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教版 (2019)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随堂练习题
展开4.1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 | 目标解读 |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有着深远影响,依据生态学原理保护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
|
教学重点
- 探讨人口增长会对环境造成压力。
- 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教学难点
- 分析生态足迹。
- 调查当地的环境状况。
知识点01 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
生态足迹的值越高,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
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
生态足迹的研究意义:通过生态足迹需求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进行比较即可以定量的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目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以便对未来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科学规划和建议。
知识点02 生态足迹的类型
类型 | 概念 |
建设用地 | 表示交通设施、住房、工业建筑物、水电库区等人类基础设施所占用的土地面积 |
碳足迹 | 表示扣除海洋对碳的吸收量之后,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CO2等所需的森林面积 |
林地 | 表示生产木材、纸浆、薪柴等林木产品所需的林地面积 |
渔业用地 | 表示支持水产品生产所需的水域面积 |
耕地 | 表示用来种植人类消费的作物、油料、橡胶以及生产牲畜饲料等农产品所需的农田面积 |
草地 | 表示生产肉、奶、毛、皮等畜牧产品所需的草地面积 |
知识点03 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环境压力
(1)自1950年以来,世界总人口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其主要原因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尤其是科学技术和医疗水平的进步,使得世界人口平均寿命大幅度提高。从世界范围来看,目前人口仍处于持续增长阶段。
(2)大气二氧化碳体积分数从1750年的0.028%至2016年超过0.04%,主要原因是人类对化石燃料的使用、水泥的生产以及土地利用的变化等。
(3)我国许多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均低于全球人均水平,如人均耕地面积仅为全球人均值的1/3,人均淡水占有量只有全球人均值的1/4。
知识点4 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1)生态环境问题类型及主要原因
类型 | 主要成因 |
全球气候变化 | CO2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 |
水资源短缺 | 人口多;污染严重 |
臭氧层破坏 | 氟氯烃等物质的大量排放 |
土地荒漠化 | 植被的破坏 |
环境污染(酸雨) | 化学燃料的燃烧 |
生物多样性丧失 | 生物生存的环境被破坏 |
(2)特点:全球性
(3)影响: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严重威胁,并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考点01 生态足迹
20世纪90年代初由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规划与资源生态学教授里斯提出。
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
比如:一个人的粮食消费量可以转换为生产这些粮食的所需要的耕地面积,他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可以转换成吸收这些CO2所需要的森林、草地或农田的面积。因此它可以形象地被理解成一只负载着人类和人类所创造的城市、工厂、铁路、农田……的巨脚踏在地球上时留下的脚印大小。
生态足迹的值越高,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
通过生态足迹需求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亦称生态足迹供给) 进行比较即可以定量的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以便对未来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科学规划和建议。
【典例1】下列有关生态足迹的特点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
B. 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
C. 量化分析生态足迹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D. 生态足迹的大小只取决于人口规模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单项选择题
1.生态足迹是指要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的生存及容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所需要的土地和水域面积。生态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生态系统中某种个体存在数量的最大值,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桑基鱼塘”等生产方式能有效减小生态足迹
B. 农牧业生产中延长食物链有利于减小生态足迹
C. 同等条件下草原生态系统的生态足迹大于农田
D. 培育良种、建设生态工程等措施可提高生态承载力
2.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都会消耗地球上的资源并产生一定的废物。下列关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生态足迹的值越大,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
B. 开车出行相比步行、食用蔬菜相比吃牛肉,都会增大生态足迹
C. 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增加了CO2的排放,加剧了温室效应
D. 人类活动并非一定破坏环境,也能改善环境
3.下列关于人口与环境问题叙述正确的是( )
A. 由于负反馈调节的存在,不必人为控制人口增长
B. 从燃料中去掉N、S元素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方法
C. 全球气候变暖将改变降雨格局,可使粮食增产
D. 臭氧含量丰富可以使人类和其它动物免受长波辐射的伤害
4.近年来资阳人民也深受雾霾天气的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下列有关生态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人口众多对于我国的生态环境虽还未产生沉重的压力,但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造成了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
B. 可持续发展观念是针对全球性生态环境等问题形成的新思维,它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
C.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D. 森林具有的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要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5.下列措施不能减少酸雨危害的是( )
A. 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 B. 限制二氧化硫的排放
C. 减少氟利昂的使用 D. 限制一氧化氮的排放
6.有关生物多样性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大量开垦森林、草地等
B. 我国实行的二孩政策可提高出生率,主要目的是调整年龄组成
C. 全球气候变化、土地荒漠化及雾霾等都属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D. 外来物种入侵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引入其天敌是最有效的控制措施
7.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根本原因是( )
A. 资源分布不均 B. 生物多样性遭破坏
C. 资源利用 D. 人口膨胀并集中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一、单项选择题
1.生态足迹可以被形象地理解为“一只负载人类和人类所创造的城市、耕地、铁路等的巨‘足’踏在地球上时留下的足印”。下列对生态足迹的理解错误的是( )
A. 生态足迹是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需求的一种衡量指标
B. 阅读的书可以转换为生产用于制造这些书的纸张所需要的树林的面积
C. 生态足迹只能应用于一个人
D. 每个人、每座城市、每个国家的生态足迹大小不尽相同
2.下列有关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引入外来物种是增加当地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之一
B. 规定禁渔区和禁渔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一项重要措施
C. 温室效应是地球生物对CO2的代谢释放量大于吸收量导致的
D. 大量开垦森林和草原是解决非洲人口增长过快造成粮食短缺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
3.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大气层CO2通过增加热逸散使地球升温
B. 人类通过自我控制出生率可有效控制人口数量变化
C. 电厂的废热及微生物病原体均能造成水体污染
D. 生物圈借助生物多样性实现太阳能的吸收、转化、贮存和传递
4.为了解决人类生存和环境保护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当下科学、有效的措施及途径是( )
①控制人口增长,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②利用杂交育种技术,培育高产农作物新品种
③增加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提高作物产量
④开荒辟地,围湖造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⑤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A. ①②③ B. ①②⑤ C. ①③④ D. ③④⑤
5.海洋酸化是继“温室效应”之后又一由CO2过量排放而引起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海洋酸化会影响到大多数海洋生物的生存和繁殖,可能最终导致海洋生态系统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海洋中的鱼、藻类和微生物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
B. 海洋酸化主要是由化石燃料过度燃烧导致CO2过量排放造成的
C. 长期海洋酸化会导致海洋生物种群密度减小,进而使生产者利用分解者的能量减少
D. 控制当地的海洋酸化可以任意引进大量外来物种,提高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
二、填空题
6.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2019年6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垃圾分类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为改善生活环境作努力,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贡献;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无废城市”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降至到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实行垃圾分类是建设“无废城市”的前提和基础。
“无废城市”的工作重点之一是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推动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生活垃圾包括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丢弃的家庭生活垃圾(包括有机物、无机物和干电池、荧光灯管等危险品)与厨余垃圾、环卫部门道路清扫物及部分建筑垃圾。城市生活垃圾能源化综合利用模式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
自然界存在的有机物,几乎都能被微生物降解。堆肥处理就是依靠自然界广泛分布的微生物,通过生物转化,将城市垃圾中易于生物降解的有机组分转化为腐殖质肥料、沼气或其他转化产品(如饲料蛋白、乙醇或糖类),从而达到城市垃圾无害化和资源化的一种处理方法。根据处理过程中起作用的微生物对氧气需求的不同,生物处理可分为好氧生物处理和厌氧生物处理两大类。
(1)本文讨论的话题是 ______ 。
(2)“无废城市”建设遵循的生态工程原理有 ______ 。
(3)参与垃圾堆肥的各种微生物的新陈代谢类型有 ______ 。
(4)有氧堆肥过程中产生的臭味主要来自NH3,可利用 ______ (填生物名称)将其转化成NO3-,从而去除臭味;生物燃料中的沼气、乙醇来自微生物的 ______ 呼吸。
(5)堆肥处理后产生的肥料产品与处理前相比肥效 ______ (填“增加”、“不变”或“减少”)
(6)生态足迹可以被形象地理解为“一只负载人类和人类所创造的城市、耕地、铁路等的巨‘足’踏在地球上时留下的足印”。下列对生态足迹的理解没有错误的是 ______ 。
A.生态足迹是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需求的一种衡量指标
B.阅读的书可以转换为生产用于制造这些书的纸张所需要的树林的面积
C.与食用蔬菜相比,吃牛肉也会减小生态足迹
D.每个人、每座城市、每个国家的生态足迹大小不尽相同
题组C 培优拔尖练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有或无机械助力两种情形下,从事家务劳动和日常运动时人体平均能量消耗如图。对图中结果叙述错误的是( )
A. 走路上学比手洗衣服在单位时间内耗能更多
B. 葡萄糖是图中各种活动的重要能量来源
C. 爬楼梯时消耗的能量不是全部用于肌肉收缩
D. 借助机械减少人体能量消耗就能缓解温室效应
2.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是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B. 在糯性玉米农田中种植非糯性玉米,可增加农田的物种多样性
C. 水体中富含N、P等营养元素引起的污染,属于无机污染
D. 全部农作物固定的太阳能即为输入农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3.我国于2020年11月启动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为科学制定人口政策提供信息支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全国人口普查采用样方法调查人口的基本情况
B. 年龄组成可预测未来人口的数量变化
C. 研究人口的流动情况需调查迁入率和迁出率
D. 实施二孩政策有助于提高出生率以缓解人口老龄化的趋势
4.地球生态超载日是指地球当天进入了本年度生态赤字状态,已用完了地球本年度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总量。从该日开始人类都在过着“生态透支”的生活。这笔超支的成本包括森林砍伐、水土流失、粮食危机、生物多样性丧失以及更多的碳排放等。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类的所有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都是不利的
B. 提倡光盘行动只是节约了个人的粮食,对解决全球粮食危机意义不大
C. 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加强对珍稀、濒危物种的人工繁育
D. 化石燃料的过度使用是造成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
5.使用再生水作为补给水源,可解决水资源需求难题,但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圆明园以多种沉水植物为主对富营养化水体进行修复,取得良好效果。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从湖中心到湖岸分布着不同的植物,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
B. N和P被沉水植物吸收后,可用于合成淀粉和蛋白质等物质
C. 需定期收割沉水植物,以避免大量繁殖后死亡导致二次污染
D. 增加水体透明度,恢复沉水植物生长是该修复工程的目标之一
6.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地球升温的主要原因是CO2分子使地球的俘获热增加
B. 防治酸雨的最有效办法是限制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C. 大量氟利昂逸散将破坏大气圈上层臭氧的自然平衡
D. 每一种野生生物的灭绝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基因库消失
7.“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境治理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将是时代的主旋律。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温室效应加剧问题主要是通过各国的节能减排来解决
B. 生物圈是一个在物质和能量上都能够自给自足的系统
C. 生态农业遵循的生态学原理有物质循环再生和物种多样性
D. 坚持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8.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会导致酸雨形成,以下不属于酸雨危害的是( )
A. 土壤肥力下降 B. 水体的富营养化
C. 植物易染病害 D. 损害建筑物
9.人类活动正在干扰和破坏大气圈上层臭氧的自然平衡,臭氧的减少将导致( )
A. 农作物产量增加 B. 人体免疫功能减退
C. 人类免受短波辐射的伤害 D. 各地普降酸雨
10.下列有关大气CO2浓度变化与温室效应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工业革命后大气CO2浓度快速上升,超过了大部分植物的CO2饱和点
B. 大气CO2含量有明显昼夜变化与季节变化
C. 温室效应会导致热带疾病传播范围扩大
D. 全球变暖会改变降雨格局,影响农业生产
11.关于CO2排放,我国有明确的减排要求,提出努力争取尽早实现碳中和(碳排放与吸收相等)的目标。如图是地球大气CO2浓度的变化曲线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据图分析可知,推行植树造林的举措对实现碳中和意义重大
B. 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碳循环失衡影响的是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
C. 曲线段5呈现的CO2浓度的变化与化石燃料的燃烧等密切相关
D. 碳在生物群落内部及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流动的主要形式是CO2
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优秀课时训练: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优秀课时训练,文件包含41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学生版docx、41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教师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
【同步讲义】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修第二册--4.1《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讲义: 这是一份【同步讲义】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修第二册--4.1《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讲义,文件包含同步讲义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修第二册--41《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讲义原卷版docx、同步讲义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修第二册--41《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讲义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人教版 (2019)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优秀课后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版 (2019)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优秀课后练习题,文件包含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高中生物同步精品讲义41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原卷版doc、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高中生物同步精品讲义41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教师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