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第2课时教案设计
展开《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教学方案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自然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2.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视角分析一些自然现象。 (地理实践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地理要素在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地理要素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过程中产生的整体功能。
教学过程
【课程引入】【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景观”图,思考:水土流失只是土壤侵蚀的过程吗?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是怎样的过程?
【讲授新课】
(板书)三、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
师:一般认为,自然界中的水土流失,只是土壤的侵蚀过程。实际上,在土壤侵蚀的同时,地貌、植被、地方气候也在同步变化。因此,水土流失是一种统一的自然地理环境演化过程。
(板书)1.统一演化
【探究】【多媒体展示】东北地区发展阶段
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演化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阶段1:中生代西部、北部、东部山地隆起,中部盆地断裂下陷,奠定东北地区现今地形的基本轮廓。
阶段2:新生代第四纪早期,中部盆地发育巨大湖泊,沉积了厚达30~70米的黏土(湖底淤泥)。
阶段3:新生代第四纪晚期,松辽分水岭抬升,湖泊萎缩变小,甚至消失,河流、沼泽湿地发育。
问题:结合文字资料,你能推演出东北地区环境演变过程中,与阶段2相比,阶段3各自然要素的变化吗?请在要素关系示意图中表示。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点评指导,多媒体展示参考答案。
【多媒体展示参考答案】
首先是地貌要素变化。松辽分水岭的抬升,地表有坡度,加速水流,超过湖泊边缘时外泄,使湖泊水量不断减少,面积萎缩;地形抬升,流水侵蚀加剧,形成河流。水文发生变化。地表水减少,使水生生物不断向陆生生物演化。湖底淤泥慢慢发育为土壤。水域面积变小,当地小气候也会逐渐变干。
【案例】“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
【多媒体展示】“湿润区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示意”图,思考:①各要素是如何统一变化的?②与东北地区的环境相比,有哪些异同呢?③目前,东北地区主要处于图示哪个阶段?
生:①地形:湖泊变为陆地;生物:水生变为陆生;土壤:由湿变干;气候:湿润变为干燥;水文:湖水变浅至消失。
②同:都是统一演化,由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异:东北地区是由地貌的变化开始逐步演化为陆地,而该图没有,只是湖泊淤积,逐步演化为陆地。
③主要在C阶段。
师:部分地区已经演化为草甸,如松嫩平原。
【多媒体展示】“松嫩平原“
师:自然环境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如地貌的侵蚀变化。在流水侵蚀下,高原的峡谷不断拓宽,高原面萎缩,逐步演化为山地;山地逐步侵蚀为丘陵,进而演化成平原。自然环境的演化,是要素间物质迁移的结果,正是水与岩石间的物质迁移导致了流水地貌的演化。一个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各个要素的演化是统一的。例如,山地演化为丘陵的过程中,坡面变缓,地表径流减少,水土流失减弱,在成土过程作用下土壤逐渐变厚,植被也更为发育,大气湿度也有所增加。
(板书)2.要素组合
师:自然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协调,形成了阶段性的自然环境要素组合。
【多媒体展示】“黄山四绝”图,思考:“四绝”形成的原因。
生:花岗岩岩体沿节理风化,造就“怪石”;山体高大陡峭,气流抬升强烈,形成“云海”;在缺水少土的峭壁岩缝间,发育不良的黄山松成为“奇松”;岩浆上涌加热地下水,形成“温泉”。
师:在遥远的未来,随着自然环境的演化,黄山特有的景观将逐步变化。所以,在不同的演化阶段,会有不同的组合状态。
(板书)四、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讨论】未来东北地区会沿着这个顺序发展为森林景观吗?
生1:可能,在自然状态下或干扰小时可能最终演化为森林。
生2:不可能,现在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干扰越来越大,还没演化为森林可能就被破坏了。
生3:……
【探究】【多媒体展示】“楼兰古城”图问材料和问题。
情境 新疆楼兰古城遗址曾经是人们生息繁衍的乐园,那时,这里河流两岸水草丰美,田地肥沃,一派“七里十万家”的繁荣景象。然而,到了公元400年,楼兰已经“上无飞鸟,下无走兽”。从此,楼兰古城悄无声息地消失了。楼兰古城究竟是怎样消亡的,也就成为一个难解的谜团。但多数人认同的说法是:由于孔雀河改道,塔里木河断流,下游的楼兰地区水源逐渐枯竭,植被死亡,居民的生计难以维系,纷纷离开故土,古城由此消亡。
问题:1.假如材料中的说法成立,楼兰古城的消亡反映了地理环境的什么特征?
2.举例说明楼兰文明消失过程中某个地理环境要素变化对其他要素的影响。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点评指导,多媒体展示参考答案。
【多媒体展示参考答案】
1.整体性。
2.河流断流,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减少;河湖减少,气候恶化,风沙增多。
师:某一自然环境要素受到外部干扰发生变化,进而改变了该要素与其他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其他要素发生连锁变化,最终导致整个自然环境发生改变。
【探究】【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景观”和“温带季风气候气温降水”图文材料和问题。
情境 黄土高原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不是偶然的,是因为那时这里有着较好的自然环境。古代黄土高原山地上生长着茂密的森林,还有面积广大的天然草地,草本植物茂盛。从汉代以后,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逐渐恶化,特别从唐代以后,自然环境的恶化明显加重,主要原因是土地的开垦破坏了天然植被,使天然草地、森林和灌木林一片片消失。另外,人类因建筑和燃料用材而砍伐森林,使天然森林的面积大幅度缩小。最终形成了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形态。
问题:1.黄土高原的自然植被类型及气候类型分别是什么?
2.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形态是怎样形成?
3.人们在黄土高原的演变中吸取的教训应该是什么?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点评指导,多媒体展示参考答案。
【多媒体展示参考答案】
1.温带落叶阔叶林 温带季风气候。
2.主要是人们破坏了地表植被地,经长期的流水侵蚀而成。
3.在生产生活中应因地制宜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
师:与自然环境普遍存在着的演化相比,干扰下的环境变化多为快速的,各要素变化也不同步。例如,陡峭山地逐步侵蚀为浑圆丘陵的演化过程中,植被同步由灌草演化为森林,这一过程可能需要上千万年;而遭受火灾干扰后,损毁植被由灌草演化为森林可能只需几十年。
【案例】“森林过度砍伐导致东北自然环境的整体变化”
【多媒体展示】“东北森林变化导致环境的变化”图,思考:归纳东北地区森林面积锐减对土壤和河流的主要影响。
生:对土壤:缺乏枯枝落叶的补给,水土流失加剧,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对河流:森林滞留功能减弱,降水时易形成洪灾,无降水时水量锐减甚至断流。
【活动】“认识修建大坝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多媒体展示】“修建大坝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图,完成框图。
生:从左往右,从上到下依次为:水位上升 物种构成改变或某些物种消失 温和湿润 减少 频率减小或灾害减轻
师: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不断增强。通过自然环境要素连锁变化,不但干扰的后果常常被放大了,环境变化也越来越快。环境的快速变化往往不利于人类的适应。因此,人类要合理活动,才能重新走向人地协调。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在上节课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整体的统一演化和组合要素、对干扰的整体响应,我们要合理活动,才能重新走向人地协调。
【板书设计】
【随堂练习】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迁,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老弱植物在原区域枯死,原有植物在新的区域发展,种群中心发生转移。研究发现,北美东部地区的裸子针叶植物向北迁移,喜高温和雨水的开花被子植物向西迁移,没有出现东迁或南迁现象。完成1~2题。
1.北美东部地区的裸子针叶植物种群中心北迁的影响因素主要是
A.热量 B.水分 C.光照 D.土壤
2.北美开花被子植物种群中心向西迁移可能是因为当地
A.年均温降低 B.蒸发量减少 C.土地开发利用 D.自然灾害少
【答案及解析】1.A 解析:裸子针叶植物耐寒,~般是生长在较寒冷的环境里。北美东部地区的裸子针叶植物“种群中心”北迁的影响因素主要是说明了全球气侯变暖影响到其生长环境。热量增加会关闭气孔减少蒸发,但也会失去光合作用,故会导致其死亡,即使不死亡,其防御性也会降低,由于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故向北迁去寻找新的生长环境,故影响的主要因素是热量。
2.C 解析:据材料可知,开花被子植物喜高温多雨的地理环境。美国东南部具有高温多雨的特点,从美国东南向西,海拔升高,降水减少,气温降低,蒸发量增大,自然灾害增多,不利于开花被子植物的生长,排除A、B、C三项;美国东南部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土地开发利用强度大,使原有的开花被子植物环境遭到破坏,不利于其生长,导致开花被子植物向西迁移,故D项正确。
黄山市某地因菊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菊花,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下图所示。完成3~4题。
3.植被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
A.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 B.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制约
C.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
4.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
A.蒸发量增加 B.降水量增多 C.地表径流变化增大 D.地下径流增多
【答案及解析】3.C 解析: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即影响土壤、水文和地貌条件,反映了自然环境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整体性特征。
4.C 解析:由于植被砍伐而导致蒸腾作用减弱,A错误;则降水量减少,B错误;由于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弱,下渗减少,故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变化增大,C正确。
5.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距今2000多万年以来,青藏高原地区在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下隆起,并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下图示意青藏高原隆起后地理环境各要素发生的变化。
(1)根据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将下列序号填在图中相应的方框内。
①太阳辐射强 ②气温低 ③空气稀薄
(2)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在青藏高原地区,“牵一发”指的是什么?
(3)简述青藏高原地区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
【答案】(1)自上而下分别是②③①。
(2)地壳隆起,海拔升高。
(3)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青藏高原地壳隆起;海拔升高,气候变得寒冷、干燥,终年气温低,多冰川;土壤贫瘠,多冻土;植被以高寒草甸草原为主,动物以食草、抵御寒冷能力强的动物为主,如牦牛。
【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推测青藏高原的特征:海拔高,气温低,冰川和冻土多;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削弱作用强,进入地面的太阳辐射强。所以自上而下分别是②气温低、③空气稀薄、①太阳辐射强。
第(2)题,根据题意,青藏高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表现最根本原因是地势高。随着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碰撞,地壳隆起,青藏地区海拔不断升高,其他地理环境要素随之改变,形成现在的高原景观。
第(3)题,青藏高原的演化过程源于地壳运动,海拔不断升高,其他地理要素随之发生系列改变。由于板块挤压运动,印度洋板块不断北移,青藏高原地壳隆起,海拔不断升高,终年气温低,气候寒冷、干燥,多冰川;青藏高原气温低,多冻土;土壤发育条件较差,土壤贫瘠;植被多为高寒草旬草原,动物以食草、抵御寒冷能力强的动物为主。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公开课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公开课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功能,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第2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第2课时教学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程引入,多媒体展示,讲授新课,多媒体展示参考答案,课堂小结,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第1课时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第1课时教案及反思,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程引入,多媒体展示,讲授新课,多媒体展示参考答案,课堂小结,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