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五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设计
展开器以载礼,文以植根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
本课立意和大概念:根据新课标关于运用大概念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的讲解,七上历史主要是让学生对中国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过渡的过程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对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进行简要分析,形成正确的唯物史观,培养能独立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涵养家国情怀,如果要给七年级历史赋予一个大概念,我认为就是中国古代史——统一多民族国建的建立和发展,至于每个学习单元的大概念其实每个单元的标题已经很好的概括了,比如本单元的标题叫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我们便可从中去提炼这一学习单元的大概念,当然每课的大概念需要对每课内容进行分析整合,比如第五课,主要内容是青铜器与甲骨文,通过对青铜器的产生、工艺、特点,甲骨文的发现、特征、地位、意义的分析,认识到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璀璨,也为后续社会变革的讲解做铺垫,所以我们提炼出的大概念就是器以载礼,文以植根。
2022版新课标
内容要点: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
认知提示: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形成时期,直接影响着其后的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发展。青铜器和甲骨文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的文明,青铜制造业是当时文明的典型代表。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国史上从传说走向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代,甲骨文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夏商周时期的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表明了中国古代文明极其强大的生命力。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中的第二课时,承接上一课
“夏商周的更替”,青铜器与甲骨文属于夏商周时期的文化范畴。在具体内容上,第4课的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镶嵌绿松石的铜牌》《铜鼎》,第6课的《护头铜胄》、《勾践剑与夫差矛》,第7课的战国《铜冰鉴》《铜壶》等都属于青铜器种类,可充分利用,而关于西周青铜器的列鼎列簋亦可为后面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做铺垫。所以本课在第二单元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的内容,包含三个部分: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二、甲骨文记事,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因二三子目都介绍甲骨文,可将其整合,故本课主要分青铜器和甲骨文两大块讲述。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对于青铜器与甲骨文的了解较少,较难理解青铜器的铸造方法;其二他们刚接触历史,还不适合大量的文字史料阅读,因而教学中需通过文物图片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联系。在心理方面,学生对历史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可设置相关问题调动的参与性和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核心素养)
1.通过图片展示和教材梳理,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想象司母戊鼎等青铜的铸造过程及用途,培养历史想象能力。(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通过视频和图片资料,知道甲骨文的基本史实,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初步认识、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反映了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明确中华民族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四、重难点
重点:甲骨文的地位、价值、造字特点;商周时期青铜器的特点;
难点: 从青铜器与甲骨文认识夏商西周的灿烂文明。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PPT展示:中国古代的三张名片:一千年前是瓷器,两千年前是丝绸,三千年前是青铜。《青铜器的表情包》
你能猜到我们的名字吗?以我们为代表的青铜器与甲骨文,又会向我们诉说着中华文明怎样的辉煌成就呢?
今天让我们走进本课,一起来了解那段历史。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设计意图: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的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问题的欲望。通过提问将本课的主旨脉络展示出来。)
【讲授新课】
以妇好鸮尊的自我介绍开启本课的学习。
嗨,大家好,我是妇好鸮尊,是你们眼中呆萌的猫头鹰,要是战神的象征,我随着主人的墓葬(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于1976年被考古工作者发现。我的主人妇好是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接下来让我一一介绍我的朋友们吧。
目标导学一:器以载礼
妇好鸮尊:认识朋友们之前,我来考考大家,阅读教材第一目的内容回答我下列问题?
1、有比我(妇好鸮尊)更古老的青铜器吗?
生:原始社会后期出现,距今4000多年的甘肃齐家文化遗址七角星纹镜
2、我真的是铜做的吗?我们青铜家族的发展状况如何?
生:铜锡铅合金,发展:夏朝有中国最早青铜礼器鼎,青铜酒器爵、盉等盛行:商周 数量众多,种类丰富,规模宏大,工艺高超,以礼器酒器为主,大量用于祭祀(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3、人们用什么方法把“我”创造来的呢?
生:泥范铸造法
教师补充:
(设计意图:整合教材,捋清思路,以国宝为主视角进行问题引领,启发学生兴趣,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提炼总结的能力。)
文物对话自然过渡
嗨喽!好久不见,给大家伙介绍一下你自己和你的小伙伴们吧。
嗨,大家好,我叫亚醜[chóu]钺[yue],我是一件来自很久很久以前的青铜器,好多人都说我长得凶,但是我觉得自己萌萌哒!
别看我的样子凶萌凶萌哒,其实我很厉害的,您能猜出我的用途吗?是的,我有时被用于战争,和我的许多青铜兄弟们一起被打造成不同的形态,陪着人们征战沙场,走,带你认识认识我的兄弟们。
展示青铜器图片
戈 商朝青铜器矛 商朝目雷纹刀
嵌绿松石青铜戈(商王武丁时期)《嵌绿松石兽面纹钺》A
我的兄弟们都很酷吧,我们陪伴主商人戎马一生,南征北战。所以在青铜器里我们的地位可是数一数二的呢!
教师:亚醜[chóu]钺[yue]找到了它的小伙伴们,他们同属于军事用的兵器,接下来老师展示几组图片,我们帮妇好鸮尊找一找它同类别的小伙伴们吧!
教师:这些青铜器被人们用来做什么呢?属于那一类别,是妇好鸮尊的小伙伴吗?
生:用来盛放谷物、粮食等,还有用来盛酒的,妇好鸮尊就是酒器,它们属于同一类别。所以它们同属于饮食用的食器
教师:同学们,老师这里还有几组图片,让我们仔细思考,除了亚醜[chóu]钺[yue]代表的兵器和妇好鸮尊代表的酒器食器之外,青铜器还有那些类别。
师:同学们看到这些青铜器的第一感受是什么?(庞大,重量级,精美)结合所学知识,猜猜看它们谁才可以用呢?(周天子、诸侯、卿大夫)那么它们属于那一类别,用于什么场合呢?(礼器,祭祀)
文物对话自然过渡
谁在那数一数二呢?我不在这就有人吹牛,你数一,把我往哪摆?
呀,大哥来了,我这不是认识了新朋友,介绍我自己么,我还有事,你们聊,拜拜!
大家好,我是来自商朝的青铜鼎,我在青铜器里的地位绝对的NO.1。因为我可不是谁都能用的。而且每次人们见我都毕恭毕敬的,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因为鼎作为国之重器是非常重要的礼器,文献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国家大事在于两个方面,祭祀和军事,所以,作为礼器的鼎,在人们眼中十分庄重。
司母戊鼎说不上谁的可以用的?说明鼎的使用有严格限制,同学们看一则材料思考;材料反映了青铜器礼器的什么象征地位?(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材料: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
——《周礼》
答案提示: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青铜器成为贵族身份的象征乃至国家权力象征;规范社会伦理、维护政治秩序。
我们学过的成语,一言九鼎、鸣钟鼎食、问鼎中原 、列鼎而食,大名鼎鼎、人声鼎沸、鼎足而立等成语就来自于这里。
(设计意图:图片与史料多种媒介共同使用,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更好的理解与掌握知识。同时教会学生用史料及地图得出结论的方法,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让我们接续跟随国宝视角探索青铜时代的中华文明
听说中国国家博物馆要评选十大传世国宝,你们说我这么重要能不去参选嘛!要知道,我可不是一般的鼎,我是司母戊鼎。
教师:首先我们看到十大传世国宝,司母戊鼎自然在列,同学们找找它入选的原因?
它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长1.1米,高1.3米,重832.84千克
铸造工艺复杂,需要多人协同合作才能完成。
我们还可以看到四羊方尊也被列入十大传世国宝,它又以什么获胜呢?
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的青铜酒(礼)器,以四羊、四龙相对的造型展示了其精美至尊。尊的四角,附着四只向外半伸的羊,露出羊头和前肢,羊角蜷曲。器物四壁装饰着蟠龙纹,双角龙头点缀在羊头之间,布局新颖。被誉为最美青铜器
教师补充:除此之外,还有海内三宝的毛公鼎,因为鼎内铭文接近500字而享誉学霸青铜器和九大镇国之宝的利簋被誉为最有内涵青铜器。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其中奥秘。
(设计意图:通过对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的图文资料解读,了解它们的大国工匠技术,感受商朝高超先进的青铜制造工艺。)
教师过渡:同学们,跟着国宝一起探究青铜文化是否意犹未尽,我们接下来看看国宝如是说。
小朋友们是不是被我们复杂的制作工艺和精美的造型所震撼,大家仔细观察青铜器上铸刻了花纹和文字,这些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铭文),但最早的文字并不是金文,而是甲骨文。那么。甲骨文是如何记事的呢?有何重要的意义呢?下面就让我们跟着“甲骨文”一起了解它吧!
目标导学二:文以植根
正式认识我之前,考考大家,阅读教材第二目的内容回答我下列问题?
1、甲骨文书写的材料是什么?(我是甲骨文,据说我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成熟文字,你知道我名字的由来吗?)
甲骨文的书写材料是,龟甲和兽骨,所以甲骨文的含义是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2、甲骨文的发现者和发现时间?
1899年、 王懿荣(小甲有一段心声跟王先生说,我们一起来听听)
虽然你们说我很重要,但是后来发生了战争,王朝更替,我也随之被埋入了地下,直到他的出现,我才和你们有了相识的机会。真的要好好感谢他啊!
3、甲骨文出现在什么时期?
商周: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我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这些可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商代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教师:根据小甲所说,我们可以概括,甲骨文记载在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有农业,天文,天气,作邑,疾病,祭祀,战争,王事,田游。这些可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商代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原来我这么有价值啊,但是如果想要真正认识我,你们可要开动脑筋啊。因为我和你们今天的汉字长得可不一样。
教师组织快问快答
(设计意图:通过甲骨文识读活动,了解甲骨文造字特点,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的渗透教育。)
教师:通过学习甲骨文的造字特点,我们可以看到,二者之间的书写略有区别,但是息息相关,一脉相承。那么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如何传承和发展的呢?让我们来看一张汉字的传承图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材料“贞,登妇好三千,登旅万,呼伐羌。”(当年商王武丁命妻子妇好率三千人马及奴隶士兵一万人,去征伐商王朝的宿敌羌国的一场战争。这是甲骨文中记载的商朝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对外战争。)
这段文字记在了我的主人妇好英勇战斗的情形,正是我和这些文物的承载以及文字的传承让中华文明熠熠生辉,光辉灿烂。青铜器和甲骨文都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值得骄傲的民族财富,劳动人民伟大的创造力值得敬仰。让我们珍爱文物,传承中华文明。再会,朋友们!
(设计意图:本目主要阐述甲骨文的相关知识。从甲骨文的发现到甲骨文的地位价值,从浅入深,逐步深化。同时结合图片引导学生分析甲骨文的造字特点,既直观简洁,也有利于学生构建完整知识体系)
知识拓展·素养提升
材料1:虽然青铜文明起源于美索不达美亚地区,然而在世界范围内,中国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无论是数量、种类、用途、冶炼工艺、装饰的复杂性,甚至文字记录载体等方面,都把世界青铜文明推向了无与伦比的顶峰。
--张昌平:《中西青铜器与世界青铜文明
材料2:国外收藏甲骨的数量非常可观,据胡厚宣先生统计。仅至1984年已知国外有12个国家和地区共收藏田骨26700片。国外出版的甲骨文著录书籍亦相当多,主要有英国、美国、德国、瑞士、俄罗斯、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甲骨文已经成为一门国际性的学问。
--朱凤瀚:《近百年来塘甲号》
任务一:结合材料,青铜器和甲骨文代表的早期文明,它们对于中国和世界文明的发展有着怎样的价值?
任务二:追索流失文物需要每一个中国人的参与,请你为宣传追索流失文物设计一项活动方案。
要求:紧扣主题,活动方案切实可行;说出具体做法。
小组合作探究:全班6个小组,135负责任务一,246负责任务二,时间6-7分钟,完成后派代表展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的学科核心素养。)
【课堂小结】
本课我们学习了商代文明的两项重要标志:甲骨文和青铜器,了解了我们的祖先在3000 多年前就已有成熟的文字,而司母戊鼎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充分体现了商代高度发达的手工业水平,反映了我国人民的勤劳与智慧。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真实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高度智慧的”,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加强振兴中华的社会责任感,树立人民创造历史的正确人生观。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责任担当))
六、当堂检测
1.《史记·封禅书》记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 这表明我国青铜器最早出现于( A )
A.原始社会后期 B.夏朝 C.商朝 D.西周
2.早期中华文明辉煌灿烂,下列朝代中,以创造了青铜器和甲骨文著称的是( C )
A.秦朝 B.汉朝 C.商朝 D.隋朝
3.“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中的重要内容,它追求极致、追求品质。如图是湖南宁乡出土的商代青铜器中最精美的物品,该物品是( B )
A.司母戊鼎 B.四羊方尊 C.利簋 D.毛公鼎
4.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方言不同、语音不通,但当这些话语成为形声表意的方块字时,却人人都能心领神会,彼此沟通。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B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5.甲骨文“高”字(下图),其下部可看作是土台中挖有一口地窖,其上部可以看成是一栋既有屋顶又有墙身的建筑,用墙围合而得到的室内空间。从其字形可以推断在商代已有一种建造在土台上的建筑。由材料可知( A )
A.甲骨文有助于研究商代建筑文化
B.中国建筑是历史文化的唯一见证
C.甲骨文记载的内容都真实可靠
D.古代中国建筑的历史发展变化
检测课堂教学效果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九、家国情怀
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创造了灿烂的文明。青铜器和甲骨文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的文明,有助于我们认识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明。回顾历史,让我们为我们的民族自豪吧!
(设计意图:升华本课主题,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与家国情怀。)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五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五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 教学理念, 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五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五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分析,核心素养,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五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五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记事与造字特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