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练习题
展开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课程标准 | 课标解读 |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 1.举例说明、分析自然环境要素组成及特点。 2.结合资料,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表现。 3.结合实例,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对人类活动的启示作用。 |
一、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1.自然环境组成要素:大气、水、土壤、生物、岩石及地貌。
2.自然环境要素间物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基础
(1)实现途径: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
(2)结果:自然环境要素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即学即练1】读“某地区各自然地理要素关系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关于图中序号表示的各自然地理要素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降水多集中在夏季——河流有夏汛 ②植被遭破坏严重——易形成红色荒漠
③高温多雨——土壤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④山区坡陡——河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该图反映了( )
①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差异
②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③红壤的改良是促使该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实现良性发展的关键
④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二、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1.生产功能
(1)概念:指自然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2)过程: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营养盐,通过光合作用,生产出有机物。
(3)特点:自然环境要素的不同组合,生产功能的强弱差异明显。
2.稳定功能
(1)概念:自然环境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环境具有能够自我调节、保持性质稳定的功能。
(2)特征:各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平衡功能,但自然地理环境拥有此功能。
3.意义
(1)保证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2)协调人地关系,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区域自然环境生产功能和稳定功能的差异。
【即学即练2】下图反映了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是
A.生产功能 B.平衡功能 C.消费功能 D.选择功能
三、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
1.特点
(1)变化性:自然环境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自然环境的演化,是要素间物质交换的结果。
(2)统一性:
一个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各个要素的演化是统一的。
2.意义:保证了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协调,形成了阶段性的自然环境要素组合。
【即学即练3】 地球系统中的大气、海洋、岩石、生物等不同圈层之间都存在复杂的碳循环过程。不同圈层之间的碳交换和循环速度差异较大。其中,岩石圈所储存的碳元素的量约占地球上碳元素总量的99.9%,碳元素迁移、转化活动缓慢,起着贮存库”的作用。大气、海洋和生物圈层之间的碳交换和循环速度则快得多,起着“交换库”的作用。下图示意碳循环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人类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部分通过碳循环过程被陆地和海洋吸收,其余部分会在大气中长期停留,原因是( )
A.岩石圈“储存库”的碳储存能力有限 B.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四大圈层中最多
C.陆生动植物的数量与种类减少速度快 D.“交换库”碳循环容量与速率的限制
2.下列措施能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是( )
A.海洋生物固碳 B.使用清洁能源 C.改善产业结构 D.降低工业能耗
四、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1.响应原理
2.特点:干扰下的环境变化多为快速的,各要素变化也不同步。
3.现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不断增强,环境变化加快,不利于人类的适应。
【微点拨】修建水库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即学即练4】“烧芭”属于印度尼西亚的传统农耕方式,放一把火将郁郁葱葱的热带雨林烧成“空地”,并利用燃烧的灰烬作为“天然”肥料。除林区农民传统的烧荒种植外,大量棕榈油农场和其他种植园的滥伐滥垦,是造成印尼热带雨林消失速度加快的两大主要原因。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印尼热带雨林消失速度加快的主要原因是( )
①林区农民烧荒种植 ②大量种植棕榈树的农场和其他种植园的滥伐滥垦
③气候恶化,频繁发生洪灾,大量原始森林被淹没 ④沿海城市人口激增,大量居民迁居雨林深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印尼热带雨林消失速度加快,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
①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增大 ②珍贵的野生动物遭劫,生物多样性减少
③沙尘暴急剧增加,风沙危害严重 ④引发世界性的人口流动,该地人口急剧增加
A.③④ B.②③ C.①② D.①③
考法01 自然界三大物质循环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地球自转方向的判断方法:
不同的自然环境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三大物质循环对比如下:
| 水循环 | 生物循环 | 岩石圈物质循环 |
概念 | 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 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 | 从岩浆到各类岩石,再到新岩浆的产生过程 |
简图 | |||
能量 | 太阳能(蒸发、水汽输送)、重力能(降水、径流) | 太阳能→化学能→热能 | 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重力能 |
意义 | ①使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②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③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 ①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的迁移运动及能量的流动、转化;②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 | ①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②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各种自然景观;③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 |
【典例1】地理环境中各事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若某事象发生变化就会给其他事象带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读图,据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水圈 B.甲——生物圈 C.乙——地壳层 D.丙——大气圈
2.图中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差异性 B.区域性 C.整体性 D.综合性
考法02 自然环境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自然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了具有每个自然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一些新功能,如生产功能、稳定功能等。如下表所示:
功能 | 生产功能 | 稳定功能 |
性质 | 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要素的功能 | 自然环境拥有的各个要素本身不具备的功能 |
形成 过程 | 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及地貌等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 | 二氧化碳的稳定:在海洋生物作用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溶解的钙相结合,形成碳酸钙沉淀 |
氧气的稳定: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生物呼吸作用和燃烧消耗氧气 | ||
举例 | 生态系统的生物生长发育 |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稳定、大气中氧气的稳定、一定范围内各物种数量基本恒定 |
【典例1】下列关于生产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产功能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B.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C.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D.生产功能是绿色植物的独特功能
考法03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要素组合及对干扰的整体响应,均是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具体分析见下表:
整体性 的表现 | 举例说明 | 意义 |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 |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 |
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 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 | |
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 | 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 共同的家园——地球 |
【典例1】下图是水土流失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图,图中字母代表地表侵蚀、地形起伏大、水土流失、植被覆盖率低。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代表水土流失的字母是
A.a B.b C.c D.d
2.水土流失对内河航运造成的不利影响是
A.河流含沙量增大,河道淤积严重 B.河流汇水速度快,水位升高
C.河流落差减小,水流速度减慢 D.河流含沙量增大,水质下降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下图为某网络游戏中的一个画面。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题。
1.画面中的情景如果出现在我国江南地区,当地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降水增加 B.草场退化 C.水土流失 D.沙尘暴
2.该生态环境问题带来的后果有( )
①林副产品短缺②珍稀动物减少③旱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加剧④造成土地沙漠化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各种形式的含碳有机化合物,包括处于不同分解阶段的各种动、植物和微生物残体。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与当地生物量的多少、微生物分解作用的强弱等因素有关。下图示意我国部分省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省区 | 黑龙江 | 西藏 | 内蒙古 | 河南 |
土壤有机质含量(%) | 3.987 | 4.201 | 2.177 | 1.483 |
3.西藏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主要得益于当地( )
A.气候湿润 B.光照充足 C.生物量多 D.冻土广布
4.为增加河南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应采取的合理措施主要是( )
A.退耕还林 B.休耕混播 C.增施化肥 D.秸秆还田
板状根是一种生长在地面以上、能吸收气体的气生根,具有较强的支撑作用。下图为某游客在我国某地区拍摄的一种高大乔木根部照片,这里有我国发育最繁茂、板状根最典型的植被类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该游客拍摄图示照片的地区最可能位于( )
A.云南 B.山东 C.黑龙江 D.新疆
6.照片中的板状根广泛出现在当地高大乔木的根部,说明当地( )
①降水均匀②土层浅薄③土壤湿润④大气干燥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青海湖形成初期,通过倒淌河与黄河水系相通,后逐渐演变为威水湖:现平均深度18米。青海湖流域夏季风力最小,表层水温平均为16℃,底层水温平均为9.5℃,秋季风力开始逐渐增大,水温分层现象逐渐消失。下图示意青海湖地理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青海湖由淡水湖演变成咸水湖的根本原因是( )
A.入湖径流减少 B.湖水蒸发加剧 C.入湖盐类物质增多 D.外泄河道被阻断
8.青海湖表层与底层水温差异在秋季变小的主要原因是( )
A.湖底释放热量增多 B.阳光透射深度增大 C.湖水上下扰动加剧 D.表层水体蒸发散热减慢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下图为南极洲简图,哈雷研究站是英国建在南极半岛东侧威德尔海150米厚的漂浮冰架上,用以监测南极大气变化以及太空气象的国际研究平台。该站由8个相互连接的车厢状建筑物组成,每个“车厢”有伸缩的可同步移动的腿支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相比南极大陆考察站,哈雷研究站面临的最大挑战是( )
A.狂风肆虐 B.酷寒考验 C.浮冰移动 D.暴雪侵袭
10.“车厢”底部安装伸缩腿是为了( )
A.防滑动 B.防渗水 C.防冻融 D.防风雪
11.南极大陆的边缘地区植物以苔鲜、地衣等低矮植物为主,其主要原因是( )
①太阳辐射强 ②风力大 ③沿海多暖流 ④纬度高,气温低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德雷克海峡内的海冰进退对全球气候变化有重大影响,冰进(海冰较常年增多)会导致德雷克海峡水流通量减小,海峡西侧水位升高,北上水流增加;冰退则相反。下图示意部分海域洋流分布。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2.多年统计资料表明,南极大陆附近海域的海冰面积在9月达到最大,2月最小,据此可推断( )
A.海水结冰速度9月最快,2月最慢 B.海水融冰速度9月最快,2月最慢
C.海水结冰速度总体上比融冰速度快 D.海水结冰速度总体上比融冰速度慢
13.德雷克海峡发生冰进现象时,短期内将导致( )
A.赤道附近太平洋海域东西温差增大 B.赤道向南极输送的热量减少
C.澳大利亚东岸地区降水减少 D.南美大陆西岸地区降水增加
研究森林土壤水分是揭示森林生态系统功能、评价森林环境综合效益的基础。下图是黑龙江省鹤山农场鹤北流域2号小流域的横坡林带和8号小流域的顺坡林带不同位置1m深处土层监测期内平均含水量的变化情况。鹤北流域坡向朝向正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注:横坡林走向与等高线走向一致,顺坡林走向与等高线垂直
14.横坡林带上坡土壤含水量大于下坡,其成因最有可能是( )
A.上坡降水较多 B.林带植被影响 C.下坡温度较高 D.下坡坡度较陡
15.推测顺坡林带内d处土壤含水量大于c处土壤含水量的原因最可能是( )
A.林带内北侧气温更低 B.林带对降水的截留作用明显
C.林带内南侧植被稀疏 D.林带遮荫使北侧土壤蒸发少
岳桦林带是长白山海拔最高的森林带。岳桦林林木低矮、树枝虬曲呈丛生状态,身躯大幅度倾斜,呈匍匐状生长,根系发达。岳桦林带气候寒冷,生长季短,只有其下部的岳桦才结实(种子)。岳桦结实的海拔上限称为岳桦结实线,岳桦林分布上限即长白山林线。监测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暖,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70~80米,但近年趋于稳定。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造成岳桦树枝条虬曲,身躯大幅度倾斜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壤贫瘠 B.风力强劲 C.气候严寒 D.地形陡峭
17.目前,长白山北坡林线附近的岳桦多为( )
A.幼树 B.中龄结实树 C.老树 D.各树龄组混生
18.推测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岳桦林带( )
A.冬季升温幅度小,生长季稳定 B.冬季升温幅度大,生长季延长
C.冬季升温幅度大,生长季稳定 D.冬季升温幅度小,生长季延长
题组C 培优拔尖练
NDVI是指归一化植被指数,在遥感影像应用中主要通过红光与近红外波段的组合来传递植被的生长信息,能够准确地反映植被的生长情况。NDVI指数值越大,植被覆盖率越高。下图示意贵州安顺夜郎湖水库正常年份和2009年11月至2010年3月的NDVI指数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当NDVI指数突变时植被会( )
A.指数下降 B.缺水死亡 C.生长变慢 D.植株变小
20.对NDVI指数突变影响最大的因素是( )
A.蒸发 B.下渗 C.地表径流 D.地下径流
湖泊沉积物与树轮均是研究古气候的良好载体,湖泊沉积物粒度为较成熟的古环境指标。据伍登-温特华斯 方法沉积物粒度分为黏土(<4µm),细粉砂(4-16µm),中粉砂(16-32µm),粗粉砂(32--63µm)和砂(>63µm)。 某考察队采集了新疆阿勒泰地区的内陆湖乌伦古湖(47°N,87°N)完整的沉积岩芯,按沉积物粒度从小到 大分为 C1--C4 四个组分进行分析。下图示意该湖 1810 年--1970 年沉积物粒度组分变化与区域树轮记录变 化对比图。据材料回答下面小题。
21.乌伦古湖的湖泊沉积物以黏土和粉砂为主,可以推断形成其沉积物的原因是
A.流水沉积 B.冰川沉积 C.风力沉积 D.风化壳沉积
22.造成组分 C2(7--25µm)含量增多原因相同的年份是
A.1830 年和 1910 年 B.1910 年和 1944 年
C.1830 年和 1944 年 D.1910 年和 1970 年
23.根据 1944 年组分 C2 含量特征,可以推测其形成原因是
A.冬季降雪量偏多 B.夏季融雪入湖水量偏多
C.冬季降雨量偏多 D.夏季降雨量偏多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多年极值风速等值线分布图(单位:米/秒),据图完成下列问题。
24.图中M的值最可能是
A.26 B.27
C.28 D.29
25.N港风速较大,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①长江口的喇叭口形状 ②下游宽阔的江面 ③北部无山地阻挡 ④城市的热岛效应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6.下列关于本区域极值风速的说法正确的是
A.沿长江河谷风速逐渐增大 B.P地风速受夏季风影响最大
C.沿海地区的风速比内陆大 D.海岸带风速的变率比内陆大
双版纳是我国大陆热带季雨林集中分布的重要区域,该地区气候有明显的干湿季,干季中包含了雾凉季(多云雾)。图示意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境内某观测点(21°57'N,101°12'E)统计的热带季雨林雾发生频率随时间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7.西双版纳热带季雨林雾多发生在( )
A.4~6月的上午 B.4~6月的清晨
C.11月至次年1月的上午 D.11月至次年1月的清晨
28.西双版纳进入雾凉季时,森林中的雾会( )
A.利于下层浅根植物的生长 B.提升森林白昼时的温度
C.减弱森林内部的散射作用 D.增强土壤表层水分蒸发
2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冻土分为永久性冻土(持续至少两年不融化)和季节性冻土。西伯利亚地区有深厚的永久冻土层,其上覆盖着季节性冻土层。这里大多数河流河床较浅,极易泛滥和游移改道,每年河水都能快速改变河岸形状,形成奇异的河曲。在多数河流岸边分布着因冻土部分融化、地面塌陷形成的热融湖。热融湖是孤立的水域,很少有原生的水生脊椎动物,但在该区域的热融湖中却生活着大量鱼类。下图示意西伯利亚地区主要河流和地形分布。
(1)说明西伯利亚地区大多数河流河床较浅的原因。
(2)分析西伯利亚地区河流极易泛滥的原因。
(3)判断西伯利亚地区河岸形状快速改变的季节,并说明理由。
(4)指出西伯利亚地区热融湖中鱼类的来源。
3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热喀斯特是指由地下冰融化而造成的地面下沉和滑塌。在平坦地区,热喀斯特湖是其常见的地貌特征。北极地区冻土层中储存着大量有机碳。近年来,随冻土融化,冻土层中的有机碳转化为甲烷等温室气体释放。
材料二 研究发现,热喀斯特湖的形成会对周围多年冻土产生影响。下图示意青藏高原某热喀斯特湖对周围多年冻土的影响。
(1)说明热喀斯特湖的形成过程。
(2)简述热喀斯特湖对多年冻土的影响并分析原因。
(3)从自然环境整体性角度,分析热喀斯特作用可能使北极地区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
地理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精品练习题: 这是一份地理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精品练习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地理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优秀习题: 这是一份地理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优秀习题,文件包含5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学生版2023年高二地理同步精品讲义选择性必修1docx、5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教师版2023年高二地理同步精品讲义选择性必修1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高中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综合训练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 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 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类型,自然环境服务功能是同时存在的,湿地的作用,湿地破坏后产生的问题,湿地、森林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