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怀疑与学问》课件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展开
这是一份第19课《怀疑与学问》课件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共30页。
19 怀疑与学问九年级上册同学们还记得之前学过的一篇文章《穿井得一人》中所讲的故事吗?文章讲的是:打出一口水井后,可以得到一个人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外面的井里打水;外人却理解错了意思,以为是“穿井得到一个活人”,到处传谣言。对于别人说的话,要经过思考,保持怀疑的态度,凡事都要调查研究,仔细辨别,才能弄清真相。谣言往往失实,只有不盲从、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顾颉刚先生的《怀疑与学问》,看看他是如何论述怀疑精神的。字音字形程颐( ) 虚妄( ) 步骤( )懒惰( ) 停滞( ) yíwànɡzhòuduòzhì词语解释腐草为萤:大儒:流俗:检查预习 语出《礼记·月令》。意思是腐草化为萤火虫。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1、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意义。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把握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3、结合具体语段体会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4、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培养怀疑精神。学习目标顾颉(jié)刚(1893—1980) 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我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代表作有《古史辨》、《当今中国史学》。作者简介知识必备梳理论证结构如果不用“怀疑与学问”做标题,而改用课文当中的其他短语或短句做标题,你会选用哪一个?“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原文中心论点:“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什么是怀疑精神?作者所说的怀疑精神指的是对于传说的话,都要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这样就不会盲从和迷信,这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议论文有哪两种标题?1、作者为什么用《怀疑与学问》作为标题呢?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并引发读者的思考,所以没有用很鲜明的观点做标题。2、这篇文章讲的是“怀疑”与“学问”之间的关系,文中哪一段的哪一句话具体阐明了怀疑对做学问的作用?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3、想一想,这两句话分别可以放在文中哪一段的开头?第一句话放在第三段前面第二句话放在第六段前面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句话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中心论点分论点一分论点二学则须疑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怀疑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请根据以上内容梳理文章的论证结构。4、两个分论点能不能互换位置?怀疑不仅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也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只有先辨伪去妄,才能够建设,才能够启迪,这之间是有先后关系的,是从消极方面到积极方面的递进关系。文章结构非常严密,逻辑思维非常严谨。作者是怎样论证自己的观点的?把握论证结构1、作者开篇是怎样提出自己的观点的?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作者在开头引用名言,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证据,这就增强了论点的说服力和权威性。2、作者是怎样论证“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的,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论据”“事实和论据的来源有两种”“举例论证。国难传言。论证了‘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做学问也是这样……前后存在因果联系,通过讲做学问必不可少要靠“别人的传说”,引出下文如何对待“传说”。举例论证(三皇五帝、腐草为萤)怀疑精神的必要性。然后指出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正反对比论证:使观点更深刻、更全面、更有说服力。道理论证:引用名言,使论证更有说服力。3、作者是怎样论证“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的,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品味文章语言结合上下文,揣摩下面这段文字,思考后面的问题。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开头的“一切”是否太绝对了?对此,你怎么看?不绝对。因为作者这里用的“一切”是由论述问题的内涵所决定的,着重强调“怀疑”对于学问家的重要。因为前面已充分论证了“怀疑”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所以只要是做学问,就得有怀疑精神,这个思维品质便是所有学问家应该具备的。“一切”有“所有”之义,却比“所有”更多一种加重、强调的意味。这段文字中有四个“常常”开头的短句,它们的顺序是否可以任意调整?为什么?不能任意调换顺序。第一个“常常”后面所说的是“要抱怀疑的态度”,第二个“常常”后面所说的是“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前句所说的“怀疑”是“辩论”的前提条件;第三个“常常”后面所说的“评判书中的学说”和第四个“常常”后面的“修正书中的学说”,前面所谈的“评判”也是后面所说“修正”的前提。所以“怀疑”“辩论”“评判”“修正”这四步构成逐层深入,步步递进的关系,不能任意调换顺序。思考探究(2022湖南衡阳)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B.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C.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无疑是一个问号。——李四光D.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A项名言论述的是按时复习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不能支持“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一观点。其他三项均可支持这一观点。故选A项。想一想,你在学习中有哪些做法是体现了“怀疑精神”的呢?说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吧!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课堂小结1、本文分析事理透辟,逻辑严密。为论证对于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首先表明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又表明事实和根据有两个来源即亲见和传说,而传说不一定可靠,从传说中找证据又是治学所不可缺少的,很自然地推论出对于传说都应经过一番思考的道理。对“怀疑精神”阐释得明确而透彻。所谓怀疑,就是绝不轻信,经过思考,分清是非,再决定信与不信;进而把怀疑科学地分为“怀疑”“思索”“辨别”三步。在论证怀疑对建设新学说的作用时,又把从怀疑到创新的治学过程细致地分为怀疑、辩论、评判、修正、创新等五步。这些分析都很透彻、很周密。写作特色2、善于引用名言、列举事例来论证论点,说服力强。引用古代著名学者的名言作为论据,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开头引用程颐和张载这两位古代大学问家的经验之谈作为论点,也起到了论据的作用,很有说服力。第5段引用孟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名言,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举例论证。第4段为了论证对于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个分论点,列举了古代“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的例子并连续多次追问,清楚地告诉人们做学问时怀疑的必要性以及怎样以怀疑精神做学问。第6段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举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年读书善疑多问的事例做论据,也很有说服力。①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陈献章②所以观书者,释己之疑,明己之未达,每见每知所益,则学进矣;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张载③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④君子不隐其短,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董仲舒⑤群疑并兴,寝食俱废,乃能骤进。——朱熹 ⑥读书易,思索难,两者缺一,便都全无用处。——富兰克林积累拓展治学名言积累学习了本文后,相信你对怀疑精神在学习研究方面的重要性又有了新的认识,请你以《读书贵有疑》为题写一篇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