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教案 33 次下载
- 公输墨子教案 教案 41 次下载
- 庖丁解牛教案 教案 37 次下载
-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 教案 31 次下载
- 师说教案 教案 32 次下载
中职部编高教版(2023)一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展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教学目标】
一. 让学生初步了解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礼乐治国"的政治主张;
二. 学习通过人物对话,表现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反映其思想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
三. 学习并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
四弟子述志
【教学难点】
孔子为何“哂由”“与点”?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孔子以前,既无孔子;孔子之后,更无孔子.孔子孔子,大哉孔子!”—米芾 导入。1988年,世界部分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宣言》中指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以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播放“奥运开幕式论语片段"他的一些教育思想至今仍然实用。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的哪些教育思想?(鼓励几个学生自由发言)。明确: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温故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
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前551年—-—前479年),名丘 ,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曾周游列国,晚年整理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到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是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记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2.了解《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今天我们就学习《论语》中一篇最具文学色彩的文章,它反映了孔子在杏坛开课授徒的场景。它就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二、文学常识回顾:
课件展示
三、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1、范读.交代咏读文章的要领:语速缓慢,以显古诗文的雍容之风;语调悠长,以彰古诗文的典雅之气.(朗读带)
2、自读课文.
要求:
⑴、质疑字词句。
重点字
拼音--俟,音sì 莫,音mù 甫,音fǔ 哂,音 shěn 相,音 xiàng 铿,音kēng 沂,音 yí 喟,音 kuì 雩,音yú 冠,音guàn
摄:课文注释说“夹、迫近”,二者意义差别较大,不宜并选。解释为“夹”恰当。
亦:副词,这里有“只是"、“不过是”的意思。
毋吾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毋以吾也,不要.毋,不要。以,认为。这一句省略了成份,还原为“毋吾以于此而不言也。”,
不吾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
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们 。 如,如果.或,有人。尔,你们
则何以哉: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要前置,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
加之以师旅:状语后置句,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以”,介词, 用。
(2)指名学生口头翻译课文,教师点评,掌握重点知识:
(a)、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句子顺序和现代汉语不同
1、 不吾知也
2、 毋吾以也
3、 则何以哉?
翻译以前学过的句子,注意句式特点
1、 微斯人,吾谁与归? 2、 忌不自信。
3、 何厌之有? 4、 何陋之有?
5、 唯利是图
寻找规律和方法 :
1、 古代汉语的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2、 古代汉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3、 以结构助词“是”、“之”提前宾语。
(b)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加点的词
1、 吾一日长乎尔 2、 乎大国之间
3、 异乎三子者之撰 4、 浴乎沂,风乎舞雩
这四个句子中的“乎”都相当于“于”,可翻译成比、在。
(c)、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尔”的用法
1、 子路率尔而对曰 2、 鼓瑟希,铿尔
这两个句子中的“尔”是助词,表状态,常放在形容词或拟声后,相当于“然”
3、尔何如?尔:代词,你
(d)、翻译学过的句子,注意“如"的用法
1、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如果
2、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至于
3、 宗庙之事,如会同。 或者
(e)、翻译下面句子注意“方"的用法
1、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计算面积的单位,纵横各一里
2、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正道,指是非准则
复习学过的知识
1、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方形
2、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正,才
(f)、翻译下面句子,注意“与”的用法
1、夫子喟然曰:吾与点也 与:同意
2、唯求则非邦也与大利 与:语气助词
复习学过的知识:
1、 失其所与,不知 与:结交、亲附
2、 遂与外人隔绝 与:和
3、生三人,公与之母 与:给予
(g)、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加点词的用法
1、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章 甫: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戴着帽子.
2、鼓瑟希,铿尔 鼓:名词作动词,弹奏。
3、三子者出,曾皙后 后: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
4、浴乎沂,风乎舞雩 风:名词作动词,吹风
(2)、文章主要说了什么事?
(3)、注意文章咏读要领,要老先生一样摇头晃脑地读起来。正如 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到寿镜吾先生读文的情况,“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然后他微笑起来,将头仰起来,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下面我们就端起书本,坐直上身,一起摇头晃脑地读起来.
明确:“志向”问题,按先后顺序先后是问志——述志-—评志(板书)
第一段(从开头到“则何以哉”):写孔子问志。
第二段(从“子路率尔对曰”到“吾与点也”):写弟子述志。
第三段(从“三子者出”到结束):写孔子评志.
四、思考并回答:
1, 从子路、冉有、公西华的言谈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的什么性格特点?
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
(孔子问志,子路首先发言。在他看来,让他去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即使在有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言谈之中,语气十分肯定。由此可见其抱负之大。在座的四个弟子中,子路年龄最大-———只比孔子小九岁,平时与孔子也比较接近,所以说话较少拘谨;但孔子话音刚落,子路便在没有深入思考的情况下抢先发言,确也反映出其鲁莽、轻率的一面。
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冉有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开口。子路刚说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则说他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先说“方六七十”,又说“如五六十”,说明他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十分谨慎。他还认为,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冉有既想有所作为,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
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公西华也是在孔子点名指问后才述志.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在“相”前加了个“小"字,给人感觉是他只想做个赞礼和司仪的小官,实际上,最低一级的“相”的地位也不低.从他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就可以看出他娴于辞令的特点)
2, 简析孔子对三人述志的态度。
孔子对四弟子的态度:子路-—哂之;冉有—-叹之;公西华-—惜之;曾皙——与之
对子路: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谈话的内容和态度不够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对冉有:没有正面加以评论,但可以看出是满意的.对公西华: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
3,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
①从原文可以得出结论,曾点展示的是一幅老师带领学生在春天水旱时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的场景,进一步可知他想要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实现孔子以“礼"治国的理想。
②从另一个角度,结合孔子的思想来分析。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以礼治理国家。
针对子路“率尔”答出“可使有勇",孔子“哂之"理由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针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不语,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
针对公西华的观点,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既然也是治国大事,你却只是“愿为小相”,“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
看来,只有曾皙真正了解老师的意图,结合“国情”,既陈述了自己的具体治国措施,又灵活地将老师的“礼治"思想体现出来,这样的弟子,又怎能不博得老师的赞赏呢?
四、问志
在这里,弟子们为什么能畅所欲言呢?我想关键在于孔夫子引导地好。那么,孔夫子是怎样引导的呢?看第一段,找个别同学读第一段。
孔子为什么不直接问“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明确:先从自己谈起,把自己摆在了与学生平等的地位,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下面的提问作出铺垫.
还有其他地方表现出孔子的循循善诱的教风吗?
明确:“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鼓励曾点说出自己的想法。
作为大教育家,孔子以循循善诱的教风构建出了和谐的教学氛围。
五、咏读课文(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有不少的文化名人曾经说过说,中国古典诗文之美,光阅读是不够的,还要出声吟诵,要将文章读好,我们还要读出人物的个性来。那么,孔子的几个弟子有什么特点呢?
明确:写出了人物的基本特点。比如子路的直率,冉有和公西华的谦虚,曾点的彬彬有礼.这里面和他们的特长有一定关系,比如子路擅长军事,冉有善于做生意,而公西华则是一个外交家。
六、教学过程回顾,总结所得.
我们学习了这一篇文章大家有什么收获吗?谁能说一说?
结合课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的形象.
注意引导:
1、孔子首先是个大思想家,我们今天从课文学习中,看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呢?明确:为国以礼的治国思想。
2、孔子又是一个大教育家,我们从孔子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学到什么呢?明确:循循善诱,气氛和谐等。这是一个很好的榜样,我们都是要当老师的,包括我在内我们都应当以此来共勉。
3、从语言上我们可以学到什么呢?明确:用语传神,语言简约。
七、小结: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为思想家,孔老夫子博大精深,如金声玉振,如万仞宫墙;作为教育家,孔老夫子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堪称万世师表.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对照翻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日;‘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你们不要因为我(年纪大一点就不说了)。你们平时总在说:‘没有人知道我呀!’如果有人知道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办呢?”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子路不加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常受外国军队的侵犯,加上内部又有饥荒,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的功夫,我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夫子哂之.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求,尔何如?"
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得另请高明了.”
“赤,尔何如?”
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够做到,只是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的事务中,或者在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时,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点,尔何如?"
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这时曾点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了,接着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位的才能不一样呀!"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曾点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青少年,到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都出去了,曾皙留在后面.曾皙问:“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究礼让,可是他说话却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哪里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呢?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讲的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赤只能做个小小的赞礼人,那谁能去做大的赞礼人呢?”
教案: 这是一份教案,共2页。
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基础模块 上册一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精品教案: 这是一份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基础模块 上册一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精品教案,共1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温故而知新——导入解题,学而时习之——朗读明意,学而不思则罔——合作探究,三人行必有我师——总结提升,结语,课后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职二十二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精品教案: 这是一份中职二十二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精品教案,共1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前准备,课文导入,走近孔子,学习新课,拓展阅读,课外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