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导学案
展开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学习目标】
1.理解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理解生态足迹的概念和特点。
3.说出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类型、原因、危害和防治措施。
4.理解可持续发展,并从我做起保护生态环境。
【课前学习】
一、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1.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都会消耗地球上的_________,并产生大量的废物。
2.生态足迹
(1)概念: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_________的土地及_________。
(2)实例:一个人的粮食消费量可以转换为生产这些粮食所需的_________,而他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可以转换成吸收这些二氧化碳所需要的_________、草地或农田的面积。
(3)理解:生态足迹可以被形象地理解为一只负载人类和人类所创造的城市、耕地、铁路等的巨“足”踏在地球上时留下的_________。
(4)特点
①生态足迹的值越_________,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
②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例如,与步行相比,开车出行会_________生态足迹;与食用蔬菜相比,吃牛肉也会_________生态足迹。
3.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环境压力
(1)情况:人口_________。
(2)现状:人口_________和增长率明显下降;已进入了_________水平国家行列。
(3)采取的措施:处理好人口增长和_________的关系。
二、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1.生态环境问题的类型
(1)全球气候变化: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以及水泥的生产等导致大气中________浓度升高,使温室效应加剧,全球变暖,导致南极冰盖融化、地球海平面上升等。
(2)水资源短缺:________以及人类的活动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危机。
(3)臭氧层破坏:由于人类对________、哈龙等化合物的使用,大气中臭氧的含量持续下降,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增强,对人和其他生物的生存造成极大危害。
(4)土地荒漠化:人类活动导致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________,甚至完全荒漠化。
(5)生物多样性丧失:________导致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
(6)环境污染:最为常见的环境污染是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________,大气污染会导致雾霾、________频发。
2.特点:_____________。
3.影响: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了威胁,并且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________。
4.措施: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践行_____________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5.我国政府的做法
我国政府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国策。建设________,要求每一个公民从我做起,积极投身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对于________的绿色生活方式,我们不仅要深入理解,身体力行,而且要广为宣传,使之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参考答案:一、1.资源 2.(1)吸纳废物 水域的面积 (2)耕地面积 森林 (3)足印 (4)①大 ②增大 增大 3.(1)基数大 (2)出生率 低生育 (3)资源、环境
二、1.(1)二氧化碳 (2)人口剧增 (3)氟氯烃 (4)土地退化 (5)人类活动 (6)土壤污染 酸雨 2.全球性 3.可持续发展 4.经济、社会和生态 5.生态文明 节能环保
【课上学习】
任务一:阅读教材83页相关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生态足迹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2.经济的飞速发展会使人类的生态足迹变大吗?为什么?请举例说明
任务二:资料分析
【资料1】中国科学院世界可持续发展报告研究组在《2015世界可持续发展年度报告》中指出:半个多世纪以来,碳足迹一直是生态足迹呈上升趋势。1961年,碳足迹占总生态足迹的36%;到2011年,碳足迹占比为55%。
思考:碳足迹上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资料2】18世纪50年代以来的世界人口增长情况,以及未来几十年的预测情况如下图所示。
讨论:造成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人口上升趋势不同的主要原因中什么?
【资料3】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进入生态超载状态。与1961年(数据可采集的第一年)相比,全球生态足迹总量增长了约2倍,而生态承载力总量只提高了30%(下图)。
讨论:研究表明,目前生态承载力比1961年增长约30%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的发展。那么,未来可采取哪些措施提高生态承载力?
【资料4】 1750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只有大约0.028%,而2016年,这一数值已经超过0.04%。 2010年,我国人均生态足迹为2.2全球公顷,约为世界人均值的85%,却是我国人均生态承载力的2倍多。
讨论:
1.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快、人口增长慢,是不是人均生态足迹就小呢?
2.根据上述资料,分析全球发展将面临的问题。
任务三:举例说明全球生态出现了哪此问题思考如何应对这些问题。
任务四:调查当地的环境状况,提出保护环境的建议和行动计划
【课后练习】
1.生态足迹是指要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的生存及容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所需要的土地和水域面积。生态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生态系统中某种个体存在数量的最大值,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桑基鱼塘”等生产方式能有效减小生态足迹
B. 农牧业生产中延长食物链有利于减小生态足迹
C. 同等条件下草原生态系统的生态足迹大于农田
D. 培育良种、建设生态工程等措施可提高生态承载力
2.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都会消耗地球上的资源并产生一定的废物。下列关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生态足迹的值越大,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
B. 开车出行相比步行、食用蔬菜相比吃牛肉,都会增大生态足迹
C. 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增加了CO2的排放,加剧了温室效应
D. 人类活动并非一定破坏环境,也能改善环境
3.下列关于人口与环境问题叙述正确的是( )
A. 由于负反馈调节的存在,不必人为控制人口增长
B. 从燃料中去掉N、S元素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方法
C. 全球气候变暖将改变降雨格局,可使粮食增产
D. 臭氧含量丰富可以使人类和其它动物免受长波辐射的伤害
4.近年来资阳人民也深受雾霾天气的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下列有关生态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人口众多对于我国的生态环境虽还未产生沉重的压力,但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造成了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
B. 可持续发展观念是针对全球性生态环境等问题形成的新思维,它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
C.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D. 森林具有的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要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5.下列措施不能减少酸雨危害的是( )
A. 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 B. 限制二氧化硫的排放
C. 减少氟利昂的使用 D. 限制一氧化氮的排放
6.有关生物多样性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大量开垦森林、草地等
B. 我国实行的二孩政策可提高出生率,主要目的是调整年龄组成
C. 全球气候变化、土地荒漠化及雾霾等都属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D. 外来物种入侵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引入其天敌是最有效的控制措施
7.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根本原因是( )
A. 资源分布不均 B. 生物多样性遭破坏
C. 资源利用 D. 人口膨胀并集中
8.如图表示三种可能的人口增长曲线。下列有关人口问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的曲线b
B.产生曲线b与曲线a差别的主要原因是环境阻力不同
C.世界人口增长曲线不可能为图中的c
D.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K)为110亿,当世界人口达到110亿时,种群数量可能继续增长
9.(不定项)如图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下列对“环境容纳量”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曲线图中的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最大承载能力
B.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排列,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为Ⅰ、Ⅱ、Ⅲ
C.据图可知人类能改造环境,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纳量
D.现在的人口问题造成环境恶化,环境容纳量有下降的趋势
10.下列关于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由于科技进步,养活地球人口的环境压力不断减小
B.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少
C.与食用蔬菜、水果相比,吃牛肉会增大生态足迹
D.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不能改变生态足迹的大小
11.(不定项)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巨大的城镇人口规模和日益增长的城乡居民收入将对资源和环境产生巨大的压力。2015 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与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将在 2029 年达到峰值,为人均 2.9全球公顷(具体组分变化如下图所示)。如果选择绿色发展道路,则中国可以在 2026年达到人均生态足迹的峰值,为人均 2.7 全球公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碳足迹在生态足迹中所占比例最大
B.碳足迹主要指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 CO2等所需的海洋和森林面积之和
C.草地足迹增加是由于城镇化发展对木材、薪柴的需求增加
D.植树造林、绿色出行可以降低人均生态足迹
12.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温室效应导致水温升高,从而使沿海海域发生赤潮
B.公布城市空气质量时,无需公布的项目是二氧化碳含量
C.在农田种植糯性品系和非糯性品系水稻增加了农田的物种多样性
D.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CO2分子俘获热减少,热逸散增加
13.随着近年来的退渔还湖和不断治理,苏州太湖的水质逐年提高,在今年夏天的汛期中,太湖防洪方面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退渔还湖的演替类型属于初生演替
B.东太湖的旅游观赏价值体现了生态系统的间接价值
C.去除人工养殖的网箱会提高生物多样性,使太湖的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D.为进一步保护太湖的自然环境,应当禁止一切的开发和利用
14.关于CO2排放,我国有明确的减排要求,提出努力争取尽早实现碳中和(碳排放与吸收相等)的目标。如图是地球大气CO2浓度的变化曲线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据图分析可知,推行植树造林的举措对实现碳中和意义重大
B. 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碳循环失衡影响的是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
C. 曲线段5呈现的CO2浓度的变化与化石燃料的燃烧等密切相关
D. 碳在生物群落内部及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流动的主要形式是CO2
参考答案:
1.B A“桑基鱼塘”等生产方式能实现废弃物资源化,从而有效减小生态足迹,A正确; 农牧业生产中延长食物链,增加能量的损耗,从而增大生态足迹,B错误; 同等条件下草原生态系统产出比农田低,故其生态足迹要大于农田,C正确; 培育良种、建设生态工程等措施可提高产量,从而提高生态承载力,D正确。
2.B 生态足迹的值越大,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A正确;吃牛肉消耗的资源相比食用蔬菜多,会增大生态足迹,B错误;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增加了CO2的排放,加剧了温室效应,C正确;人类活动并非一定破坏环境,也能改善环境,如植树造林,净化污水等,D正确。
3.B 人口增长已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必须人为控制人口增长,A错误;从燃料中去掉N、S元素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方法,B正确;全球气候变暖能改变全球降雨格局,影响农业生产,可使粮食减产,C错误;臭氧含量丰富可以使人类和其它动物免受短波辐射的伤害,D错误。
4.A 人口众多对于我国的生态环境已产生了沉重的压力,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造成了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A错误; 可持续发展观念是针对全球性生态环境等问题形成的新思维,它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B正确;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C正确; 森林具有的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要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D正确。
5.C 酸雨是工业高度发展而出现的副产物。由于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后产生的硫氧化物或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后,形成硫酸或硝酸气溶胶,或为云、雨、雪、雾捕捉吸收,降到地面成为酸雨。酸雨对生物有极大的危害,被称为“空中死神”。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是通过安装净化装置,减少煤、石油等燃料中的污染物排放,并做好回收和利用污染物的工作。污水排放主要污染水源如江河、湖泊,对大气影响较少,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6.B 大量开垦森林、草地,发展粮食生产,会破坏生态环境,A错误;我国实行的二孩政策可提高出生率,主要目的是调整年龄组成,B正确;雾霾不属于全球生态环境问题,C错误;控制外来物种入侵不能盲目引入其天敌,引种不当会造成新的生态灾难,D错误。
7.B 生物多样性遭破坏是生态环境破坏的根本原因。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8.C 因生态环境的资源、空间是有限的,故世界人口增长最终表现为“S”形增长,即图中的曲线b,A正确;曲线a(“J”形增长)和曲线b(“S”形增长)的差别主要在于环境阻力不同,B正确;当世界人口数量在一段时间内超过K值后,会对生存环境造成很大破坏,同时使K值下降,C错误;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可能会继续增长而超过K值,但受到环境条件的限制,很快会降到K值左右,D正确。
9.ABD 通过对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的分析,很容易发现Ⅰ曲线是最理想的,可以说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Ⅱ、Ⅲ曲线表示:当人类的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时,环境就会对人类产生反作用,人类的数量会大幅度下降,特别是Ⅲ曲线表明的情况最严重。
10.C 尽管科技进步,但是全球人口飞速增长,且有些科技使人类消耗的资源更多,养活地球人口的环境压力不断增大,A错误;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B错误;吃蔬菜的食物链是蔬菜→人类,而吃牛肉的食物链是蔬菜→牛→人类,根据能量在食物链中的传递逐级减少的特点分析可知,吃牛肉会增大生态足迹,C正确;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D错误。
11.AD 据图分析可知:碳足迹在生态足迹所占比例最大,A正确;碳足迹是指企业机构、活动、产品或个人通过交通运输、食品生产和消费以及各类生产过程等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集合,B错误;草地足迹增加是由于城镇化发展人类对牛、羊肉的需求增加;城镇化发展对木材需求增加会导致林地足迹增加,C错误;植树造林、绿色出行,降低对碳的需求,降低人均生态足迹,D正确。
12.B 大量污水的排放使得海水中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含量突然增加,造成海水“富营养化”,促使赤潮的发生,A错误;环境监测中心在公布城市空气质量时需要公布的项目有SO2含量、总悬浮颗粒和氮氧化物含量等,但不需要公布CO2含量,B正确;糯性品系和非糯性品系水稻是同一物种的一对相对性状,不能增加物种多样性,只是增加了基因多样性,C错误;由于CO2分子能俘获热量,热逸散减少,因此可造成温室效应,D错误。
13.C 退渔还湖的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东太湖的旅游观赏价值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直接价值,B错误;去除人工养殖的网箱会提高生物多样性,使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结构更复杂,进而使太湖的抵抗力稳定性提高,自我调节能量增强,C正确;为进一步保护太湖的自然环境,并非禁止一切的开发和利用,而是需要合理的开发和利用,D错误。
14.D 曲线段2和3中,随着植物登陆、出现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CO2多,使CO2浓度下降,表明我国推行植树造林的举措,有利于缓解CO2浓度升高状况,对实现碳中和意义重大,A正确; 碳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碳循环失衡会影响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B正确; 曲线段5是工业革命以来,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导致大气中CO2的释放量大于吸收量,大气中CO2浓度升高,C正确; 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碳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而生物群落内碳流动的主要形式是含碳有机物,D错误。
高中人教版 (2019)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版 (2019)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学案,共6页。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导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导学案,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学案设计,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