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乡愁余光中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乡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感知《乡愁》创造的意境及表达的情感,理解和掌握诗人将抽象感情化作具体形象的艺术构思。
2.过程与方法: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乡愁》中诗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思乡爱国的深厚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抓住这首诗的四个中心物象来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体会《乡愁》中诗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思乡爱国的深厚感情。
三、教学分析
同学们,在1972年一个深夜,诗人余光中于厦门街的旧区内,听着那潇潇的冷雨,淅淅沥沥,一点一滴打在诗人心头,21岁离开大陆,如今已经20多年,而且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回去,诗人此时思乡之情喷涌而出,不能自已。只有20分钟就写出让无数人动容的诗歌,《乡愁》。但64岁的诗人再踏入故土时已白发苍苍,就像他曾经说过的那样:“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余光中的乡愁。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一)情景导入,渲染气氛课前播放歌曲《想家的时候》。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一颗雨滴,每一阵清风,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情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今天我们共同走进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板书(多媒体出示课题):乡愁
(二)新课讲解
二)深情诵读,读出诗韵
1、齐读这首诗,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思乡之情)
2、播放这首歌,同学们听读,如果认为读得好的地方就把语气在书上标注一下,同时在课文上标注重音。学生拿起笔来,旁批语气,划分节奏,标注重音。
学生听读完,学生评点,从而让学生总结出这首诗怎样读是最好的。(节奏舒缓、语气、语调深层,层层递进,节节加深,感情越来越浓烈)
3、再读全诗。注意:语气、语调舒缓深沉,语速稍慢,要注意节奏,要抑扬顿挫,要饱含感情,层层递进,感情越来越深,第四小节达到顶峰。(多媒体出示)
三)细细品读,读出诗意。
1、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四个小节的内容。母子______,夫妻______,母子______,家国______。(母子之别,夫妻之别,母子之别,家国之别)
2、第1、3小节的母子之别是否重复了?
(第1小节是生离,第3小节是死别,死别更令人痛切心扉)读第1、3小节,读出递进感。
3、再读第1-4小节,读出个人之思,读出家国之恋,读出作者对大陆的一片深情。
四)优美解读,读出诗境。
1、找意象:诗人是借助哪些意象把对祖国的思念之情表现出来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2、描画面:诗歌的语言言简意赅,这首《乡愁》诗的每一节都构成了一幅简明而生动的画面。下面请同学们依据自己的理解,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画面描绘出来。
3、悟感情:这些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邮票(小)——母子情船票(窄)——夫妻情坟墓(矮)——生死别海峡(浅)——家国恋
四个单纯的意象,就使上述那些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跃然纸上,就如百川奔向东海,又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之思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再读全诗,读出意境和感情。
五)丰富联读,读出诗情。
1、拓展背景,升华感情,将感情推向高潮。(多媒体出示)齐读全诗,体会诗人蕴蓄了20年的思乡之情。
2、延读诗情: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的主题。请你们背出几句古诗词中写“乡愁”的诗句。
环节四:小结作业
在小结时,我会以提问的方式进行提问总结,梳理本节课知识点。
语文九年级上册乡愁余光中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语文九年级上册乡愁余光中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背景分析,语文核心素养,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乡愁余光中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乡愁余光中教案,共7页。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乡愁余光中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乡愁余光中教学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课时安排,教学过程,布置作业-----挑战“乡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