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 (六三制)二年级上册一 看魔术——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展开教材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已了解“几个几相加得几”,这一节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加之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列了一节“乘法的初步认识”,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教材从学生感兴趣的变魔术入手,通过让学生产生“相同几个数相加容易出错”的矛盾,从而切身体会乘法产生的必要性,教材的编写重视教材的实际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自己操作、探究等学习活动,更加深入的体会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结合变魔术的情境理解乘法的意义,知道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明确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能初步将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相互转化。
2.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体会乘法产生的必要性,理解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感受乘法计算的简捷性和优越性。
3.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感受乘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交流多种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形成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乘法的意义,能把相同加数连加改写成乘法算式,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
教学设计与创新点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创设变魔术的情景,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利用之前学习的内容解决“一共几个葫芦”的问题。
2.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乘法
学生在探究时发现,写8个5相加的时候,5特别多,容易多写或少写一个,比较麻烦,由此体会产生乘法的重要性。
之后通过教师讲解认识乘法的正确书写方式及各部分的名称。
(2)乘法的意义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乘法和加法之间的联系,尝试练习加法和乘法的互化,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
3.巩固练习,充实提高
通过练习,巩固本节课的新知,再次体会乘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发现信息
亲爱的同学们,魔术表演精彩继续,请看,魔术师又为我们变出了什么?(动态播放ppt)
学生观察后回答:
生1:每串有5个葫芦,变出来了8串。
生2:每笼有4只小鸟,变出来了3笼。
……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再次进行同数连加练习,反复感受同数连加算式的特点,为认识乘法产生的必要性奠定基础。
2.提出问题,自主解决
(1)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刚刚发现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预设:
生1:一共变出了多少个葫芦?
生2:一共变出了多少只小鸟?
(2)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3)汇报:指名同学回答,老师板书。
(4)让学生说一说你的想法,进行讲解。
预设:
生1:每串有5个葫芦,一共有8串,一共就是8个5相加,共得40个宝葫芦,
5+5+5+5+5+5+5+5=40(个)
生2:每笼有4只小鸟,有3笼,3个4相加,一共有12只小鸟,4+4+4=12(只)
……
(5)学生讲解完毕后,有错误的其他学生更正答案,并评价“小老师”的表现。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动态呈现了多彩的舞台场景,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大量需要用同数相加的方法解决的问题,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学生体会同数相加的意义,为乘法教学埋下伏笔。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乘法
(1)乘法产生的必要性
亲爱的同学们,在刚刚写这些式子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学生思考后自由谈论。
预设:写8个5相加的时候,5特别多,容易多写或少写一个,比较麻烦
……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课件继续播放变宝葫芦的动画,提出“魔术师一共变出了多少个宝葫芦”这一问题,列出几个5相加的算式。再利用多媒体展示出40串宝葫芦,让学生体验到用加法计算解决这类问题的局限性,充分感受乘法产生的必要性。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很多同学都认为当较多的相同数相加时写加法算式特别麻烦。那么你们可以想出一个简洁的方法,让人一眼就看出是几个几相加?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自主创造写法,之后全部交流展示。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鼓励学生奇思妙想,体验探索新知的乐趣。
(2)认识乘法
教师总结:同学们的想法可真多。其实,数学家们也曾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后来他们决定将“8个5相加得40”写成“8×5=40”,或“5×8=40”。(并板书)
课件展示乘号:它叫做乘号,是17世纪英国数学家奥特雷发明使用的,你们看乘号像什么?没错,他就是由加号变化来的。
(3)乘法的正确读写
教师介绍乘法的正确读写方法:乘号读作“乘”,写的时候先写左斜,再写右斜,这两个乘法算式读作“8乘5等于40”或“5乘8等于40”(并板书)。特别注意,在书写乘法读作时,数字要小写。
(4)乘法的各部分名称
加法算式中各部分有各部分的名称,乘法算式中也有,在“8×5=40”这个式子中“8”和“5”叫做“因数”,“40”叫做“积”,也就是说乘号两边的数叫做因数,乘法的结果叫做积。(并板书)
2.乘法的意义
(1)乘法和加法之间的联系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乘法和加法之间有什么联系?
学生先小组相互交流,之后边板书边展示。
教师总结:5是相同的加数,8是相同加数的个数,40是8个5相加的和。也就是说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
(2)乘法与加法的互化
请同学们自主尝试将第二个式子“4+4+4=12”写成乘法。
预设:“4×3=12”或“3×4=12”
写完之后请同学评价交流写的结果,并对不完美之处进行改正。
改正之后指明请同学解释每个部分的名称以及该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设计意图】改写课堂一开始学生写的加法算式,既能检查反馈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及时查漏补缺,又能使课堂具有完整性,首尾呼应。
(3)出示反例
以下式子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吗?为什么?
7+7+7+7+3+7=38;9+9+9-9+9+9=36
学生自主交流。
教师追问:什么样的加法算式才可以写成乘法算式?
学生思考后回答:加数相同的时候才可以写成乘法算式。
【设计意图】通过反例,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即只有相同加数相加,才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后来让学生自己改动算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充实提高
1.游戏巩固基础
游戏要求 :组长负责管理小圆片,选派一名组员摆放。其他2人观察、思考。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知识的欲望,让学生从直观到抽象进一步理解连加与乘法算式的联系。
根据要求一名组员列加法算式,一名列乘法算式。交流时指派发言人。
(1)每堆摆6个,摆3堆。
小组讨论交流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怎么列。
汇报学习结果。
(2)每堆摆3个,摆6堆。
小组讨论交流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怎么列。
教师和全班学生讨论结果。
总结:通过对比这两次的加法和乘法算式,我们知道乘法算式能表示两个含义:可以表示3个6相加,也可以表示6个3相加。
2.难度提升训练。
完成课本自主练习。
【设计意图】练习题的设计独具匠心:自主练习的第1题是对知识的巩固,让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第2题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的价值。第3题考察学生能否从两方面读懂乘法算式,再根据算式画图,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整个练习设计层次清晰,既有基础练习,又有拓展练习,并注重让学生在练习中有新的思考,新的感悟,从而产生新的问题,为后续深入学习做好铺垫。
完成之后学生核对答案,教师针对题目掌握情况进行讲解补充。
(四)回顾算法、收回总结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以及学习方法。
【设计意图】回顾总结,通过知识树与大括号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总理知识的方法,为以后总结知识打下基础,进一步厘清本课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课件生动的演示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大括号形式的板书让学生进一步厘清了本单元的知识点。
2.学生谈论自己的收获
【设计意图】直面课堂生成,灵活地引领学生从“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数学思考”“解决问题”等多方面全面回顾梳理,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养成全面回顾的习惯,培养自我反思、全面概括的能力。
五、板书设计
小学人教版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人教版<a href="/sx/tb_c84371_t8/?tag_id=27" target="_blank">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设计</a>,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解读,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设计意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设计意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第1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第1课时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境引入,探究新知,课堂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