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新教材2023高中生物第6章生物的进化第3节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同步测试新人教版必修2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新教材2023高中生物第6章生物的进化第3节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同步测试新人教版必修201
    新教材2023高中生物第6章生物的进化第3节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同步测试新人教版必修202
    新教材2023高中生物第6章生物的进化第3节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同步测试新人教版必修203
    还剩1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一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测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一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测试题,共15页。

    第6章 生物的进化
    第3节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
    [基础检查]                 
    1.调查某学校的200名学生发现,白化病患者1人,白化病基因携带者20人。那么这个群体中白化病基因的基因频率为(  )
    A.5% B.5.5% C.6% D.6.5%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白化病基因共有1×2+20=22(个),控制白化病的等位基因共有200×2=400(个),故这个群体中白化病基因的基因频率为22÷400×100%=5.5%。
    答案:B
    2.科学家对某地的一种蟹的体色深、浅进行研究,结果如图所示。不同体色的蟹的数量不同,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

    A.体色深和体色浅的个体繁殖能力弱
    B.体色深和体色浅的个体食物来源太少
    C.中间体色与环境颜色相适应,不易被天敌捕食
    D.此地的环境使这种蟹变异出中间体色,并淘汰体色深、浅两种性状
    解析:体色不同的蟹仍是同一物种,它们的繁殖能力没有多大差别,A项错误;不同体色的蟹生活在同一环境中,食物来源是一致的,B项错误;蟹群个体间存在体色差异,在生存斗争中,与环境颜色相适应的中间体色不易被天敌捕食而得以生存,C项正确;这种蟹的不同体色的变异本来就存在,环境只是对其进行选择,D项错误。
    答案:C
    3.下列有关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只有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B.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是形成新物种的前提
    C.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D.种群基因库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解析: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A项错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一定会导致生物的进化,但不一定有新物种的形成,B项错误;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但新物种的形成不一定是通过地理隔离实现的,C项错误;不同物种之间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是种群基因库的差异导致种群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D项正确。
    答案:D
    4.下列关于基因频率与生物进化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C.只有在新物种形成时,才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
    D.生物性状的改变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
    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一定会引起生物的进化,A项错误、B项正确;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不形成新物种也可能会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C项错误;生物的性状受基因和环境的共同作用,性状发生改变,基因不一定发生改变,故基因频率不一定发生改变,生物也不一定进化,D项错误。
    答案:B
    5.假设在某一个群体中,AA、Aa、aa三种基因型的个体数量相等,图中所示为环境对A或a基因有利时其基因频率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有利基因的基因频率变化如曲线甲所示,该种群将进化成新物种
    B.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一定引起基因频率的改变
    C.图中甲、乙曲线变化幅度不同主要取决于生物生存环境引起的变异
    D.曲线乙可以表示当自然选择对隐性基因不利时显性基因基因频率的变化
    解析: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则生物发生进化,而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曲线甲只表示有利基因的基因频率升高,该种群得以进化,但无法得知是否产生生殖隔离,A项错误;种群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不一定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项错误;图中甲、乙曲线变化幅度不同主要取决于自然选择,C项错误;当自然选择对隐性基因不利时,隐性个体的生存能力降低,显性个体的生存能力升高,从而使隐性基因频率下降,显性基因频率升高,因此乙曲线可以表示当自然选择对隐性基因不利时显性基因基因频率的变化,D项正确。
    答案:D
    6.(2022·广东江门)鸡的羽色分为芦花和非芦花,该性状分别由Z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B和b控制,其中芦花为显性性状。某养鸡场有一个随机交配多代的鸡群,在某一繁殖季节孵化了一批子代,其中芦花雄鸡640只,非芦花雄鸡360只,芦花雌鸡400只,非芦花雌鸡600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让非芦花雄鸡和芦花雌鸡交配,所得子代中的雄鸡羽色均表现为非芦花,雌鸡羽色均表现为芦花
    B.子代雌鸡中芦花的基因频率是40%
    C.让非芦花雌鸡和芦花雄鸡交配,根据羽色就能判断所得的子代的性别
    D.该鸡群长期随机交配,所以不会发生进化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芦花为显性性状,且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因此让非芦花雄鸡(ZbZb)和芦花雌鸡(ZBW)交配,所得子代中的雄鸡(ZBZb)羽色均表现为芦花,雌鸡(ZbW)羽色均表现为非芦花,A项错误;子代雌鸡中,芦花(ZBW)有400只,非芦花(ZbW)有600只,因此子代雌鸡中芦花的基因频率是400÷(400+600)×100%=40%,B项正确;让非芦花雌鸡(ZbW)和芦花雄鸡(ZBZ-)交配,若芦花雄鸡为纯合子,则子代无论雌雄均为芦花鸡,若芦花雄鸡为杂合子,则子代无论雌雄均为芦花鸡∶非芦花鸡=1∶1,因此不能根据羽色判断所得的子代的性别,C项错误;突变和自然选择均会影响基因频率的改变,因此该鸡群长期随机交配,也会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从而发生进化,D项错误。
    答案:B
    7.(2021·广东新会)下图为A物种进入甲、乙两岛后逐渐形成B、C、D物种的演化过程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A物种进入甲、乙岛后,分别进化为B、C物种,这种由于地理障碍使其分成不同种群而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即为         ,甲、乙岛上的环境不同,所以     的方向也不同,导致进化方向产生差异。 
    (2)某时期将甲岛上的B物种引入乙岛,其不能与C物种发生基因交流的原因是  , 最终迁入乙岛的B物种进化为D物种,进化的实质是           。 
    (3)假设某较大的植物种群中,AA基因型个体占40%,aa基因型个体占20%,则该种群在自然状态下随机交配产生的F1中,A的基因频率为      。 
    解析:(1)物种是指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A物种进入甲、乙岛后,分别进化为B、C物种,这种由于地理障碍使其分成不同种群而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即为地理隔离,甲、乙岛上的环境不同,所以自然选择的方向也不同,导致进化方向产生差异。(2)某时期将甲岛上的B物种引入乙岛,其不能与C物种发生基因交流的原因是与C物种已形成生殖隔离,最终迁入乙岛的B物种进化为D物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3)由题意知,AA=40%,aa=20%,则Aa=1-40%-20%=40%,A的基因频率是A=40%+40%÷2=60%;该种群在自然状态下随机交配,不会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因此F1中A的基因频率仍是60%。
    答案:(1)地理隔离 自然选择 (2)B物种与C物种存在生殖隔离 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3)60%
    [拓展应用]
    8.下图中的A、B、C表示3个自然条件有差异的地区,地区间的黑粗线表示存在一定的环境隔离。A地区的某些个体分布到B、C地区,并逐渐形成2个新物种,③中的甲、乙、丙分别表示3个种群。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上述过程说明环境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B.甲、乙2个种群的基因库存在较大的差异,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C.乙、丙2个种群存在环境隔离,但2个种群的基因频率相同
    D.甲、丙2个种群存在生殖隔离,2个种群的基因库组成完全不同
    解析: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A项错误;甲、乙、丙属于3个不同的物种,它们之间已形成生殖隔离,而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是基因库存在较大的差异,从而不能进行基因交流,B项正确;乙、丙2个种群之间存在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基因库存在较大的差异,故2个种群的基因频率不相同,C项错误;甲、丙2个种群之间虽然存在生殖隔离,但它们都由共同的原始祖先进化而来,故它们的基因库组成中有些基因种类相同,有些基因种类不同,基因库组成并非完全不同,D项错误。
    答案:B
    9.三倍体牡蛎(3n=30)肉鲜味美,其培育的过程是使二倍体牡蛎处于减数分裂Ⅱ时期的次级卵母细胞不能分裂,然后让该细胞与二倍体牡蛎的精子结合获得三倍体牡蛎。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三倍体牡蛎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会形成15个四分体
    B.三倍体牡蛎的染色体数目发生了变化且该变化决定其进化的方向
    C.三倍体牡蛎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能观察到60条染色体
    D.三倍体牡蛎与二倍体牡蛎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两个物种
    解析:三倍体牡蛎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紊乱,不可育,A项错误;自然选择决定其进化的方向,变异不能决定其进化的方向,B项错误;三倍体牡蛎细胞内含有30条染色体,在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加倍,故能观察到60条染色体,C项正确;三倍体牡蛎不可育,不是一个物种,D项错误。
    答案:C
    10.一百多年前,达尔文对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13种地雀进行研究,发现这些地雀与生活在南美洲大陆上的某种鸟(后称达尔文地雀)有着相似的特征。右上图为这13种地雀之间的进化关系,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岛上的13种地雀在羽色、鸣叫、产卵和求偶等方面极为相似,但仍属于不同物种,原因是这些地雀之间存在着        。 
    (2)某小岛上的全部莺雀个体称为一个    ,它是生物进化的    。 
    (3)莺雀的羽毛有条纹(A)对无条纹(a)为显性。在这个小岛的莺雀种群内,有条纹(AA)个体占35%,无条纹(aa)个体占25%,若地雀间能进行自由交配得到F1,则F1中a基因的频率和Aa基因型的频率分别是    、    。 
    解析:(1)不同的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2)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某小岛上的全部莺雀个体称为一个种群。(3)亲本中AA占35%,aa占25%,所以Aa占40%,因此在亲本中A的基因频率为×100%=55%,a的基因频率为1-55%=45%。自由交配后,子代A、a的基因频率不变,则子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 2×55%×45%=49.5%。
    答案:(1)生殖隔离
    (2)种群 基本单位
    (3)45% 49.5%











    探究实践课:探究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
    一、实验目的
    1.阐明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
    2.运用数学方法讨论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二、实验原理
    1.自然选择能够提高种群的适应性,它既可以对隐性基因,也可以对显性基因起到选择作用,即自然选择可以使基因频率产生改变。
    2.本探究所用的基本方法是数学推算法。
    三、方法步骤
    1.提出问题:桦尺蛾种群中s基因(决定浅色性状)的频率为什么越来越低呢?
    2.作出假设:黑褐色的生活环境,不利于浅色桦尺蛾的生存,对黑色桦尺蛾生存有利,这种环境的选择作用使该种群的s基因的频率越来越低,即自然选择可以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3.创设数字化的问题情境。
    示例(其中数字是假设的):
    1870年,桦尺蛾种群的基因型频率为SS 10%,Ss 20%,ss 70%,S基因的频率为20%。在树干变黑这一环境条件下,假如树干变黑不利于浅色桦尺蛾的生存,使得种群中浅色个体每年减少10%,黑色个体每年增加10%。第2~10年间,该种群每年的基因型频率各是多少?每年的基因频率是多少?
    4.计算,将计算结果填入表中(如下表所示)。
    时间
    第1年
    第2年
    第3年
    第4年
    ……
    基因型
    频率/%
    SS
    10
    11.5



    Ss
    20
    22.9



    ss
    70
    65.6



    基因
    频率/%
    S
    20
    23



    s
    80
    77




    5.根据计算结果,对环境的选择作用的大小进行适当调整,比如,把浅色个体每年减少的数量百分比定高些,重新计算种群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的变化,与步骤4中所得的数据进行比较。
    实验思考
    1.本实验思考。
    (1)本探究活动中,可以随意提出假设吗?
    提示:不可以。提出的假设要具有科学性,要严谨,不能根据自己的意愿随便提出。
    (2)树干变黑会影响桦尺蛾种群中浅色个体的出生率吗?为什么?
    提示:会。因为许多浅色个体可能在没有交配或产卵前就已被天敌捕食。
    (3)在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还是表型?为什么?
    提示:表型。例如,天敌看到的是桦尺蛾的体色,而不是控制其体色的基因。
    2.延伸思考。
    影响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提示: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迁移等。
    归纳提升
    1.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一定的方向进化。
    2.自然选择直接选择的是生物的表型,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实战演练
    1.在19世纪中叶以前,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蛾几乎都是浅色(s)的,随着工业的发展,工厂排出的煤烟逐渐将树皮熏成黑褐色,到了20世纪中叶,黑色(S)的桦尺蛾成了常见类型。下列与此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自然选择的方向发生了改变,所以自然选择是不定向的
    B.桦尺蛾种群进化过程中接受选择的是各种基因型的个体
    C.该地区桦尺蛾种群进化过程中Ss的基因型频率不会改变
    D.长时间的环境污染导致s基因定向突变成S基因
    解析:自然选择是定向的,A项错误。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表型,选择的是各种基因型的个体,B项正确。基因型为Ss的个体对应的表型为黑色,适应环境,通过选择,其基因型频率增加,C项错误。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D项错误。
    答案:B
    2.桦尺蛾的体色(黑色和灰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19世纪中叶,随着英国重工业的发展,桦尺蛾中黑色个体的比例越来越高。20世纪50年代后,英国大气污染得到了治理。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

    A.黑色桦尺蛾为了适应地衣的颜色体色逐渐变浅
    B.控制桦尺蛾体色的基因频率发生了不定向的改变
    C.黑色桦尺蛾与灰色桦尺蛾之间没有形成生殖隔离
    D.该变化是由黑色桦尺蛾迁离、灰色桦尺蛾迁入引起的
    解析:桦尺蛾体色是由基因控制的,黑色桦尺蛾数量减少是因为大气污染得到治理以后的环境对其进行了选择,A项错误;控制桦尺蛾体色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的改变,B项错误;黑色桦尺蛾和灰色桦尺蛾属于同一物种,它们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C项正确;该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项错误。
    答案:C
    3.研究显示,某保护区内地雀喙的形态与ALX1基因高度相关,下图显示ALX1基因型(BB、BP和PP)与FM地雀喙形态的关系。在该保护区内共发现具有钝喙、尖喙和中间型FM地雀的数量分别为260只、180只和360只,则P的基因频率是(  )

    A.35%     B.40%C.50% D.45%
    解析:由坐标图可知,BB基因型喙的尖度几乎是0,因此是钝喙,基因型为PP的喙尖度接近1,是尖喙,BP是中间型;又知有钝喙、尖喙和中间型FM地雀的数量分别为260只、180只和360只,即BB=260只,PP=180只,BP=360只,因此P的基因频率是×100%=45%。
    答案:D
    4.在一个随机交配的种群中,调查发现AA占20%,Aa占40%,aa占40%,在某种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显性个体每年递增10%,隐性个体每年递减10%,则第二年A基因的频率为(  )
    A.43.1% B.40%C.36.7% D.44%
    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显性个体每年递增10%,隐性个体每年递减10%,假设该种群有100个个体,则一年后AA为22个,Aa为44个,aa为36个。则此时A的基因频率为=≈43.1%。
    答案:A
    5.(2022·广东广州)某海岛上分趾海龟WW基因型个体占25%,Ww基因型个体占50%,连趾海龟ww基因型个体占25%。在食物缺乏的环境下,分趾海龟(WW、Ww)的个体数每年各减少20%,连趾海龟的个体数量保持稳定,则一年后W的基因频率约是 (  )
    A.47.1% B.29.4%C.50% D.52.9%
    解析:假设第一年海龟数量为100只,则基因型为WW的个体为25只,基因型为Ww的个体为50只,基因型为ww的个体为25只,在食物缺乏的环境下,分趾海龟的个体数每年减少20%,即第二年时,基因型为WW的个体为25-25×20%=20只,基因型为Ww的个体为50-50×20%=40只,基因型为ww的个体数量稳定不变,仍为25只,所以W=(20×2+40)÷[(20+40+25)×2]≈47.1%,A项正确。
    答案:A
    6.有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种群1中的A基因频率为80%,a基因频率为20%;种群2中的A基因频率为60%,a基因频率为40%。假设这两个种群大小相等,地理隔离不再存在,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则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  )
    A.75% B.50%C.42% D.21%
    解析:由题意知,该种群非常大、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不同个体生存和繁殖的机会是均等的,因此遵循遗传平衡定律,所以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则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2××=2×70%×30%=42%。
    答案:C
    7.等位基因(A、a)位于某种昆虫的常染色体上,该昆虫的一个数量非常大的种群在进化过程中,a基因的频率与基因型频率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Ⅰ、Ⅱ、Ⅲ分别代表AA、Aa、aa的基因型频率
    B.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的因素有突变、自然选择、随机交配、迁入和迁出等
    C.a基因控制的性状表现类型更适应环境
    D.A基因频率为0.25时,Aa的基因型频率为0.75
    解析:由分析可知,Ⅰ、Ⅱ、Ⅲ分别代表AA、aa、Aa的基因型频率,A项错误;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的因素有突变、自然选择、不能随机交配、迁入和迁出等,B项错误;由题图可知,a基因频率随时间增大,aa个体数量不断增加,说明a基因控制的性状表现类型更适应环境,C项正确;当A基因频率为0.25时,a基因频率为0.75,则Aa的基因型频率为0.375,D项错误。
    答案:C
    8.某植物种群,AA基因型个体占30%,aa基因型个体占20%。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该植物的A、a的基因频率分别为       和    。 
    (2)若该植物自交,后代中AA、aa基因型个体分别占    和    ,这时A、a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和    。 
    (3)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这种植物在两年中是否发生了进化?    ,原因是                    。 
    (4)由此可见,进化的基本单位是    ,进化的原材料是由        _____________提供的,      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进化的实质是       。 
    解析:(1)由题意知,该种群中AA基因型个体占30%,aa基因型个体占20%,Aa基因型个体占50%,则A基因频率=30%+×50%=55%,a基因频率=20%+×50%=45%。(2)如果该植物自交,后代中AA基因型频率=30%+50%×=42.5%,aa基因型频率=20%+50%×=32.5%,Aa基因型频率=50%×=25%,因此A基因频率=42.5%+×25%=55%,a基因频率=32.5%+×25%=45%。(3)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根据上述计算可知,这种植物在两年中种群基因频率没变,所以没有进化。(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答案:(1)55% 45%
    (2)42.5% 32.5% 55% 45%
    (3)否 种群基因频率没发生改变
    (4)种群 突变和基因重组 自然选择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探究实践课: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
    一、实验目的
    通过观察细菌在含有抗生素的培养基上的生长状况,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
    二、实验原理
    一般情况下,一定浓度的抗生素会杀死细菌,但变异的细菌可能产生耐药性。在实验室连续培养细菌时,如果向培养基中添加抗生素,耐药菌有可能存活下来。
    三、材料用具
    经高温灭菌的牛肉膏蛋白胨液体培养基及固体培养基平板,细菌菌株(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含有抗生素(如青霉素、卡那霉素等)的圆形滤纸片(简称“抗生素纸片”),不含抗生素的纸片,镊子,涂布器,无菌棉签,酒精灯,记号笔,直尺等。
    四、方法步骤
    步骤
    操作方法

    编号

    用记号笔在培养皿的底部画2条相互垂直的直线,将培养皿分为4个区域,分别标记为①~④

    接种

    取少量细菌的培养液,用无菌的涂布器(或无菌棉签)均匀地涂抹在培养基平板上

    设置
    对照

    用无菌的镊子先夹取1张不含抗生素的纸片放在①号区域的中央,再分别夹取1张抗生素纸片放在②~④号区域的中央,盖上皿盖

    培养

    将培养皿倒置于37 ℃的恒温箱中培养12~16 h

    观察
    记录

    观察培养基上细菌的生长状况。纸片附近是否出现了抑菌圈?如果有,测量和记录每个实验组中抑菌圈的直径,并取平均值
    重复
    实验
    从抑菌圈边缘的菌落上挑取细菌,接种到已灭菌的液体培养基中培养,然后重复上述接种及其后的步骤。如此重复几代,记录每一代培养物抑菌圈的直径
    实验思考
    1.本实验思考。
    (1)为什么要从抑菌圈边缘的菌落上挑取细菌?
    提示:抑菌圈边缘的菌落接触抗生素,经过抗生素选择后可能有的细菌具有耐药性。
    (2)在本实验的培养条件下,耐药菌所产生的变异是有利还是有害的?你怎么理解变异是有利还是有害的?
    提示:在本实验的培养条件下,耐药菌所产生的变异是有利的。变异是有利还是有害取决于环境条件。
    2.延伸思考。
    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十分普遍。例如,有人生病时觉得去医院很麻烦,就直接吃抗生素;有的禽畜养殖者将抗生素添加到动物饲料中。你认为这些做法会有什么后果?
    提示:这些做法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甚至会导致抗生素不能杀死的“超级细菌”出现。
    归纳提升
    1.接种过程中不要让菌液污染实验者或其他人及物品;注意不要将平板划破。
    2.接种过程中,注意培养皿盖不能完全打开,接种后,培养皿倒置。
    3.测量抑菌圈直径的过程中,防止接触菌落。
    4.重复培养时,从抑菌圈边缘的菌落上挑取细菌。
    5.实验结束后,应将耐药菌、培养基、纸片等进行高温灭菌处理。
    实战演练
    1.长期使用青霉素治病,会出现一些耐药性强的细菌,使青霉素的药效降低。原因是(  )
    A.长期使用青霉素使细菌不得不适应青霉素
    B.青霉素的使用导致细菌发生了基因突变
    C.青霉素对细菌的不定向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
    D.细菌为了适应青霉素而产生了定向变异
    解析:由于青霉素对细菌有选择作用,长期使用青霉素治病,淘汰了没有耐药性的细菌和耐药性低的细菌,能生存下来的细菌都具有较强的耐药性,使青霉素药效降低。
    答案:C
    2.“超级细菌”是一种耐药性细菌,大部分抗生素对它不起作用。科学家研究发现,“超级细菌”的产生是人类滥用抗生素的结果。下页图表示抗生素的使用时间与细菌数量的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在患感冒时,应减少抗生素的使用
    B.C点时细菌种群的耐药性基因频率增加,则一定发生了进化
    C.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是人们使用抗生素的结果
    D.抗生素的使用导致B点细菌数量较少
    解析:抗生素的使用会使耐药性细菌的比例增大,人在患感冒时,应减少抗生素的使用,A项正确;C点时细菌种群的耐药性基因频率增加,则一定发生了进化,B项正确;细菌耐药性的形成是基因突变的结果,C项错误;抗生素的使用导致B点细菌数量较少,D项正确。
    答案:C
    3.细菌耐药性基因频率升高的原因是(  )
    A.定向变异      B.用进废退
    C.自然选择 D.大量繁殖
    解析:细菌的种群中存在不定向的变异,有的具有耐药性,有的不具有耐药性。抗生素的使用起到了选择作用,淘汰了细菌种群中本来就存在的不耐药性个体,而将耐药性个体选择出来。经过逐代选择,导致细菌种群的耐药性基因频率升高。可见,细菌耐药性基因频率升高的原因是自然选择。
    答案:C
    4.人类在长期使用同一种药物后,随着药物使用次数的增加,原有剂量所产生的药物效用有减弱的现象,此现象为对药物产生耐受性,这种对药物产生耐受性的现象,可表示为(甲线为刚开始使用某种药物时的作用情形;乙线为长期使用同种药物后的作用情形) (  )

    A B C D
    解析:药物剂量越大,作用效果越好,但随着药物使用次数的增加,原有剂量所产生的药物效用会有所降低,B项正确。
    答案:B
    5.由于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人体内的病菌耐药性大增。下图是某细菌的进化过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体中的所有细菌原种构成一个种群
    B.抗生素使某细菌发生了定向变异
    C.②过程使某细菌原种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
    D.若①②③表示生物进化中的基本环节,则①可能来源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解析:种群必须是同一区域中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人体中的细菌有很多种,A项错误。抗生素起选择作用,而不是诱导细菌发生变异,且变异是不定向的,B项错误。②过程是抗生素的选择过程,使某细菌原种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C项正确。细菌是原核生物,其变异只有基因突变,D项错误。
    答案:C
    6.野生型枯草杆菌能被链霉素杀死,但一个突变型枯草杆菌却能在含链霉素的培养基上生存,两者的差异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枯草杆菌
    核糖体S12蛋白第55~58位的氨基酸序列
    链霉素与核糖体结合
    野生型
    …—脯氨酸—赖氨酸—赖氨酸—脯氨酸—…

    突变型
    …—脯氨酸—精氨酸—赖氨酸—脯氨酸—…
    不能

    A.突变型枯草杆菌具有链霉素抗性的原因是S12蛋白结构改变
    B.链霉素因能与核糖体结合,从而能抑制枯草杆菌的翻译过程
    C.出现突变型枯草杆菌最可能的原因是基因中碱基的替换
    D.此突变型枯草杆菌的出现是链霉素诱导产生的
    解析:分析表中信息可知,野生型与突变型枯草杆菌的核糖体S12蛋白第56位的氨基酸种类不同,说明突变型枯草杆菌具有链霉素抗性的原因是S12蛋白结构改变,出现突变型枯草杆菌最可能的原因是基因中碱基的替换,A、C两项正确;核糖体是翻译的场所,链霉素因能与核糖体结合,从而能抑制枯草杆菌的翻译过程,B项正确;此突变型枯草杆菌是在使用链霉素之前就出现的,是基因突变的结果,链霉素只是对其进行了定向选择,D项错误。
    答案:D
    7.野生型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敏感,将它接种到青霉素浓度为0.1单位/cm3的培养基上,大多数菌株死亡,极少数菌株能存活下来。存活下来的菌株经过不断选育,最后可以获得能生长在青霉素浓度为250单位/cm3的培养基上的细菌品系。据此分析,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抗青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增殖过程中能将抗青霉素的性状直接传递给后代
    B.在此过程中,青霉素起到了定向诱导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异的作用
    C.在此过程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
    D.能在含青霉素的培养基上生长的细菌品系发生的变异是染色体变异
    解析:在生物的繁殖过程中,个体并不是把性状直接传递给后代,而是通过基因传递给后代,A项错误;变异是不定向的,在此过程中青霉素起定向选择的作用,B项错误;在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下,具有抗青霉素基因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生存并繁殖后代,不具有抗青霉素基因的个体逐渐被淘汰,因此青霉素使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青霉素基因的基因频率逐渐升高,C项正确;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原核生物,细胞内没有染色体,故不会发生染色体变异,D项错误。
    答案:C
    8.医学上在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时,通常要进行细菌的耐药性监测,实验方法如下:将含有一定浓度不同抗生素的滤纸片放置在已接种被检菌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抗生素向周围扩散,如果抑制生长,则在滤纸片周围出现抑菌圈(图中里面的圈),结果如下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ABCD
    (1)最有效的是     培养皿中的抗生素,原因是        。 
    (2)用上述最有效的抗生素对细菌进行处理,并测定细菌数量变化,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向培养基中加抗生素的时刻为b点,理由是抗生素使细菌中    _____________的个体大量死亡而数量下降。尽管有耐药性基因存在,但使用抗生素仍然能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原因在于细菌种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长期使用同一种抗生素,细菌会产生耐药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可以通过抑菌圈的大小来确定杀菌能力,即抑菌圈越大,杀菌能力越强,因此最有效的是B培养皿中的抗生素。(2)根据图示和题意分析可知,抗生素会使细菌中不具耐药性的个体大量死亡而数量下降,所以b点是使用抗生素的时刻。在细菌种群中,含有耐药性基因的个体毕竟只占极少数,因此使用抗生素仍然能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3)长期使用同一种抗生素,抗生素对细菌的耐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从而导致细菌会产生耐药性。
    答案:(1)B 抑菌圈最大
    (2)不具耐药性 有耐药性基因的个体占极少数
    (3)抗生素对细菌的耐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

    相关试卷

    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一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第1课时课后作业题: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一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第1课时课后作业题,共6页。

    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一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第1课时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一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第1课时同步达标检测题,共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2019)一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第1课时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一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第1课时习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巩固,能力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新教材2023高中生物第6章生物的进化第3节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同步测试新人教版必修2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