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1节 群落的结构当堂达标检测题
展开对点训练
题组一 群落的物种组成及种间关系
1.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C )
A.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B.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
C.群落中的优势物种通常占有绝对竞争优势,且这种优势是不会改变的
D.测定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可以直接识别群落中的各种生物并列出它们的名录
解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A项正确;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原来不占优势的物种可能逐渐变得有优势,群落中的优势物种会发生改变,B项正确,C项错误;测定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可以直接识别群落中的各种生物并列出它们的名录,D项正确。
2.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池塘的范围和边界大小不属于群落水平的研究问题
B.不同群落的丰富度一般是不同的
C.某种杂草的随机分布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D.若群落中某种生物的数量急剧减少,则意味着该群落的丰富度降低
解析: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物种组成、群落的结构、种间关系、生态位、范围和边界等,池塘的范围和边界大小属于群落水平的研究问题,A错误;物种丰富度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物种丰富度是描述群落中物种多样性的主要指标,不同群落的丰富度一般是不同的,B正确;某种杂草只是一个种群,不能体现群落的水平结构,C错误;物种丰富度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群落中某种生物的数量急剧减少,该群落的丰富度不变,D错误。
3.有一种蜱生活在牛的体表,当它用螯肢刺破牛皮肤吸食甲牛的血液(其中含血孢子虫)以后,又去吸食乙牛的血液,使乙牛也得了血孢子虫病。蜱与牛的关系和血孢子虫与牛的关系分别是( B )
A.互利共生和寄生 B.寄生和寄生
C.捕食和寄生 D.捕食和互利共生
解析:由题干可知,蜱生活在牛的体表,以牛的血液为食,蜱与牛的关系为寄生;血孢子虫生活在牛的血液中,也以牛的血液为食,血孢子虫与牛的关系也为寄生。
题组二 群落的空间结构、季节性与生态位
4.以下关于群落的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单位面积或体积中某物种的个体数量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
B.森林群落中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
C.闽江的浅水区和深水区分布着不同的种群,体现群落的水平结构
D.草原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森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解析:单位面积或体积中某物种的个体数量多少是种群密度,A项错误;森林群落中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会影响草本层接受的光照等,故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B项错误;闽江的浅水区和深水区分布着不同的种群,体现群落的水平结构,C项正确;草原中的动物也有分层现象,D项错误。
5.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作用或地位。下列有关生态位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不同物种的生态位不可能出现重叠的现象
B.物种的生态位就是物种在群落中所处的空间位置
C.研究动物的生态位只需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和天敌
D.竞争关系可能导致物种生态位发生变化
解析:不同物种的食物和栖息地可能一样,生态位可能出现重叠的现象,A错误;物种的生态位包括物种在群落中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B错误;研究动物的生态位需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C错误;两个物种的生态位发生部分重叠时,具有竞争优势的物种最终会占据那部分重叠的生态位,从而使二者的生态位发生变化,D正确。
6.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下列阐述错误的是( C )
A.物种x与物种y可能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
B.一般情况下,在自然环境里每一个特定环境中都有不同种类的生物
C.物种x因生态位较物种y小,在生存斗争中容易被淘汰
D.物种x与物种y生态位的形成是生物和环境长期相互作用而逐渐分化产生的
解析:物种x与物种y因为生态位重叠,所以它们可能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A正确;在自然环境里,每一个特定位置都有不同种类的生物,其活动以及与其他生物的关系取决于它的特殊结构、生理和行为,故具有自己的独特生态位,B正确;物种x因生态位较物种y大,在生存斗争中容易获胜,C错误;生态位是生物和环境长期相互作用而逐渐分化产生的,D正确。
7.下列现象中不能体现群落季节性变化的是( D )
A.“春华秋实”
B.“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C.“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D.“飞蛾扑火”
解析:“飞蛾扑火”是蛾类晚上出来活动向光聚集的现象,不能体现季节性变化。
题组三 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8.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某一地区人工广场绿地、某植物园、农用地3种不同类型土地的地下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 D )
注:第1层为距地表0~5 cm;第2层为距地表5~10 cm;第3层为距地表10~15 cm。
A.所有土壤中的动物组成群落
B.各样地相同土层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有明显的差异
C.各样地不同土层土壤中各动物类群密度没有明显的差异
D.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有影响
解析:群落是指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仅由土壤动物不能组成群落,A错误;由表格可知,人工广场绿地、农用地和某植物园相同土层中动物类群丰富度差别不大,B错误;各样地不同土层土壤中各动物类群的密度有较大的差异,C错误。
综合强化
一、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体现了与“螟蛉有子,蜾蠃负之”相同种间关系的是( A )
A.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C.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D.一山不容二虎
解析:“螟蛉有子,蜾蠃负之”的生物学原理是蜾蠃捕食螟蛉幼虫,这体现的种间关系是捕食。
2.如图表示某地域中以湿度和温度为变量,描绘出的两个种群能存活和增殖的范围。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D )
A.甲种群与乙种群之间存在的只是竞争关系
B.甲种群在该地域的分布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C.湿度和温度相互作用是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决定因素
D.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乙种群具有更大的生存优势
解析:甲种群与乙种群之间的关系从题图中不能进行明确判断,A错误;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是群落的特征,不能用来描述种群,B错误;由题图可知甲种群主要在低温、低湿条件下生存,乙种群主要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生存,而温度和湿度是通过影响死亡率、出生率等因素来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C错误,D正确。
3.科学家通过研究种间捕食关系,构建了捕食者—猎物模型,如图甲所示(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图乙为相应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D )
A.图甲所示模型能表示捕食者和猎物的种群数量均能维持相对稳定
B.图甲模型属于数学模型
C.图甲中①②③④种群数量变化与图乙中abcd依次对应
D.图乙中P为猎物的种群数量,H为捕食者的种群数量
解析:据图甲分析,由于负反馈调节,捕食者和猎物的种群数量均能维持相对稳定,A正确;图甲模型是对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描绘,属于数学模型,B正确;图甲中①区域表示猎物种群数量增加引起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增加,对应图乙中a;②区域猎物种群数量减少,捕食者种群数量继续增加,对应图乙中b;③区域表示随着猎物种群数量的减少,捕食者种群数量减少,对应图乙中的c;④区域表示捕食者继续减少,而猎物种群数量开始增加,对应图乙中的d,C正确;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因此图乙中P为捕食者的种群数量,H为猎物的种群数量,D错误。
4.如图是生态位关系图,其中完全符合“种间竞争是不对等的,乙的生态位空间有较大比例被共占”的一组是( D )
解析:A项,该图显示甲、乙存在共同的环境空间,属于种间竞争,但是乙的生态位空间被共占的比例较小;B项,甲、乙两种生物几乎没有共同的生态位空间;C项,甲、乙没有共同的生态位空间;D项,甲、乙有共同的生态位空间,且乙的生态位空间有较大比例被共占。
5.互花米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北美东海岸,我国于1979年引进。对我国某湿地公园潮间带互花米草滩涂和自然滩涂两种生境中大型底栖动物的垂直分布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如图。据此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D )
A.两种生境中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不同动物配置在不同泥层深度,有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
C.调查范围内,两种滩涂均在0~5 cm层物种最多,在20~25 cm层物种最少
D.互花米草的入侵没有改变群落的结构
解析:图中显示两种生境中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具有垂直分层现象,A正确;不同动物配置在不同泥层深度,有利于对空间资源的充分利用,B正确;调查范围内,两种滩涂均在0~5 cm层物种最多,在20~25 cm层物种最少,C正确;互花米草滩涂与自然滩涂大型底栖动物的垂直分布情况有所不同,说明互花米草的引入改变了群落的结构,D错误。
二、非选择题
6.生态系统中物种间的相互作用有时并不是直接的。一个物种会通过与第三个物种的作用而影响第二个物种,这种效应称为间接效应。沙漠中的啮齿类动物和蚂蚁都以植物种子为食,下图表示在某一实验区域内进行的啮齿类动物的数量变化对蚂蚁相对数量变化影响的研究结果。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可知,该实验区域中蚂蚁相对数量的变化趋势为先增加,_后减少,再稳定在一定范围内__。从种间关系考虑,在第一年中,蚂蚁相对数量发生变化的原因是_啮齿类动物减少,竞争压力减小__。
(2)生态学家对蚂蚁相对数量减少的原因做了进一步探究。探究发现,啮齿类动物喜欢取食大粒种子,蚂蚁偏爱小粒种子;而大粒种子植物与小粒种子植物相比更具有生存优势。据此,尝试用间接效应的观点解释蚂蚁种群相对数量下降的原因:_啮齿类动物的减少,导致大粒种子植物增加,它们在与小粒种子植物的竞争中处于优势,使得供蚂蚁可食用的小粒种子减少,蚂蚁因食物减少而数量下降__。
(3)以上材料体现的种间关系有_捕食__和_种间竞争__。
解析:(1)由题图可知,该实验区域中蚂蚁相对数量的变化趋势为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从种间关系考虑,在第一年中,蚂蚁相对数量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与其竞争的啮齿类动物数量减少,竞争压力减小。(2)啮齿类动物喜欢取食大粒种子,啮齿类动物数量减少,使得大粒种子植物数量增加,它们在与小粒种子植物的竞争中处于优势,使得供蚂蚁食用的小粒种子植物减少,蚂蚁因食物减少而数量下降。(3)题干所述材料体现的种间关系有蚂蚁和植物种子以及啮齿类动物和植物种子之间的捕食关系,啮齿类动物和蚂蚁之间(大粒种子和小粒种子之间)的种间竞争关系。
7.回答下列关于群落结构的问题:
(1)一个群落的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外形上表现为斑块相间,这种现象称为_镶嵌分布__。
(2)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称为群落交错区,是一个种群竞争激烈的区域。图甲呈现了不同群落交错区的群落组合数与鸟类建巢数的关系。请参照该图推测,群落交错区的种群数目比单一群落区_多__(填“多”或“少”),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群落交错区可包含两个或多个重叠群落中的大多数种群__。
(3)生物种间关系影响群落的结构。图乙表示潮间带常见的滨螺(捕食藻类,尤其喜食小型绿藻浒苔)密度与藻类种数的关系。请据图分析:
①当滨螺密度逐渐增大到150只/m2左右时,藻类种数逐渐增多,由此可知,小型绿藻浒苔在与其他藻类的竞争中处于_优势__(填“优势”或“劣势”)地位。
②当滨螺密度超过了150只/m2时,藻类种数下降的原因是_浒苔供不应求时,滨螺取食其他藻类,从而使藻类种数减少__。
解析:(1)群落的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外形上表现为斑块相间,这种现象称为镶嵌分布,这种现象体现群落的水平结构。(2)图甲显示某一地段上群落组合数越多,鸟类建巢数也越多,由此可推断群落组合数越多,鸟的种类越多,进而可推断其他生物种类也较多,即群落交错区的种群数目比单一群落区多,原因可能是群落交错区包含了两个或多个重叠群落中的大多数种群。(3)滨螺捕食藻类,尤其喜食浒苔,当滨螺生存环境中有浒苔和其他藻类时,滨螺会优先取食浒苔,因此滨螺密度增加到150只/m2左右时,由于滨螺捕食浒苔量增大,为其他藻类腾出生存空间,从而使藻类种类增加,由此可见浒苔在与其他藻类竞争中占优势地位。但当滨螺密度超过了150只/m2时,浒苔供不应求,滨螺只能捕食其他藻类,因而导致藻类种数减少。样地
类群数
个体数
第1层
第2层
第3层
第1层
第2层
第3层
人工广场绿地
14
8
3
182
74
22
某植物园
13
7
4
190
92
18
农用地
11
8
4
92
113
21
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第3节 群落的演替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第3节 群落的演替综合训练题,共6页。
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1节 群落的结构课后测评: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1节 群落的结构课后测评,共8页。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1节 群落的结构课时练习: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1节 群落的结构课时练习,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实例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下列关于生态位的叙述,错误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