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4 乡愁(余光中)教案
展开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了解诗歌的内容及写作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诵读---品读---合作---探究
(三)情感与价值观:体会作者浓浓的乡愁和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准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抒写乡愁的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请同学们欣赏经典老歌《故乡的云》……这是一首游子抒发乡愁的歌。这节课,我们来学一首游子抒发乡愁的诗。(板书课题)
二、走近作者
余光中,台湾省当代著名诗人。祖籍福建,1928年生。抗日战争时期他随母亲流亡于华东和西南一带,1949年5月去香港,次年5月迁居台湾。2017年12月14日在台湾逝世。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他一直眷恋着大陆,“乡愁”是他诗歌创作的基本主题,如《乡愁四韵》、《布谷》等。
三、了解背景
1972年,海峡两岸正处于互相隔绝状态,既不能通邮,也不能通航,诗人深感回乡无望,情动于衷,愁绪万千:离开大陆整整20年了,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够回去。他此时心潮澎湃,摊开稿纸,一挥而就,仅用20分钟就写出了让无数人动容的《乡愁》。
四、初读诗歌
生自由朗读,师明确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读出感情。
听范读,思考:怎样读才能读出感情? 生:语调低沉,语速舒缓,感情真挚
师生赛读,点评。
五、品读诗歌
1、诗人借助时空的变化层层推进诗情,请把表示时间变化的词找出来,并思考:这是按什么顺序组织的?
明确:这四个词分别是: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 现在。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人生的四个阶段。而这四个阶段,恰恰是诗人的整个一生。这是按时间顺序来组织安排的。
2、乡愁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诗人却用具体可感的事物把乡愁形象化,请同学们找一找,这首诗用了哪些具体事物表现乡愁?运用的是什么修辞和写作方法?
明确:作者用比喻手法,把浓浓的乡愁浓缩在四个具体的事物上: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运用了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技巧:借物抒情。
3、每节诗中的具体形象各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邮票:离家求学的少年,想念母亲。
船票:奔波在外的青年思念爱妻。
坟墓:失去母亲的痛楚。
海峡:国家的分裂,亲人分离,那是更痛的乡愁。 小结:层层递进,由家愁升华为国愁。
4、请同学们找出诗中的叠词,仔细揣摩其表达效果。
明确:“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叠词,既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也突出了诗人浓浓的乡愁。
六、背诵诗歌 比一比:背诵我最棒!
七、课堂小结
诗人以独特的视角,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将缥缈抽象难以捕捉的思乡愁绪变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把思念故国、希望回归、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 八、拓展延伸
1、“游子思乡”是中国诗歌一个永恒的主题,请同学们搜集、积累有关乡愁的古诗句。 示例:
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请同学们从自己的视角仿写:“乡愁是 ” 示例:
乡愁是一件暖暖的毛衣
乡愁是一杯热热的牛奶 乡愁是一桌丰盛的饭菜
教学反思:
《乡愁》是一首饱含感情的诗,诗人以独特的视角,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抒发浓浓的乡愁和盼望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朗读为重点,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蕴含的情感;通过品读体会诗中的写作技巧。拓展延伸这个环节,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在积累和仿写中提高语文素养。整个教学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是课件的操作不够流畅,二是教师的感染力欠缺,如教师在范读时感情不够充沛,三是未能给学生留充足的准备或思考时间,如在学生背诵环节中,部分学生准备不充分,背诵不流畅,感情不到位。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乡愁余光中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乡愁余光中教案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九年级上册乡愁余光中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语文九年级上册乡愁余光中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背景分析,语文核心素养,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乡愁余光中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乡愁余光中教案,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