氢分析;(2)根据 Na2O2能与水反应产生氧气,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产生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氢氧化钠与氯化镁反应可产生氢氧化镁沉淀分析;(3)根据二氧化碳中含有水且二氧化碳量不足时,Na2O2与水反应会产生氢氧化钠分析。【解答】(1)石灰石与盐酸制取的二氧化碳中会混有氯化氢,装置B的作用是除去CO2中混有的HCl;(2)Na2O2能与水反应产生氧气,向样品中加水,固体完全溶解,无气泡产生,则可证明样品中不含Na2O2,猜想三正确,则先向所得溶液中加过量氯化钡溶液,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产生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验证出碳酸钠同时将其除去,然后向上层清液中加入氯化镁溶液,氯化镁与氢氧化钠反应产生氢氧化镁沉淀,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样品中有氢氧化钠;(3)制得的CO2中混有水蒸气且CO2的量不足,会使反应后装置C硬质玻璃管中的固体含有NaOH;故答案为:(1)除去CO2中混有的HCl ;(2)无气泡产生; MgCl2 ;(3) 制得的CO2中混有水蒸气且CO2的量不足 。20.【答案】(1)A、B、C(2)Na2CO3+2HCl=2NaCl+H2O+CO2↑(3)A;C【解析】【分析】(1)根据金属和碳酸盐与酸反应会产生气体分析;(2)根据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分析;(3)根据实验中所给现象确定出试管中物质,再由反应后溶液成分一定有生成物,反应物可能剩余分析。【解答】(1)铁与盐酸反应会产生氢气,碳酸钙和碳酸钠与盐酸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碳,所以有气泡产生的试管为ABC;(2) 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蓝,说明溶液呈碱性,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钠溶液都呈碱性,但氢氧化钙、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无明显现象,碳酸钠与盐酸反应会产生气泡,所以该试管中为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 ;(3) 抽取两支试管内的溶液进行混合,观察到先产生气体,后出现白色沉淀,说明抽取的试管为BC或CD,C中溶液溶质为氯化钠和碳酸钠,B或D中为氯化钙和盐酸,混合后先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然后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将混合后的物质过滤,得到滤液X,向滤液X滴加无色酚酞试液,发现溶液不变色,则溶液中溶质成分一定有氯化钠,氯化钙可能剩余,碳酸钠和盐酸一定没有剩余,故选AC。故答案为:(1)ABC;(2) Na2CO3+2HCl=2NaCl+H2O+CO2↑ ;(3)AC。21.【答案】(1)一氧化碳(或CO)(2)TiClx+2Mg.2MgCl2+Ti(3)稀盐酸或稀硫酸;过滤【解析】【分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确定可燃性气体分析;(2)根据流程图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从而书写方程式分析;(3)根据钛不与酸反应,而镁能与酸反应分析。【解答】(1)TiO2、 炭粉混合物在高温条件下通入氯气制得TiCl4和一种可燃性气体,由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可知,该可燃性气体是一氧化碳;(2)由流程图可知,步骤III为TiCl4和Mg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MgCl2和Ti,反应方程式是 TiCl4+2Mg2MgCl2+Ti ;(3)钛不与酸反应,而镁能与酸反应,所以要除去钛中的镁,可加入适量稀盐酸或稀硫酸,再通过过滤、洗涤、干燥即可;故答案为:(1) 一氧化碳(或CO);(2)TiCl4+2Mg2MgCl2+Ti ;(3)稀盐酸或稀硫酸;过滤。22.【答案】(1)调节装置内压强(2)饱和石灰水变浑浊(3)氢氧化钠固体溶解也会放热【解析】【分析】根据酸和碱反应放热,会使装置内压强增大,氢氧化钙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氢氧化钠固体溶解放热分析。【解答】(1)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放热,会使装置内压强增大, 甲装置中,左瓶试管中右导管是为了 调节装置内压强。(2)氢氧化钙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乙装置中若观察到饱和石灰水变浑浊,则可证明此反应放热。(3)氢氧化钠固体溶解也会放热,所以实验中未使用氢氧化钠固体。故答案为:(1)调节装置内压强;(2)饱和石灰水变浑浊;(3)氢氧化钠固体溶解也会放热。水果名称蓝莓杨梅西瓜猕猴桃pH值4.02.56.04.5选项试剂ABCDXH2OH2OH2O盐酸YNaClNH4NO3生石灰Na2CO3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①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水,振荡固体完全溶解, 样品中一定没有Na2O2②取少量实验①所得溶液于另一试管中,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振荡有白色沉淀产生猜想三正确③取少量实验②所得上层清液于另一试管中,加入 溶液,振荡有白色沉淀产生
第一章复习巩固一、单选题1.(2022九上·温州月考)如图所示为4种水果的pH值,其中酸性最强的是( )A.柠檬 B.木瓜 C.西瓜 D.柿子2.(2022九下·杭州月考)测量是一个把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进行比较的过程,下列实验过程中没有用到这一科学原理的是( ) A.用天平测出某物体的质量B.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C.用弹簧秤测出某物体的量力D.用pH试纸测出某溶液的pH3.(2023九上·长兴期末)下表中是湖州地区种植的各种酸甜爽口的水果。其中酸性最强的水果是( ) A.蓝莓 B.杨梅 C.西瓜 D.猕猴桃4.(2022九上·舟山开学考)南海秋实厅的紫甘蓝是老师爱吃的蔬菜,含有丰富的花青素,花青素遇酸性溶液变红色,遇碱性溶液变蓝色,在凉拌紫甘蓝丝时,观察到菜丝变成红色,可能是加入了下列调味品中的( ) A.食醋 B.味精 C.食盐 D.香油5.(2022·温州模拟)在2023年上海国际车展中,新能源汽车成为绝对主角。某电动汽车采用磷酸亚铁锂电池,.其充电反应原理为: LiFePO4FePO4+Li,该电池充电时的化学反应属于( ) A.分解反应 B.化合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6.(2023·浙江模拟)三星堆考古发掘出土的玉石器、铜头像、青铜神树和鸟型金饰片等重要文物。下列制作过程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雕刻玉石 B.打磨铜像 C.矿石炼铜 D.锻打金块7.(2022·台州)先秦时期,人们就知道在水中加入草木灰(含有K2CO3)来提高洗涤衣物的效果。下列物质与K2CO3溶液一样呈碱性的是( )A.稀硫酸 B.食醋 C.蒸馏水 D.碳酸钠溶液8.(2022九上·杭州月考)已知电导率传感器用于测量溶液的导电性强弱。一定条件下,电导率的大小能反映离子浓度的大小。常温下将一定质量的氯化钠固体加入盛有 100mL 蒸馏水烧杯中,测得的电导率数据如图所示。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由图可知,a 点对应的操作是向水中加入氯化钠固体 B.c点的电导率不再变化,说明此时溶液已达到饱和状态 C.测定氯化钠溶液中不同位置的电导率,数值相同,说明氯化钠溶液是均一的 D.由图可知,可通过测量液体电导率来区分蒸馏水和稀氯化钠溶液9.(2023九上·南浔期末)我们周围的物质都在不断发生变化。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铁丝折弯 B.水蒸发C.水果腐烂 D.冰块融化10.(2022九上·宁波月考)如右图所示装置,将X滴加到Y中,U形管中的液面变得左高右低,则X、Y对应的试剂组可能是( ) A.A B.B C.C D.D11.(2022九上·瑞安期中)胃酸中含有HCl,当胃酸过多会引起的胃病,需用抗酸剂治疗来消耗胃液中的H+。下列物质不能用抗酸剂的是( ) A.MgO B.CaCO3 C.AgNO3 D.Al(OH)312.(2022八下·杭州期中)课堂上,老师给同学们做了如下几个演示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甲实验可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B.图乙实验可观察到液体由紫色变红色C.图丙实验塑料瓶变瘪是由于CO2能溶于水D.图丁实验说明了氧气具有可燃性13.(2022·舟山)一瓶存放较长时间的石灰水,瓶内壁附有一层白膜,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白膜都是氢氧化钙 B.白膜的形成与二氧化碳有关C.白膜可用盐酸除去 D.试剂使用后应及时盖上瓶塞14.(2023九上·南浔期末)在①二氧化碳,②酚酞试液,③稀盐酸,④硫酸铜溶液这四种物质中,能和氢氧化钠作用且表现出了“碱的通性”的组合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二、填空题15.(2022九上·嘉兴月考)在1支盛有3毫升氢氧化钠稀溶液的试管里,滴加几滴酚酞试液,再向试管里逐滴加入稀硫酸,边滴边振荡。(1)上述活动中,出现 现象证明发生了化学反应。(2)写出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本质可用下图表示,酸与碱之间反应的实质 。16.(2022·南湖模拟)某科学学习小组在实验过程中,向一定量的硫酸铜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钡溶液直至过量,生成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氢氧化钡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反应进行到b点时,溶液的pH值 7(选填“>”“=”或“<”),C点溶液中的溶质是 。 17.(2022九上·浙江月考)已知碳酸钠溶液呈碱性,随着盐酸的滴入溶液碱性减弱(pH变小),反应存在两个过程:先发生Na2CO3+HCl═NaHCO3+NaCl,后发生NaHCO3+HCl═NaCl+CO2↑+H2O。碳酸钠溶液中滴入盐酸的反应过程中CO32-,HCO3-和H2CO3含量变化如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加入盐酸使溶液 pH 为 10 时 ,混合液 中含碳元素 的离子有 ;(2)曲线 OAB 段混合溶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pH=8时碳酸钠和稀盐酸已恰好完全反应,但pH=6时才开始逸出CO2气体,这是为什么?三、实验探究题18.(2023九下·永康模拟)《天工开物》中有“煤饼烧石成灰”的记载(文中的“石”指石灰石),拓展课上,小康对其展开如下探究:如图甲所示,先利用煤气灯(煤气的主要成分是CO)煅烧石灰石,然后完成后续操作;最后又补充做了如图乙所示实验。观察到的现象:①烧杯内壁上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②试管A中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试管B中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1)能作为石灰石发生化学变化的证据是现象 (选填“①”“②”或“①和②”)。 (2)继续向试管A上层清液中逐滴滴加稀盐酸,至红色恰好褪去。轻轻晃动试管A,溶液自下而上又变为红色,此时试管A红色溶液中一定存在的溶质有: (除指示剂外)。(3)为检验图甲所示实验中的石灰石是否完全分解,小康同学取一定量煅烧后产物于试管中,向其中先加入适量的水,再加入少量稀盐酸溶液,发现无气泡产生,说明石灰石已经完全分解。你认为该结论合理吗?请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19.(2022九上·富阳月考)小华同学通过阅读课外资料得知,潜水艇中常用过氧化钠(Na2O2)作为供氧剂,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CO2 = 2Na2CO3+O2,2Na2O2+2H2O === 4NaOH+O2↑,于是他用如图所示装置来制取CO2并验证其与Na2O2的反应:(1)装置B的作用是 。(2)反应后装置C硬质玻璃管中固体的成分是什么?小华为此又进行了如下探究:【猜想与假设】猜想一:Na2CO3;猜想二:Na2CO3和Na2O2猜想三:Na2CO3和NaOH;猜想四:Na2CO3、NaOH、Na2O2【设计实验】(3)【反思与评价】反应后装置C硬质玻璃管中的固体含有NaOH,原因可能是 。20.(2022九上·余姚期末)小科在研究酸的化学性质时,做了如图所示的五个实验(A-E为装置代号)。(1)实验过程中有气泡产生的试管是 。(填装置代号)(2)实验时,某试管中出现了明显的实验现象,向该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蓝。据此推断,该试管中最初发生的反应为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3)五个实验完成后,小科又进行了如下实验:在上述五支反应后的试管中,抽取两支试管内的溶液进行混合,观察到先产生气体,后出现白色沉淀:将混合后的物质过滤,得到滤液X,向滤液X滴加无色酚酞试液,发现溶液不变色。则滤液X中,溶质可能为(除酚酞外) 。(选填字母代号) A.NaCl B.NaCl、HClC.NaCl、CaCl2 D.NaCl、CaCl2、HCl四、解答题21.(2022九上·苍南期中) 2022年9月25日,我国海军首艘航母辽宁号服役10周年之际,福建舰舾装顺利,中国三航母逐梦万里海天正当时。制造航空母舰使用大量合金材料(如铁合金、铜合金和钛合金等) ,钛(T)因其硬度大熔点高、常温下与酸和碱都不发生反应、有很强的耐腐蚀性等优良性能被认为是本世纪重要的金属材料,由钛铁矿(主要成分是FeO和TiO2)提取金属钛的主要工艺流程如下图: (1)步骤II中,TiO2、 炭粉混合物在高温条件下通入氯气(Ch)制得TiCl4和一种可燃性气体,该可燃性气体是 。(2)步骤III的反应方程式是 。(3)所得金属钛中含有少量的金属镁。若要除去金属钛中的镁,可加入的试剂是 。充分反应后,再通过 (填操作名称) 、洗涤、干燥即可。 22.(2022九上·温州月考)某科学实验小组为了探究酸和碱的反应放热,使用了甲、乙装置进行实验,已知饱和石灰水溶解度随温度增高而降低。 (1)甲装置中,左瓶试管中右导管是为了 。 (2)乙装置中,观察到 ,可以说明此反应放热。 (3)甲、乙均使用氢氧化钠溶液,未使用氢氧化钠固体的理由是 。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解析】【分析】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等于7时呈中性;大于7时呈碱性,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柠檬的pH=2最小,因此酸性最强。 故选A。2.【答案】B【解析】【分析】哪个选项中描述的过程不是测量,哪个就是正确选项 【解答】A:用天平测出某物体的质量,属于测量。 B: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不属于测量。 C:用弹簧秤测出某物体的量力,属于测量。 D:用pH试纸测出某溶液的pH,属于测量。 故选B。3.【答案】B【解析】【分析】pH越小,酸性越强,碱性越弱,据此分析判断。【解答】根据表格可知,杨梅的pH最小,则杨梅的酸性最强,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4.【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颜色变化确定物质的酸碱性即可。【解答】根据题意可知,甘蓝丝变成红色,说明加入的物质呈酸性。在食醋、味精、食盐和香油中,只有食醋呈酸性,因此加入的应该是食醋,故A正确,而B、C、D错误。故选A。5.【答案】A【解析】【分析】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有:分解反应、化合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该电池充电时的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一种、生成物两种。【解答】A、一种物质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A符合题意;B、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产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B不符合题意;C、由一种单质跟一种化合物发生反应生产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C不符合题意D、由于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产新化合物的反应叫做复分解反应,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6.【答案】C【解析】【分析】我们把没有新物质得产生的变化成为物理变化;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成为化学变化;【解答】A. 雕刻玉石,没有新物质的产生,属于物理变化;B.打磨铜像,没有新物质得产生,属于物理变化;C. 矿石炼铜 ,有新物质的产生,属于化学变化;D. 锻打金块 ,没有新物质的产生,属于物理变化;故答案为:C.7.【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分析。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稀硫酸和食醋的pH都<7,二者成酸性,故A、B不合题意; 蒸馏水的pH=7,呈中性,故C不合题意; 碳酸钠的pH>7,呈碱性,故D符合题意。 故选D。8.【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溶液导电的原理以及图象信息来分析解答。【解答】A.纯水几乎不导电,由图象可知,实验开始时电导率为零,a 点对应的操作是向水中加入氯化钠固体,加入氯化钠后,固体逐渐溶解,溶液中的离子浓度不断增大,溶液的电导率不断增大,故A正确不合题意;B.c点的电导率不再变化,则离子浓度不再改变,但不能说明溶液达到饱和状态,也可能是加入的氯化钠已完全溶解,故B错误符合题意;C.溶液具有均一性,因此测定氯化钠溶液不同位置的电导率,数值相同,故C正确不合题意;D.蒸馏水的电导率几乎为零,而氯化钠溶液的电导率不为零,所以可通过测量液体电导率来区分蒸馏水和稀氯化钠溶液,故D正确不合题意。故选B。9.【答案】C【解析】【分析】A.铁丝折弯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B.水蒸发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C.水果腐烂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化学变化,符合题意;D. 冰块融化 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解答】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10.【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将X滴加到Y中,U形管中的液面变得左高右低,说明装置内压强减小,装置内减小可能是装置内温度降低,也可能是气体减小分析。【解答】 将X滴加到Y中,U形管中的液面变得左高右低,说明装置内压强减小。A、氯化钠溶解于水温度没有变化,装置内压强也没有变化,不符合题意;B、硝酸铵溶解于水时吸热,溶液温度降低,装置内压强减小,符合题意;C、生石灰与水反应会放热,装置内压强增大,U形管液面会出现左低右高,不符合题意;D、碳酸钠与盐酸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碳,使得装置内压强增大,U形管液面会出现左低右高,不符合题意;故选B。11.【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所给各物质与盐酸反应时消耗的离子种类分析。【解答】A、氧化镁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消耗了氢离子,可作抗酸剂,不符合题意;B、碳酸钙可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消耗了氢离子,可作抗酸剂,不符合题意;C、硝酸银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银和硝酸,没有消耗氢离子,不可作抗酸剂,符合题意;D、 Al(OH)3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消耗了氢离子,可作抗酸剂,不符合题意;故选C。12.【答案】D【解析】【分析】(1)根据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判断;(2)根据酸碱指示剂的性质判断;(3)根据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和化学性质判断;(4)根据氧气的化学性质判断。【解答】A.图甲中,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则石灰水变浑浊,故A正确不合题意;B.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会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成红色,故B正确不合题意;C.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较大,且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这都是塑料瓶变瘪的原因,故C正确不合题意;D.带火星的小木条深入氧气中会复燃,说明氧气有助燃性,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13.【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氢氧化钙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分析。【解答】A、白膜含有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的碳酸钙,符合题意; B、 白膜的形成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 ,不符合题意;C、碳酸钙可与盐酸反应,白膜可用盐酸除去 ,不符合题意;D、 试剂使用后应及时盖上瓶塞 ,以防止变质,不符合题意;故选A。14.【答案】A【解析】【分析】 与①二氧化碳、②酚酞试液、③稀盐酸、④硫酸铜溶液反应都是碱中氢氧根离子的作用,体现了碱的通性;故答案为:A。【解答】根据反应时消耗氢氧根离子体现了碱的通性分析。15.【答案】(1)红色溶液褪色(2)H2SO4+2NaOH=Na2SO4+2H2O(3)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分子的过程【解析】【分析】根据酚酞遇碱性溶液呈红色,遇中性溶液呈无色,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酸和碱的反应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分子的过程 。【解答】(1)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能使酚酞变红,所以通过加入稀硫酸后溶液红色褪去可证明发生了化学反应;(2)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反应方程式为H2SO4+2NaOH=Na2SO4+2H2O ;(3)酸和碱的反应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分子的过程 ;故答案为:(1)红色溶液褪色;(2)H2SO4+2NaOH=Na2SO4+2H2O ;(3) 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分子的过程 。16.【答案】=;Ba(OH)2(氢氧化钡)【解析】【分析】根据硫酸铜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硫酸钡两种沉淀,水的pH=7分析。 【解答】 向一定量的硫酸铜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钡溶液直至过量,硫酸铜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硫酸钡两种沉淀,反应进行到b点时恰好完全反应,液体只有水,pH=7,c点为氢氧化钡过量,溶液中溶质为氢氧化钡。 故答案为:=; Ba(OH)2(氢氧化钡) 。17.【答案】(1)CO32-,HCO3-(2)Na2CO3+HCl═NaHCO3+NaCl(3)pH=8时,虽然反应开始产生CO2,但CO2溶于水且和水反应生成H2CO3,所以没有马上逸出;而pH=6时溶液中CO2和H2CO3达到饱和,CO2开始逸出。 【解析】【分析】(1)根据加入盐酸使溶液 pH 为 10 时 ,部分碳酸根离子发生反应生成碳酸氢根离子分析;(2)根据 曲线 OAB 段为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氯化钠分析;(3)根据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及与水反应的性质分析。【解答】(1) 加入盐酸使溶液 pH 为 10 时 ,部分碳酸根离子发生反应生成碳酸氢根离子,则混合液 中含碳元素的离子有CO32-,HCO3-;(2) 曲线 OAB 段为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氯化钠,混合溶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HCl═NaHCO3+NaCl ;(3)pH=8时,虽然反应开始产生CO2,但CO2溶于水且和水反应生成H2CO3,所以没有马上逸出;而pH=6时溶液中CO2和H2CO3达到饱和,CO2开始逸出。故答案为:(1)CO32-,HCO3- ;(2) Na2CO3+HCl═NaHCO3+NaCl ;(3) pH=8时,虽然反应开始产生CO2,但CO2溶于水且和水反应生成H2CO3,所以没有马上逸出;而pH=6时溶液中CO2和H2CO3达到饱和,CO2开始逸出。18.【答案】(1)②(2)氯化钙、氢氧化钙(3)盐酸不够,被氢氧化钙或氧化钙完全反应【解析】【分析】(1)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2)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碳酸钙难溶于水,不能使酚酞溶液变色。【解答】(1)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由于有二氧化碳,但是由于煤气灯的主要成分是CO,燃烧会生成CO2,无法确定是由煅烧石灰石产生,因此只有②可以证明石灰水发生了化学变化,因为碳酸钙不溶于水,不会使无色酚酞变红,说明石灰石发生了化学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2)继续向试管A上层清液中逐滴滴加稀盐酸,至红色恰好褪去,说明氢氧化钙与盐酸刚好完全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但是氢氧化钙微溶于水,轻晃试管之后,氢氧化钙继续溶解了,使溶液继续呈碱性。因此试管A红色溶液中一定存在的溶质有氯化钙和氢氧化钙。(3)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稀盐酸溶液加入后优先与氢氧化钙发生反应,再与石灰石发生反应,因此当盐酸量比较少时,被氢氧化钙反应完,即使有石灰石也不会有旗袍生产。故答案为:(1) ② (2) 氯化钙、氢氧化钙 (3) 不合理,盐酸不够,被氢氧化钙或氧化钙完全反应 。19.【答案】(1)除去CO2中混有的HCl(2)无气泡产生;MgCl2(3)制得的CO2中混有水蒸气且CO2的量不足【解析】【分析】(1)根据石灰石与盐酸制取的二氧化碳中会混有氯化氢分析;(2)根据 Na2O2能与水反应产生氧气,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产生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氢氧化钠与氯化镁反应可产生氢氧化镁沉淀分析;(3)根据二氧化碳中含有水且二氧化碳量不足时,Na2O2与水反应会产生氢氧化钠分析。【解答】(1)石灰石与盐酸制取的二氧化碳中会混有氯化氢,装置B的作用是除去CO2中混有的HCl;(2)Na2O2能与水反应产生氧气,向样品中加水,固体完全溶解,无气泡产生,则可证明样品中不含Na2O2,猜想三正确,则先向所得溶液中加过量氯化钡溶液,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产生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验证出碳酸钠同时将其除去,然后向上层清液中加入氯化镁溶液,氯化镁与氢氧化钠反应产生氢氧化镁沉淀,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样品中有氢氧化钠;(3)制得的CO2中混有水蒸气且CO2的量不足,会使反应后装置C硬质玻璃管中的固体含有NaOH;故答案为:(1)除去CO2中混有的HCl ;(2)无气泡产生; MgCl2 ;(3) 制得的CO2中混有水蒸气且CO2的量不足 。20.【答案】(1)A、B、C(2)Na2CO3+2HCl=2NaCl+H2O+CO2↑(3)A;C【解析】【分析】(1)根据金属和碳酸盐与酸反应会产生气体分析;(2)根据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分析;(3)根据实验中所给现象确定出试管中物质,再由反应后溶液成分一定有生成物,反应物可能剩余分析。【解答】(1)铁与盐酸反应会产生氢气,碳酸钙和碳酸钠与盐酸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碳,所以有气泡产生的试管为ABC;(2) 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蓝,说明溶液呈碱性,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钠溶液都呈碱性,但氢氧化钙、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无明显现象,碳酸钠与盐酸反应会产生气泡,所以该试管中为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 ;(3) 抽取两支试管内的溶液进行混合,观察到先产生气体,后出现白色沉淀,说明抽取的试管为BC或CD,C中溶液溶质为氯化钠和碳酸钠,B或D中为氯化钙和盐酸,混合后先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然后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将混合后的物质过滤,得到滤液X,向滤液X滴加无色酚酞试液,发现溶液不变色,则溶液中溶质成分一定有氯化钠,氯化钙可能剩余,碳酸钠和盐酸一定没有剩余,故选AC。故答案为:(1)ABC;(2) Na2CO3+2HCl=2NaCl+H2O+CO2↑ ;(3)AC。21.【答案】(1)一氧化碳(或CO)(2)TiClx+2Mg.2MgCl2+Ti(3)稀盐酸或稀硫酸;过滤【解析】【分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确定可燃性气体分析;(2)根据流程图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从而书写方程式分析;(3)根据钛不与酸反应,而镁能与酸反应分析。【解答】(1)TiO2、 炭粉混合物在高温条件下通入氯气制得TiCl4和一种可燃性气体,由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可知,该可燃性气体是一氧化碳;(2)由流程图可知,步骤III为TiCl4和Mg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MgCl2和Ti,反应方程式是 TiCl4+2Mg2MgCl2+Ti ;(3)钛不与酸反应,而镁能与酸反应,所以要除去钛中的镁,可加入适量稀盐酸或稀硫酸,再通过过滤、洗涤、干燥即可;故答案为:(1) 一氧化碳(或CO);(2)TiCl4+2Mg2MgCl2+Ti ;(3)稀盐酸或稀硫酸;过滤。22.【答案】(1)调节装置内压强(2)饱和石灰水变浑浊(3)氢氧化钠固体溶解也会放热【解析】【分析】根据酸和碱反应放热,会使装置内压强增大,氢氧化钙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氢氧化钠固体溶解放热分析。【解答】(1)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放热,会使装置内压强增大, 甲装置中,左瓶试管中右导管是为了 调节装置内压强。(2)氢氧化钙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乙装置中若观察到饱和石灰水变浑浊,则可证明此反应放热。(3)氢氧化钠固体溶解也会放热,所以实验中未使用氢氧化钠固体。故答案为:(1)调节装置内压强;(2)饱和石灰水变浑浊;(3)氢氧化钠固体溶解也会放热。水果名称蓝莓杨梅西瓜猕猴桃pH值4.02.56.04.5选项试剂ABCDXH2OH2OH2O盐酸YNaClNH4NO3生石灰Na2CO3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①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水,振荡固体完全溶解, 样品中一定没有Na2O2②取少量实验①所得溶液于另一试管中,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振荡有白色沉淀产生猜想三正确③取少量实验②所得上层清液于另一试管中,加入 溶液,振荡有白色沉淀产生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