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人教部编版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展开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文本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以对话为主的文言文,既具故事性,又具论辩性。本文文字并不深奥,学生可以借助课文注释和已学的文言文知识,自行翻译。
本文写的是战国初期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谏而采纳群言,终于使齐国大治的故事,塑造了邹忌这样一个有自知之明,精于思考,勇于进谏,善于进谏的贤士形象,也表现了齐威王知错能改、从谏如流的性格特点。同时又以齐王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强大魄力,从侧面烘托了邹忌的治国才能。
文章有“比美”“进谏”“赏谏”“朝齐”四个自然段。“比美”中的“三问”“三答”展现了“比美”的过程,“三思”揭示了邹忌在“比美”中遭受蒙蔽的原因;“进谏”中的“三比”比出了“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赏谏”中的“三赏”“三变”演绎了齐王从善如流的魄力;“朝齐”中的四国“朝齐”亮出了“战胜于朝廷”的辉煌。文章“三叠”式的运用,彰显了结构整齐对称的间架之美。
采用类比的方式说理是本文最显著的特点,邹忌是以自身经历来和齐王进行类比的。邹忌讽谏齐王时,先从自家“比美”的趣事侃侃道来,通过三比,顺理成章地推出了“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这种由近到远,由小到大,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的类比进谏,就不能不让齐王欣然领悟,从而接受群言,使齐国大治了。
教学目标
1.赏读课文,培养语感;
2.疏通文意,积累词句;
3.解析类比,升华积淀。
教学重难点
了解设喻说理、巧妙讽谏的论说技巧
体会古代志士勇于谏言的精神和古代名君从善如流的气度
教学过程
01俗语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然而因为逆耳,常使忠言得不到落实。尤其在君王身边,所谓“伴君如伴虎”,出口不慎很可能招致杀身之祸。作为忠臣,面对君王的弊病如果不及时指出,第一愧对国家社稷,黎民百姓,其次又愧对自己的良心。那么如何才能让君王心平气和地聆听忠言,使其听之顺耳,并且心悦诚服地接受呢?这里就涉及到了说话的艺术。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欣赏一下古之雄辩家的风范。
02初读文本,疏通文意
1.解题
①邹忌:战国时齐国的谋臣,历任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能言善辩著称。不仅是一位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卓有远见、关心国家的政治家。
齐王:即齐威王,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后听了谋臣的建议,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成就伟业。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劝告;“纳”:采纳、接受;“谏”:臣对君,下级对上级直言规劝,使之改正错误;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让齐王接受了谏言)。
②《战国策》:本文选自《战国策》。《战国策》记载的是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由西汉刘向整理编写,共三十三篇。本书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全书共十二策,《战国策》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范读课文:
首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听读时,请同学们注意正字音,听节奏。(范读)
讽(fěng)齐王纳谏(jiàn)
八尺有(yòu)余
朝(zhāo)服衣冠(guān)
谤(bàng)讥于市朝
面刺(cì)寡人
燕(yān)、赵、韩、魏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3.释词翻译: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与……比谁更……)我与城北的徐公比谁更美呢 ?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式,……是……)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忌不自信:(自信:相信自己) 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与坐谈:(省略句)(邹忌)与(他)相坐而谈。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认为……美)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因为偏爱我。
王之蔽甚矣:(被动句式,蔽:被蒙蔽,受蒙蔽)大王受蒙蔽太厉害了!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闻:使……听到)能够在公共场所议论指责我的过失,使我听到的。
03角色朗读,深入文意
大家对本文的字面意思已经了然于胸了,为了让同学们更深入地理解文意,我们抽取六个同学分角色把文章读一遍。他们在读的时候,其他同学有两个任务。
1.大家来评价评价六位角色;看看谁的朗读最能体现人物微妙的心理和不同的感情;
2.请同学们帮老师解开一个疑团:老师备课时,发现本文有很多内容和“三”有关,看看文中有哪些和“三”有关的内容。
听完朗读,我们先来完成第一个任务,谁来评价?(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拨、肯定)
评价①:妻、妾两位角色对人物的心理把握得很到位。妻是偏爱的心理,妾是畏惧的心理,同样是用反问句作答,语义语气的程度把握得很好,主要是他们把各自所读句中的“何”读得很到位。
评价②:邹忌这位角色把进谏读得很精彩:先说家事,读得不露声色,紧紧地吸引了齐王;再说国事,读得肯定,不容置疑;最后推出结论,不可辩驳的语气把握得恰到好处。
评价③:齐王这位角色表现很不错,他把齐王的命令读得是那样的坚定,那样的有气势,表现了齐王采纳进谏的决心。
小结:同学们评价得真到位,六位角色都很出色,大家评价得也很精当。通过角色朗读,同学们也体会到了人物微妙的心理和不同的感情。
04解析文本,突破类比
1.在完成第二个任务之前,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常识:古人在表示较多而非最多这个意义时,选用了“三”这个数字。既然本文作者也如此钟情于“三”,请同学们找一下文章中跟三有关的内容。
确认:
比美的过程中,邹忌问了妻、妾、客三人(三问)
妻、妾、客都做了回答(三答)
邹忌暮寝而思的时候,是从三方面思考的(三思)
邹忌在说齐王与自己相似的情况时,是从三个方面说的(三比)
齐王命令,对进谏的人有三种赏赐(三赏)
命令下达之后,前来进谏的人有三次变化(三变)
小结:同学们,如果没有在“比美”中的“三问”“三答”,便没有邹忌的“三思”;如果邹忌不拿自己与齐王进行“三比”,齐王就不会“三赏”谏臣,齐国就不会发生“三变”;就不会有“四国朝齐”,就不能形成“战胜于朝廷”的辉煌局面。这种三叠式结构,给我们逐步展示了邹忌“比美”的过程,遭受蒙蔽的原因;得出了“王之蔽甚矣”的结论;演绎了齐王从善如流的魄力,以及齐国“战胜于朝廷”的辉煌,结构整齐而又别致精美。
2.那么,邹忌究竟使用什么样的讽谏方法让齐王开张圣听,从谏如流的呢?
确认①:邹忌以自己类比齐王,邹忌的妻子偏爱他,小妾畏惧他,客人有求于他;齐王的宫妇左右偏爱他,朝廷大臣畏惧他,四境之内的官吏和百姓有求于他,就是说,这两个人物的这三个特点是相同的。而邹忌还有在比美中受了蒙蔽那么就可以推出,齐王也具有“受蒙蔽”特点。
确认②:“妻私他,妾畏他,客求他,皆以美于徐公”,是家庭小事,“宫妇左右私王,朝廷之臣畏王,四境之内求王,而让王之蔽甚矣”是国家大事,邹忌从“生活小事”出发,却指向了“国家大事”,邹忌也就是这样推出了“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这就是以小事喻大事,以家事喻国事。
小结:是的,邹忌“王之蔽甚矣”这五个字掷地有声,余音绕梁,经两千多年而不息,大有振聋发聩之势。他从日常小事入手,以己比君,以家比国。使用排比的方式增强语势,有力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并且语言含蓄委婉,使齐王受到启发,最终达到讽谏的效果。
3.除了高超的语言艺术,邹忌劝谏成功还有哪些重要因素?说说你的看法。
确认①:邹忌善思、善谏。邹忌善于思考、分析,具有担当、责任意识,他在生活中经历了“比美”经历能够深入思考、分析,体察各人的情状心理,并敏锐的由个人体验联系到国家大事,想到齐王所受之蔽,于是果断地进行劝谏。
确认②:齐王善听善做。齐王有广开言路的胸襟和果断行事的理政智慧,在他听了邹忌的劝谏后,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且马上下令,分上、中、下三种不同层面的赏赐立即实施。
小结:正是由于齐国像邹忌这样善于进谏的谋臣,有像齐威王这样虚心纳谏的君主,齐国最终才能“战胜于朝廷”,强于天下。
05延伸类比,升华积淀
到这里,我们已经完整地赏读了文章,知道了类比是讽谏的方法之一,懂得了以小喻大是类比的主要特征。大家知道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吧,这些都是古代贤士谋臣拿来作为类比的材料,劝谏君王罢兵休战的例子。在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长河中,像这样运用了以小喻大的类比方式的俗语俯拾皆是,请同学们再举几个来说说。
例如:
1.“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成才)
3.“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4.“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5.“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小结:我国古代人民以极富智慧的头脑创造了这么多运用类比手法的名言警句,这些需要我们去熟记,更需要我们去灵活的运用,把这种思维方式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让自己的说话更富于艺术感染力。
06课堂小结,老师寄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一起学习了《邹忌讽齐王纳谏》,重点领略了类比的魅力,赏析了类比的奥妙,创造了类比的神奇。在这里,我还要告诉大家,讽谏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类比只是其中的一种,是议论中一种常见的推理方式,也是一种常见的思维方法。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掌握它、运用它,让你的日常交流更富于艺术魅力。
板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a href="/yw/tb_c154424_t8/?tag_id=27" target="_blank">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a>,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堂导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a href="/yw/tb_c154424_t8/?tag_id=27" target="_blank">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设计</a>,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21*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21*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熟读,背诵;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归纳练习,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