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第2章第1节中国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教学课件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834640/0-1694878373468/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第2章第1节中国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教学课件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834640/0-1694878373484/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第2章第1节中国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教学课件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834640/0-1694878373494/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第2章第1节中国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教学课件04](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834640/0-1694878373503/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第2章第1节中国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教学课件05](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834640/0-1694878373511/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第2章第1节中国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教学课件06](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834640/0-169487837352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第2章第1节中国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教学课件07](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834640/0-1694878373534/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第2章第1节中国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教学课件08](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834640/0-1694878373554/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一节 中国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教学课件ppt
展开1.学习思路学习我国耕地资源、石油资源和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同时,从目前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国际严峻形势的角度,深刻剖析统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国家安全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措施。通过地理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和家国情怀。
2.学习技法(1)中国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掌握中国耕地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和开发利用现状,认识耕地资源与国家安全的相互关系。
(2)石油资源及战略意义。包括战略性矿产资源的重要性、石油资源的分布特点、我国石油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石油资源的战略意义以及石油资源与中国国家安全等内容。本节从不同尺度(从全球到我国)讲述了石油资源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特点,让学生通过学习相关知识,逐步形成区域认知这一核心素养。结合图片和文字资料,分析我国石油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石油资源的战略意义以及石油资源与中国国家安全的关系。
(3)海洋空间资源与国家安全。收集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相关图片资料,便于学生理解人类对于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由传统的交通运输扩展到生产、通信、输电、储藏和文化娱乐等诸多领域。
第一节 中国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
课前 | 必备知识·自主夯实
[小提醒]我国的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即湿润区和半湿润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
7.推进粮食安全保障(1)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2)将稻谷、小麦作为必保品种,稳定玉米生产。(3)种业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源头,要大力发展种业科技,实现种源自主可控。
小科普:我国后备耕地资源耕地后备资源一般是指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可能转化为耕地的非耕地资源。更广义地说,将那些低产耕地,通过土地开发、土地改良、土地整理等方法,使单位面积的生物生产力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故这些低产的耕地也可视为耕地后备资源。
在我国后备耕地资源中,荒草地占64.3%,盐碱地占12.2%,内陆滩涂占8.7%,裸地占8.0%,其他占6.8%。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倘若处置不当,往往会引发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全国近期可供开发利用的后备耕地资源为220.48万公顷,约占后备耕地资源总量的41.1%。其中,集中连片的后备耕地资源仅62.68万公顷,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新疆。(数据来源于2016年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结果新闻发布会)
想一想1:为什么坡度大于25°不适宜发展耕地?【答案】因为坡度较大,开垦的梯田经过雨水冲刷容易脱离地表,造成水土流失,且落在山坡上的雨水,沿着山坡很快地向下流动,山坡上的泥土沙石也会被流水冲走,这样坡田上肥沃的表层土壤就会慢慢流失,加重水土流失,造成恶性循环。
想一想2:什么样的土地适宜作为耕地?【答案】主要考虑地形和气候两方面。首先,地势要平坦,平原和高原地势平坦,适宜开发耕地,丘陵和山地地势崎岖,不适宜大规模发展耕地。其次,气候要适宜,尤其是热量和降水要适中,能够满足农作物的生长,比如青藏高原因海拔高,热量不足,不宜开发耕地。
小科普:粮食安全粮食安全(或食物安全)指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为维持生存和健康所必需的足够食品。这一概念主要涉及粮食的供给保障问题,它经历了一个较长时间的演变过程。
1974 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对粮食安全的定义为:粮食安全从根本上讲指的是人类目前的一种基本生活权利,即“应该保证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够得到未来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它强调获取足够的粮食是人类目前的一种基本生活权利。1983 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对这一定义作了修改,提出粮食安全的目标为“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所需要的基本食品”。
[小提醒]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包括适度调减玉米和水稻,绝不是要放弃粮食生产,而是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法减法一起做,在稳定和优化粮食生产的同时,调优产品结构,调精品质结构,调高产业结构,从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促进农业供求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实现平衡。
小科普:中央储备粮及动用条件中央储备粮,指中央政府储备的用于调节全国粮食供求总量,稳定粮食市场,以及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或者其他突发事件等情况的粮食和食用油。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可以动用中央储备粮:(1)全国或者部分地区粮食明显供不应求或者市场价格异常波动。(2)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或者其他突发事件需要动用中央储备粮。(3)国务院认为需要动用中央储备粮的其他情形。未经国务院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动用中央储备粮。
读中国耕地集中分布图,完成第1~2题。
1.上图主要反映了我国耕地资源 ( )A.人均耕地少B.空间分布不均C.质量总体欠佳D.水土资源配置不佳2.影响我国耕地资源集中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气候、地质B.气候、河流C.地形、河流D.地形、气候【答案】1.B 2.D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盆地和低缓的丘陵地区,空间分布不均。第2题,据图可知,我国耕地集中分布在气候湿润、地形平坦的地区,因此影响我国耕地资源集中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气候和地形。
我国以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果,但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耕地大幅减少。2008年10月23日国务院印发《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其核心是对我国的耕地资源实行最严格的保护措施,划定了具有法律效力的耕地红线,确保耕地保有量在18亿亩以上,确保基本农田不低于15.46亿亩。据此完成第3~5题。
3.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耕地大幅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快速增长B.工业化、城市化发展C.自然灾害频发D.农业劳动力严重流失4.《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划定具有法律效力的耕地红线的目的是( )A.促进耕地面积逐年增加B.提高土壤肥力,保证耕地质量C.保障国家粮食安全D.退耕还林、还草,保护生态环境
5.我国能以世界7%的土地养活世界22%的人口,主要得益于( )A.平原面积、耕地面积广大B.农业资本雄厚,粮食进口量大C.农业历史悠久,劳动力丰富D.农业科技进步,粮食单产提高【答案】3.B 4.C 5.D
[解析]第3题,20世纪90年代,我国处于工业化、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城市建设占用大量耕地导致耕地面积减少。第4题,我国划定具有法律效力的耕地红线的目的主要是保护有限的耕地,保证粮食总产量,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第5题,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少。要利用有限的耕地资源养活众多的人口主要是依靠科技的进步,提高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来满足众多人口的需求。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及其团队利用基因的多样性培育出了高产的杂交水稻,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我国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粮食进口量大”不符合题目要求;“农业历史悠久,劳动力丰富”不是我国能以世界7%的土地养活世界22%的人口的主要原因。
课堂 | 关键能力·探究提升
《2016年全国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主要数据成果的公告》表明,中国耕地平均质量等别为9.96等(共分15等,中等偏下),优等地面积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2.9%;高等地面积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26.59%;中等地面积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52.72%;低等地面积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17.79%。优等地主要分布在湖北、广东、湖南三省,而低等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甘肃、黑龙江、河北等7个省级行政区域。
我国耕地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
目前,我国粮食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主要表现为玉米供大于求,大豆需求缺口扩大,进口率高。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2015年玉米和大豆产量占全国比重分别为42.6%和36.2%,外调粮食量占全国60%以上。东北地区的种植结构调整对于优化全国粮食生产结构和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下图为2015年东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类型空间分布图。
(1)说出东北地区存在的耕地质量问题。【答案】中低产田集中分布,黑土地土壤退化严重。(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我国耕地的现状。【答案】人均耕地少;分布不均衡;耕地后备资源有限;耕地质量下降。
(3)分析东北地区粮食大量外调的原因。【答案】东北地区地形比较平坦,且耕地集中连片,耕地面积广大,机械化水平较高,粮食生产规模大;东北地区人口密度较低,该区域人均耕地较多,本地对粮食的消费量较小,粮食商品率比较高,本地余粮较多;我国人口众多,对粮食的消费量比较大,粮食的市场需求量巨大。
1.中国的土地资源(1)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总量居世界第三位,人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特点:类型齐全,草地面积广、比重大,耕地、林地所占比重小。
(3)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
(4)区域土地资源质量差别。
3.我国耕地的开发利用现状
4.我国耕地资源短缺的原因及表现
土地资源和耕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指已经被人类所利用和可预见的未来能被人类利用的土地。土地资源既包括自然范畴,即土地的自然属性,也包括经济范畴,即土地的社会属性,是人类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耕地是由自然土壤发育而成的,但并非任何自然土壤都可以发育成为耕地。能够形成耕地的土地需要具备可供农作物生长、发育、成熟的自然环境。耕地资源包括两种类型:一是已开发利用的土地,即耕地;二是尚未开发利用的土地,即荒地。土地资源包括耕地资源。
[考向1:中国耕地资源的分布]2020年中国人口数量(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人口数)超过14.12亿,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16 769千万公顷,粮食总产量 66 949千万千克。下图为1820年中国各省级行政区域粮食总产量与单位面积产量统计图(注:单位面积产量已考虑复种指数的影响)。据此完成第1~3题。
1.与新疆相比,Ⅰ类地区发展粮食生产的显著优势是( )A.人均耕地面积较大B.水热条件优越C.农业发展历史悠久D.市场需求量大2.对比1820年,目前东北三省提供的商品粮总量已远远超过Ⅰ类地区中的各省级行政区域,其主要原因是( )A.复种指数高B.区域人口密度增加C.耕地面积扩大D.农业生产经验丰富
3.影响1820年和2020年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差异显著的主导因素是( )A.劳动力投入B.农业技术水平C.自然灾害D.机械化水平【答案】1.B 2.C 3.B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I类地区中的各省级行政区域多位于长江流域,所处纬度较低,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优越,有利于粮食作物的生长。新疆位于西北内陆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所以与新疆相比,I类地区发展粮食生产的显著优势是水热条件优越。第2题,影响商品粮总量的主要因素有粮食播种总面积、复种指数、人均耕地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1949年以来,随着我国对东北地区垦荒力度的加大,其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粮食播种面积不断增加,加之该地区地广人稀,人均耕地面积大,使其提供的商品粮总量不断增多。
第3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的高低主要受生产要素的影响,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光照、热量、水分、土壤、自然灾害、劳动力、科学技术、农业机械、农田基本建设、化肥、农药、地膜等。其中,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是影响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提高的主导因素。1820年为我国清代,农业技术水平较低,而现在我国农业技术水平较高。
4.(2021年湖北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 黑土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近年来,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及气候的影响,我国东北地区黑土耕地数量不断减少、肥力不断下降,为此我国科研人员提出了“秸秆富集深还”模式来应对黑土退化问题。该模式提倡将农作物分带种植,在耕作层底部和作物带间埋藏秸秆,以5年为周期,通过调整农作物播种位置、填埋秸秆逐步覆盖整块田地。经过试验,该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农民对其操作和实施了解较少。下图示意“秸秆富集深还”模式。
(1)说明我国东北地区黑土肥力不断下降的原因。(2)分析采用“秸秆富集深还”模式进行农业耕作的优势。(3)指出促进“秸秆富集深还”模式推广应采取的措施。
【答案】(1)过量使用化肥、农药,有机质施用量少;长期连作(或轮作休耕次数少),肥力下降;农业活动(如不合理的耕作、植被破坏等)导致水土流失加剧,肥力下降;全球气候变暖,有机质分解加快。(2)秸秆深还,利于提高耕作层厚度,改良土壤结构(或提高土壤通气透水、蓄水保温能力);秸秆还田,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带间填充,对农作物正常播种耕作影响小。(3)加大宣传培训,推广“秸秆富集深还”模式;加大资金投入(或完善农业基础设施配套);加大研究力度,优化秸秆深还的工艺与方法。
[考向2:我国耕地的开发利用现状]耕地占补平衡是指《土地管理法》规定的国家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非农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要按照“占多少,补多少”的原则,补充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这项制度是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重要举措。下图为中国可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年限(即可平衡年限)的空间分布图。据此完成第5~6题。
5.据图可知( )A.北方地区现有耕地利用率较低B.南方地区后备土地资源明显不足C.西北地区现有耕地资源较为丰富D.青藏地区后备土地可大面积开垦6.与其他地区相比,上海占补平衡制度落实困难,主要是因为( )A.生态环境脆弱B.城市土地利用率低C.土地面积狭小D.距海近,土地质量低【答案】5.B 6.C
[解析]第5题,耕地占补平衡是指建设占用多少耕地,就补充划入多少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读图,图例中给出了不同省级行政区域的可平衡年限,可平衡年限越长耕地后备资源越充足,南方地区可平衡年限短,后备土地资源明显不足;北方地区人口密集,现有耕地利用率较高;西北地区自然条件较差,现有耕地资源较少;青藏地区海拔高,自然环境脆弱,后备土地不适合大面积开垦。第6题,上海土地面积狭小,经济发达,城市土地利用率高,占补平衡制度落实困难;上海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生态环境并不脆弱;上海距海近,地形平坦,土地质量高。
(2021年河南洛阳期末)中国是人口大国,粮食安全是国家战略重点,而耕地安全是粮食安全的基础。与世界相比,中国耕地的问题非常突出。读中国与世界人均耕地面积情况图,完成第7~8题。
7.对于形成图中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变化趋势的原因,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生态退耕B.农业人口比重增加C.非农业建设用地增加迅速D.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加剧
8.专家警示,我国是农业大国,必须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为实现这一目标,下列措施正确的是( )①占用基本农田,推进城市建设 ②大面积围湖造田 ③加强基本农田建设 ④建立灾害预警系统,减少灾害毁坏耕地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7.C 8.C
解析:第7题,读图可知,2012—2017年,中国人均耕地面积持续下降,主要原因在于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非农建设用地迅速增加,耕地面积占用增多,人均耕地面积减小,C项正确。第8题,占用基本农田,推进城市建设,不利于保护耕地,①错误;大面积围湖造田会加剧生态环境破坏,②错误;加强基本农田建设,有利于耕地保护,③正确;建立灾害预警系统,减少灾害毁坏耕地,有利于坚守耕地红线,④正确。故选C项。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2021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600千克,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粮食总产量是耕地面积与单位耕地面积产量的乘积,不仅与耕地的数量和质量有关,还与耕地所在区域的劳动力、科技和物质投入等因素有关。下图示意1949—2016年我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粮食单产与总产量的变化。
(1)指出1980—2000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的变化趋势,并说明该变化趋势的形成原因。【答案】呈减少趋势。原因:20世纪8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迅速推进,城市建设占用耕地;受经济收益影响,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花卉、蔬菜和其他一些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部分生态脆弱区退耕还林、还牧、还湿,使耕地减少。
(2)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保持上升趋势,简述我国为此采取的主要措施。【答案】增加科技、人力和物质投入,提高了粮食单产(增加了科技投入,培育和推广作物高产品种,提高栽培技术;增加了人力投入,提高田间管理水平;增加了物质投入,大力施用化肥和有机肥、应用农药防治病虫害等);加强政策扶持,提高了农民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3)说明我国不能过度依赖从国际市场进口粮食保证粮食安全的原因。【答案】我国人口多,粮食需求量大,国际粮食市场贸易量有限,难以满足我国庞大的粮食需求;国际形势动荡等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国际粮食产量、贸易、市场。
1.我国不同区域中低产田的主要问题与农田质量提升的重点任务
2.实现我国粮食安全的途径
3.我国耕地问题的解决措施
科学开发和整理土地土地的开发整理要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水土保持,有利于集约用地,有利于增量提质,有利于资源永续利用。
[考向1:耕地保护]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 1979—2013年,我国化肥用量由1 086万吨增加到5 912万吨。目前,我国农作物的亩均化肥用量为21.9千克,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每亩8千克),是美国的2.6倍,欧盟的2.5倍。针对以上问题,我国提出了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的目标。
(1)结合我国土地资源的国情,分析我国亩均化肥使用量过高的原因。(2)简述针对这种现状应采取的主要措施。【答案】(1)我国人多地少,农业生产压力大;中低产田多,土壤肥力低。(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广有机肥的使用,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农业技术,科学施肥,提高使用效率(精准施肥,改进施肥方式);加强农产品质量的市场监管。
耕地撂荒是指在耕地利用过程中,生产经营者由于主观原因放弃耕种而造成的耕地处于闲置或未充分利用的状态。伴随着我国经济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四川许多地方的大量耕地存在长期撂荒现象。据此完成第2~4题。2.造成四川多地耕地长期撂荒的主要原因是( )A.农业生产条件差B.灌溉水源成本高C.粮食已自给有余D.农村劳动力缺乏
3.农村大量耕地长期撂荒,将( )A.抑制农民大量外出B.利于耕地积蓄肥力C.缓解人均耕地压力D.危及国家粮食安全4.缓解农村耕地长期撂荒的有效措施是( )A.禁止农民外出打工B.稳定农产品的价格C.统一管理撂荒耕地D.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答案】2.D 3.D 4.C
解析:第2题,根据材料可知,耕地撂荒是由于主观原因放弃耕种的耕地,由于农业效益较低,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种植业劳动力短缺,导致农村耕地撂荒。第3题,农村耕地撂荒会导致没有人去从事种植业,这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将会影响粮食生产安全,影响农村社会稳定、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实施城乡统筹的进程。第4题,禁止农民外出打工不现实;稳定农产品的价格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耕地撂荒问题;统一管理撂荒耕地可以统一处理对土地的使用问题;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对撂荒没有帮助。
[考向2:粮食安全](2022年山东临沂期末)为确保粮食安全,我国必须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藏粮于地”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藏粮于地”强调可持续的粮食生产能力,即在粮食供过于求时,轮作、休耕一部分土地,在粮食
紧缺时,再将这部分土地迅速用于粮食生产,这样通过耕地的增加或减少来维持粮食供求的大体平衡。右图示意我国2016年耕地等级构成。据此完成第5~7题。
5.与“藏粮于仓”相比,“藏粮于地”会( )A.提高粮食生产成本B.减少粮食浪费C.减少粮食需求量D.保障粮食供给6.目前,我国实施“藏粮于地”战略的关键是( )A.提高农业科技B.实行精耕细作C.扩大耕地面积D.提高耕地质量
7.黄淮海平原土地盐碱化地区实现“藏粮于地”的有效措施是( )A.发展台田B.种植绿肥C.轮作休耕D.扩建大棚【答案】5.B 6.D 7.A
[解析]第5题,与“藏粮于仓”相比,“藏粮于地”是根据粮食供给状况对土地进行轮作、休耕等,以保护土壤肥力,减少土地退化,减少农药化肥使用,可以降低粮食生产成本,A项错误。粮食仓储中会出现生虫、鼠咬及陈化现象,造成粮食浪费,“藏粮于地”可以减少此类粮食浪费,B项正确。粮食需求量是由市场决定的,与粮食储藏方式关系不大,C项错误。两种方式都是储藏,都可以保障粮食供给,D项错误。
第6题,目前,我国实施“藏粮于地”是根据粮食供给状况对土地进行轮作、休耕等,以保护土壤肥力,减少土地退化,提高耕地质量,保障可持续的粮食生产能力,所以该战略的关键是提高耕地质量,D项正确。提高农业科技和实行精耕细作是“藏粮于技”,A、B项错误。“藏粮于地”是着眼现有耕地,提高耕地质量,不是通过扩大耕地面积保障粮食产量,C项错误。
第7题,黄淮海平原土地盐碱化地区实现“藏粮于地”的有效措施是治理盐碱地。发展台田可以控制地下盐分向地表土壤的迁移,可以治理土地盐碱化,提高土壤生产能力,A项正确;种植绿肥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肥,对盐碱地治理作用不大,B项错误;轮作休耕可以保护土壤肥力,对治理盐碱地作用不大,C项错误;扩建大棚主要用于蔬菜、瓜果生产,粮食生产不适于大棚生产,D项错误。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受疫情影响,国际粮食市场出现了一些波动。部分国家陆续发布粮食出口禁令;联合国粮农组织指出,疫情致使劳动力短缺和供应链中断,或将影响一些国家和地区粮食安全。疫情初期,我国民众对粮食安全的关注度上升,加之网络上关于粮荒、涨价的传言推波助澜,部分地方出现市民抢购、囤积粮食的风潮。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全力做好粮油市场保供稳价工作,推动粮油加工企业复工复产,保障粮食物流运输通畅,粮油市场供应不脱销、不断档,国内粮油市场平稳有序运行。疫情前期,群众因居家不外出而多购买储存一些粮食,由于超市、卖场等零售市场货源充足,短暂的群体性集中购买也得到了基本满足。(1)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措施主要有哪些?(2)疫情期间,中国没有出现“粮荒”主要是受哪些因素影响?(3)疫情期间,全球粮食安全面临威胁的原因是什么?(4)疫情期间,如何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
【答案】(1)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完善粮食安全保障法律法规;提升耕地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减少对耕地和灌溉水源的污染,保障耕地安全;增大对粮食生产的投入,加大对水利设施的投入,扶持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大户,提高农民的耕作积极性;加强农业科技应用,为粮食生产保驾护航。(2)不断强化的粮食生产基础能力;优化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不断深化的粮食市场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
(3)受疫情影响,全球粮食生产劳动力短缺和供应链中断,供给减少;全球运输不畅通,产业链断裂。(4)注重引进种质资源、技术和智力;促进农业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树立全球化视野,培育我国国际粮商。
课外 | 素养提升·增效培优
教材第32页 探索8亿亩耕地可提高800亿千克,10.75亿亩耕地可提高1 075亿千克。教材第33页 读图西部地区地广人稀,耕地面积大,但气候条件恶劣,土壤贫瘠,冻土广布,耕地质量低,主要为中低产田。
教材第35页 思考不合理的开发会导致耕地质量进一步下降,引发土地退化、水土流失等问题。教材第36页 活动1.“藏粮于地”的关键是通过土地整治全面提高耕地质量、提升耕地产能。2.“藏粮于技”的关键是通过科技应用,提升粮食生产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教材第38页 阅读1.地形及地块规模大小、土壤肥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抗灾能力等。2.坝子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河谷沿岸和山麓地带。坝上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是云贵高原上农业兴盛、人口稠密的经济中心。贵州省的坝区面积约占耕地面积的1/4。所以贵州省政府提出要“盯牢守住千亩以上耕地坝子”“特别是保护好五千亩以上优质坝区耕地”。
教材第39页 活动农业气象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服务:实时监测气候变化,包括监测、情报预报、信息服务及灾害评估与预防对策、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适用技术推广等;制定灾害天气预报措施。在农业生产中,农业气象服务工作影响农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实时监测气候变化,制定灾害天气预报措施,保证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教材第40页 思考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到2025年建成10.75亿亩高标准农田。通过这些耕地保护政策来更好地保障粮食安全。耕地保护是粮食安全的必要前提和重要基础,而粮食安全是耕地保护的内在动力。
教材第41页 思考1.解决了因地块小、地块分散而造成的土地纠纷、抢夺机械、抢收抢种、错收漏收、争夺排灌设施等问题。2.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水利设施得到了完善,有利于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大型农业机械操作,提升劳动效率,增加粮食产量;农民减少了纠纷,增加了收入,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教材第41~42页 作业题1.(1)马铃薯主粮化有如下作用:①可以均衡其他粮食在市场中的比重,使粮食市场的结构更加优化合理;②马铃薯作为旱粮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高,有利于增加粮食的产量和供给,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了保障;③马铃薯可以长时间储存,有利于增加国家粮食储备。(2)略。
2.(1)黑龙江省、河南省、山东省。67.76%。(2)我国粮食主产区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3)集中分布在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3.(1)危害:资源浪费,产生环境问题。对粮食安全的消极影响:①不合理的粮食需求增长;②水、大气和土壤等污染导致耕地质量下降;③对自然灾害、市场波动等不稳定性因素的应急能力下降;④进口增加,加大国际风险。(2)根据饭量取用食物,不剩饭等。
我国中央储备粮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引发国际粮食市场波动。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与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共同发布的《严重粮食不安全热点地区早期预警分析》称“至少25个国家2020年将面临严重饥荒风险,全球濒临50年来最严重的粮食危机”。疫情发生以来,为确保本国粮食供应,已有俄罗斯、越南、埃及、印度等多个国家限制或停止粮食出口,全球粮食供应链受到很大冲击。为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我国建立了以中央储备为主导,省级储备为支撑,市县和企业储备为基础的粮食储备体系。
但随着粮食储备量的高企,也暴露出一些新的问题。有专家指出:粮食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短期看是库存安全,长期看则是产能安全,因此“藏粮于库”不如“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农”。下表为国家规定的部分主粮储存年限。
【思考探究】(1)指出长江以南玉米储存年限更短的自然原因。【答案】长江以南地区降水多,空气湿度大,粮食易受潮霉变;长江以南地区气温更高,粮食易发热影响质量。(2)指出“藏粮于库”产生的新的粮食问题。【答案】仓库占地面积大,土地成本高;储藏年限长,储藏条件要求高,储藏费用高;粮食保质期短,陈粮消化难;易造成浪费现象。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二章 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第三节 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说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a href="/dl/tb_c4008708_t3/?tag_id=26" target="_blank">第二章 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第三节 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说课课件ppt</a>,共5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重难归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一节 耕地资源与国家粮食安全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一节 耕地资源与国家粮食安全教学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自然土壤,基础清单,水浇地,绝对量大,整体质量欠佳,空间分布不平衡,开发利用难度大,西部地区及黑龙江省,开发难度大,生活资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一节 中国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课文配套课件ppt: 这是一份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一节 中国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课文配套课件ppt,文件包含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第2章第1节中国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课件ppt、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第2章第1节中国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学案doc、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课后素养落实3中国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含答案doc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6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