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1.核舟记(导学案1)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97907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1.核舟记(导学案1)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979071/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1.核舟记(导学案1)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979071/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学案设计
展开11《核舟记》导学案
主备人 复备人 授课时间 审核人:
授课人 班别 小组 学生姓名
课题:《核舟记》魏学伊 课型:预习+展示+反馈 课时:2课时
一、目标导学
1.学习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以空间位置和物、人的主次为说明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2.按空间顺序依次介绍事物的方法。
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精品的“奇巧”、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作者、作品常识,熟练的诵读课文;
二、自主预学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洢( ) 器皿( ) 罔( ) 贻( )
八分有奇( )轩( )箬( )糁( )
髯( ) 衣褶( ) 袒( ) 诎( )
(2)文献常识积累。
《核舟记》是由 代作家 撰写的一篇文章,由同时代学者 编选到《虞初新志》,《核舟记》生动的描述了一件精巧绝伦的微雕工艺品。该文属介绍具体事物的 。
2.二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下列字词。
(1)重要词语解释:
明有奇巧人( ) 罔不因势象形 ( )
石青糁之 ( ) 其两膝相比者 ( )
钩画了了 ( )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3)通假字:
长约八分有奇( ) 左手倚一衡木 ( )
诎右臂支船 ( )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 )
(4)古今异义词:
古义: 古义:
可 许
今义: 今义:
古义: 古义:
尝 比
今义: 今义:
(5)一词多义
为:为宫室、器皿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中轩敞者为舱 通计一舟,为人五
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文曰‘初平山人’
奇:明有奇巧人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明有奇巧人 为字共三十有四”。
端:东坡右手执卷端 其人视端容寂”。
3.三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课本中注明你的疑问:
疑问摘要:
三、互动探究
(一)交流讨论“自主预习”部分的内容。
(二)在预习的基础上朗读课文,注意语音正确,节奏分明,感情充沛。
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用“/”划分朗读的节奏):
明/有 奇 巧 人/ 曰 王 叔 远
中 峨 冠 而 多 髯 者/为 东 坡
虞 山 王 毅 叔 远 甫/ 刻
(三)再读课文,疏通全文,初步探讨。
1.从本文开头结尾的两节文字可以看出,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要说明核舟的什么特征?
2.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
<一>
<二>
<三>
(四)深入探究,合作展示。
1.本文介绍核舟的哪些部位?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2.雕刻家是怎样表现奇巧、灵怪的?
(五)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
(1)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2)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3)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4)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示范分析(2)句:写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洒脱不群的神态,放浪形骸、超脱尘世之情呼之欲出,让人感到他在望着天空和两岸的山色,沉醉在清风明月中。
请选例评点:
(六)拓展延伸。
本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时,篇幅虽短却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尽致,令人惊叹,这对于我们写作有何启示?
(七)总结全文。
课文通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 。篇幅虽短,却说明顺序合理,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请问,这要靠什么?一方面靠 ;另一方面靠 。
四、课堂练习
(一)同步反馈训练。
1.下面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 东坡右手执卷(juàn)端 天启壬(rén)戌秋日
若啸(xiào)呼状 石青糁(sǎn)之
B. 中峨冠(guān)而多髯(rán)者为东坡明 有奇(qí)巧人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jī) 各隐卷底衣褶(zhě)中
C. 为(wéi)宫室、器皿、人 珠可历历数(shǔ)也
钩画了了(liǎoliǎo) 神情与苏、黄不属(shǔ)
D. 矫(jiāo)首昂视 居右者椎髻(jì)仰面
佛印绝类弥勒(lè) 舟尾横卧一楫(jí)
2.对加点的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罔不因势象形(根据)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还)
其两膝相比者(比较) 尝贻余核舟一(曾经)
B.高可二黍许(上下) 能以径寸之木(用)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挑选) 神情与苏、黄不属(属于)
C.为宫室、器皿、人物(雕刻)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高)
中轩敞者为舱(做)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弯曲)
D. 明有奇巧人(奇特)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
左手倚一衡木(横)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缓缓地)
3.解释下列句中“之”字的含义
能以径寸之木( ) 箬篷覆之( )
闭之( ) 石青糁之( )
左臂挂念珠倚之( )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4.翻译下列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5)苏、黄共阅一手卷。
(6)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7)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二)课内阅读。
船头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1.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
2.苏东坡的外貌有什么特征?
3.这段文字的结构是 ( )
A.总——分——总 B.分——总 C.总——分
4.使用了打比方说明方法是 ( )
A.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B.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C.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D.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五、拓展阅读
东坡画扇 (宋)何莲
先生职临钱塘江日①,有陈诉②负③绫绢钱二万不偿者。公呼至询之,云:“某④家以制扇为业,适父死,而又自今春以来,连雨天寒,所制不售,非故负之也。”公熟视久之,曰:“姑⑤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⑥也。”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⑦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即以付之曰:“出外速偿所负也。”其人抱扇泣谢而出,始逾⑧府门,而好事者争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后而不得者,至懊恨不胜而去,遂尽偿所逋⑨ 。
【注释】①先生职临钱塘江日:苏东坡到杭州任职时。②陈诉:状告。③负:这里是拖欠的意思。④某:我。⑤姑:暂且。⑥发市:开张。⑦就判笔:顺手拿起判笔。判笔,判案用的笔。⑧逾:走出。⑨逋(bū):拖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某家以制扇为业( )(2)适父死( )
(3)至懊恨不胜而去( )
2.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公呼至询之(指代制扇者) B.非故负之也(故意)
C.其人抱扇泣谢而出(其中) D.即以付之曰(把)
3.借助文后注释,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姑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也。
4.从文中看,制扇者欠债的原因是什么?苏东坡是怎样帮助制扇者的?
六、课后作业
完成导学案“拓展阅读”中的练习。
附:课文翻译
明朝有个技艺奇妙精巧的人名叫做王叔远。(他)能用一寸长的木头,雕刻宫殿房屋、器具、人物物品,甚至飞禽走兽、树木山石,全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艘用桃核雕刻的船,刻的应当是苏轼坐船游览赤壁。
船从头到尾长约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颗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并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遮盖着它。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有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凉的秋风缓缓地吹来,江面上没有泛起波纹。”,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他的右边,黄庭坚在他的左边。苏东坡、黄庭坚一起看一幅画卷。苏东坡用右手拿着书画卷的右端,用左手抚摸鲁直的脊背。鲁直左手拿着横幅的左端,右手指着书画卷,好像在说什么话。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转身子,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书画卷下面的衣褶里面。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开胸襟,抬头仰望,神态表情和苏东坡、黄庭坚不相类似。佛印平放着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并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船夫。在右边的人扎着椎形的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脚趾,好像在大声呼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夫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面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船的顶部较平,就在它的上面刻上了姓名,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小得像蚊子脚,一勾一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枚篆字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一条船上,刻有五个人;刻有八扇窗户;刻有箬竹叶做的船篷、船桨、炉子、茶壶、书画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有文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了一个又长又窄的桃核刻成的。啊,技艺也真是神奇啊!
核舟记 答案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洢(yī) 器皿(mǐn)罔(wǎng)贻 (yí)八分有奇(jī ) 轩( xuān)
箬( ruò) 糁 (sǎn) 髯 (rán ) 衣褶( zhě) 袒 (tǎn) 诎 (qū )
2、重要词语解释:
明有奇巧人( 特别手巧 ) 罔不因势象形 (无不 )
石青糁之( 涂 ) 其两膝相比者 ( 靠近 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珠可历历数也 (清清楚楚 如“历历在目”)
其船背稍夷 (平 “化险为夷” 的“夷”为“平安”)
钩画了了 ( 清清楚楚 今有“清晰明了”)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挑选 )
4、古今异义词:
可 古义:大约 许 古义:左右
今义:许可、可能 今义:表许可
尝 古义: 曾经 比 古义:竟然,还
今义: 尝试、品尝 今义: 曾经
5.一词多义
为:①制,做。“为宫室、器皿”,“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②是。“中轩敞者为舱”,“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有。“通计一舟,为人五”。
木:①木头,木材。“能以径寸之木”。
②树。“以至鸟兽、木石”。
曰:①叫做。“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②是。“文曰‘初平山人’”。
奇:①奇异。“明有奇巧人”。②jī,零数,余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①动词,表存在。“明有奇巧人”,“炉上有壶”。
②yò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八分有奇”,“为字共三十有四”。
端:①开头一边。“东坡右手执卷端”。
②直,正。“其人视端容寂”。
(二)《核舟记》是由明代作家魏学洢撰写的一篇文章,由同时代学者张潮编
选到《虞初新志》,《核舟记》生动的描述了一件精巧绝伦的微雕工艺品。
该文属介绍具体事物的说明文。
(三)1.核舟 奇巧(灵怪)
2.<一>(1)概述王叔远的精湛的技艺,点出核舟主题(总说)
技艺:奇巧、罔不因势象形
主题:大苏泛赤壁
<二>(2--5)具体介绍核舟及舟上的全部情形(分说)
<三>(6)在总述核舟概貌的基础上赞美,点名中心(总说)
(五)
1.由主到次,以空间方位为序。
按船的中部、船头、船尾、船背的顺序描述“核舟”上的景物,先写船中间的船舱部分,叙述它的窗子数量、位置,特别点明右窗扇上刻的是苏轼的《后赤壁赋》中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两句,左窗扇刻的是《前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两句,和第一段末句的“大苏泛赤壁”相照应,突出了雕刻品的主题。
2.对比:核舟之小——容量之大(雕刻人、物之多)、刀法精细;气韵生动。
.【核舟大小:(一尺10寸,一寸10分)比较“二黍许”即二市分多点,约合0.9厘米光景;"八分"即八市分,约折合长度2.667厘米,"奇"即有零,"八分有奇"长度约合3厘米。】
(七)总结全文
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一方面靠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体的描绘和生动的说明。这无疑给我们以很多启示。
(一)同步反馈训练
1 D 2 D 3 的 它(指船舱) 它(指船窗) 它(指窗上刻的字)
它(指左膝) 它(指核舟)
(二)课内阅读
1.介绍船头部分,着力描写苏轼、黄鲁直和佛印三位游览者的神情,表现雕刻家高超的技艺。2.峨冠而多髯。3.C 4.C
四、拓展阅读
1.(1)职业 (2)适逢(恰逢、正赶上) (3)离开 2.C 3.暂且拿些你所制作的扇子来,我会替你开张起来的。4.父亲去世或“适父死”;扇子卖不出去或“所制不售”;在扇子上写字作画或“就判笔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学案设计,共7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导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导学案,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自主预习案】,用“/”给下列句子划出朗读节奏,写出下列字的意思,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比较下列字在句中的含义,词类活用,按要求填空,翻译下列句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导学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导学案,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1.舟长,特殊句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31c23b6141fe3610b7ae5ce90bd68e9.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