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8.《时间的脚印》表格式教案、作业设计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8.《时间的脚印》表格式教案、作业设计第1页
    还剩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8.《时间的脚印》表格式教案、作业设计

    展开

    武鸣区宁武镇中心学校教师教案设计年级_八下_ 科目_语文_ 设计教师__黄玉旺__课题8.时间的脚印教学 目标1.了解岩石记录时间(历史)的相关知识,掌握本文说明顺序中的逻辑顺序。2.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3.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重点难 点重点:了解岩石记录时间(历史)的相关知识,掌握本文说明顺序中的逻辑顺序。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难点: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教法问答式、讨论式、研究式学法自主 合作 探究教具希沃白板课时安排2课时一、导入:大自然怎样记录时间的更替?二、明确目标:三、作者介绍    陶世龙(1929—),四川安岳县人,我国著名科普作家。代表作品有《打开地下宝库的钥匙》《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火山和地震》《多变的地球》等科普读物。四、注音踪迹(    ) 腐蚀       )浑浊(       )山麓(    ) 粗糙(           龟裂(     ) 帷幕(    ) 刨刮         沟壑(     五、整体感知贴小标题:这些小标题可以归纳一些段落的内容,请将它们写到相应段落的开头。(1~4)“时间漫谈”(5~21)“石头的毁灭与新生”(22~29)“石头上的故事”(30~31)“读懂记录,造福人类”六、课文精讲1. 思考:课文主要介绍分析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为什么不直接进入正题,而要先引用高士其的话?明确:引用高士其的话把时间拟人化,一方面与主题照应,另一方面,通过引用,由生活时间引入地质时间,更切合读者实际生活,吸引读者。文题“时间的脚印”实际上是“从岩石上,可以看到时间的长短”的意思。2.自由读1-4自然段,说一说:(1)现在的人们是怎样记录时间的?钟表和日历(2)中国古代用什么来记录时间?铜壶滴漏3.你能根据书上的有关内容概述石烂到新生的过程吗? 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淀→重压→胶结→新岩石4自由读22-29自然段,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①地壳的活动;②气候的变化;③古代生物的状况;④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⑤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5. 细细品味最后一段,说一说:读懂岩石记录有什么重大意义?  明确:不仅可以增加知识,而且可以探寻地下“宝藏”,更有无穷的大自然奥妙存在。6. 快速通读课文,找一找:文中有些段落只有一句话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请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并作简要分析。7.品析语言(1)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明确: 排比句,生动的描绘了“狂风”“洪水”“冰河”等自然力的气势。“冲来了”“爬来了”也是一种拟人化的描述,增强了“洪水”“冰河”的动感和目的性,表现了它们势不可挡的威力。用“爬”字,形象生动,而且显出移动的缓慢。(2)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明确:将“炎热的阳光”“严寒的霜雪”以及风雨等对岩石的破坏说成是攻击,仿佛是有意识的行为,这样就强化了他们与岩石的敌对性,形象的说明了岩石“无时无刻不经受着磨难”(3)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明确: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岩石被分解后的不同命运。这样写增强了事物的主动性或被动性,生动有趣(4)“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这一句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大约”能否去掉,为什么? 说明方法是列数字。      “大约”不能去掉,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8.作者在文中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写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写了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这种依据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的顺序,就是逻辑顺序。9.拓展延伸:人们对时间感受的名言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七、作业设计1.找一找: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2.课外阅读有关科普读物。板书设计(1~4)“时间漫谈”(5~21)“石头的毁灭与新生”(22~29)“石头上的故事”(30~31)“读懂记录,造福人类”石烂到新生的过程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淀→重压→胶结→新岩石教学反思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