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地质灾害精品练习题
展开思维导图
知识点01 地震
一、发生机制
地壳中地应力积累导致岩层发生断裂或错位,在这个过程中,能量急剧释放,地震波传播使地面震动。
二、衡量指标
1.震级:代表地震能量的大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2.烈度
①含义:表示地震时某一地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②特点:烈度越大,破坏越严重;一次地震可有多个烈度。
③影响因素:震级、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等。
三、主要危害
1.造成房屋倒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
2.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灾害。
4.破坏当地的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严重损害灾区人们的心理健康。
四、分布
1.世界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2.中国
①特点: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灾情严重。
②频发地区:台湾、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
【即学即练1】
(2022·浙江·杭州市富阳区第二中学高一阶段练习)2021年5月21日大理州漾濞县发生6.4级地震,震源深度8千米。云南地震局及时发布电视地震预警,为抗震救灾争取了时间。完成下面小题。
1.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地面
2.下列影响地震对地面破坏程度的选项中,正确的是( )
A.震级越大,破坏越大B.震源越浅,破坏越小
C.震中距越小,破坏越小D.断层越发育,破坏越小
【答案】1.A 2.A
【解析】1.地壳平均厚度为17千米。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度为33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壳最厚处可达70千米;大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为5-10千米。由材料可知,此次地震发生在云南大理州,位于大陆震源深度为8千米,小于大陆地壳的厚度,因此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影响地震烈度大小的有下列因素:(1)地震等级;(2)震源深度;(3)震中距离;(4)土壤和地质条件;(5)建筑物的性能等。震级越大,破坏程度越大,A正确;震源越浅,破坏程度应越大,B错误;震中距越小,破坏程度越大,C错误;断层越发育,地震能量越容易释放,破坏程度越大,D错误。故选A。
知识点02 滑坡与泥石流
一、泥石流
1.含义: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2.发生条件
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
二、滑坡
1.发生机制
2.分布特点:岩体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度较差的山地丘陵区及工程建设频繁地区。
三、滑坡与泥石流的危害
1.滑坡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
2.泥石流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淤塞江河。
3.可能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
四、我国分布
山区面积广大,分布广泛,发生频繁:尤以西南地区最为多发。
【知识拓展】
一、滑坡、泥石流的时空分布特点
诱发泥石流的人类活动
1.修建铁路、公路、水渠以及不合理的地表开挖。
2.弃土、弃渣的堆放。
3.乱砍滥伐,山坡失去植被保护,加重水土流失。
二、滑坡和泥石流区别
【即学即练2】
(2021·浙江·高一期中)图甲为“泥石流发生时应急逃生示意图”,图乙为“等高线地形示意图”(实线为等高线,虚线为泥石流路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下列和泥石流的发生具有关联性的是( )
A.①②暴雨B.②高温C.②地震②②D.洪涝②②
4.若泥石流发生时有人位于乙图中O点,合理的逃生线路有( )
A.①B.②C.②D.④
【答案】3.AC4.AB
【解析】3.泥石流的发生也有三个控制因素:充足的水、足够的堆积物、足够的地表和沟谷坡度。大量的松散堆积物和较大的地面坡度是泥石流发生的基础条件,突如而来的巨大水流(例如特大暴雨)则是泥石流暴发的触发因素和主要动力条件,A正确;地震会导致坡面物质变得破碎,容易诱发泥石流,C正确;高温、洪涝灾害与泥石流的关联性较小,BD错误。所以选AC。
4.读图可知,图中实线为等高线,虚线为泥石流路线,泥石流发源于山谷中,所以图中泥石流的流动方向是自东南向西北流,①是沿着与等高线方向相垂直的高坡跑,逐渐远离泥石流沟谷,故正确,②与泥石流流动的方向相垂直的高坡跑,故正确,③的逃生路线需要跨过泥石流路线,不符合题意,④与的逃生路线与泥石流流动的方向同向,最危险,不符合题意。所以选AB。
考法01 我国的地质灾害
一、地震的成因及分布
二、地震灾情
1.特点:东重西轻,特别是地震多发的南北地震带、华北地区及台湾的地震灾情最为严重。
2.地震灾情的变化:
①人员伤亡有所减少。原因是科技进步,防震、抗震设施逐步趋于完善。
②经济损失呈加重趋势。原因是经济飞速发展,单位面积上的资产密度加大。
三、我国地震多发的原因
地震的形成、分布与板块构造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的四个地震多发区,南北地震带都位于板块交界处或板块内部的构造断裂带。
四、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原因和分布
【典例1】
(2022·江西景德镇·高二期末)堰塞体指由火山熔岩流、冰碛物或由地质灾害、地震活动使山体岩石崩塌下来等原因堵截山谷,在山谷中形成类似大坝的挡水体。印度河上游堰塞体的形成与清决对该地区河流地貌的发育影响较大。下图示意印度河上游的堰塞体分布,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印度河上游堰塞体众多,主要成因是( )
A.滑坡崩塌B.岩浆冷却C.河流改道D.冰川消融
2.下图中,能正确反映堰塞体堵塞形成坝体后,印度河上游河道坡度变化的是( )
A.B.
C.D.
3.堰塞体溃决后,其上游、下游河段侵蚀作用( )
A.均减弱B.均加强C.上游减弱,下游加强D.上游加强,下游减弱
【答案】1.A2.C3.B
【解析】1.依据材料可知:印度河流域上游地处青藏高原西部和南部边缘,该区域属于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挤压地带,地形高差大,地形坡度较陡,由于地壳运动活跃,易发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A正确;青藏高原西部和南部边缘,火山活动较少,因此不是岩浆冷却堵塞河道而成,B错误;由于位于河流上游地带,河流流速快,以下切侵蚀为主,河道深且平直,河流没有改道,C错误;青藏高原西部和南部边缘,印度河上游,海拔高,坡度陡,不是冰碛地貌,因此不是冰碛碎屑堵塞河道,D错误。故选A。
2.堰塞体堵塞形成坝体后,有明显的堰塞罕坝体,故BD错误;在堰塞罕坝的壅堵作用下,在坝前迎水面回水作用下形成侵蚀,漫溢后的河水由于坝体的作用,落差大,水流急,对河道形成侵蚀作用,因此上游局部迎水面产生逆坡度,背水面产生陡坡度。河道坡度的变化特征符合C图示,C正确、A错误。故选C。
3.由于堰塞罕坝的壅堵作用下在坝前拦蓄的大量河水,堰塞罕坝溃决后,因大量水体突然下泄,上游、下游河段水流流速均加快,其上游和下游河段侵蚀作用均加强,B正确,ACD错误。故选B。
分层提分
题组A 过基础-基础考点练
(2022·黑龙江·高一阶段练习)下图示意某海域四次地震的发生地、震级和震源深度。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四次地震的震源最有可能位于( )
A.地壳B.地核C.上地幔顶部D.下地幔底部
2.当海底大地震(震源深度小于50km,震级大于里氏台北6.5级)造成大洋地壳局部隆起或陷落,并且带动震源上方的深层(水深不小于1000m)海水做大规模扰动时,就可能发生灾害性海啸。若四次地震都造成了地壳陷落,则最可能发生灾害性海啸的是( )
A.①地B.②地C.③地D.④地
【答案】1.C 2.B
【分析】1.四次地震的震源都位于海洋中,且震源较深(30~40km),大洋地壳较薄,平均为17km,A错误;四次地震的震源最有可能位于上地幔顶部,C正确;地核在距地表2900km以下,下地幔在距地表1000km以下,BD错误。故选C。
2.①地水深不足200m,③地水深不足1000m,④地震级较小。只有②地既符合震源深度和震级条件,又符合水深条件,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022·山东德州·高一期末)广西梧州市是一座山城,多为丘陵地形,每年有百十次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崩塌多发生在地形坡度大于50°、高度大于30米的斜坡上,滑坡多出现在坡度小于50°的斜坡上。图为广西梧州市地质灾害发生频数与月平均降水量关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曲线a、b、c分别表示( )
A.滑坡、降水量、崩塌B.崩塌、滑坡、降水量
C.降水量、滑坡、崩塌D.降水量、崩塌、滑坡
4.该市地质灾害( )
A.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均衡性B.降水是主要诱发因素
C.其发生都与人类活动有关D.主要发生在城市地区
【答案】3.C4.B
【解析】3.广西位于南方地区,雨季长,一般在6-9月,所以a表示降水量;滑坡多是在坡度50度以下的斜坡上,该地是丘陵地形,降雨量最多时,滑坡灾害多,所以b是滑坡;坡度50度以上的斜坡上多崩塌,丘陵地区坡度陡的区域面积小,崩塌灾害数量少,c表示崩塌。故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选C。
4.图示表明该市地质灾害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不能表示均衡性,A错误。由图可知,图中地质灾害数量与降雨量呈正相关,所以降雨是地质灾害主要的诱发因素之一,B正确。该是的地质灾害有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震等,不是所有的地质灾害都与人类活动有关,C错误。图中没有信息表面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在城市,D错误。故答案选B。
(2022·重庆市巫山大昌中学校高一期末)堰塞湖是由火山熔岩流、冰碛物或地震活动等引起山崩,滑坡体等堵截山谷、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2018年10月11日,西藏昌都(图乙)境内发生山体滑坡,导致金沙江主河道被堵,形成堰塞湖。2017年11月18日,昌都附近的林芝地区曾发生过地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此次金沙江堰塞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位于高原河谷,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B.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
C.该地地震活动多发,地质结构不稳定 D.该地气温较高,积雪融化
6.关于堰塞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利用堰塞湖抬高水位,可大力开发水电 B.堰塞湖可以改善河道航运条件
C.堰塞湖不会引发次生灾害 D.堰塞湖对其下游居民有较大威胁
【答案】5.C6.D
【解析】5.堰塞湖的形成主要是山体崩塌的碎石泥沙堵塞河道形成,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不是其主要成因,A错误;此次堰塞湖形成时为 10 月份,该地主要雨季已过,降水量不大,B错误;该地位于板块消亡边界,板块运动活跃,昌都附近的林芝地区近期发生过地震,导致山体不稳定,该地更容易发生滑坡,从而形成堰塞湖,C正确;该地10月份已到秋季,气温已经有所下降,故气温较高说法错误,D错误。本题选C。
6.堰塞湖地质条件不稳定,有可能发生溃坝,不适合水电的开发,A错误;堰塞湖堰塞体堆积物疏松容易溃坝,且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落差大,不适宜发展航运,对航运条件改善不大,B错误;堰塞湖会引发溃坝、洪水等多种次生灾害,C错误。堰塞湖水位较高,堰塞体堆积物疏松,一旦溃坝易形成洪水,对下游地区造成严重危害,D正确;本题选D。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2022年2月4日,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启幕。小海坨山位于延庆县西北部,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重要赛区之一。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7.下列地点中最容易出现泥石流灾害的是( )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8.图示区域最高处与C点最大海拔差可能为( )
A.1200mB.1500mC.1700mD.2000m
【答案】7.B8.C
【解析】7.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泥石流灾害发生在山谷或者河沟之中,不可能发生在山脊两侧。根据图中等高线判断,①位于图中山脊线旁,不可能发生泥石流,②和④等高线向高值凸出,证明两地为山谷地形,因此易发生泥石流,故②④正确;③等高线向低值凸出,因此为山脊地形,不可能发生泥石流,故③错误。正确的是②和④,答案选择B。
8.根据题意,观察图中信息可知,最高处为小海坨山主峰海拔2241m,而C点位于500m-1000m之间,两地的海拔差为1241m—1741m,因此最大海拔最接近答案的是1700m,故C正确,排除ABD。答案选择C。
题组B 抓重点-核心要点巩固
(2022·山东·高一专题练习)下图所示区域1900年以来发生8级以上地震就达7次,大地震破裂形成的各种断层张裂缝、地貌断错遗迹等至今仍保持完整、清晰可见,是世界上最典型、保存最完好的地震遗迹,素有“地震博物馆”之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地震发生时易使该地( )
A.陡崖崩塌,滚石遍布,埋没草地
B.产生滑坡,阻断交通,阻塞河谷,形成堰塞湖
C.产生地裂缝,导致地下水变化,使草木枯死
D.在断陷盆地发育水草丰美、土壤肥沃的土地
2.该地地震遗迹保存完好得益于( )
A.板块张裂,断裂发育,地壳运动活跃B.深居内陆,降水稀少,侵蚀作用较弱
C.岩性坚硬,抗外力作用侵蚀能力较强D.生态环境脆弱,人类生产活动破坏大
【答案】1.A2.C
【解析】1.题干设问地震发生时造成的影响,而不是长期影响。地震发生时导致岩层破碎,陡坡岩层沿着断裂面崩塌下来,滚石遍布,埋没坡底的草地,A正确;滑坡体进入河道,阻塞河流形成堰塞湖,滑坡体冲断道路,影响交通;地震诱发断裂,导致地下水以及地表水下渗,使得河流断流,影响河流沿岸地区的生态等;地震会诱发断裂,形成一系列的断陷盆地和堰塞湖等,水分条件较好,形成一系列的水草肥美、土壤肥沃的湿地草原,BCD均是地震的远期影响,故错误。故选A。
2.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地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处于板块内部,并不是板块张裂地带,A错误;该地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地区,主要气候类型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流水侵蚀作用微弱,但风力侵蚀较强,B错误;根据材料信息“有的在坚硬的岩层中”可知,该地岩石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C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区域自然环境恶劣,人口分布较少,人类活动较少,对地震遗迹的破坏作用较少,D错误。故选C。
(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我国西南某地地质时期发生过一次大型滑坡,滑坡体堵江后形成了大型古堰塞湖。古堰塞湖从形成到溃坝后,滑坡体上、下游水文特征均变化显著,对河床地貌演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图为“当地古堰塞湖、滑坡位置示意图”,图中滑坡边界内含滑坡源区和堆积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滑坡体滑动方向及滑坡边界内的河流主要流向分别是( )
A.滑向西南,向北流B.滑向东北,向南流
C.滑向西南,向南流D.滑向东北,向北流
4.经测定,新、老湖相沉积物形成于距今1~3万年,可推测( )
A.滑坡掩埋阶地的时间约为1万年前B.古滑坡的发生时间至少在3万年前
C.古堰塞湖存活的时长大约为3万年D.古堰塞湖溃坝的时间约在2万年前
5.能示意该河流河床纵剖面变化的是( )
A.AB.BC.CD.D
【答案】3.C4.B5.B
【解析】3.由图中滑坡边界、河流、滑坡掩埋的阶地的位置关系,以及滑坡体由高处向低处滑动,可推测滑坡边界范围内西南地势低,滑坡体滑动方向为滑向西南,B、D错误;滑坡体阻断河流形成堰塞湖,堰塞湖在滑坡体的上游方向,北面,故河流由北向南流,A错误、C正确。故选C。
4.由图可知,滑坡掩埋阶地位于湖相沉积物的下游方向,可推测滑坡掩埋阶地的时间早于湖相沉积物,而新、老湖相沉积物形成于距今1~3万年,故滑坡掩埋阶地的时间约为1-3万年前,A错误;由图中古堰塞湖的位置可知,古滑坡发生在湖相沉积物之前,即3万年前,B正确;古堰塞湖的形成时间为3万年前,其下游的湖相沉积物形成于距今1~3万年,由此无法推测溃坝时间和存活时间,C、D错误。故选B。
5.滑坡体阻塞河流,在其上游方向形成堰塞湖,导致其上游方向水流受阻,流速减慢,泥沙沉积,河床抬高,A、D错误;同时导致其下方泥沙来源减少,河床侵蚀大于淤积,河床下降,B正确、C错误。故选B。
(2021·河北武邑中学高三期中)某地历史上曾经发生滑坡,部分滑坡体残留在坡面。2018年,该坡面出现裂缝,自6月起,连续出现强降雨。7月12日古滑坡复活滑动。下图示意该剖面的结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诱发此次古滑坡复活的直接因素是( )
A.降水B.坡度C.断裂D.岩性
7.研究表明,不同的断裂对滑坡的影响差异较大。此处裂缝显著促进滑坡,主要由于裂缝的( )
A.数量B.长度C.倾斜方向D.宽度
【答案】6.A7.C
【分析】6.由所学知识可知,滑坡形成的原因可以从地质、地形、土壤、植被、降水和其他等几个方面分析。2018年该坡面出现裂缝,并且该坡面植被匮乏,防水固土能力弱、坡面坡度也较大、重力势能大;6月份开始出现连续性强降雨,7月12日就出现滑坡复活活动,出现裂缝之之后土质变得疏松,连续性强降雨使得本就疏松的壤伴随着水流形成滑坡,因此此次滑坡复活的直接因素是降水,A正确。直接因素是近期内发生改变的诱因,而坡度、断裂、以及若石的岩性在短期内没有发生显著的改变,故不是诱发滑坡复活的直接原因,BCD错误。故选A。
7.由图示信息可知,坡向和裂缝方向一致,降水降落到坡面之后,受到重力势能的加持并且没有植被的阻截,由于裂缝方向与流水方向一致,流水可以直接保持原先的速度和势能直接侵入到裂缝底部,加剧土壤的侵蚀,从而促进滑坡的产生,B正确。裂缝的数量、长度、宽度三项对滑坡的影响相对较小,ABD错误。故选C。
题组C 抓提升-真题实战
(2020·山东·高考)下图为某区域滑坡与地貌演化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推断图中滑坡体的滑动方向为( )
A.由北向南B.由西向东
C.由西北向东南D.由东北向西南
2.图中序号所示地理事象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②③④①B.②①③④C.③①④②D.③②①④
【答案】1.C2.D
【解析】1.根据图中滑坡边界的形态、古河道以及现今河流的相对位置关系,同时结合滑坡掩埋的河流阶地以及古堰塞湖的位置等相关信息可推测,该区域滑坡体自西北向东南方向滑动(注意图中的方向指示标),阻塞古河道形成古堰塞湖,之后堰塞体垮塌,形成新的河道,故选C。
2.图中所示序号中最先有古河道,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区域滑坡体自西北向东南方向滑动,滑坡体掩埋了部分河流阶地,同时,滑坡体阻塞了古河道,形成古堰塞湖,之后堰塞体垮塌,形成新的河道,因此图中所示序号发生的先后顺序为③②①④,故选D。
3.(2021·山东·高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巴洛沟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中段(下图),面积53.4km2。主沟发源于哈巴雪山西侧,汇入金沙江一级支流冲江河,长度12.8km。流域自上而下分为高山寒带峰脊区和宽谷区、温带窄谷区、亚热带低谷区。该流域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而显著增加,其中海拔4200m以上的峰脊区年降水量超过1100mm。2019年7月28日,峰脊区6小时降雨量达60.4mm,激发了特大规模降雨-冰川融水混合型泥石流。
(1)指出海巴洛沟流域形成泥石流的四类固体物质来源。
(2)分析海巴洛沟流域主沟道AB段、BC段和CD段地形对泥石流形成的作用。
(3)分析海巴洛沟流域泥石流对当地构成严重威胁的自然原因。
【答案】3.(1)冰碛物(冰川搬运堆积物);崩滑体堆积物;风化碎屑物;断层破碎物。
(2)AB段:地形陡峻,易发生崩塌,且径流汇流速度快,为泥石流形成提供物质和水动力条件;BC段:地形较和缓开阔,为大量松散固体物质积累提供场所;CD段:沟道狭窄顺直、坡度大,加快泥石流的通过时间。
(3)丰富的松散固体物源和水源条件,导致泥石流易发;泥石流运动速度快,规模大,冲击力强;峰脊区降水量大,并叠加积雪融水,使得泥石流多发育在高海拔地区,下游不易察觉,隐蔽性强。
【分析】3.(1)由材料“流域自上而下分为高山寒带峰脊区和宽谷区、温带窄谷区、亚热带低谷区”可推测出,泥石流的物质来源为高山寒带峰脊区的的冰碛物和寒冻风化碎屑物,河谷区沟道两侧的滑坡体;由材料可知,该地位于横断山脉中段,板块运动较多,地震多发,坡体结构不稳固,因此流域内多破碎的岩土体。
(2)结合图中的等高线可看出,AB段海拔高且等高线密集,可判断出地势陡峭,为径流的初始运动提供了充足势能;BC段海拔相对较低,且等高线相对稀疏,地势较缓,沟道堆积物分布较多,为泥石流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CD段等高线密集弯曲,可判断出沟道呈“V”型,坡度较陡,为窄谷区,为泥石流快速运动通道。
(3)泥石流严重的自然原因可从降水、冰雪融水、泥石流物质来源和地势等方面来分析;该地位于横断山区,为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该地山体海拔高,有永久冰川存在,夏季气温高,冰川融化量大,水量大;该地区位于板块交界处,多滑坡、地震,固体碎屑物多,泥石流物来源多;山地垂直高差大,坡度大,山地上部的泥石流发生较为隐蔽,一旦到达下部危害严重。
4.(2020·天津·高考)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贵州省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岩溶地貌广布,旅游开发是当地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说明川、滇、黔交界处多发泥石流灾害的自然条件。
【答案】4.山地坡度较大(相对高差大):年降水量较大:地表多碎屑物。
【分析】4. 滇、黔交界处多发泥石流灾害的自然条件可以从气候、地形和地表物质等方面进行分析。从气候条件来看:据材料可知,川、滇、黔交界处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大,夏季多暴雨。从地形条件来看:川、滇、黔交界处山区面积广大,地形崎岖,山地坡度大,坡面物质不稳定。从地表物质条件来看,川、滇、黔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断层发育,地表多碎屑物,所以,川、滇、黔交界处多发泥石流灾害。
5.(2019·北京·高考)中国与东南亚山水相连,人文相通,跨境合作不断深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说明图示区域地震多发的原因和主要危害。
【答案】5.原因:地处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
危害: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森林和水等自然资源与环境被破坏。
【解析】5.对图示区域进行定位,该地区位于边境地区,位于板块的交界处,多发地震灾害。地震本身及常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本身都造成巨大伤害和损失,如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森林和水等自然资源与环境被破坏。
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地质灾害)的成因。
1、利用地图,指出常见地质灾害的发生规律与分布地区。【区域认知】
2、运用实例或材料,说明地震、滑坡和泥石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理实践力】
3、结合实例,认识自然灾害的关联性。【综合思维】
地质灾害
滑 坡
泥石流
定义
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如图:
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如图:
条件
一是岩体比较破碎
二是地势起伏较大
三是植被覆盖差
一是地形陡峭
二是有丰富的松散物
三是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
危害
会破坏和掩埋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土壤精品巩固练习: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土壤精品巩固练习,共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土壤概念,物质组成,野外观察内容,地貌,时间,人类活动,生物与土壤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第一节 水循环精品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第一节 水循环精品练习题,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水循环概念,水循环的分类及环节,水循环的过程,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地质灾害优秀练习: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地质灾害优秀练习,文件包含62地质灾害-学生版2023年高一地理同步精品讲义必修一docx、62地质灾害-教师版2023年高一地理同步精品讲义必修一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