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专版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一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课件 0 次下载
- 江苏专版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二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分层作业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课件 0 次下载
- 江苏专版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三课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分层作业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课件 0 次下载
- 江苏专版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三课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课件 0 次下载
- 江苏专版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单元培优练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课件 0 次下载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课文内容ppt课件
展开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1.农作物传播
2.禽畜物种传播
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1.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______激增
2.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1)马铃薯、小麦的推广改变当地__________,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
(2)玉米、马铃薯、甘薯也促进了________的发展,为人类提供更多更好的肉、蛋、奶,深刻影响人类的日常生活。
3.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4.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
食物物种交流食物物种交流主要是农产品、家畜的长距离移动。在新航路开辟前,欧、亚、非之间就存在物种交流。新航路开辟后,原产美洲的物种也开始向其他地区传播。
1. 阅读教材第一子目的“学思之窗”《金薯传习录》的相关史料,据此说明甘薯传入中国的意义。
提示 丰富了粮食种类,增加了粮食产量,增强了抗灾能力。
拓展延伸辣椒传入中国后在西南和中南地区流行的原因:中国西南和中南地区多为山地丘陵,气候湿润,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湿气侵入,吃辣椒可祛湿抗潮。中国西南、中南地区地理气候等自然环境适宜种植。
拓展延伸1492年哥伦布首次航行到美洲,这是新旧大陆之间联系的开始,引发了各种全球性、生态上的巨大转变。不同于以往洲际之间的交往,它是一场东半球与西半球、新旧大陆之间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宗教、动物、植物、农作物、人种、传染病以及思想观念的大规模交流与互动。
2. 阅读教材第二子目“历史纵横”,思考近代以来咖啡能够在全球迅速传播的主要原因。
提示 新航路开辟,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交流。
情境再现世界物种交流的影响
新旧世界的联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 世界各地食物物种开始大交流、大传播,使世界逐渐连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食物品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伴随人口和动物的全球流动,各种疾病开始传播,造成大量原住民的死亡。
概念阐释清朝的水土流失清朝前期人口快速增长。在巨大的人口压力下,全国各地都加大了对山地的开发,尤其是适合山地种植的玉米、花生、甘薯、马铃薯等。除毁林开荒外,伐木烧炭、经营木材、采矿冶炼也是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加重的重要原因。拓宽教材
3. 阅读教材第三子目的“史料阅读”,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提示 反映了玉米等作物的种植给中国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带来了破坏。
主题一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视角1 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的特点
材料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①。除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②。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③。
思考:材料中的“生物大交换”有何特点?
提示 欧洲具有主导性;内容具有丰富性;范围具有全球性;结果具有两重性(积极和消极);时间具有长期性。
视角2 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影响
材料 传统的欧洲作物……都是冬季或春季作物。仲夏后通常是饥荒的季节,而玉米恰好在这个时段成熟,利用夏季闲置的土地……玉米得到了一个“灾难时期的生命线”的称号①。传统的休耕轮作制度演化为常年的复合作物栽培形式,大大缓解了人口对土地的压力,促进了欧洲的人口增长②。欧洲的农民选择种植玉米以抵消不断上涨的地租、创造剩余产品。他们把玉米作为自己的主要食物,而把市场价值较高的稻米、小麦出售到发达地区和工商业城市这些集中消费稻米、小麦的地方③。18世纪之后,玉米逐渐成为肉、奶食品生产不可或缺的饲料资源,成为商品生产转化的中间消耗物,为欧洲的城市化、商业化提供基础保障。 ——摘编自[墨]阿图洛·瓦尔曼《玉米与资本主义》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玉米对于近代欧洲经济发展的作用。
提示 改变传统耕作制度,提高土地利用率;缓解饥荒,促进人口增长;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缓解农民地租负担,改变农业生产结构;促进畜牧业和城市经济发展。
1.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的特点
2.新物种在传入地的演变特点
(1)物种认知的渐进性:传入地居民对外来物种的认知由感性逐渐演变为理性,番茄传入欧洲后,逐渐由观赏性植物发展为食用栽培类植物。
(2)种植区域的广泛性:明朝,玉米传入中国之初,仅在丘陵山地种植。清朝时,玉米种植逐渐遍布全国。
(3)适用范围的普遍性:小麦传入美洲时,最初仅供富人享用,后来被迅速推广,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
(4)发展状态的迅速性: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新物种能够在该地区快速发展。18世纪中期,水稻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
1. 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等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之后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地区。( )
提示 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
2. 玉米、马铃薯、番茄等美洲作物传入欧洲后,先作为观赏作物引进种植,后作为食物推广。( )
3. 欧亚非食物、物种传入美洲大陆由殖民者进行,属于被动的交流方式。( )
1.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是双向的、互补的。食物物种交流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对经贸和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2.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未能推动社会的快速转型,各地的社会形态仍处于缓慢的发展状态。
主题二 美洲作物在中国的传播
视角1 美洲作物在中国传播的特点
材料 16—17世纪传入中国的三种粮食作物。
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17世纪三种粮食作物传入中国的特点。
提示 传入的物种原产于美洲;名称中大多带“番”字;主要由海路传入中国大陆。
视角2 美洲作物在中国传播的影响
材料 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传入中国后逐渐得到推广。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①,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粪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②。“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霪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③。”
思考:根据材料,概括美洲作物在中国传播的影响。
提示 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人口增长和人口流动;改变了人们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但玉米、甘薯等作物的大规模种植,加之人口膨胀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了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自然环境破坏,水土流失等问题。
1.美洲高产作物传入中国的原因
(1)世界联系:新航路的开辟和欧洲殖民活动,促进了世界各大洲之间的物种交流。
(2)政府因素:高产作物玉米、甘薯、马铃薯的引进,能迅速解决由于人口膨胀导致的粮食问题,得到政府高度重视和推广。
(3)经济因素:人口的急剧增长,明清时期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商品经济日益发展,农民追求更多的经济利益。
(4)社会需求:美洲作物的传播不仅满足了人口的生存需求,还适应了人们对营养和享受多方面的需要,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充分用地和养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需求。
2.辩证看待美洲高产作物传入中国带来的影响
1. 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和南方各省的移民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山地逐渐推进。这种移民趋向的出现主要是由于高产作物的传入。 ( )
2. 明清时期,玉米、甘薯等外来农作物除供应本地消费外,大量用于出口,促进了对外贸易的繁荣。( )
提示 明清时期实行闭关自守,高产作物的传入和广泛种植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3. 明清时期过度的垦荒造田,导致了水土流失,造成生态破坏。( )
1.美洲高产作物在中国传播,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粮食结构和人们的饮食习惯,丰富了中国人的日常饮食生活。2.美洲高产作物在中国的广泛种植,推动了农业商品化发展,客观上又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3.物种交流的速度和彻底性,往往取决于交通运输的技术以及贸易、生产等。4.食物本身不具备阶级属性,但当一部分人掌握更多食物资源时,食物就成为阶级的标识和衡量社会等级的尺度。
历史价值观——从文明传承与交流的视角看待新航路开辟对物种交流的影响 材料 植物、粮食作物、动物、人口和病菌在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和其他欧洲水手的远航探险以后,在全球范围内开始传播。此次物种交流比早先的物种交流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与早先的物种交流不同,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涉及了很多根本不同的动植物品种与疾病。因为几千年来,东西半球与大洋洲的物种都是独立地沿着各自的轨迹进化的。欧洲的航海探险在这些生物地域之间建立了联系,引发了物种的交流以及世界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永久性变化。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理论升华】 近代以来食物物种交流的原因和影响
1.近代以来食物物种交流的原因
(1)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往来,推动了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2)新航路开辟后,殖民扩张与殖民贸易,推动了世界经济文化交流中物种交流的发展。
(3)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推动了人口迁移,促进了世界动植物的大流动。
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示范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示范课ppt课件,共4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答案C,答案D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示范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示范课课件ppt,文件包含核心素养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25《练习三》课件pptx、核心素养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练习三》教案docx、核心素养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25《练习三》导学案docx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作业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作业课件ppt,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A级必备知识基础练,B级能力素养提升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