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强基习题 上学期高二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15009750/0-1700365569414/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一章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强基习题 上学期高二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15009750/0-170036556951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一章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强基习题 上学期高二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15009750/0-1700365569558/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一章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强基习题 上学期高二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展开
这是一份第一章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强基习题 上学期高二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共18页。
第一章: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强基习题一、单选题(共13题)1.关于下列 ΔH的判断不正确的是H2S(g)+O2(g)=SO2(g)+H2O(g) ΔH1 H2S(g)+O2(g)=S(g)+H2O(g) ΔH22H2S(g)+SO2(g)=S8(s)+2H2O(l) ΔH32H2S(g)+SO2(g)=S8(g)+2H2O(g) ΔH48S(g)=S8(g) ΔH5A.ΔH1<0 ΔH5<0 B.ΔH1<ΔH2C.ΔH5=(ΔH1+ΔH4-3ΔH2) D.ΔH3<ΔH42.依据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A.若2CH3OH(l)+3O2(g)=2CO2(g)+4H2O(g) ∆H=−1478kJ⋅mol−1,则CH3OH(l)的燃烧热为739kJ/molB.若P4(白磷,s)=4P(红磷,s) ∆H<0,则白磷比红磷稳定C.已知H+(aq)+OH−(aq)=H2O(1) ∆H =−57.3kJ⋅mol−1,则20.0g NaOH固体与足量稀盐酸完全中和,放出28.65kJ的热量D.已知2C(s)+2O2(g)=2CO2(g) ∆H1,2C(s)+O2(g)=2CO(g) ∆H2,则∆H1<∆H23.反应2H2(g)+O2(g)=2H2O(l)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ΔH1=ΔH3-ΔH2 B.ΔH2为该反应的反应热C.ΔH1<0 D.ΔH3为氢气的燃烧热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非自发反应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发生B.同温同压下,4Al(s)+3O2(g)===2Al2O3(s)在常温和点燃条件下的ΔH 不同C.稀溶液中:H+(aq)+OH —(aq) =H2O(l) ΔH = —57.3KJ·mol-1,若将含 0.5 mol H2SO4 的浓溶液与含 1 mol NaOH 的溶液混合,放出的热量大于 57.3kJD.由 C(石墨 )=C(金刚石)△H= +1.90 kJ·mol-1 可知,金刚石比石墨稳定5.下列关于热化学反应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HCl和NaOH反应的中和热ΔH=-57.3kJ/mol,则H2SO4和Ca(OH)2反应的中和热ΔH=2×(-57.3)kJ/molB.1mol甲烷燃烧生成气态水和二氧化碳所放出的热量是甲烷燃烧热C.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D.CO(g)的燃烧热是283kJ/mol,则2CO2(g)=2CO(g)+O2(g)反应的ΔH=+2×283kJ/mol6.某反应由两步反应A⇌B⇌C构成,它的反应能量曲线如反应过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两步反应均为吸热反应B.三种化合物中B最稳定C.吸热反应一定需要加热D.A反应生成C实现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7.在同温、同压下,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中,△H1>△H2 的是A.2H2O(g)=2H2(g)+O2(g)△H1 2H2O(l)=2H2(g)+O2(g) △H2B.S(g)+O 2(g)=SO2(g)△H1 S(s)+O2(g)=SO2(g)△H2C.2C(s)+O2(g)=2CO(g)△H1 2C(s)+2O2(g)=2CO2 (g)△H2D.H2(g)+Cl2(g)=2HCl(g)△H1 2HCl(g)=H2(g)+Cl2(g)△H28.下图是CO和O在钌催化剂的表面形成化学键的过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O2和CO都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B.该过程中,CO先断键成C和OC.CO与O形成化学键的过程中放出能量D.钌催化剂降低了该反应的焓变9.下列有关中和热概念、中和热测定实验(如图)的说法正确的是A.已知在稀溶液中:H+(aq)+OH-(aq) =H2O(l);ΔH=-57.3kJ·mol-1,则有H2SO4(aq)+Ba(OH)2(aq)= BaSO4(s)+H2O(l) △H=-57.3kJ·mol-1B.已知2NaOH(aq)+H2SO4(aq)=Na2SO4(aq)+2H2O(l) △H=-114.6kJ·mol-1,则该反应的中和热为114.6 kJ·mol-1。C.中和热测定实验过程中,环形玻璃搅拌棒材料若用铜代替,则测量出的中和热数值偏小D.酸碱混合时,量筒中的NaOH溶液应分多次倒入已装有盐酸的小烧杯中,并不断用环形玻璃搅拌棒搅拌。10.下列有关计算正确的是A.Na2O2作供氧剂时,每生成5.6 L O2 (标况),转移电子数为0. 25NAB.1.92 g Cu与足量稀硝酸反应,被还原硝酸的物质的量为0.02 molC.利用铝热反应制备金属时,每得到1 mol Fe,一定消耗0.5 mol氧化剂D.已知NH3的燃烧热为316.25 kJ/mol,则NH3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4NH3(g)+5O2(g)=4NO(g)+6H2O(g) △H=-1265 kJ/mol11.已知H2的燃烧热△H=-285.8kJ·mol-1,CO的燃烧热△H=-282.8kJ·mol-1。现有H2和CO组成的混合气体56.0L(标准状况),经充分燃烧后,一共放出热量710.0kJ,并生成液态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O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CO(g)+O2(g)=2CO2(g) △H=+282.8kJ·mol-1B.H2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H2(g)+O2(g)=2H2O(g) △H=-571.6kJ·mol-1C.燃烧前的混合气体中,H2的体积分数为40%D.混合气体燃烧后的产物与足量的过氧化钠反应,电子转移总数为2NA12.绿氢由于生产过程中100%绿色的特点备受青睐,发展前景最为广阔,光催化制氢机理研究取得新进展。如图是通过光催化循环在较低温度下由水分解制备氢气的反应原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该制氢过程中,只消耗了水和热,含锰化合物均为中间产物B.生成气体B的反应方程式为C.制氢过程中涉及Mn元素转化的反应只有2个氧化还原反应D.该制氢过程解决了气体A、B难分离的问题13.为探究、与盐酸(浓度为)反应过程中的热效应,实验测得的数据如表所示:由此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A.固体与盐酸的反应是吸热反应B.固体与盐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C.20.0℃时,含3.2g的饱和溶液和35mL盐酸混合后的温度将低于25.1℃D.20.0℃时,含2.5g的饱和溶液和35mL盐酸混合后的温度将低于16.2℃二、填空题(共10题)14.脱除烟气中的氮氧化物(主要是指NO和NO2)可以净化空气、改善环境,是环境保护的主要课题。(1)以漂粉精溶液为吸收剂脱除烟气中的NO,相关热化学方程式如下:ⅰ.4NO(g)+3O2(g)+2H2O(l)=4HNO3(aq) ∆H1=-423kJ·mol-1ⅱ.Ca(ClO)2(aq)=CaCl2(aq)+O2(g) ∆H2=-120kJ·mol-1ⅲ.3Ca(ClO)2(aq)+4NO(g)+2H2O(l)=4HNO3(aq)+3CaCl2(aq) ∆H3∆H3= kJ·mol-1。(2)2.00g甲烷气体完全燃烧,生成CO2和液态H2O,放出111.2kJ的热量,写出表示甲烷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 ;15.(1)已知下列反应的焓变①CH3COOH(l)+2O2(g)=2CO2(g)+2H2O(l) △H1=-870.3kJ/mol②C(s)+O2(g) =CO2(g) △H2=-393.5kJ/mol③2H2(g)+O2(g) =2H2O(l) △H3=-285.8kJ/mol试计算反应2C(s)+2H2(g)+O2(g)=CH3COOH(l)的焓变ΔH= kJ/mol。(2)实验测得,5g液态甲醇(CH3OH)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和液态水时释放出113.5kJ的热量,试写出甲醇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 。(3)火箭推进器常以气态联氨(N2H4)为燃料、液态过氧化氢为助燃剂进行热能提供.反应过程中生成的气体可参与大气循环。测得当反应过程中有1mol水蒸气生成时放出161kJ的热量.试写出反应过程中的热化学方程式: 。16.肼(N2H4)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化工原料,可作为火箭发动机的燃料。已知:①N2(g)+2O2(g)=2NO2(g) ΔH1=+67.7kJ/mol。②N2H4(g)+O2(g)=N2(g)+2H2O(g) ΔH2=-534kJ/mol。请回答:(1)反应①属于 (填“吸热”或“放热”)反应。(2)反应①消耗28gN2(g)时,∆H= kJ/mol。(3)反应②生成1molN2(g)时,∆H= kJ/mol。(4)反应2N2H4(g)+2NO2(g)=3N2(g)+4H2O(g),∆H= kJ/mol。17.物质的摩尔燃烧焓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强条件下,1mol物质完全氧化为同温下的指定产物时的焓变,其中物质中所含的N元素氧化为N2(g)、H元素氧化为H2O(l)、C元素氧化为CO2(g)。已知:①几种物质的摩尔燃烧焓:②298k,101kPa时,部分化学键键能:③H2O(l)=H2O(g) △H=+44.0kJ/mol回答下列问题:(1)计算反应2CO(g)+O2(g)=2CO2(g)的焓变△H1= kJ·mol-1,由此可求CO的化学键CO键能a= kJ·mol-1。(2)已知相同条件下,石墨比金刚石稳定,则1mol金刚石的燃烧放热 393.5kJ(填“>”、“<”、“=”)。(3)写出常温下氢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 ,则反应CO(g)+H2O(g)=CO2(g)+H2(g)的焓变△H2= kJ·mol-1。18.已知H+(aq)+OH-(aq)=H2O(1)ΔH=-57.3kJ·mol-1、计算下列中和反应放出的热量(1)用20g NaOH配成的稀溶液跟足量的稀盐酸反应,能放出 kJ的热量(2)用1mol醋酸稀溶液和足量的NaOH稀溶液反应,放出的热量 57.3kJ(填 “>”、“”“ 0反应非自发进行,改变条件非自发进行的反应可以变化为自发进行, 故A错误;B. 在相同条件下,反应热只有物质的始末状态有关,与反应条件无关,故B错误;C. 浓硫酸溶于水放热,放出的热量大于53.7KJ,故C正确;D. 由 C(石墨 )=C(金刚石)△H= +1.90 kJ·mol-1 可知,反应吸热,金刚石总能量大于石墨总能量,则石墨较稳定,故D错误;答案选C。5.D【详解】A.中和热为生成1mol水时得热效应,H2SO4和Ca(OH)2反应的中和热△H=-57.3kJ•mol‾1,A错误;B.燃烧热为生成稳定的产物时的反应热,应生成液态水,B错误;C.吸热反应不一定需要加热,如Ba(OH)2和NH4Cl的反应为吸热反应,在常温下可发生反应,C错误;D.燃烧热为可燃物1mol时完全燃烧的热效应,CO2分解为燃烧的逆反应,所以2CO2(g) =2CO(g)+O2(g)反应的△H=2×283.0kJ•mol‾1,D正确;故选D。6.D【详解】A.第一步是吸热反应,第二步是放热反应,故A错误;B.C的能量最低,三种化合物中C最稳定,故B错误;C.加热是反应条件,与反应是否吸热无必然联系,故C错误;D.C的能量低于A,从A生成C反应放热,实现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故D正确;故选D。7.C【详解】A.由于气态水的能量高于液态水的能量,所以气态水分解吸收的能量少,则△H1<△H2,故A不符合题意;B.由于气态S的能量高于固态S的能量,所以气态S燃烧放出的热量多,但放热越多,△H越小,则△H1<△H2,故B不符合题意; C.碳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比不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多,放热越多,△H越小,则△H1>△H2,故C符合题意;D.H2(g)+Cl2(g)=2HCl(g)为放热反应,则△H1<0,2HCl(g)=H2(g)+Cl2(g)为吸热反应,则△H2>0,则△H1<△H2,故D不符合题意;答案选C。8.C【详解】A.CO为不成盐氧化物,不能与碱发生反应,A错误;B.根据过程图示可知,该过程中,CO未断键,B错误;C.形成化学键时会释放能量,C正确;D.催化剂只是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不会改变反应的焓变,D错误;答案选C。9.C【详解】A.H2SO4和Ba(OH)2的反应中,除了生成水,还生成了BaSO4,故其放出的热量不是57.3kJ,还包含BaSO4的生成热,A项错误;B.中和热是指在稀溶液中,强酸和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时的反应热,B项不符合中和热的定义,B项错误;C.环形玻璃搅拌棒材料若用铜代替,会因为铜传热快而导致热量损失,致使测量的中和热数值偏小,C项正确;D.NaOH溶液分多次倒入已装有盐酸的小烧杯中会导致热量散失,使得测量的温度差偏小,得到的中和热的数值偏小。应尽量一次快速地将NaOH溶液倒入已装有盐酸的小烧杯中,D项错误;答案选C。【点睛】中和热不包括离子在水溶液中的生成热、物质的溶解热、电解质电离时的热效应。10.B【详解】A.Na2O2作供氧剂时,发生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Na2O2中氧元素化合价由-1价升高为0价、由-1价降低为-2价,每生成5.6 L O2 (标况),转移电子数,故A错误;B.1.92 g Cu与足量稀硝酸反应,发生反应 ,生成0.02molNO,被还原硝酸的物质的量为0.02 mol,故B正确;C.利用铝热反应制备金属铁时,铁的氧化物是氧化剂,若Fe3O4和铝反应,每得到1 mol Fe,消耗mol氧化剂,故C错误;D.氨气燃烧热是1mol氨气燃烧生成氮气和液态水放出的能量,NH3的燃烧热为316.25 kJ/mol,则NH3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4NH3(g)+3O2(g)=2N2(g)+6H2O(l) △H=-1265 kJ/mol,故D错误;选B。11.C【详解】A.一氧化碳燃烧热为282.8kJ/mol,依据燃烧热概念,热化学方程式为,CO(g)+O2(g)═CO2(g);△H=-282.8 kJ/mol,故A错误;B.氢气燃烧热为285.8kJ/mol,热化学方程式为:2H2(g)+O2(g)═2H2O(l);△H=-571.6 kJ/mol,选项中水蒸气不是氢的稳定氧化物,故B错误;C.H2和CO组成的混合气体56.0L(标况)物质的量为2.5mol,经充分燃烧后,放出总热量为710kJ,并生成液态水,依据氢气和一氧化碳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计算,设氢气物质的量为x,一氧化碳物质的量为y,则x+y=2.5,285.8x+282.8y=710,计算得到x=1,y=1.5,燃烧前混合气体中H2的体积百分数=×100%=40%,故C正确;D.氢气1mol,CO有1.5mol,则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分别为1mol和1.5mol,据氢气、CO和过氧化钠反应的方程式分析,可知能反应掉过氧化钠的物质的量为2.5mol,Na2O2与水的反应为歧化反应,1mol过氧化钠转移1mol电子,Na2O2与二氧化碳的反应为歧化反应,1mol过氧化钠转移1mol电子,则该过程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2.5mol,电子转移总数为2.5NA,故D错误;故选:C。12.A【分析】Mn2O3在聚光太阳能作用下分解生成O2和MnO,气体A为O2。NaMnO2与H2O反应生成Mn2O3和D,该反应中Mn元素化合价未发生变化,因此不是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的D为NaOH,NaOH与MnO反应生成NaMnO2和气体B,则气体B为H2。【详解】A.该制氢过程中,消耗了水和太阳能,含锰化合物均为中间产物,A错误;B.MnO和NaOH反应生成NaMnO2和H2,化学方程式为,B正确;C.制氢过程中,涉及Mn元素转化的反应有NaMnO2转化为Mn2O3,Mn2O3分解生成MnO,MnO和NaOH反应生成NaMnO2,其中只有Mn2O3分解生成MnO,MnO和NaOH反应生成NaMnO2为氧化还原反应,C正确;D.该制氢过程中,氢气和氧气在不同的反应中生成,可分开收集解决了氧气和氢气难分离的问题,D正确;故答案选A。13.C【分析】由表中数据可知,NaHCO3溶于水的过程为吸热过程,Na2CO3溶于水的过程为放热过程,NaHCO3与盐酸的反应后温度降低,说明该反应是吸热反应;Na2CO3与盐酸的反应后温度升高,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以此解答该题。【详解】A.由表中数据可知,3.2gNa2CO3加入盐酸中,包括溶解和反应两个过程,其中溶解使温度升高到24.3℃,最终温度为25.1℃,说明Na2CO3与盐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故A错误;B.2.5gNaHCO3加入盐酸中,包括溶解和反应两个过程,其中溶解使温度降低到18.5℃,最终温度为16.2℃,说明NaHCO3与盐酸的反应是吸热反应,故B错误;C.20.0℃时,含3.2gNa2CO3的饱和溶液和35mL盐酸混合,由于缺少溶解的过程,则混合后的温度将低于25.1℃,故C正确;D.NaHCO3溶于水的过程为吸热过程,20.0℃时,含2.5gNaHCO3的饱和溶液和35mL盐酸混合,与固体相比较,缺少溶解吸热的过程,混合后的温度将高于16.2℃,故D错误。答案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探究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的方法,正确分析题干数据为解答该题的关键,注意溶解热和反应热的区别。14. -783kJ/mol CH4(g)+2O2(g)=CO2(g)+2H2O(l) ΔH=-889.6kJ/mol【详解】(1)由盖斯定律知:反应ⅲ=反应ⅰ+3×ⅱ,则∆H3=∆H1+3∆H2=-423kJ·mol-1+3×(-120kJ·mol-1)=-783kJ/mol; (2)2.00g甲烷气体完全燃烧,生成CO2和液态H2O,放出111.2kJ的热量,16.00g即1mol甲烷气体完全燃烧,生成CO2和液态H2O,放出889.6kJ的热量,则表示甲烷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CH4(g)+2O2(g)=CO2(g)+2H2O(l) ΔH=-889.6kJ/mol。15. -202.5 CH3OH(l) +O2(g) === CO2(g) + 2H2O(l) ΔH=-726.4kJ/mol N2H4(g) + 2H2O2(l) === N2(g) + 4H2O(g) ΔH=-644kJ/mol【详解】(1)已知:①CH3COOH(l)+2O2(g)=2CO2(g)+2H2O(l) △H1=-870.3kJ/mol,②C(s)+O2(g)=CO2(g) △H2=-393.5kJ/mol,③2H2(g)+O2(g)=2H2O(l) △H3=-285.8kJ/mol,根据盖斯定律可知,2C(s)+2H2(g)+O2(g)=CH3COOH(l)可由②×2+③-①得到,则反应的焓变ΔH=(-393.5kJ/mol)×2+(-285.8kJ/mol)-(-870.3kJ/mol)=-202.5kJ/mol。(2)实验测得,5g液态甲醇(CH3OH)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和液态水时释放出113.5kJ的热量,则1mol甲醇即32g甲醇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因此甲醇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H3OH(l)+O2(g)=CO2(g)+2H2O(l) ΔH=-726.4kJ/mol。(3)反应过程中生成的气体可参与大气循环,根据原子守恒可知应该是氮气和水蒸气。测得当反应过程中有1mol水蒸气生成时放出161kJ的热量,则有4mol水蒸气生成放出644kJ的热量,所以反应过程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2H4(g)+2H2O2(l)=N2(g)+4H2O(g) ΔH=-644kJ/mol。16. 吸热 +67.7 -534 -1135.7【详解】(1)反应①的ΔH1=+67.7kJ/mol0,则该反应属于吸热反应;故答案为:吸热;(2)反应①每消耗1molN2(g)吸收67.7kJ能量,消耗28gN2(g)即消耗1molN2(g),则ΔH=+67.7kJ/mol;故答案为:+67.7;(3)反应②每生成1molN2(g)时,放出534kJ能量,即ΔH=-534kJ/mol;故答案为:-534;(4)根据盖斯定律,将②2-①得2N2H4(g)+2NO2(g)=3N2(g)+4H2O(g)∆H=(-534kJ/mol)2-(+67.7kJ/mol)=-1135.7kJ/mol;故答案为-1135.7。17. -566 958 > H2(g)+O2(g)=H2O(l) △H=-285.8kJ·mol-1 -41.2【详解】(1)CO(g)的燃烧焓为-283.0kJ·mol-1,即1molCO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时放出的热量为283.0kJ,则2molCO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566kJ,2CO(g)+O2(g)=2CO2(g)的焓变△H1=-566kJ·mol-1,根据△H=反应物的键能和-生成物的键能和,可知△H1=2E(CO)+E(O=O)-4E(C=O)=2a+498-4×745=-566,解得:a=958;故答案为:-566;958;(2)相同条件下,石墨比金刚石稳定,可知金刚石的能量高于石墨,则1mol金刚石的燃烧放热大于1mol石墨燃烧放热,即大于393.5kJ,故答案为:>;(3)H2(g)的燃烧焓为-285.8kJ·mol-1,可得氢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①H2(g)+O2(g)=H2O(l) △H3=-285.8kJ·mol-1;结合CO的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②CO(g)+O2(g)=CO2(g) △H4=-283.0kJ·mol-1,③H2O(l)=H2O(g) △H5=+44.0kJ/mol反应CO(g)+H2O(g)=CO2(g)+H2(g)可由②-①-③得到,根据盖斯定律:△H2=△H4-△H3-△H5=-283.0kJ·mol-1-(-285.8kJ·mol-1)-(+44.0kJ/mol)=-41.2kJ/mol,故答案为:H2(g)+O2(g)=H2O(l) △H=-285.8kJ·mol-1;-41.2。18. 28.65 小于 醋酸电离需要吸热 Q2>Q3>Q1【详解】)用20g NaOH配成的稀溶液跟足量的稀盐酸反应,会生成0.5mol水,根据H+(aq)+OH-(aq)=H2O(1)ΔH=-57.3kJ·mol-1可以知道,生成1molH2O放出热量为57.3kJ ,所以此时放出的热量是1/257.3kJ=28.65kJ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28.65; (2) 因为醋酸为弱酸,电离是需要吸热,所以用1mol稀溶液和足量的NaOH稀溶液反应,放出的热量 Q3>Q1,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Q2>Q3>Q1。19. Cl2(g)+P(s)=PCl3(g) ΔH=-306 kJ·mol-1 +93kJ·mol-1 -399kJ·mol-1 等于【分析】(1)根据图象得出反应物、生成物以及反应热=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然后依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原则书写;(2)根据图象得出反应物、生成物以及反应热=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然后依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原则书写;(3)根据盖斯定律分析,根据反应物的总能量、中间产物的总能量以及最终产物的总能量,结合化学方程式以及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解答,注意盖斯定律的应用。【详解】(1)根据图示可知:P(s)+Cl2(g)═PCl3(g),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反应热为△H=-306 kJ/mol,则热化学方程式为:P(s)+Cl2(g)═PCl3(g)△H=-306 kJ/mol;(2)根据图示可知:Cl2(g)+PCl3(g)═PCl5(g),中间产物的总能量大于最终产物的总能量,该反应是放热反应,△H=生成物总能量-反应物总能量=-93 kJ/mol;所以PCl5(g)═PCl3(g)+Cl2(g)是吸热反应;热化学方程式为PCl5(g)═PCl3(g)+Cl2(g)△H=+93 kJ/mol;(3)根据盖斯定律,P和Cl2分两步反应和一步反应生成PCl5的△H应该是相等的,P和Cl2分两步反应生成1 molPCl5的热化学方程式:P(s)+3/2Cl2(g)═PCl3(g)△H1=-306 kJ/mol,Cl2(g)+PCl3(g)═PCl5(g)△H2=-93 kJ/mol;P和Cl2一步反应生成1molPCl5的△H3=-306 kJ/mol+(-93 kJ/mol)=-399 kJ/mol;由图象可知,P和Cl2分两步反应生成1molPCl5的△H3=-306kJ/mol-(+93kJ/mol)=399kJ/mol,根据盖斯定律可知,反应无论一步完成还是分多步完成,生成相同的产物,反应热相等,则P和Cl2一步反应生成1molPCl5的反应热等于P和Cl2分两步反应生成1molPCl5的反应热。20.(1) (2)B(3)AD【详解】(1)CH4中C与四个H分别形成共价键,其电子式为: ;(2)燃烧热是指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产物时放出的热量,H元素的稳定产物为液态水,C元素的稳定产物为二氧化碳气体,A、D中水的状态不满足,且A表示的为吸热,C中碳元素的产物不是二氧化碳,因此ACD均不能用相应的燃烧热数值表示热化学方程式,故B正确;(3)A.系统状态发生变化,物质的内能发生改变,焓也随之改变,故A正确;B.当焓变小于0时,化学反应为放热反应,故B错误;C.在恒温恒压、只做体积功条件下进行的反应,反应热与焓变相等,故C错误; D.在恒温恒压、只做体积功条件下进行的反应,反应热与焓变相等,故D正确;故答案为:BD。21.(E1-E2)+ΔH+(E3-E4)【详解】设反应过程中第一步的产物为M,第二步的产物为N,则X→M的ΔH1=(E1-E2),M→N的ΔH2=ΔH,N→Y的ΔH3=(E3-E4),根据盖斯定律可知,X(g)→Y(g)的焓变为:ΔH1+ΔH2+ΔH3=(E1-E2)+ΔH+(E3-E4)。22.(1)②③(2) (3)946(4) I 【解析】(1)①水解反应属于吸热反应; ②酸碱中和反应属于放热反应;③所有的燃烧反应均为放热反应,在中燃烧也为芳儿反应;④固体溶于水不是化学变化;⑤液态水变成水蒸气不是化学变化;⑥碳高温条件下还原为吸热反应;⑦浓硫酸稀释不是化学变化;故选②③;(2)标准状况下甲烷的物质的量为0.5mol,相同条件下1molCH4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和液态水放出的热量为2akJ,热化学方程式为: ;(3)反应热等于反应物总键能减去生成物总键能,故:,解得x=946;(4)时反应可自发进行,故反应中第I步反应完成后,能自发完成后续反应;从图中可以看出,第II步中Li3N和H+反应生成Li+和NH3,故离子方程式为:。23. 代表旧键断裂吸收的能量 代表新键生成放出的能量 代表反应放出的热量 放热 < H2(g)+O2(g)=H2O(g) ΔH=-241.8 kJ·mol-1【详解】(1)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反应物中的化学键断裂和生成物中的化学键形成的过程。从反应物1molH2(g)和molO2(g)到2molH和1molO,是反应物中化学键断裂的过程,旧键断裂会吸收能量。从2molH和1molO 到1molH2O(g),是生成物中化学键形成的过程,新键形成会放出能量。新键形成放出的热量和旧键断裂吸收的热量的差值就是反应放出的热量。故答案为代表旧键断裂吸收的能量,代表新键生成放出的能量,代表反应放出的热量;(2)由于该反应中,新键形成放出的热量多于旧键断裂吸收的热量,所以该反应是放热反应,ΔH<0。(3)c=241.8 kJ·mol-1的含义是1molH2(g)和molO2(g) 生成1molH2O(g)放出241.8 kJ的热量,所以热化学方程式为:H2(g)+O2(g)=H2O(g) ΔH=-241.8 kJ·mol-1。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