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3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4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5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7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8页
    还剩1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说课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说课ppt课件,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程标准,随堂练习,教材答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登科后唐 ·孟郊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这是唐朝诗人孟郊考中进士后,欣喜之际写的一首诗《登科后》,描述了他登科后骑着马在京城游街时那种志得意满的情景。
    (一)九品中正制
    标准:家世、道德和才能
    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 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1)形成:曹魏时,创立了新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2)选官方式: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3)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4)地位: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5)衰落: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延续。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1)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2)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3)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后成定制。(4)北宋的科举制比唐朝有了进一步发展: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严格科举考试程序,举人经礼部考试后须经殿试才算合格,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殿试成为定制;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科目;
    (5)明朝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为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而且只准用程朱理学的观点,不许发挥个人见解;答卷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分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八股取士制度,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6)20世纪初,由于国内形势的剧变,封建科举制度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
    (1)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 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2)科举制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 当自强。 ——选自宋代汪洙《神童诗》
    (1)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它们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2)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3)隋唐时期,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4)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
    中书省(隋称内史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
    唐朝宰相与秦朝相比,权力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
    减少了,相权被一分为三:决策权、审议权、执行权。
    唐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其后,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中,张说为相,又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列五房于其后:一曰吏房,二曰枢机房,三曰兵房,四曰户房,五曰刑礼房,分曹以主众务焉。——《新唐书》
    据材料,概括指出“政事堂”的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变化:唐初,政事堂是宰相集体议政的场所;后来,改为中书门下,成为国家的行政机构。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使得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2)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1. 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2. 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3. 唐初,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至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如果朝廷因故加派徭役,就必须免除调、租的一部分乃至全部。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1. 背景: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减。2. 目的:为了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3. 内容: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春季和秋季两次纳税。4. 作用: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它“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自耕农→商人、官僚、奴婢
    以人丁为主→人丁和财产并重
    1. 历史上某一时期,出身卑微的人如果品德高尚、学识才干出众,就可能步入仕途。这一时期最有可能是(  )。 A.西周      B.汉代 C.晋代 D.宋代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该时期将品德和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据所学可知该制度是汉朝的察举制,故B项正确。
    2. 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由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和掌权的状况,隋唐确立了科举制之后,基本纠正了这一状况。这一变化说明科举制(  ) 。A.是公正公开的人才选拔制度 B.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完善了朝廷选拔官吏的机制 D.导致了世家大族势力的衰落
    解析:材料反映的只是用人权的转移,从变化中无法体现出公正公开,故A项错误;科举制纠正了“由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和掌权的状况”,把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选拔官吏权不是一开始就掌握在朝廷手中,而是从世家大族收上来的,无法得出“完善了”,故C项错误;导致世家大族势力衰落的因素有很多,D项说法过于绝对。
    3. 唐太宗说:“朕居深宫之中,视听不能及远,所委者惟都督、刺史,此辈实治乱所系,尤须得人。”据此可知,唐太宗(  )。 A.重视地方官的人选   B.主张提高地方官的素质 C.担忧中央集权弱化 D.反对君主权力受到约束
    解析:材料中唐太宗意思是“我住在深宫之中,看不到也听不到远处,所依靠的就是都督、刺史,这些地方长官实在是关系到国家的太平和动乱,特别需要选择得力的人”,故A项正确
    4. 唐太宗非常重视中书、门下两省在中枢政务机构中所发挥的作用。他曾对群臣说:“中书召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然驳正。”这反映了门下省的职权是(  )。 A.替皇帝起草诏令 B.审核诏令内容 C.负责诏令的执行 D.负责监察百官
    解析: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的三省职能。依据所学知识,结合题干材料“中书召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然驳正”可知,这反映了门下省的职权是审核诏令内容,故B项正确
    5.北朝时均田法令规定奴婢和耕牛均可授田。到了隋代奴婢授田受到限制,耕牛授田逐步取消,唐代则奴婢及耕牛均不得授田,妇女也不得授田。这从侧面反映了隋唐时期(  )。 A.奴婢现象已经不复存在 B.男耕女织生产模式初步形成 C.儒学复兴影响均田法令 D.人口增加政府田亩不足分配
    解析:隋唐时期,奴婢现象依然存在,故A项错误;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故B项错误;儒学复兴是在宋代,故C项错误;北朝时战乱,有些无主荒地无人耕种,所以奴婢和耕牛均可授田,而到了隋唐,国家统一,人口增长迅速,人地矛盾严重,故D项正确。
    教材P21“思考点”汉武帝为什么要建立刺史监察制度?
    阅读教材P341“学思之窗”: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 1300 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科举制度对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有什么影响?
    提示:(1)隋朝:打破了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2)唐朝:使科举考试成为定制,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僚机构行政效率。(3)北宋:科举考试经过宋代改革和完善,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考试的客观性与公平性,为地主阶级各阶层通过公平的考试跻身仕途开辟了道路,使北宋政权的统治基础进一步扩大。(4)明清的八股取士: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使培养出来的人成为顺从皇帝的奴仆;读书人为了做官,拼命诵读四书五经,追求八股文死板的作文形式;极大地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5)清末: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自此,在我国实行达1300年之久的科举制度终结了。

    相关课件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授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授课课件ppt,共5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科素养,知识点一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科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知识点三赋税制度,魏晋时期赋税制度,唐朝赋税制度,研习1三省六部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优秀课件ppt:

    这是一份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优秀课件ppt,共2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自学指导一,九品中正制,标准方式,世卿世禄制,察举制,自下而上推荐,评定授官,分科考试,科举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课课件ppt,共2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选官制度发展历程,血缘关系,品行才学,察举制的问题,九品中正制的没落,影响消极,三省六部制的渊源,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