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19《怀疑与学问》第二课时课件+教案+学案
展开部编版语文九年级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 《怀疑与学问》第二课时 | 单元 | 5 | 学科 | 语文 | 年级 | 九 |
学习 目标 | 1、 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以及重要意义。 2、 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把握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 3、 结合具体语段体会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 4、 积累读读写写词语。 | ||||||
重点 | 1、 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以及重要意义。 2、 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把握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 3、结合具体语段体会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
| ||||||
难点 | 1、 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把握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 2、 结合具体语段体会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
|
教学过程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导入新课 | 听写读读写写词语 复习上课时内容 1)文章开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作者在开头引用这两句名言,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证据,这使得论点的说服力增强。 第4段的论点是什么?本段可分为几层?
第5段和第4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4段还写第5段,是否可以去掉第5段?两段的内容有何相异?
3-5段的内容是什么?
第5段中的“怀疑”“思索”“辨别”这三个步骤能否前后对换?为什么?
板书课题。 | 听写 | 复习巩固 目标4 |
讲授新课 | 展示学习目标: 1、 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以及重要意义。 2、 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把握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 3、 结合具体语段体会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 4、 积累读读写写词语。 1、阅读第6段: 1)理清本段论述层次: ①提出中心论点(承上启下) ②③④⑤先反面再正面说理(不怀疑,不能治学;常疑,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⑥⑦⑧举例论证:戴震读书善疑多问,证明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即第⑥句话) ⑨⑩ 引用笛卡尔名言,对应第6句大哲学家 11-12正面说理,怀疑才有新学说、新发明、新理论、新作风 13 反面说理,(假设)墨守旧说,学术停滞,文化不进步。 2)第6段包含几层意思?彼此如何联系? 本段包含四层意思: 一、首句提出本段论点,即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二、(“对于别人的话……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讲道理论证论点。先从反面阐明,再从正面阐明。 三、(“许多大学问家……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举实例论证论点。 四、(“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到段末)归纳作结,照应论点。先从正面作结,再从反面强调:“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3)如何理解第六段开头这句话? 这是一个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前半句归结上文的论点, 后半句提出本段的论点:怀疑也是从积极方面建 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本段的论证方法有哪些?举例说明。 例证法: 作用——举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求学的例子,真实典型地直接论证了在不断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正反对比论证: 2、3句(反面角度)与4、5句(正面角度):作用——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使中心论点更鲜明。 引证,引用笛卡尔的名言,正面论证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5)第(11)句“一切”和“四个常常”能删去吗?为什么?句中的冒号为什么不宜改为句号? 不能。 用“一切”,是为了强调所有的学问家全部都包括在内,无一例外。去掉则失去强调作用。 四个“常常”说明学问家是经常这样做的,都善于怀疑、提问、评判、修正过去学者的学说,四个词语符合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过程。这是建设新学说的基本条件。 句中的冒号表示后面的一句是前几句的总括。所以不能改为句号。 6)第(12)、(13)两句是分别从什么方面论述的?第(13)句中的“学术”和“文化”这两个词能互换吗?
第(12)句从正面论述,第(13)句从反面论述。 (13)句中的“学术”和“文化”这两个词不能互换。 因为“学术”是人类众多的“文化”活动中的一种, “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是从部分说到整体,互换位置后就讲不通了。 本文的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在写法上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你从哪些方面得到启发? (1)以古代著名学者的名言开篇,点破题目,手法独特,以古人名言提出论点,更是奇中有巧。 (2)论证论点层层深入 (3)分析事理透辟周密。 (4)引用名言、列举事例论证论点,说服力强。
|
读
读 笔记
读 分析
笔记
笔记
读
读 思考 讨论
|
明确目标
目标2
目标3
目标3
目标3
目标3
目标3
|
| 课内阅读练习: ①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②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③这样的脑筋永远不能治学。④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⑤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⑦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⑧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⑨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 ⑩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辨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本段是《怀疑与学问》的最后一段,请根据本段内容,推测并写出前一段的论点。本段的论点是什么?
2)举清代大学问家戴震求学的例子,作用是什么?
3)法国大哲学家笛卡尔的论述能否换成下面这句?为什么? 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中国古代书法家)陈献章
4)第11句中的“一切”和四个“常常”能删去吗?为什么?“怀疑”“辩论”“评判”“修正”的顺序是否可以任意调换?为什么?
【扩展延伸】
我们为什么要阅读? ①我们为什么要阅读? ②先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迎亲的车队,一群人围在接新娘的头车前急得团团转。上前一看,一个轮胎瘪了。新娘马上就要下楼,宝马失前蹄,要误大事。正当大人束手无策时,一个孩子上前说:“没事,你使劲用脚踹它。”司机半信半疑,大家顾不了许多,一顿乱脚。奇迹出现了,轮胎渐渐饱满。人们齐问:“这是怎么回事?”孩子慢慢道来:“这款车的车胎被扎后有自充气功能,只要用脚踹踹就行,还可延长行驶很多公里,确保你能开到维修地点。”“你怎么知道?”“家里有《汽车族》杂志,没事闲看来的。”这便是阅读的作用。阅读让你长知识,让你聪明。 ③要问我们为什么阅读,其实还不如先问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吃饭。人是由物质和精神组成的,不吃饭不能长身体,会肉体死亡;不阅读不会有思想,要精神死亡。正如营养不良,会造成身体发育的缺陷:面黄肌瘦、腿细脖长、鸡胸龟背等等;不读书也会造成精神方面的缺陷,如自私、狭隘、浮躁、虚荣等等。有什么样的阅读,就有什么样的收获。它决定着人的知识、思想、审美、情趣,这是从人自我丰富的一面来说的。 ④如果你不只为“美食”,又从阅读而进入了创造,比如写作,就更知阅读的重要了。熟读唐诗300首,不会写诗也会“偷”;背得美文200篇,不会作文也会“搬”。偷什么?从经典中偷来火种,点亮自己;搬什么?搬来救兵,充实自己的文章。古人有集句写诗之法,全用别人旧句,那是一种在阅读基础上的积木式训练。作文虽不能全篇积句,但借词、借句、借典、借气、借方法,还是需要的。这一切都要通过阅读来解决。当然这只是以写作为例。三百六十行,不管干哪一行都得先从阅读入手。因为阅读是启蒙,是积累,是钥匙,是开关。那个十多岁男孩如果对汽车一直阅读研究下去,也许会成为汽车发明家,正如伽利略、达尔文、歌德小时候就开始了对物理、生物、文学的阅读。 ⑤忽然想到一个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为克服军营的枯燥冷寂,提高士气,向军队提供了1.2亿本“军供版”图书。战争打赢了,这些图书功劳不小。一个战士,配发枪支、罐头的同时还配发图书,这再次说明,不管在和平年代,还是战争岁月,精神与物质同样不能少。 ⑥我们为什么要阅读?为了健康那一半的生命。 (作者:梁衡。本文有改动) 1)文章开篇讲了一个生活中真实的事例,用意何在?
2)第③段作者是怎样论证自己的观点的?试作简要分析。
3)本文第④段从哪些方面论述了阅读的重要作用?
| 做练习 | 拓展提高 |
课堂小结 | 本文中心论点鲜明突出,论证层层深入,精辟充分。用分论点论证中心论点,事例分析得透彻周密。文章引用名人名言、举事例进行论证,使文章有理有据,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
|
|
板书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