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优秀课时训练
展开
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 生态足迹
(1)生态足迹的概念: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
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
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
(2)a.碳循环:碳足迹表示扣除海洋对碳的吸收量之后,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
氧化碳所需的森林面积 。
b.渔业用地:表示支持水产品生产所需的水域面积
c.建设用地:表示交通设施、住房、工业建筑物、水电、库区等人类基础设施
所占用的土地面积
d.耕地:表示用来种植人类消费的作物、油料、橡胶以及生产牲畜饲料等农产
品所需的农田面积
e.草地:表示生产肉、奶、毛、皮等畜牧产品所需的草地面积
f.林地:表示生产木材、纸浆、薪柴等林木产品所需的林地面积
(3)生态足迹的特点
a.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
b.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
2.人口增长
(1)世界人口现状:从世界范围看,人口还继续增长,人类的消费水平将持续提高。
(2)我国人口现状、特点、前景:
现状:人口出生率和增长率明显下降;
特点:人口基数大;
前景:未来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还将加速
(3)人口增长过快的环境压力表现:人均耕地继续减少,燃料需求增加,植被破坏,
环境污染加剧,水、矿产资源短缺等
| 形成原因 | 危害 | 防治措施 |
全球气候变化 | 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及水泥的生产等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升高 | 温室效应加剧,全球变暖导致南极冰盖融化,地球海平面上升 | 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新能源,大量植树造林 |
水资源短缺 | 淡水资源少,人口剧增以及人类的活动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危机 | 无法保证人类饮用水,影响人类的生存,制约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发展 | 节约用水,防止水体污染,开发一些不可用水 |
臭氧层破坏 | 人类对氟氯烃、哈龙等化合物的使用 | 导致人患皮肤癌等疾病,农作物减产 | 减少氟氯烃、哈龙等化合物的使用 |
土地荒漠化 | 人类活动导致植被被破坏 | 土地退化,甚至完全荒漠化,出现沙尘暴 | 合理利用和保护现有草原,部分地区更退耕还林还草,大量建造草场、灌木林和防护林,以林护草,草林结合 |
生物多样性丧失 | 人类活动导致生物栖息地丧失、碎片化 | 失去食物纤维、建筑和家具材料及其他生产原料等,生态环境的稳定性遭到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影响等 | 保护生物栖息地,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根本措施 |
环境污染 | 人类活动排放污染物 | 大气污染会导致雾霾、酸雨频发,影响人类的健康和经济,水体污染会造成水资源短缺,影响人类生存和健康,土壤污染导致农作物减产和农产品品质相的污染,地下水和地表水危害人体健康 | 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开发新技术,合理处理污染物 |
1.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影响: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了威胁,并且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
发展
2. 我国应对措施:(1)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践行经济、社会和生态相互协
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2)我国政府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国策
考点01 全球性生态问题
【典型例题】
2022年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其主题是“共建清洁美丽世界”,旨在促进全社会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共同参与生态文明的建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实施垃圾分类有利于加快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
B.目前全球变暖,提倡“绿色出行”等低碳生活方式,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C.减少含N、P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的排放,避免水体出现富营养化
D.目前国家需要继续做好计划生育,避免人口激增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
【答案】A
【详解】A、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实施垃圾分类有利于提高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和多途径利用,A错误;
B、绿色低碳出行可以减少CO2的排放,B正确;
C、水体富营养化是由于水体中N、P含量过多,藻类大量繁殖造成的,减少含N、P的工业废水,可以避免水体富营养化,C正确;
D、我国目前老龄化严重,应鼓励生育,但是人口激增容易对资源过度利用,因此需要做好计划生育,D正确。
【易错分析】能量无法循环利用,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1.下列有关环境保护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含氨、磷污水的大量排放可使水体富营养化
B.废旧电池中的汞、铅等严重污染土壤和水源
C.劣质装修材料中过量的甲醛、苯等对人体有害
D.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SO2的大量排放
【答案】D
【详解】A、水体富营养化是由含N、P污水导致的,A正确;
B、废旧电池中的汞、铅等进入土壤和水体中造成重金属污染,B正确;
C、劣质装修材料中过量的甲醛、苯对人体有害,C正确;
D、温室效应引发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气体主要是CO2,D错误。
2.北京是世界上第一个“双奥之城”,北京冬奥会向国际社会作出坚定承诺:绿色办奥,且环保细节处处可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专用餐具使用后加人微生物,可以直接降解为水和CO2气体
B.国家速滑馆采用了CO2跨临界直冷制冰系统,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物排放
C.开幕式焰火药剂中低硫、无重金属,可缓解温室效应和金属污染等问题
D.利用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提供交通和场馆照明等用电,皆是为了实现CO2的“零排放”
【答案】C
【详解】A、专用餐具是包含淀粉、脂肪、纤维素等成分的农产品为原料加工而成,使用后加入微生物,可以直接降解为水和CO2气体,A正确;
B、国家速滑馆采用了CO2跨临界直冷制冰系统,使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来取代使用氟利昂的技术,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物排放,B正确;
C、开幕式焰火药剂中低硫、无重金属,可缓解酸雨和金属污染等问题,C错误;
D、利用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提供交通和场馆照明等用电,这些清洁能源和传统能源相比,能减少CO2排放,皆是为了实现CO2的“零排放”,D正确。
3.下列有关人与资源、环境的关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化石燃料的过量燃烧会使大气臭氧含量持续下降
B.生态足迹的值越大,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
C.CO2排放量达历史最高峰后保持稳定即为碳达峰
D.栖息地碎片化形成更多小种群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答案】B
【详解】A、煤、石油等化石燃料大量燃烧会释放的过量CO2气体,导致温室效应的产生,而氟氯烃、哈龙等化合物的大量使用,会使大气中臭氧含量持续下降,出现“臭氧层空洞”,A错误;
B、生态足迹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B正确;
C、 “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然后经历平台期进入持续下降的过程,C错误;
D、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会减小个体间交配繁殖的机会,可能导致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小,D错误。
4.“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我国对世界作出的承诺。“碳达峰”指在某一个时间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而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和通过一定途径吸收的二氧化碳总量相等,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实现碳达峰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不会明显减慢
B.实现碳中和有助于解决全球温室效应的问题
C.实现碳达峰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将保持不变
D.化石燃料的过度开发利用是导致温室效应的首要因素
【答案】C
【详解】A、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实现碳中和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还是可以顺利进行,不会明显减慢,A正确;
B、碳中和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能保持稳态,有助于解决全球温室效应的问题,B正确;
C、实现碳达峰后,一段时间内二氧化碳的浓度逐步回落,但由于气候,化石燃料的燃烧、火山爆发等其他因素的影响,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仍可能增加,C错误;
D、化石燃料燃烧会释放CO2,化石燃料过度开发利用是导致温室效应的首要因素,D正确。
5.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是我国政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而对全世界做出的郑重承诺,体现了大国担当;国家“十四五”规划也将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列入其中。下列关于碳循环平衡受破坏原因及采取的措施,叙述错误的是( )
A.碳循环平衡受破坏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
B.“碳中和”就是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措施,使碳实现零排放
C.相比于自驾,骑行或乘坐公交出行更符合“绿色低碳”生活
D.减少碳排放,增加碳储存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举措
【答案】B
【详解】A、人类过多的工业活动如:人类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和水泥的生产,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打破了碳循环的平衡,A正确;
B、“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一定时间以前的水平,即达到相对“零排放”,B错误;
C、骑行或乘坐公交出行更符合“绿色低碳”生活的理念,C正确;
D、从全球碳循环的主要途径来看,增加碳储存、减少碳排放量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举措,D正确。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6.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CO2等温室气体增多会导致全球变暖
B.氟利昂、哈龙等物质是引起平流层中臭氧减少的主要原因
C.防治酸雨最有效的办法是减少硫氧化物和碳氧化物的排放
D.人类对各种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是造成荒漠化的原因之一
【答案】C
【详解】A、人类大量排放CO2等温室气体,会造成温室效应,并导致全球变暖,A正确;
B、人类大量使用氟利昂、哈龙等物质会破坏臭氧层,如氟利昂易挥发,进入大气层的平流层后,能破坏臭氧层,B正确;
C、防治酸雨最有效的办法是减少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不是减少碳氧化物的排放,C错误;
D、人类对各种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导致水土流失、植被减少,是造成荒漠化的原因之一,D正确。
7.导致酸雨的主要原因是空气中含有大量的( )
A.由工业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硫 B.由工业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
C.由人类排放的氟氯昂 D.由人类活动排放的生活垃圾
【答案】A
【详解】酸雨是由于人类大量使用含硫量高的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燃烧后产生的含有二氧化硫等的气体,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后,形成硫酸或亚硫酸气溶胶,或为云、雨、雪、雾捕捉吸收,降到地面成为酸雨。
8.2021年3月,全国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意味着我国走上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路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自然界中生产者获得碳元素的方式只有光合作用
B.绿色植物在适宜的光照下,叶肉细胞中CO2固定场所是叶绿体基质
C.为促进农作物产量,在农业上通过施用农家肥提高农作物光合速率
D.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新能源等措施有助于减少CO2排放
【答案】A
【详解】A、自然界中生产者获得碳元素的方式有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A错误;
B、绿色植物在适宜的光照下,叶肉细胞中CO2固定属于暗反应阶段的反应,进行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B正确;
C、农家肥中的肥料经微生物的分解可产生二氧化碳,同时可提供矿质元素,故在农业生产中提高作物产量,不仅需要适宜的光照强度,还要通过施用农家肥来使农作物增产,C正确;
D、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新能源等措施有助于减少CO2排放,D正确。
9.在大量使用化肥、普通洗衣粉、石油和高含硫煤炭这几种物质中,容易引起赤潮或水华发生的是( )
A.化肥和高含硫煤炭 B.化肥和普通洗衣粉
C.化肥和石油 D.普通洗衣粉和高含硫煤炭
【答案】B
【详解】A、大量使用高含硫煤炭会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硫增加,引起酸雨,A错误;
B、大量使用化肥和普通洗衣粉使得水体中N、P等元素之间,藻类大量繁殖,形成赤潮,B正确;
C、大量使用石油等会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引起温室效应,C错误;
D、大量使用高含硫煤炭会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硫增加,引起酸雨,D错误。
10.“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体现了日常生活中减少生态足迹的理念,下列选项中都能减少生态足迹的是( )
①光盘行动②自驾旅游③高效农业④桑基鱼塘⑤一次性餐具使用⑥秸秆焚烧
A.①③④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⑤⑥
【答案】A
【详解】①光盘行动可以避免食物浪费,能够减少生态足迹,①正确;
②自驾旅游会增大生态足迹,②错误;
③④高效农业、桑基鱼塘,能够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能量利用率,减少生态足迹,③④正确;
⑤一次性餐具使用,会造成木材浪费,会增大生态足迹,⑤错误;
⑥秸秆焚烧,使秸秆中的能量不能合理利用,造成浪费且空气污染,会增大生态足迹,⑥错误。
综上可知,①③④正确。
题组C 培优拔尖练
11.下图表示4个不同国家,在相同的时间内人口种群大小与土地粮食产量的关系(实线为种群大小,虚线为粮食产量)。在无粮食进口的情况下,能生存最长久的国家是( )
A. B.
C. D.
【答案】B
【详解】A、A国种群数量越来越多,粮食产量越来越小,不能长久维持,A不符合;
B、B国种群数量和粮食产量同步增长,B符合;
C、C国人口增长多于粮食增长,不能长久维持,C不符合;
D、D国后期人口增长速度加快,粮食产量下降,导致人口增长远多于粮食产量,不能长久维持,D不符合。
12.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臭氧减少将会危及地球上所有生物 B.滥用水资源也是造成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之一
C.土壤污染突出现象是富营养化 D.水土流失的冲积物属于水体污染物
【答案】C
【详解】A、臭氧层作用是吸收日光中的紫外线,对地球生物具有保护作用,因此,臭氧减少将危及地球上所有生物,A正确;
B、滥用水资源也是造成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之一,B正确;
C、 土壤污染是指具有生理毒性的物质或过量的植物营养元素进入土壤,而导致土壤性质恶化和植物生理功能失调的现象,并不包含富营养化,C错误;
D、水土流失的冲积物属于水体污染物,造成水体水质、水中生物群落以及水体底泥质量恶化的各种有害物质都可叫作水体污染,D正确。
13.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引起了许多生态环境问题。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导致全球变暖、臭氧减少等
B.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氧化物溶于水使土壤盐碱化
C.化石燃料可由动植物残体形成,是一种可更新资源
D.开发无污染新能源可以减少煤、石油的消耗量
【答案】D
【详解】A、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不会导致臭氧减少,A错误;
B、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氧化物溶于水使土壤酸化,B错误;
C、化石燃料是一种不可更新资源,C错误;
D、开发无污染新能源可以减少煤、石油的消耗量,利于环保,D正确。
14.图为 1910 年梅托斯提出的“人口增长、自然资源、环境污染的世界模型”。根据模型分析,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人口膨胀会导致自然资源利用过度,环境污染加剧
B.粮食产量下降与土地资源利用过度有关
C.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耗竭、环境污染加剧,最后一定会导致地球毁灭
D.为了人类的根本福利,应当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资源,防止环境污染
【答案】C
【详解】A、人类生存需要利用环境资源,但人口膨胀会导致自然资源利用过度,环境污染加剧,A正确;
B、粮食来源于土地,故粮食产量下降与土地资源利用过度有关,B正确;
C、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耗竭、环境污染加剧,最后不一定会导致地球毁灭,C错误;
D、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应当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资源,防止环境污染,D正确。
15.2022年7月21日,有着“中国淡水鱼之王”之称的长江白鲟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正式宣布灭绝。长江白鲟是体长2至3米、体重200至300公斤,主要生活于宜宾以下的长江干支流中,性凶猛、健游,主食鱼类,也食虾、蟹等,是长江里食物链的顶层物种,有“水中老虎”之称。下列叙述与长江白鲟灭绝不相符的是( )
A.人为地过度捕捞和非法捕捞造成了长江白鲟食物来源减少
B.栖息地丧失、水域污染、航运干扰是导致长江白鲟灭绝的主要原因
C.水利工程建设、挖沙疏浚河道,有助于拓展长江白鲟的生存空间
D.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答案】C
【详解】A、长江白鲟主食鱼类,也食虾、蟹等,是长江里食物链的顶层物种,所以当人为地过度捕捞和非法捕捞,势必造成了长江白鲟食物来源减少,A正确;
B、栖息地丧失、水域污染、航运干扰是生物多样性下降的主要原因,也是导致长江白鲟灭绝的主要原因,B正确;
C、水利工程建设使长江白鲟不能到上游产卵,挖沙疏浚河道,破坏了长江白鲟产卵的场所,都不能拓展长江白鲟的生存空间,C错误;
D、长江流域是地球的一部分,全球气候变暖势必会影响长江流域生态环境,D正确。
【同步讲义】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修第二册--4.1《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讲义: 这是一份【同步讲义】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修第二册--4.1《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讲义,文件包含同步讲义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修第二册--41《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讲义原卷版docx、同步讲义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修第二册--41《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讲义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人教版 (2019)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优秀课后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版 (2019)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优秀课后练习题,文件包含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高中生物同步精品讲义41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原卷版doc、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高中生物同步精品讲义41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教师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步练习题: 这是一份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步练习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酸雨是指pH小于5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