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第23课 《孟子》三章-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讲义(部编版)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教师
      第23课 《孟子》三章(教师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讲义(部编版).doc
    • 学生
      第23课 《孟子》三章(学生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讲义(部编版).doc
    第23课 《孟子》三章(教师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讲义(部编版)第1页
    第23课 《孟子》三章(教师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讲义(部编版)第2页
    第23课 《孟子》三章(教师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讲义(部编版)第3页
    第23课 《孟子》三章(学生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讲义(部编版)第1页
    第23课 《孟子》三章(学生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讲义(部编版)第2页
    第23课 《孟子》三章(学生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讲义(部编版)第3页
    还剩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第23课 《孟子》三章-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讲义(部编版)

    展开

    第23课 《孟子》三章

    目标导航


    学习目标
    中考导航
    1.了解孟子及其作品,把握古代议论类散文的特点;识记、积累常用的文言词句。
    2.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思路,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
    3. 体会“大丈夫”的含义,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1.“委”“焉”“之”“移”“屈”“空乏”“拂”等是中考易考词。
    2.本课的三篇短文思想内涵丰富,名言警句颇多,极具教育意义,中考常以名句默写和课内文言文阅读的形式来考查本课内容。
    3. 中考文言文阅读对断句考查得比较频繁。


    知识精讲


    知识点01 作者、背景、文题、主旨
    1.作者作品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kē),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亚圣”。宣扬“仁政”“王道”,反对诸侯的武力兼并,反对暴政虐民。他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后世也有积极的影响。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是儒家经典之一,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七篇。
    2、背景链接
    本文节选自《孟子译注》。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期。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面对这样一种社会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统治者重视人民的作用,主张行“仁政”“王道”。孟子的这些思想、言论、主张被记录在《孟子》一书中。
    3、文题解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施行仁政的君主,就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必然陷于孤立。这是孟子关于天时、地利、人和的论断。
    《富贵不能淫》:是文中的一句话,是大丈夫所须具备的道德操守之一。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是,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题目是文章的中心论点。
    4、主旨点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条件的比较,论证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条件是人心的向背,而决定人心向背的根本条件是君主是否施行仁政,从而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富贵不能淫》:通过景春与孟子对于“大丈夫”的不同解释,明确了孟子关于真正的“大丈夫”的标准。激励人们要坚持正道、不畏强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阐述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人才的培养中,逆境作用不可小视;国家的治理中,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和邻国的侵扰,国家就会在安逸享乐中灭亡。
    知识点02 内容与写法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
    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文章开篇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争的例子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观点。
    2.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是怎样的?
    景春心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和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即学即练1】
    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是什么?其中起决定作用的要素是什么?
    三要素是:天时、地利、人和。起决定作用的是人和。
    3.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有何不同?
    “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即学即练2】
    怎样才能做到大丈夫之道呢?
    (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贯彻儒家倡导的仁义礼)
    (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立身处世态度)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品德操守)
    4.造就人才的客观(外部)条件是什么?造就人才的主观(内部)条件是什么?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艰难困苦的磨炼)困于心,衡于虑。(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经历一番艰苦的思想斗争)
    5.孟子是怎样论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观点的?
    文章在论证上结构严谨,采取了层层推理的方法,开头先摆事实,举出古代六位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练而终于身负重任的显贵人物为例,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接着由个别到一般据事论理,提出了治国重任的人才必须经过磨炼的观点,并由此引申发挥,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推论,最后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
    知识点03 字词积累
    1.字音:
    米粟(sù) 亲戚畔(pàn)之 域(yù)民 公孙衍(yǎn)  丈夫之冠(guàn)  淫(yín) 舜(shùn)     孙叔敖(áo)  畎亩(quǎn)     傅说(yuè)  鬲(gé)      奚(xī)  法家拂士(bì)
    2.通假字:
    (1)亲戚畔之(同“叛”,背叛。) 
    (2)往之女家(同“汝”,你) 
    (3)曾益其所不能(同“增”,增加) 
    (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同“横”,梗塞、不顺) 
    (5)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
    3.古今异义:
    (1)委而去之。 (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义:限制在疆域内,居住。 今义:在一定疆界内的地方;疆域。)
    (3)丈夫之冠也。(古义:指成年男子。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4)与民由之。 (古义:遵从。今义:缘由;表示凭借。)
    (5)管夷吾举于士。(士:古义:狱官。今义:军人。)
    (6)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4.一词多义:


    天时不如地利((名词,有利条件)) 一怒而诸侯惧(连词,表顺承) 
    利 而
    兵革非不坚利也(形容词,锋利,锐利)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连词,表并列)



    往送之门,戒之曰(动词,告诫) 居天下之广居(动词,居住)
    戒 居
    必敬必戒(形容词,谨慎) 居天下之广居(名词,住宅,喻指“仁”) 



    舜发于畎亩之中(动词,兴起,指被任用) 管夷吾举于士(名词,狱官)
    发 士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动词,显露、流露) 入则无法家拂士(名词,贤士)
    5.词类活用:
    (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
    (2)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震慑)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迷惑;使……动摇;使……屈服)
    (4)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使……劳累;使……饥饿)
    (5)所以动心忍性(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震撼;使……坚忍)
    (6)人恒过,然后能改(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
    (7)入则无法家拂士(动词作状语,指在国内)
    (8)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动词作状语,指在国外)

    6.文言句式:
    (1)判断句: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者,……也”表判断) 
    (2)状语后置句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应为“舜于畎亩之中发”) ②困于心,衡于虑(应为“于心困,于虑衡”) 
    (3)被动句 舜发于畎亩之中(无标志被动句,从意思上判断,“发”是“被任用”的意思)

    能力拓展

    文言文阅读之断句
    1、考点解说
    准确断句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之一。要正确理解文言文,准确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学会断句。对文言文断句的考查涉及词义的推断、句式的掌握、句意的理解等多方面,是中考的常考内容。
    2、遵循原则
    文言语句的停顿应遵循两个原则:①人名、地名、物名等中间不能停顿;②表示一个完整概念的短语中间不能停顿。
    3、断句方法
    (1)弄通文意断句
    给文言文断句,需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通读全文,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以及大致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节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进行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2)利用对话标志断句
    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3)借助文言虚词断句
    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4)找出动词,明确句意
    古汉语中,找出了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也就区分出独立的句子,明确了语句的意思,从而正确断句。
    (5)借助名词(代词)断句
    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谓宾,而主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6)利用对称句式断句
    解题时,注意古文讲究整齐对称、行文中上下句常用相同的字数和相同的结构等特点。
    当然,以上所说的几种断句方法不是单一的,有时往往需要综合运用。

    分层提分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米粟(sù) 空乏其身(kòng) 寡助(guǎ)
    B.公孙衍(yǎn) 丈夫之冠(guān) 妾妇(qiè)
    C.富贵不能淫( yín) 畎亩(quǎn) 胶鬲(gé)
    D.傅说(yuè) 百里奚(xī) 法家拂士(bì)
    【答案】B
    【解析】“冠”应读guàn。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一怒而诸侯惧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B.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立天下之正位 父命之
    D.入则无法家拂士 行拂乱其所为
    【答案】B
    【解析】A.表顺承/表并列。B.代词,这。C.助词,的/代词,指男子。D.同“弼”,辅佐/违背。故选B。
    3.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亲戚畔之 B.曾益其所不能
    C.威武不能屈 D.入则无法家拂士
    【答案】C
    【解析】 A.“畔”,同“叛”,背叛。B.“曾”,同“增”,增加。D.“拂”,同“弼”,辅佐。故选C。
    4. 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当的一项是(  )
    A.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
    B.必先/苦其心志
    C.人/恒过,然后/能改
    D.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答案】D
    【解析】应划分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 下列各组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A.告诫/谨慎;B.从/给;C.兴起,指被任用;D.的。故选D。
    6. 根据提示默写填空。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三要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富贵不能淫》通过景春与孟子对大丈夫的理解,提出了真正的大丈夫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经受磨炼的好处,最后得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中心论点。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指出了艰苦磨炼益处的句子是: 。
    【答案】(1)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2)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3)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4)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解析】需要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根据提示进行默写,注意“淫”“贱”“曾”等字的写法。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1)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
    (4)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必敬必戒谨慎
    ②与民由之遵从
    ③贫贱不能移使……动摇
    ④劳其筋骨使……劳累
    ⑤衡于虑同“横”,梗塞、不顺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才叫作大丈夫。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在国内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国家往往会灭亡。
    (3)读了上面的选文,你得到哪些启示?
    【答案】 ①一个人应意志坚定,不能向邪恶势力低头;②不能贪图享受。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选自《新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
    (1)苦其心志 苦:使……痛苦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衡:同“横”,梗塞、不顺
    (3)至于鄙 鄙:边境(边远的地方)
    (4)卒得反国 卒:最终(终于,最后
    (2)下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喟然叹曰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B.被服以立 以我酌油知之
    C.故宋昭公亡而能悟 温故而知新
    D.所以动心忍性 吾知所以亡矣
    【答案】C
    【解析】 A.用在形容词、副词之后,表示状态/指示代词,这样,那样。B.连词,用在状语与中心语之间,表示修饰/介词,凭借。C.两个“而”都是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就”“才”。D.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手段、方法、东西等)”/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故选C。
    (3)请翻译下列句子。
    ①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从脸色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②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
    朝内朝外都不能使我听到我的过失,因此到了这个地步!
    (4)结合甲、乙两文,概括宋昭公“离国家失社稷”的原因。
    “谄谀者众”;无“法家拂士”。
    题组C 培优拔尖练
    综合性学习
    在我国,“仁”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请你参加“‘仁’文化的魅力”综合性学习。
    源流追踪
    (1)“仁”为会意字,甲骨文写作“”,从“人”从“二”,“均嫡庶,仁亲戚,则族业生旺之端也”中的“仁”便是用其本义:人人平等(或君民同视,平等对待);“(陛下)有仁民爱物之意”中“仁”义则引申为:人人平等(或君民同视,平等对待)博爱、仁爱(或慈善、体恤)。
    (2)试根据下面的材料,概括“仁”包括哪些方面的思想内涵。
    ①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②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论语·乡党》)
    ③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百姓疾苦声。 (郑燮《墨竹图题诗》)
    ④无伤也,是乃仁术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孟子·梁惠王上》)
    ⑤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
    答:(示例)a爱亲人 b爱他人 c爱民众 d爱万物(或a亲亲 b仁民 c爱物;或a血缘之爱 b人际之爱 c物我之爱)
    “仁”行世间
    (3)在9月28日“孔子文化节”到来之际,班级举办“‘仁’行世间”文化传承活动,请你提出一项倡议。
    答:(示例)开展“仁”文化思想宣讲活动(或开展讲述古代“仁”人逸闻逸事活动,开展关于“仁”脉相承小论文征集活动,举办“‘仁’在身边”故事会,举行“仁”文化经典朗诵活动等)。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