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新教材2023高中生物新人教版必修2同步测试(27份)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新教材2023高中生物第6章生物的进化质量评估新人教版必修2 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新教材2023高中生物第6章生物的进化质量评估新人教版必修2,共10页。
第6章质量评估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共40分。第1~12小题,每小题2分;第13~16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化石证据表明,有许多物种形成后只存活相当短暂的时期,就逐渐绝灭了。下列最能解释它们短暂生存的原因的是 ( )
A.生物缺乏产生突变的能力
B.生物的繁殖力低
C.生物的食量大
D.生物缺乏具有适应环境的可遗传变异
解析:达尔文认为,任何一种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都必须为生存而斗争。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
答案:D
2.地球上现存生物来自共同祖先,下列有关分子生物学证据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大多数现存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B.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其DNA序列相似性越高
C.人类与猩猩、恒河猴以及兔的血红蛋白基因中的碱基序列有一定的相
似性
D.不同生物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存在较大差异
解析: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故大多数现存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A项正确;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其DNA序列相似性越高,B项正确;人与猩猩、恒河猴以及兔的血红蛋白基因表达出来的血红蛋白具有相同的功能,故人与猩猩、恒河猴以及兔的血红蛋白基因中的碱基序列有一定的相似性,C项正确;不同生物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不一定存在较大差异,如人和猕猴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差别不大,D项错误。
答案:D
3.下列属于拉马克的进化观点的是( )
A.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在许多性状上存在差异
B.生物产生后代的数量往往超过生活条件所能承受的数量
C.不适应生存环境的生物会被淘汰
D.适应性特征的形成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结果
解析:拉马克进化学说认为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是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
答案:D
4.下列关于变异和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碱基缺失的基因突变不会导致基因数目减少
B.突变既可能改变基因碱基序列,又可能改变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
C.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隔离,但是都要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
D.突变产生的变异往往有害,但生物的进化离不开突变
解析:碱基缺失的基因突变不会导致基因数目减少,但可改变基因的种类,A项正确;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能改变基因碱基序列,染色体变异能改变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B项正确;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生殖隔离,可能不需要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如爆发式的物种形成过程,C项错误;突变产生的变异往往有害,但生物的进化离不开突变,突变为自然选择提供原材料,D项正确。
答案:C
5.盲鱼常栖息在漆黑的岩洞中,其眼睛退化,却拥有发达的嗅觉和触觉。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盲鱼和某种浅水鱼种群的基因库存在显著差异,则两者一定不能相互
交配
B.盲鱼个体间在生存斗争过程中相互选择、协同进化
C.原始鱼类进化为盲鱼的根本原因是漆黑的生存环境
D.盲鱼和原始鱼类即使再次生活在相同环境中也不能进化为同一物种
解析:若盲鱼和某种浅水鱼种群的基因库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则两者存在生殖隔离,两者之间或许能交配,但不能产生可育后代,A项错误;协同进化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或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B项错误;原始鱼类进化为盲鱼的根本原因是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变异,然后由漆黑的生存环境对其进行选择,C项错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过程是不可逆的,盲鱼和原始鱼类即使再次生活在相同环境中也不能进化为同一物种,D项正确。
答案:D
6.下列有关基因频率和生物进化的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只要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就会发生生物进化
B.只有在新物种形成时,才会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
C.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D.生物进化了就一定有新物种形成
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即只要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生物就会发生进化,A项正确;只要生物进化,就会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B项错误;生殖隔离的产生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项错误;生物发生进化,不一定形成新物种,D项错误。
答案:A
7.“基因突变对绝大多数个体是不利的,但却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你认为这一说法( )
A.对,基因突变虽然对多数个体不利,但它为定向的自然选择奠定了基础
B.对,基因突变虽然对多数个体不利,但基因突变的方向与生物进化的方向是一致的
C.不对,因为基因突变不利于个体的繁殖,易绝种
D.不对,因为基因突变易导致个体死亡,不会产生进化
解析:基因突变虽然大多数是有害的,但它为定向的自然选择奠定了基础,A项正确;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B项错误;基因突变有利于生物更好地适应环境,C项错误;基因突变虽然导致某些个体的死亡,但是对种群来说能更好地适应环境,D项错误。
答案:A
8.(2022·浙江6月选考)由欧洲传入北美的耧斗菜已进化出数十个物种。分布于低海拔潮湿地区的甲物种和高海拔干燥地区的乙物种的花结构和开花期均有显著差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甲、乙两种耧斗菜的全部基因构成了一个基因库
B.生长环境的不同有利于耧斗菜进化出不同的物种
C.甲、乙两种耧斗菜花结构的显著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若将甲、乙两种耧斗菜种植在一起,也不易发生基因交流
解析:同一物种的全部基因构成一个基因库,甲、乙两种耧斗菜是两个物种,A项错误;不同生长环境有利于进行不同的自然选择,从而进化出不同的物种,B项正确;自然选择导致物种朝不同的方向进化,甲、乙两种耧斗菜花结构的显著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项正确;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不能发生基因交流,D项正确。
答案:A
9.下列关于在自然条件下,某随机交配种群中等位基因A、a频率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某种条件下两种基因的频率可以相等
B.该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只与环境的选择作用有关
C.一般来说,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
D.持续选择条件下,一种基因的频率可以降为0
解析:A和a的基因频率之和等于1,因此A和a的基因频率可以各为50%,A项正确;引起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有突变、自然选择、迁入和迁出等因素,B项错误;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因此适应环境的性状所对应的基因的基因频率较高,C项正确;若环境对显性个体持续地淘汰,则能让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降为0,D项正确。
答案:B
10.某科学家根据两块头骨化石碎片鉴别了一个新的小型鳄鱼物种,它与恐龙一起生活在1.26亿年前,其体长仅 61 cm,却长着锋利的牙齿。下列叙述不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 )
A.恐龙与小型鳄鱼没有直接的亲缘关系,小型鳄鱼的进化与恐龙没有关联
B.突变为小型鳄鱼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C.小型鳄鱼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小型鳄鱼群体
D.自然选择决定了小型鳄鱼的进化方向
解析:恐龙与小型鳄鱼没有直接的亲缘关系,但是它们之间的进化是相互影响的;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小型鳄鱼的群体为种群,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的进化方向。
答案:A
11.某进化生物学家针对物种进化提出了“红皇后假说”:一个物种的任何进化可能构成对其他相关物种的竞争压力,物种之间的关系构成了驱动进化的动力。所以,物种之间的进化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下列关于“红皇后假说”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即使无机环境没有改变,生物也会进化
B.共同进化就是指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
C.各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与环境无关
D.一个生物的进化一定会促使其他各种生物发生进化
解析:根据题干,“红皇后假说”认为一个物种的进化是另外一个物种导致的,可能不是来自无机环境,因此即使无机环境没有改变,生物也会进化,A项正确;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生物之间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与环境有关,B、C两项错误;若该种群的进化未改变与其他种群的关系,也没有构成对其他相关物种的竞争压力,可能不会促使其他种群发生进化,D项错误。
答案:A
12.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会产生具有耐药性的突变个体,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使其生存
B.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协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
C.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
环节
D.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解析:细菌在接触青霉素之前已经存在耐药的变异,A项错误;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协同进化的结果,B项正确;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C项正确;生物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项正确。
答案:A
13.一个全部由基因型为Aa的豌豆植株组成的种群,经过连续n次自交获得的子代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Aa的基因型频率为B.AA的基因型频率为
C.aa的基因型频率为D.种群发生了进化
答案:D
14.有一个随机交配的种群,在没有迁移等条件下,该种群2年内基因型频率的变化如下表所示,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在这2年中,下列与这对基因有关的推断,正确的是( )
时间
AA/%
Aa/%
aa/%
第1年
30
40
30
第2年
25
50
25
A.该种群将朝着Aa增多的方向进化
B.该种群没有表现出生物的进化
C.该种群的生活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D.该种群较容易发生基因突变
解析:由分析可知,第1年内A基因频率=30%+×100%=50%,a基因频率=50%,第2年内A基因频率=25%+×100%=50%,a基因频率=50%,2年内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说明生物没有发生进化,A项错误、B项正确;该种群基因频率不变,可推测该种群的生活环境没有发生较大变化,C项错误;该种群没有产生新的基因,即没有发生基因突变,D项错误。
答案:B
15.(2022·湖南卷)稻蝗属的三个近缘物种①日本稻蝗、②中华稻蝗台湾亚种和③小翅稻蝗中,①与②、①与③的分布区域有重叠,②与③的分布区域不重叠。为探究它们之间的生殖隔离机制,进行了种间交配实验,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交配/♀× ♂
①×②
②×①
①×③
③×①
②×③
③×②
交配率/%
0
8
16
2
46
18
精子传送率/%
0
0
0
0
100
100
注:精子传送率是指受精囊中有精子的雌虫占确认交配雌虫的百分比
A.实验结果表明近缘物种之间也可进行交配
B.生殖隔离与物种的分布区域是否重叠无关
C.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D.②和③之间可进行基因交流
解析:表中的交配率的结果表明近缘物种之间也可进行交配,A项正确;已知①与②、①与③的分布区域有重叠,②与③的分布区域不重叠,但从交配率和精子传送率来看,说明生殖隔离与物种的分布区域是否重叠无关,B项正确;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项正确;②与③的分布区域不重叠,故存在地理隔离,二者属于两个近缘物种,表中②×③交配精子传送率100%,即使交配成功,由于存在生殖隔离,也不能进行基因交流,D项错误。
答案:D
16.(2022·广东卷)白车轴草中有毒物质氢氰酸(HCN)的产生由H、h和D、d两对等位基因决定,H和D同时存在时,个体产HCN能抵御食草动物的采食。如图所示某地不同区域白车轴草种群中有毒个体比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
A.食草动物是白车轴草种群进化的选择压力
B.城市化进程会影响白车轴草种群的进化
C.与乡村相比,市中心种群中h的基因频率更高
D.基因重组会影响种群中H、D的基因频率
解析:食草动物间接淘汰了不能产HCN的白车轴草,故食草动物是白车轴草种群进化的选择压力,A正确;由图可知,从市中心到乡村产HCN个体比例(基因型为H_D_)逐渐增大,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说明白车轴草朝着产HCN的方向进化,而市中心的白车轴草产HCN的比例仍然很低,所以城市化进程影响了白车轴草种群的进化,B正确;由图可知,乡村环境下产HCN个体比例更高,而H和D同时存在的个体才能产HCN,可知乡村环境下H的基因频率比市中心高,所以市中心种群中的h的基因频率比乡村更高,C正确;基因重组只会增加基因型种类,不会影响基因频率,D错误。
答案: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
17.(12分)下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②导致①改变的内因是生物的 和 ,它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图中③指 ,③的观点没有提出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隔离是指不同群体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也就是物种形成必须要有 隔离。
(2)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蛾有黑色类型和浅色类型,经过若干年自然选择后,黑色类型桦尺蛾占多数,说明自然选择是 (填“定向的”或“不定向的”),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选择的是 (填“基因型”或“表型”)。
(3)④指 。
(4)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 ,进化的实质是 , _____________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 和 。
解析:(1)②表示可遗传的变异,来源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图中③是指自然选择学说,③的观点没有提出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隔离是指不同群体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也就是物种形成必须要有生殖隔离。(2)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选择的是表型。(3)④表示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4)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
答案:(1)突变 基因重组 自然选择学说 生殖
(2)定向的 表型(3)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4)种群 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自然选择 自然选择 隔离
18.(12分)某昆虫的翅可按长度分为残翅、中翅和长翅,且残翅昆虫不能飞行,翅越长运动能力越强。下图表示某地区该种昆虫的翅长与个体数量的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种昆虫翅长变异的根本来源是 。
(2)如果有两个较小的此种昆虫的种群迁入了甲、乙两个岛屿,其中甲岛屿食物匮乏,运动能力强的生物更容易获得食物;乙岛屿经常有大风,飞行的昆虫容易被吹入大海淹死。从这一事实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参照上图画出昆虫在甲岛屿繁殖数代以后翅长与个体数量关系的柱状图。
(4)若干年后,甲岛屿形成的昆虫种群A与乙岛屿形成的昆虫种群B再次相遇,但它们已不能进行交配,遗传学上把这种现象叫作 。
解析:(1)该种昆虫翅长变异的根本来源是基因突变。(2)如果有两个较小的此种昆虫的种群迁入了甲、乙两个岛屿,其中甲岛屿食物匮乏,运动能力强的生物更容易获得食物;乙岛屿经常有大风,飞行的昆虫容易被吹入大海淹死。从这一事实得到的结论是变异的有利和有害往往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3)由于甲岛屿食物少,翅长的昆虫运动能力强,存活的概率大。昆虫在甲岛屿繁殖数代以后翅长与个体数量关系的柱状图见答案。(4)生殖隔离是指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因此若干年后,甲岛屿形成的昆虫种群A与乙岛屿形成的昆虫种群B再次相遇,但它们已不能进行交配,遗传学上把这种现象叫作生殖隔离。
答案:(1)基因突变
(2)变异的有利和有害往往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
(3)
(4)生殖隔离
19.(10分)分析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1)大自然中,猎物可通过快速奔跑来逃脱被捕食,而捕食者则通过更快速地奔跑来获得捕食猎物的机会,这种现象属于 。
(2)下图所示为一段时间内某种群中A基因频率变化情况。在 时间段内该种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1%。在 时间段内该种群发生了进化,原因是 。
(3)为判断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两个种群的鸟是否属于同一物种,请写出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是协同进化。猎物和捕食者的每一点进步都会促进对方发生改变,这种现象是协同进化。(2)种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1%,那么a基因的频率为0.1,所以A基因的频率为1-0.1=0.9,对应曲线图中时间段为Y3~Y4。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在Y1~Y3时间段内A基因频率不断增大,因此Y1~Y3时间段内生物发生了进化。(3)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要想判断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两个种群的鸟是否属于同一物种,可以让这两个种群的鸟相互交配,观察能否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
答案:(1)协同进化(2)Y3~Y4 Y1~Y3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
(3)让两个种群的鸟相互交配,观察能否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
20.(16分)某时期,在一条大河的南岸的大块农田中发生某种甲虫的虫害,承包土地的农民起初在农田里喷洒某种杀虫剂R,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几年后又不得不以放养青蛙来代替喷洒杀虫剂。下图为在此时期内这种甲虫种群密度变化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A点到B点,在施用杀虫剂的初期,甲虫种群密度急剧下降,但仍有极少数个体得以生存,原因是 。
(2)从B点到C点曲线回升的原因是这种耐药性的变异是可以 的,通过一代代的积累,使甲虫种群的耐药性增强了,在这个过程中,杀虫剂对甲虫起 作用,这是通过杀虫剂与甲虫之间的 实现的,杀虫剂对甲虫所起作用的实质就是定向地改变害虫种群中的 ,向更易产生耐药性的方向进化。
(3)如果A到D都为杀虫剂防治期,这说明在C点时,农民在使用杀虫剂时可能采取了某种措施,这种措施最可能是 。
(4)若在这条大河的北岸也发现了与南岸的甲虫外形很相似的甲虫种群,将两岸甲虫放在一起饲养,发现这两个种群的甲虫可以交配并产生小甲虫,但小甲虫不育,这说明两个种群之间存在 。
(5)大河南岸的马铃薯地和玉米地里分别都有这种甲虫种群,经检测发现它们的基因型共有5种,这反映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多样性。
解析:(1)从A点到B点,在施用杀虫剂的初期,由于变异是不定向的,某些甲虫具有耐药性变异,导致甲虫种群密度在急剧下降的同时,仍有极少数个体得以生存。(2)由于甲虫的这种耐药性变异是可以遗传的,经过长期积累,使甲虫种群的耐药性增加,种群数量增多,因此从B点到C点曲线回升;在这个过程中,杀虫剂对甲虫起选择作用,这是通过杀虫剂与甲虫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而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3)如果A到D都为杀虫剂防治期,这说明在C点时,农民改用了其他种类的杀虫剂,大多数甲虫由于不具有对该种杀虫剂的耐药性而大量死亡。(4)根据题意分析,两个种群的甲虫虽然可以交配生出小甲虫,但是小甲虫不可育,说明两个甲虫种群之间产生了生殖隔离。(5)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甲虫种群基因型共有5种,体现了遗传多样性。
答案:(1)种群中有少数个体对杀虫剂具有耐药性(2)遗传 选择 生存斗争 基因频率(3)更换杀虫剂的种类(4)生殖隔离(5)遗传
21.(10分)(2021·广东东莞)囊鼠的体毛深色(D)对浅色(d)为显性,若毛色与环境差异大则易被天敌捕食。调查不同区域囊鼠深色表型频率,结果如图所示。
(1)囊鼠毛色差异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据调查,深色熔岩区基因型为DD和Dd的频率分别为0.45和0.5,则D基因的频率是 ,其毛色表现与环境相适应是 的结果。
(2)若干年后,浅色岩P区囊鼠种群A与浅色岩Q区囊鼠种群B相遇时,它们已不能相互交配,说明两种群的 存在很大差异,导致它们之间形成了 。
解析: (1)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从而造成毛色差异。分析题意可知,囊鼠毛色差异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由题意可知,DD、Dd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45和0.5,那么D基因的频率为0.45+0.5×=0.7,其毛色表现与环境相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2)P区与Q区的囊鼠不能相互交配,说明两区之间产生了生殖隔离,说明种群A和种群B已经是两个不同的物种,那么两种群的基因库产生了很大差异。
答案:(1)基因突变 0.7 自然选择 (2)基因库 生殖隔离
第6章质量评估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共40分。第1~12小题,每小题2分;第13~16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化石证据表明,有许多物种形成后只存活相当短暂的时期,就逐渐绝灭了。下列最能解释它们短暂生存的原因的是 ( )
A.生物缺乏产生突变的能力
B.生物的繁殖力低
C.生物的食量大
D.生物缺乏具有适应环境的可遗传变异
解析:达尔文认为,任何一种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都必须为生存而斗争。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
答案:D
2.地球上现存生物来自共同祖先,下列有关分子生物学证据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大多数现存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B.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其DNA序列相似性越高
C.人类与猩猩、恒河猴以及兔的血红蛋白基因中的碱基序列有一定的相
似性
D.不同生物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存在较大差异
解析: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故大多数现存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A项正确;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其DNA序列相似性越高,B项正确;人与猩猩、恒河猴以及兔的血红蛋白基因表达出来的血红蛋白具有相同的功能,故人与猩猩、恒河猴以及兔的血红蛋白基因中的碱基序列有一定的相似性,C项正确;不同生物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不一定存在较大差异,如人和猕猴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差别不大,D项错误。
答案:D
3.下列属于拉马克的进化观点的是( )
A.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在许多性状上存在差异
B.生物产生后代的数量往往超过生活条件所能承受的数量
C.不适应生存环境的生物会被淘汰
D.适应性特征的形成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结果
解析:拉马克进化学说认为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是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
答案:D
4.下列关于变异和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碱基缺失的基因突变不会导致基因数目减少
B.突变既可能改变基因碱基序列,又可能改变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
C.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隔离,但是都要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
D.突变产生的变异往往有害,但生物的进化离不开突变
解析:碱基缺失的基因突变不会导致基因数目减少,但可改变基因的种类,A项正确;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能改变基因碱基序列,染色体变异能改变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B项正确;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生殖隔离,可能不需要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如爆发式的物种形成过程,C项错误;突变产生的变异往往有害,但生物的进化离不开突变,突变为自然选择提供原材料,D项正确。
答案:C
5.盲鱼常栖息在漆黑的岩洞中,其眼睛退化,却拥有发达的嗅觉和触觉。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盲鱼和某种浅水鱼种群的基因库存在显著差异,则两者一定不能相互
交配
B.盲鱼个体间在生存斗争过程中相互选择、协同进化
C.原始鱼类进化为盲鱼的根本原因是漆黑的生存环境
D.盲鱼和原始鱼类即使再次生活在相同环境中也不能进化为同一物种
解析:若盲鱼和某种浅水鱼种群的基因库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则两者存在生殖隔离,两者之间或许能交配,但不能产生可育后代,A项错误;协同进化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或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B项错误;原始鱼类进化为盲鱼的根本原因是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变异,然后由漆黑的生存环境对其进行选择,C项错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过程是不可逆的,盲鱼和原始鱼类即使再次生活在相同环境中也不能进化为同一物种,D项正确。
答案:D
6.下列有关基因频率和生物进化的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只要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就会发生生物进化
B.只有在新物种形成时,才会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
C.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D.生物进化了就一定有新物种形成
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即只要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生物就会发生进化,A项正确;只要生物进化,就会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B项错误;生殖隔离的产生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项错误;生物发生进化,不一定形成新物种,D项错误。
答案:A
7.“基因突变对绝大多数个体是不利的,但却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你认为这一说法( )
A.对,基因突变虽然对多数个体不利,但它为定向的自然选择奠定了基础
B.对,基因突变虽然对多数个体不利,但基因突变的方向与生物进化的方向是一致的
C.不对,因为基因突变不利于个体的繁殖,易绝种
D.不对,因为基因突变易导致个体死亡,不会产生进化
解析:基因突变虽然大多数是有害的,但它为定向的自然选择奠定了基础,A项正确;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B项错误;基因突变有利于生物更好地适应环境,C项错误;基因突变虽然导致某些个体的死亡,但是对种群来说能更好地适应环境,D项错误。
答案:A
8.(2022·浙江6月选考)由欧洲传入北美的耧斗菜已进化出数十个物种。分布于低海拔潮湿地区的甲物种和高海拔干燥地区的乙物种的花结构和开花期均有显著差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甲、乙两种耧斗菜的全部基因构成了一个基因库
B.生长环境的不同有利于耧斗菜进化出不同的物种
C.甲、乙两种耧斗菜花结构的显著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若将甲、乙两种耧斗菜种植在一起,也不易发生基因交流
解析:同一物种的全部基因构成一个基因库,甲、乙两种耧斗菜是两个物种,A项错误;不同生长环境有利于进行不同的自然选择,从而进化出不同的物种,B项正确;自然选择导致物种朝不同的方向进化,甲、乙两种耧斗菜花结构的显著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项正确;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不能发生基因交流,D项正确。
答案:A
9.下列关于在自然条件下,某随机交配种群中等位基因A、a频率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某种条件下两种基因的频率可以相等
B.该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只与环境的选择作用有关
C.一般来说,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
D.持续选择条件下,一种基因的频率可以降为0
解析:A和a的基因频率之和等于1,因此A和a的基因频率可以各为50%,A项正确;引起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有突变、自然选择、迁入和迁出等因素,B项错误;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因此适应环境的性状所对应的基因的基因频率较高,C项正确;若环境对显性个体持续地淘汰,则能让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降为0,D项正确。
答案:B
10.某科学家根据两块头骨化石碎片鉴别了一个新的小型鳄鱼物种,它与恐龙一起生活在1.26亿年前,其体长仅 61 cm,却长着锋利的牙齿。下列叙述不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 )
A.恐龙与小型鳄鱼没有直接的亲缘关系,小型鳄鱼的进化与恐龙没有关联
B.突变为小型鳄鱼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C.小型鳄鱼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小型鳄鱼群体
D.自然选择决定了小型鳄鱼的进化方向
解析:恐龙与小型鳄鱼没有直接的亲缘关系,但是它们之间的进化是相互影响的;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小型鳄鱼的群体为种群,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的进化方向。
答案:A
11.某进化生物学家针对物种进化提出了“红皇后假说”:一个物种的任何进化可能构成对其他相关物种的竞争压力,物种之间的关系构成了驱动进化的动力。所以,物种之间的进化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下列关于“红皇后假说”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即使无机环境没有改变,生物也会进化
B.共同进化就是指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
C.各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与环境无关
D.一个生物的进化一定会促使其他各种生物发生进化
解析:根据题干,“红皇后假说”认为一个物种的进化是另外一个物种导致的,可能不是来自无机环境,因此即使无机环境没有改变,生物也会进化,A项正确;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生物之间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与环境有关,B、C两项错误;若该种群的进化未改变与其他种群的关系,也没有构成对其他相关物种的竞争压力,可能不会促使其他种群发生进化,D项错误。
答案:A
12.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会产生具有耐药性的突变个体,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使其生存
B.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协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
C.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
环节
D.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解析:细菌在接触青霉素之前已经存在耐药的变异,A项错误;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协同进化的结果,B项正确;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C项正确;生物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项正确。
答案:A
13.一个全部由基因型为Aa的豌豆植株组成的种群,经过连续n次自交获得的子代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Aa的基因型频率为B.AA的基因型频率为
C.aa的基因型频率为D.种群发生了进化
答案:D
14.有一个随机交配的种群,在没有迁移等条件下,该种群2年内基因型频率的变化如下表所示,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在这2年中,下列与这对基因有关的推断,正确的是( )
时间
AA/%
Aa/%
aa/%
第1年
30
40
30
第2年
25
50
25
A.该种群将朝着Aa增多的方向进化
B.该种群没有表现出生物的进化
C.该种群的生活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D.该种群较容易发生基因突变
解析:由分析可知,第1年内A基因频率=30%+×100%=50%,a基因频率=50%,第2年内A基因频率=25%+×100%=50%,a基因频率=50%,2年内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说明生物没有发生进化,A项错误、B项正确;该种群基因频率不变,可推测该种群的生活环境没有发生较大变化,C项错误;该种群没有产生新的基因,即没有发生基因突变,D项错误。
答案:B
15.(2022·湖南卷)稻蝗属的三个近缘物种①日本稻蝗、②中华稻蝗台湾亚种和③小翅稻蝗中,①与②、①与③的分布区域有重叠,②与③的分布区域不重叠。为探究它们之间的生殖隔离机制,进行了种间交配实验,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交配/♀× ♂
①×②
②×①
①×③
③×①
②×③
③×②
交配率/%
0
8
16
2
46
18
精子传送率/%
0
0
0
0
100
100
注:精子传送率是指受精囊中有精子的雌虫占确认交配雌虫的百分比
A.实验结果表明近缘物种之间也可进行交配
B.生殖隔离与物种的分布区域是否重叠无关
C.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D.②和③之间可进行基因交流
解析:表中的交配率的结果表明近缘物种之间也可进行交配,A项正确;已知①与②、①与③的分布区域有重叠,②与③的分布区域不重叠,但从交配率和精子传送率来看,说明生殖隔离与物种的分布区域是否重叠无关,B项正确;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项正确;②与③的分布区域不重叠,故存在地理隔离,二者属于两个近缘物种,表中②×③交配精子传送率100%,即使交配成功,由于存在生殖隔离,也不能进行基因交流,D项错误。
答案:D
16.(2022·广东卷)白车轴草中有毒物质氢氰酸(HCN)的产生由H、h和D、d两对等位基因决定,H和D同时存在时,个体产HCN能抵御食草动物的采食。如图所示某地不同区域白车轴草种群中有毒个体比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
A.食草动物是白车轴草种群进化的选择压力
B.城市化进程会影响白车轴草种群的进化
C.与乡村相比,市中心种群中h的基因频率更高
D.基因重组会影响种群中H、D的基因频率
解析:食草动物间接淘汰了不能产HCN的白车轴草,故食草动物是白车轴草种群进化的选择压力,A正确;由图可知,从市中心到乡村产HCN个体比例(基因型为H_D_)逐渐增大,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说明白车轴草朝着产HCN的方向进化,而市中心的白车轴草产HCN的比例仍然很低,所以城市化进程影响了白车轴草种群的进化,B正确;由图可知,乡村环境下产HCN个体比例更高,而H和D同时存在的个体才能产HCN,可知乡村环境下H的基因频率比市中心高,所以市中心种群中的h的基因频率比乡村更高,C正确;基因重组只会增加基因型种类,不会影响基因频率,D错误。
答案: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
17.(12分)下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②导致①改变的内因是生物的 和 ,它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图中③指 ,③的观点没有提出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隔离是指不同群体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也就是物种形成必须要有 隔离。
(2)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蛾有黑色类型和浅色类型,经过若干年自然选择后,黑色类型桦尺蛾占多数,说明自然选择是 (填“定向的”或“不定向的”),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选择的是 (填“基因型”或“表型”)。
(3)④指 。
(4)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 ,进化的实质是 , _____________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 和 。
解析:(1)②表示可遗传的变异,来源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图中③是指自然选择学说,③的观点没有提出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隔离是指不同群体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也就是物种形成必须要有生殖隔离。(2)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选择的是表型。(3)④表示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4)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
答案:(1)突变 基因重组 自然选择学说 生殖
(2)定向的 表型(3)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4)种群 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自然选择 自然选择 隔离
18.(12分)某昆虫的翅可按长度分为残翅、中翅和长翅,且残翅昆虫不能飞行,翅越长运动能力越强。下图表示某地区该种昆虫的翅长与个体数量的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种昆虫翅长变异的根本来源是 。
(2)如果有两个较小的此种昆虫的种群迁入了甲、乙两个岛屿,其中甲岛屿食物匮乏,运动能力强的生物更容易获得食物;乙岛屿经常有大风,飞行的昆虫容易被吹入大海淹死。从这一事实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参照上图画出昆虫在甲岛屿繁殖数代以后翅长与个体数量关系的柱状图。
(4)若干年后,甲岛屿形成的昆虫种群A与乙岛屿形成的昆虫种群B再次相遇,但它们已不能进行交配,遗传学上把这种现象叫作 。
解析:(1)该种昆虫翅长变异的根本来源是基因突变。(2)如果有两个较小的此种昆虫的种群迁入了甲、乙两个岛屿,其中甲岛屿食物匮乏,运动能力强的生物更容易获得食物;乙岛屿经常有大风,飞行的昆虫容易被吹入大海淹死。从这一事实得到的结论是变异的有利和有害往往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3)由于甲岛屿食物少,翅长的昆虫运动能力强,存活的概率大。昆虫在甲岛屿繁殖数代以后翅长与个体数量关系的柱状图见答案。(4)生殖隔离是指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因此若干年后,甲岛屿形成的昆虫种群A与乙岛屿形成的昆虫种群B再次相遇,但它们已不能进行交配,遗传学上把这种现象叫作生殖隔离。
答案:(1)基因突变
(2)变异的有利和有害往往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
(3)
(4)生殖隔离
19.(10分)分析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1)大自然中,猎物可通过快速奔跑来逃脱被捕食,而捕食者则通过更快速地奔跑来获得捕食猎物的机会,这种现象属于 。
(2)下图所示为一段时间内某种群中A基因频率变化情况。在 时间段内该种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1%。在 时间段内该种群发生了进化,原因是 。
(3)为判断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两个种群的鸟是否属于同一物种,请写出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是协同进化。猎物和捕食者的每一点进步都会促进对方发生改变,这种现象是协同进化。(2)种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1%,那么a基因的频率为0.1,所以A基因的频率为1-0.1=0.9,对应曲线图中时间段为Y3~Y4。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在Y1~Y3时间段内A基因频率不断增大,因此Y1~Y3时间段内生物发生了进化。(3)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要想判断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两个种群的鸟是否属于同一物种,可以让这两个种群的鸟相互交配,观察能否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
答案:(1)协同进化(2)Y3~Y4 Y1~Y3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
(3)让两个种群的鸟相互交配,观察能否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
20.(16分)某时期,在一条大河的南岸的大块农田中发生某种甲虫的虫害,承包土地的农民起初在农田里喷洒某种杀虫剂R,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几年后又不得不以放养青蛙来代替喷洒杀虫剂。下图为在此时期内这种甲虫种群密度变化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A点到B点,在施用杀虫剂的初期,甲虫种群密度急剧下降,但仍有极少数个体得以生存,原因是 。
(2)从B点到C点曲线回升的原因是这种耐药性的变异是可以 的,通过一代代的积累,使甲虫种群的耐药性增强了,在这个过程中,杀虫剂对甲虫起 作用,这是通过杀虫剂与甲虫之间的 实现的,杀虫剂对甲虫所起作用的实质就是定向地改变害虫种群中的 ,向更易产生耐药性的方向进化。
(3)如果A到D都为杀虫剂防治期,这说明在C点时,农民在使用杀虫剂时可能采取了某种措施,这种措施最可能是 。
(4)若在这条大河的北岸也发现了与南岸的甲虫外形很相似的甲虫种群,将两岸甲虫放在一起饲养,发现这两个种群的甲虫可以交配并产生小甲虫,但小甲虫不育,这说明两个种群之间存在 。
(5)大河南岸的马铃薯地和玉米地里分别都有这种甲虫种群,经检测发现它们的基因型共有5种,这反映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多样性。
解析:(1)从A点到B点,在施用杀虫剂的初期,由于变异是不定向的,某些甲虫具有耐药性变异,导致甲虫种群密度在急剧下降的同时,仍有极少数个体得以生存。(2)由于甲虫的这种耐药性变异是可以遗传的,经过长期积累,使甲虫种群的耐药性增加,种群数量增多,因此从B点到C点曲线回升;在这个过程中,杀虫剂对甲虫起选择作用,这是通过杀虫剂与甲虫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而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3)如果A到D都为杀虫剂防治期,这说明在C点时,农民改用了其他种类的杀虫剂,大多数甲虫由于不具有对该种杀虫剂的耐药性而大量死亡。(4)根据题意分析,两个种群的甲虫虽然可以交配生出小甲虫,但是小甲虫不可育,说明两个甲虫种群之间产生了生殖隔离。(5)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甲虫种群基因型共有5种,体现了遗传多样性。
答案:(1)种群中有少数个体对杀虫剂具有耐药性(2)遗传 选择 生存斗争 基因频率(3)更换杀虫剂的种类(4)生殖隔离(5)遗传
21.(10分)(2021·广东东莞)囊鼠的体毛深色(D)对浅色(d)为显性,若毛色与环境差异大则易被天敌捕食。调查不同区域囊鼠深色表型频率,结果如图所示。
(1)囊鼠毛色差异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据调查,深色熔岩区基因型为DD和Dd的频率分别为0.45和0.5,则D基因的频率是 ,其毛色表现与环境相适应是 的结果。
(2)若干年后,浅色岩P区囊鼠种群A与浅色岩Q区囊鼠种群B相遇时,它们已不能相互交配,说明两种群的 存在很大差异,导致它们之间形成了 。
解析: (1)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从而造成毛色差异。分析题意可知,囊鼠毛色差异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由题意可知,DD、Dd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45和0.5,那么D基因的频率为0.45+0.5×=0.7,其毛色表现与环境相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2)P区与Q区的囊鼠不能相互交配,说明两区之间产生了生殖隔离,说明种群A和种群B已经是两个不同的物种,那么两种群的基因库产生了很大差异。
答案:(1)基因突变 0.7 自然选择 (2)基因库 生殖隔离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