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8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全套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教学课件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第三章章末整合提升3教学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第三章章末整合提升3教学课件,共26页。
第三章 环境与国家安全章末整合提升知识·体系构建考向·链接高考考向1:全球变暖[命题视角]结合碳排放和碳减排的知识,考查全球变暖及其影响。伴随全球变暖,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在中高纬度地区出现了诸多变化,为此,人类应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等维系地球生态平衡。全球变暖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较高,选择题和综合题中均会出现,该类题主要以图文资料为载体,学科知识方面考查碳排放原因及减排措施等。学科素养方面注重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的考查,难度中等。[真题展示](2022年湖南高考地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 土壤有机质包括腐殖质、生物残体等,大多以有机碳的形式存在。土壤有机碳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一定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储量。海南岛某自然保护区内保存着较完整的热带山地雨林,此地常受台风影响。下图示意该保护区内一块样地的地形及该样地内部分点位土壤表层(0~10厘米)的有机碳密度。(1)指出该样地山脊与山谷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答案】差异:山脊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较大,山谷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较小。原因:与山谷相比,山脊受台风影响更大,易使植被倾倒死亡、腐烂,树木更新快,增加土壤中有机碳输入。(2)该地森林固碳能力比长白山更强,请说明理由。【答案】与长白山相比,该地水热条件更好,植被更茂密,热带森林光合作用更强,吸收二氧化碳更多,把碳大量固定在植物体内。(3)森林固碳是降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重要途径,提出增强当地森林碳吸收能力的主要措施。【答案】积极恢复森林,扩大森林面积;加强森林抚育和管理,注重林木的保护性间伐与更新,提升森林固碳能力等。考向2:污染物的跨境转移[命题视角]结合具体案例,运用污染物跨境转移的方式,对污染物跨境转移的原因、影响及解决措施进行考查。污染物跨境转移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较高,选择题和综合题中均会出现,该类题主要以具体情境为载体,学科知识方面考查污染物跨境转移的原因及解决途径等。学科素养方面注重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的考查,难度中等。[真题展示](2016年10月浙江选考)下图为北太平洋主要“垃圾洲”(由大量塑料物品和碎屑物组成的漂浮物聚集区域)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2题。1.“垃圾洲”的固体漂浮物主要来自 ( )①大气沉降 ②河流输入 ③海洋运输 ④海底上泛A.①② B.③④C.②③ D.①④2.2011年日本发生“3.11”大地震,震中位于图中甲地,附近海域产生大量的固体漂浮物,这些漂浮物在洋流作用下主要漂向 ( )A.西 B.东南C.东北 D.西南【答案】1.C 2.C[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垃圾洲”漂浮物主要由大量塑料物品和碎屑物组成,主要来自河流输入和海洋运输,不可能来自大气沉降和海底上泛。第2题,读图,图中甲地附近有北太平洋暖流经过,附近海域产生大量的固体漂浮物,这些漂浮物在洋流作用下主要漂向东北方向,C项正确。考向3:自然保护区[命题视角]我国为保护生态安全而设立自然保护区,考查自然保护区建设的措施以及对生态安全的意义。自然保护区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较低,选择题和综合题中均会出现,该类题主要以具体区域为载体,学科知识方面考查自然保护区的分类、设立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等。学科素养方面注重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的考查,难度中等。[真题展示](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 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下图示意1976年、1987年和2000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1)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答案】20世纪70年代(1976年),栖息地连成一片;到80年代后期(1987年),栖息地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90年代至21世纪初(2000年),栖息地面积有所增加,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2)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答案】大规模采伐森林(对植被破坏大),导致栖息地缩小;修建道路(国道、省道以及林区采伐道路),导致栖息地碎片化;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减少(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108国道秦岭隧道通车等),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促进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与扩展。(3)说明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答案】合理规划,道路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地;在经过野生动物栖息地时,建设野生动物穿越道路的生态廊道;修建道路时尽量减少对周边植被的破坏,修复因道路施工遭破坏的植被。考向4:环境保护[命题视角]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考查环境保护历程和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从国家安全角度看待环境保护问题,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较高,选择题和综合题中均会出现,该类题主要以具体区域环境问题为载体,学科知识方面考查环境问题、对策及对国家环境安全的意义等。学科素养方面注重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的考查,难度中等。[真题展示]1.(2021年河北高考地理)阅读材料,完成问题。材料 青藏高原一直是地理学研究的热点区域之一,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通过对该区域相关研究成果的“关键词”(下表)分析发现,随着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的变化,不同阶段研究主题也相应调整。其中,1951—1992年以基础调查为主,摸清资源环境状况,关注高原隆起对环境的影响,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提供了支撑。归纳1993—2020年青藏高原研究的两类主题,并分别指出其环境意义。【答案】研究主题——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环境的影响和青藏高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环境的影响,可减少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破坏,有利于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合理开发环境资源。研究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有利于加强对三江源湿地的保护,保护区域生物多样性。2.(2020年7月浙江选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下图为河南省部分地理要素分布示意图。材料二 冬半年,河南省有时会发生大气污染现象。某年11月28日至12月5日该省发生了一次污染天气过程。下表为5个站点所在地此阶段的空气质量统计表。(1)河南省的地势特点是____________。从地形类型看,图中城市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2)与安阳相比,简述南阳此次污染天气的特点,并分析其自然成因。(3)从能源利用角度,说出河南省防治大气污染的有效措施。【答案】(1)西高东低 平原(2)特点:污染程度轻;持续时间短。成因:位置偏南,受冬季风从邻省输入的污染物影响较小;受北部山地阻挡,减弱了同期北方带来的污染。(3)利用太阳能等,加快清洁能源替代;优化用煤结构,增加二次能源使用;改进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集中供暖,改进能源利用方式。
第三章 环境与国家安全章末整合提升知识·体系构建考向·链接高考考向1:全球变暖[命题视角]结合碳排放和碳减排的知识,考查全球变暖及其影响。伴随全球变暖,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在中高纬度地区出现了诸多变化,为此,人类应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等维系地球生态平衡。全球变暖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较高,选择题和综合题中均会出现,该类题主要以图文资料为载体,学科知识方面考查碳排放原因及减排措施等。学科素养方面注重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的考查,难度中等。[真题展示](2022年湖南高考地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 土壤有机质包括腐殖质、生物残体等,大多以有机碳的形式存在。土壤有机碳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一定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储量。海南岛某自然保护区内保存着较完整的热带山地雨林,此地常受台风影响。下图示意该保护区内一块样地的地形及该样地内部分点位土壤表层(0~10厘米)的有机碳密度。(1)指出该样地山脊与山谷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答案】差异:山脊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较大,山谷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较小。原因:与山谷相比,山脊受台风影响更大,易使植被倾倒死亡、腐烂,树木更新快,增加土壤中有机碳输入。(2)该地森林固碳能力比长白山更强,请说明理由。【答案】与长白山相比,该地水热条件更好,植被更茂密,热带森林光合作用更强,吸收二氧化碳更多,把碳大量固定在植物体内。(3)森林固碳是降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重要途径,提出增强当地森林碳吸收能力的主要措施。【答案】积极恢复森林,扩大森林面积;加强森林抚育和管理,注重林木的保护性间伐与更新,提升森林固碳能力等。考向2:污染物的跨境转移[命题视角]结合具体案例,运用污染物跨境转移的方式,对污染物跨境转移的原因、影响及解决措施进行考查。污染物跨境转移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较高,选择题和综合题中均会出现,该类题主要以具体情境为载体,学科知识方面考查污染物跨境转移的原因及解决途径等。学科素养方面注重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的考查,难度中等。[真题展示](2016年10月浙江选考)下图为北太平洋主要“垃圾洲”(由大量塑料物品和碎屑物组成的漂浮物聚集区域)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2题。1.“垃圾洲”的固体漂浮物主要来自 ( )①大气沉降 ②河流输入 ③海洋运输 ④海底上泛A.①② B.③④C.②③ D.①④2.2011年日本发生“3.11”大地震,震中位于图中甲地,附近海域产生大量的固体漂浮物,这些漂浮物在洋流作用下主要漂向 ( )A.西 B.东南C.东北 D.西南【答案】1.C 2.C[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垃圾洲”漂浮物主要由大量塑料物品和碎屑物组成,主要来自河流输入和海洋运输,不可能来自大气沉降和海底上泛。第2题,读图,图中甲地附近有北太平洋暖流经过,附近海域产生大量的固体漂浮物,这些漂浮物在洋流作用下主要漂向东北方向,C项正确。考向3:自然保护区[命题视角]我国为保护生态安全而设立自然保护区,考查自然保护区建设的措施以及对生态安全的意义。自然保护区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较低,选择题和综合题中均会出现,该类题主要以具体区域为载体,学科知识方面考查自然保护区的分类、设立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等。学科素养方面注重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的考查,难度中等。[真题展示](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 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下图示意1976年、1987年和2000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1)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答案】20世纪70年代(1976年),栖息地连成一片;到80年代后期(1987年),栖息地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90年代至21世纪初(2000年),栖息地面积有所增加,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2)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答案】大规模采伐森林(对植被破坏大),导致栖息地缩小;修建道路(国道、省道以及林区采伐道路),导致栖息地碎片化;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减少(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108国道秦岭隧道通车等),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促进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与扩展。(3)说明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答案】合理规划,道路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地;在经过野生动物栖息地时,建设野生动物穿越道路的生态廊道;修建道路时尽量减少对周边植被的破坏,修复因道路施工遭破坏的植被。考向4:环境保护[命题视角]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考查环境保护历程和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从国家安全角度看待环境保护问题,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较高,选择题和综合题中均会出现,该类题主要以具体区域环境问题为载体,学科知识方面考查环境问题、对策及对国家环境安全的意义等。学科素养方面注重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的考查,难度中等。[真题展示]1.(2021年河北高考地理)阅读材料,完成问题。材料 青藏高原一直是地理学研究的热点区域之一,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通过对该区域相关研究成果的“关键词”(下表)分析发现,随着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的变化,不同阶段研究主题也相应调整。其中,1951—1992年以基础调查为主,摸清资源环境状况,关注高原隆起对环境的影响,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提供了支撑。归纳1993—2020年青藏高原研究的两类主题,并分别指出其环境意义。【答案】研究主题——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环境的影响和青藏高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环境的影响,可减少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破坏,有利于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合理开发环境资源。研究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有利于加强对三江源湿地的保护,保护区域生物多样性。2.(2020年7月浙江选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下图为河南省部分地理要素分布示意图。材料二 冬半年,河南省有时会发生大气污染现象。某年11月28日至12月5日该省发生了一次污染天气过程。下表为5个站点所在地此阶段的空气质量统计表。(1)河南省的地势特点是____________。从地形类型看,图中城市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2)与安阳相比,简述南阳此次污染天气的特点,并分析其自然成因。(3)从能源利用角度,说出河南省防治大气污染的有效措施。【答案】(1)西高东低 平原(2)特点:污染程度轻;持续时间短。成因:位置偏南,受冬季风从邻省输入的污染物影响较小;受北部山地阻挡,减弱了同期北方带来的污染。(3)利用太阳能等,加快清洁能源替代;优化用煤结构,增加二次能源使用;改进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集中供暖,改进能源利用方式。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