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全册)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1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第2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1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第2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用具,教学过程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画、折等活动,进一步丰富对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认识,掌握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符号表示.
2.能通过具体情境说出并掌握垂直和垂线的概念.
3.会借助三角尺、量角器、方格纸画垂线,积累操作活动经验.
4.通过操作活动,探索并了解有关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一些性质,理解“垂线的性质”、“垂线段最短”的性质以及点到直线的距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垂线的概念及性质,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
难点:能够运用垂线的概念及性质进行运算并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用具
电脑、多媒体、课件、教学用具等.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创设
情境
【复习回顾】
教师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回答.
问题1:①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 和 两种.
②若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我们称这两条直线为 .
③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 .
预设:①相交;平行
②相交线;③平行线
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1=∠2 (或 ∠3=∠4)
问题2: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对顶角相等;②相等的角是对顶角;
③若两个角不相等,则这两个角一定不是对顶角;
④若两个角不是对顶角,则这两个角不
相等.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预设:B.
余角和补角的性质: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教师补充:同角:是一个角;等角:是两个角.
问题3:如图,已知:直线AB与CD交于点O, ∠EOD=90°,回答下列问题:
(1)∠AOE的余角是 ;补角是 ;
(2)∠AOC的余角是 ;补角是 ;对顶角是 .
预设:(1) ∠AOC;∠BOE;
(2) ∠AOE;∠BOC;∠BOD.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学生思考回答.
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复习,学生能很快地进入到下一个知识点的探究中去.
环节二
探究
新知
【探究】
教师活动:教师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究以及与同伴交流,有条理的进行思考和表达思考的过程,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观察图片,你能找出其中相交的线吗?它们有什么特殊的位置关系?
预设:
追问: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呢?
垂直的定义:
两条直线相交成四个角,如果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其中的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垂足.
注意:两条线段互相垂直是指这两条线段所在的直线互相垂直.
垂直的表示方法:
通常用符号“⊥”表示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如图,直线AB与直线CD垂直.
记作:AB⊥CD
读作:AB垂直于CD ,垂足为O.
直线l与直线m垂直,
记作:l⊥m,垂足为O.
【注意】“⊥”是“垂直”的记号,而“┐”是图形中“垂直”(直角)的标记.
垂直的性质、定义判定的应用格式:
∵AB⊥CD
∴∠1=90 °
线 垂直 直角(90°)
∵∠1=90°(已知)
∴AB⊥CD(垂直的定义)
直角(90°) 线 垂直
【做一做】
教师活动:鼓励学生探索画垂线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方法不唯一,只要正确、可操作即可.
问题1:你能借助三角尺在一张白纸上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吗?
问题2:如果只有直尺,你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吗?
教师提示:方格纸是由小正方形构成!
问题3:你能用折纸的方法折出互相垂直的直线吗?试试看!
1.折叠长方形纸片的一个角;
2.沿①中的折痕对折,使它与①中的折痕互相重合;
3.展开长方形纸片,则两次折叠所形成的折痕互相垂直.
【想一想】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请学生上台展示自己所做的题目.教师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得到的结论.
如图,已知直线 l ,用三角尺或量角器画直线 l 的垂线,你能画出多少条?
总结:这样画l的垂线可以画无数条.
如图,点 A 在直线 l 上,过点 A 画直线 l 的垂线,你能画出多少条?
总结:这样画 l 的垂线可以画一条.
如果点 A 在直线 l 外呢?过点A你能画多少条直线 l 的垂线?
总结:这样画 l 的垂线可以画一条.
垂线的性质:
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注意:
1.“过一点”中的点,可以在已知直线上,也可以在已知直线外;
2.“有且只有”中,“有”指存在,“只有”指唯一性.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归纳“想一想”的结论,在学习垂线性质的基础上引出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
点P是直线 l 外一点,PO⊥l,点O是垂足,线段PO叫做点P到直线 l 的垂线段.
垂线段PO的长度叫做点P到直线l的距离.
过直线外一点向已知直线作垂线时,这一点与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垂线段.
点P是直线l外一点,PO⊥l,点O是垂足,点A,B,C在直线l上,比较线段PO、PA、PB、PC的长短,你发现了什么?
总结: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所连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议一议】
问题:体育课上老师是怎样测量跳远成绩的?你能说说其中的道理吗?
教师活动: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展开交流,最后派两位同学上台讲解,并及时对学生肯定和鼓励.然后课件展示答案.
答案:线段PO的长度即为所求.
根据: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所连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反馈.
学生明确垂直的定义及其表示方法.
学生认真做笔记.
学生思考,小组交流,尝试画图.
学生相互交流.
学生思考,尝试画图,并回答问题.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总结.
明确“垂线段”、“点到直线的距离”及垂线段的性质.
小组讨论,思考问题并回答.
数学来源于生活,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图形出发,既复习了上一节课的知识点——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又体会到生活中大量存在特殊的相交线—垂直,在比较中发现新知,加深了学生对垂直和平行的感性认识,感受垂直“无处不在”,进而引出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垂足的概念,给出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符号表示.同时也使学生充分体验到现实世界的美来源于数学的美,在美的享受中进入新知识的殿堂.
通过画、折等活动,进一步丰富对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认识,掌握有关的符号表示.让学生经历思考、实践猜想,动手验证等过程,不仅加深对“垂直”的理解,而且感受到“做数学”的乐趣,从而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形成探索新知的内驱力!
通过作已知直线的垂线,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画图能力,另一方面通过画图得出“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这一结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表达能力.
在距离踏板最近的跳远落地点插上作为标记的小旗,以小旗的位置为尺子的零点,将尺子拉直,并与踏板边沿所在直线垂直,则垂足点上尺子表示的数字即为跳远成绩,这实质上是“点到直线距离”这一概念的应用.
环节三
应用
新知
【典型例题】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先独立思考解答,然后再小组交流探讨,教师巡视,如遇到有困难的学生适当点拨,最终教师展示答题过程.
例1 如图,直线BC与MN相交于点O,AO⊥BC,∠BOE=∠NOE,若∠EON=20°,求∠AOM和∠NOC的度数.
解:∵∠BOE=∠NOE(已知),
∴∠BON=2∠EON=2×20°=40°,
∴∠NOC=180°-∠BON=180°-40°=140°,
∵AO⊥BC,∴∠AOC=90°,
又∵∠MOC=∠BON=40° (对顶角相等).
∴∠AOM=∠AOC-∠MOC=90°-40°=50°,
∴∠NOC=140°,∠AOM=50°.
例2 如图,已知直线AB、CD都经过O点,OE为射线,若∠1=35°, ∠2=55°,则OE与AB的位置关系是 .
解:
∵∠1=35°,∠2=55°(已知)
∴ ∠AOE=180°-∠1-∠2
= 180°-35°-55°
=90°
∴OE⊥AB (垂直的定义)
教师总结:由垂直这一条件可得两条直线相交构成的四个角为直角,反过来,由两条直线相交构成的角为直角,可得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判断两条直线垂直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说明这两条直线的夹角等于90°.
思考问题,尝试回答问题,明确例题的做法.
学生思考问题,尝试回答问题,明确例题的做法.
通过例题引出研究本节课所要学习知识的必要性,清楚新知识的引出是由于实际生活的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为学生动脑思考提供机会,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以致用,举一反三.教师给出准确概念,同时给学生消化、吸收的时间,让学生当堂的知识当堂掌握.
环节四
巩固
新知
教师给出练习,随时观察学生完成情况并进行相应指导,最后给出答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适当分析讲解.
【随堂练习】
1.画一条直线 l,在直线 l 上取一点 A,在直线外取一点 B,分别经过点 A,B 用三角尺或量角器画直线 l 的垂线.
答案:
直线AP就是所求垂线.
直线BC就是所求垂线.
2.分别找出下列图中互相垂直的线段.
答案:
(1)AO⊥OC,OB⊥OD.
(2)DC⊥BC,DC⊥CE,DC⊥BE;
AC⊥BC,AC⊥CE,AC⊥BE;
DA⊥BC,DA⊥CE,DA⊥BE.
3.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分别满足下列条件之一,其中不能判定这两条直线垂直的条件是( )
A. 两对对顶角分别相等
B. 有一对对顶角互补
C. 有一对邻补角相等
D. 有三个角相等
答案:A.
4.如图,AB⊥AC,AD⊥BC,垂足分别为A,D,则图中能表示点到直线的距离的线段共有( )
A.2条 B.3条 C.4条 D.5条
答案:D
5. 如图,码头、火车站分别位于A,B两点,直线a和b分别表示铁路与河流.
(1)从火车站到码头怎样走最近?画图并说明理由.
(2)从码头到铁路怎样走最近?画图并说明理由.
(3)从火车站到河流怎样走最近?画图并说明理由.
答案:(1)
如图所示,沿BA走最近,理由: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2)
沿AC走最近,理由:垂线段最短.
(3)
沿BD走最近,理由:垂线段最短.
自主完成练习,然后集体交流评价.
设置一些难度较低但概念性强、能考查垂直定义及垂线段性质的基础练习,不仅对学生所学新知起到检测作用,有利于知识的掌握与理解,还有利于学生体验成功,激发更佳的学习状态.
环节五
课堂
小结
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回顾本节课所讲的内容
通过总结,让学生对本节课内容整体有一个更深刻全面的认识.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巩固学习效果,为下节课学习作好铺垫.
环节六
布置
作业
教科书 第43页
习题2.2
第2、3题
课后完成
练习
通过课后作业,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对教学进度和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北师大版3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第2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教学用具,教学过程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1 认识三角形第2课时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教学用具,教学过程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3 用图象表示的变量间关系第2课时教案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用具,教学过程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