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授课ppt课件
展开·古代中国政府如何掌握人口情况?
·当代中国政府如何掌握人口情况?
1.了解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变迁,认识赋役征发是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重要目的。
2.了解中国古代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认识古代基层管理的特点。
3.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认识其对维护统治的重要性。
选择性必修1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和社会保障
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
无论男女,都在政府的簿籍上登记。
即将民户以五家为基层单位编著在册,使其相保,以便政府管理和征派徭役
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官籍、商贾的市籍等。
东成,为里名 。户人,指户主。士五,是身份称谓,指无爵或免爵者。女子,即女性。大、小,为课役身份的标志,登记于户籍,作为征发赋役的依据。夫、沙、泽若、伤,均为人名。
商鞅变法曾经实施“为户籍相伍”的制度,其目的是①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②强化基层社会的统治③实施公田的收授分配 ④保护宗法贵族利益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
丞相助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
百姓编户入籍后,便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
政府为掌握人口数,也定期进行人口调查。
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隘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 史记・ 萧相国世家》 从这则史料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秦有系统的户籍资料;丞相或御史大夫保管户籍资料;汉承秦制
以黄纸登记户主姓名、年龄、家庭情况,装订成册,称为“黄籍”。
对南方土著居民仍然以“黄籍”进行登记,对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的州、郡、县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不向白籍人口征发赋役。
(3)东晋后期和南朝:
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作“土断”,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
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
唐朝在申报户籍信息的时候,必须接受一道叫作“团貌”的程序。衙门在居民登记户籍时,要查验年龄和相貌,记录有人户的肤色、身高、面部等特征……验查无误之后,便根据年龄大小在户籍档案上注明“黄小中丁老”……唐代户籍制度形成了“编户”与“非编户”两个不平等的阶级,编户为良民(自由民),非编户为贱民(非自由民)。 ——曾庆江《户籍册上的古代中国》
设置“团貌”程序,记录人口体貌特征
根据年龄大小进行户口登记
户口分为“良”“贱”,人身自由不同
“大索貌阅”,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严防不实。
“机巧奸伪,避役惰游者十六七。四方疲人,或诈老诈小,规免租赋”——《隋书·食货志》
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
客户在唐代已普遍存在,宋代因“田制坏”而进一步增多。客户往往得不到法律的保护,也不在国家的赋税征收之列,且时有“滋扰乡里”甚至“啸聚山林”之患。宋政府对户籍制度进行了改革,将客户与主户均列为国家的编户齐民,给予独立的户籍。 ——姜婷婷《宋代户籍制度探析》
自今泉州、兴化军旧纳七斗五升者,主户与减二斗五升,客户减四斗五升;漳州纳八斗八升八合者,主户减三斗八升八合,客户减五斗八升八合,为定制。”——《续资治通鉴·宋纪·宋纪五十二》
导致宋朝户籍制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宋代“不立田制”商品经济发展,土地兼并严重,按人头纳税易致赋税不均,故纳税根据土地来算,相应的户籍制度与土地融合,适应了土地私有的社会发展要求。
客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降低
元朝户籍称为青册,户口类型比较复杂,按职业可以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1)以职业定户籍,户籍分 等。明朝把土地登记为鱼鳞图册。(2)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
材料 元末以来,由于连年战争,田册、户册或毁于兵火,荡然无存;或面目全非,不足为凭,“民有一户应数十户差役者”。洪武十四年,明朝政府正式按职业把人口分为民、军、匠三大类,另有灶籍,登记制盐户。同时以户为单位,详细登载各户的乡贯、姓名、年龄、丁口、田宅、资产等。“黄册”共造4份,上送户部,布政司、府、县各存一份。因送户部的册子表面用黄纸,所以叫“黄册”或“户口黄册”。当时政府对编造“黄册”很重视,规定各户表册必须由本人填写,或本户自报请人代写,如有隐瞒作弊,家长处死、家属流放化外。“黄册”编造,奠定了明朝的户籍制度,加强了对户口的控制。
(1)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户籍管理相对松弛。(2)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此后政府只是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
材料 今丁银既皆摊入地粮,而滋生人户,又钦遵康熙五十二年皇祖恩旨,永不加赋。则五年编审,不过沿袭虚文,无裨实政……嗣后编审之例,著永行停止。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上谕
户籍制度不再具有财政上的意义
政府对百姓的人身束缚逐渐减弱
任务一:梳理中国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户籍制度是统治者维护社会治安管理的重要手段。
统治阶级通过户籍管理维护其利益。
封建统治者通过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和随意迁徙。
封建政府通过制定缜密的户籍制度来配合赋税征收。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是遥役征发的重要参考。
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
县下设乡和里。乡设 ,里设 。后代沿袭这种乡里制度,稍有变化。
实行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 、 。
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 、 、 。
封建社会前期基层社会拥有一定的自治权,但尤其是宋代以后基本丧失自治色彩。
注重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
政府对基层组织的渗透力较强,直接发挥指导、监督作用。
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
任务一:梳理中国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制度。
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
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长
十户为牌,设牌长;十牌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
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
任务二:根据史料,归纳古代中国基层治理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意义。
在古代中国,县以下基层社会,由具有强烈自治色彩的家族、宗族、乡族等组织系列(里社保甲与行会等亦均以家族、宗族等实体组成)……成为国家末端政权的补充,起到所谓“结构—功能替代物”的作用。 费正清曾说:“地方长官是中央政府任命的该地唯一代表。这种表面地位造成的结果,就是地方长官只有在与当地士绅头面人物的密切合作下,才能做他的工作。”——摘编自张研、牛贯杰《清史十五讲》
(1)特点: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地方自治色彩鲜明;宗法关系扮演了重要角色;官员治理与士绅管理相结合。
(2)意义:有效治理基层地方;稳定基层社会秩序;一定程度上推动基层经济发展。
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每逢自然灾害发生时,人民生活缺少保障。
政府救济重点在救灾,核心是保证粮食供应。民间救济侧重日常生活中的赈济。
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
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
秦汉时期,皇帝赐给高龄老人鸠杖,以示尊重
明初朝廷令各地有司优抚高年平民。
唐朝开始,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
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
宗族设立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
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
为民众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
保证人口繁衍和生产生活
有利于维护统治、社会安定
思考3:政府救济和民间救济各自侧重点是?
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
政府救济的重点在于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
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的赈济
任务一:知道中国历代社会救济概况。
八十岁以上月给米五斗、酒三斗、肉五斤
北宋哲宗颁布诏令,在淮东路设官房,居养鳏寡孤独、贫困不能自存者,月给口粮,病者给医药。宋徽宗时,赐名为“居养院”,并推广到全国各州府。居养人的口粮、日用钱、冬季柴炭钱政府也都有具体规定。据统计,当时全国每年所需费用约五百万贯,全由中央财政承担……南宋时期,各州府基本上都设立一处的居养院。居养院大多依靠地方官府拨款、绅商捐款筹备基金。 ——摘编自《宋史》等
任务二:知道中国历代社会优抚政策概况。
九族九族,你为什么不跑啊?
高中历史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教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教课课件ppt,共2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历代户籍制度演变,主户与客户,诸色户计,2社会救济,“天下第一仓”,3优抚政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精品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精品ppt课件,共37页。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优秀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优秀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历代户籍制度演变,知识导图,要点记忆,Homework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