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常见的酸、碱、盐 8.5 化学肥料 课件+教案
展开8.5 化学肥料
本节的教学内容分三部分:一是化肥简介,简要介绍化肥的种类和作用;二是铵态氮肥的简易鉴别;三是化肥施用的利弊。
化学肥料的种类很多,所涉及的知识也很复杂,本节只是简单地对化肥的作用和影响作一概要介绍。内容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讲使用化肥有利的一面,在课题的引言部分扼要说明化肥对农业增产的作用,并以常用的氮、磷、钾肥为例,进一步具体介绍氮、磷、钾在植物生长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为化肥的增产作用提供理论和事实例证,同时展现化学的价值。另一方面讲使用化肥所带来的问题──化肥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从环境角度简单提及了农业生产中的另一重要化工产品农药的使用。从而全面而真实地将人类在化肥、农药使用上所面临的问题呈现给学生,不仅让他们了解科学发展已经解决的问题,还让他们了解科学发展中尚待解决的问题。增强学好化学的愿望和信心,同时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课堂效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常见的化学肥料的种类和性能。
(2)了解常见化学肥料使用的注意事项及化肥对环境的影响。
(3)了解氮肥的检验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调查、讨论、交流、体验等方式,不断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化肥、农药使用“利弊”的思考和辩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使他们认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将是永无止境的。
(2)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教学重点】
常见化肥的种类;氮肥的检验方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
常见化肥化学式的书写;氮肥的检验方法。
【教学准备】
电脑及投影仪
试管、试管架、试管夹、研钵、酒精灯、火柴、水、烧杯
碳铵、硫铵、硝铵、氯化铵、熟石灰、氢氧化钠溶液、红色石蕊试纸
一、导入新课
常言道“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作物的生长需要多种营养元素,这些元素主要靠根部吸收。土壤中原有的元素远远不够作物的需要,因而需要人为地提供。化肥就是给作物提供营养元素的化学物质。学完本课你将知道化肥的种类和对作物的作用。
二、推进新课
活动1:认识常见的化肥
[板书]一、常用化肥
[学生活动]
1.展示学生各自搜集的常见化肥的样品,由各组代表上讲台展示样品,作简要介绍(教师适当点评)。
2.阅读课文P248~P249:整理资料,填写下表:
常用化肥的名称、化学式及作用
(重点,用时稍长些,教师巡回检查、指导、发现问题)
3.讨论交流:交流信息资料,互查上述表格所填内容。(教师深入小组,了解讨论情况,适时指导)。
4.展示图表:各小组代表争相走上讲台,展示图表,简要说明。
[归纳整理]
投影1:展示完整的图表。
投影2:常用化肥包装袋商标图示及说明书。(略)
活动2 学习检验铵态氮肥的方法
[过渡]在氮肥中,铵态氮肥种类最多,怎样用简单的方法检验铵态氮肥呢?
[演示][实验8-17]。
[投影]
[提问]上述检验的化学原理是什么?实验中应注意什么问题?
[讲解]
1.原理拓展
(1)NH4+的检验方法:将样品与浓氢氧化钠共热,若产生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证明样品中有铵根离子。
(2)氨气的吸收方法:氨气具有刺激性气味,同时对人体产生一定的伤害,不能排放到空气中。氨气溶于水具有碱性,所以可以利用酸来吸收氨气。
2.注意事项
(1)闻气味的时候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而应该在容器口轻轻的扇动,让气体飘入鼻孔中。
(2)如果检验溶液中的铵根离子,应该注意到如果溶液浓度过低,可能检验不到铵根离子。生活中的实验:铵态氮肥不能与碱性物质混用铵态氮肥不能与熟石灰、草木灰(主要成分碳酸钾)等碱性物质混用,否则会降低肥效。因为混合后会释放出氨气。
活动3 认识化肥施用对环境污染的途径和防止污染的意义
[再创情景]由学生讲述案例:
①细心的农民问我:夏天雷雨过后,田里的庄稼长得特别旺盛。听说你在学校里学过,你能告诉我其中的秘密吗?
②一位老大爷给我讲:70年代刚使用化肥时,生产队里种黄豆,为确保增产,施用了大量尿素。夏天时,黄豆禾苗生长非常旺盛,农民很高兴。结果,到了秋天,黄豆的结实率很低。相反,漏掉施尿素肥的地方,黄豆结实却较丰厚,令人哭笑不得。
[教师点拨]
1.教师介绍案例①中的秘密。
2.案例②说明了什么?(让学生讨论、交流对案例分析的体会。让学生知道:种田也必须学习科学知识,否则就要付出代价,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
[学生活动]
1.阅读课文:P251第二、三两段。
2.讨论交流:为了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在化肥使用方面,你应当给农民作哪些宣传?
[教师小结]我们知道了化肥的作用及给环境带来的危害,希望大家在生活中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为保护我们的家园而努力,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典例剖析
例 某学生为了证明某一白色固体是硫酸铵,他设计了两步程序:
第一步:为了证明NH4+的存在,必须的操作步骤是 ,当观察到 现象时,证明有NH4+存在。
第二步:为了证明SO42-的存在,该学生设计了三种方案:①加入BaCl2溶液,再加稀盐酸;②加入过量盐酸酸化了的BaCl2溶液;③先加过量盐酸酸化,再加BaCl2溶液。你认为上述三种方案中最合理的一种方案是 ,简述合理的理由 。
【解析】(1)鉴别铵态氮肥通常用以下方法:将铵态氮肥与碱混合加热,然后将产生的气体通过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若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则证明是铵态氮肥。(2)先加过量盐酸酸化,以除去银离子的干扰,然后再加BaCl2溶液.如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则证明含有硫酸根。
【答案】(1)加入熟石灰混合研磨 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冒出
(2)③排除了Ag+的干扰
四、课堂检测
教师引导学生做《状元导练》P46“当堂训练”中的题目,并有针对性地讲解。
五、课堂小结
学生活动:
1.小结: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归纳、巩固知识,同位同学互查)。
2.学生主持:用卡片展示问题(常见化肥的名称、化学式、用途等),小组抢答(或板书)。
教师总结:
1.简要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评价学生学习情况。
2.课后活动:怎样识别区分常见的化肥:尿素、碳酸氢铵、过磷酸钙、硫酸钾?(为下一课时作准备)。
六、布置作业
1.《状元导练》P47“课后作业”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章的内容,试着做《状元导练》P51“课前预习”。
2.课本P253~P254习题第1~7题。
8.5 化学肥料
一、常用化肥
1.氮肥
(1)作用:促进植物茎、叶生长茂盛、叶色浓绿(促苗)。缺氮:叶发黄。
(2)常用氮肥:NH4Cl,NH4NO3,NH4HCO3,(NH4)2SO4,CO(NH2)2。
2.钾肥
(1)作用:促使作物生长健壮、茎杆粗硬,抗倒伏(壮秆)。缺钾:叶尖发黄。
(2)常用钾肥:KCl、草木灰:农村最常用钾肥(主要成分为K2CO3),呈碱性。K2SO4:长期使用会使土壤酸化、板结。
3.磷肥
(1)作用:促进植物根系发达,穗粒增多,饱满(催果),抗旱抗寒,促进作物提早成熟。缺磷:生长迟缓,产量降低,根系不发达。
(2)常用磷肥
磷矿粉[Ca3(PO4)2]、钙镁磷肥(钙和镁的磷酸盐)、过磷酸钙[Ca(H2PO4)2和CaSO4混合物]、重过磷酸钙[Ca(H2PO4)2]不能与碱性物质(如草木灰、熟石灰)混合施用。
4.复合肥:含N、P、K中的两种或三种。不能与碱性物质混合施用。
二、铵盐的检验铵根离子(NH4+)的检验方法:取样品,与氢氧化钠混合加热后,若产生的气体可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时,说明产生氨气,则样品中含有铵根离子。
三、防止施用化肥对环境的影响
1.使用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1)土壤污染:重金属元素、有毒有机物、放射性物质。
(2)大气污染:NO2、NH3、H2S、SO2。
(3)引起水体污染:N、P过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赤潮、水华等现象。
2.合理使用化肥
本课题的教学设计突出了三个特点:
一是十分注意从学生身边事物出发,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对教学素材进行了重新组织,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感到化学就在身边,学得轻松,有机地将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二是充分体现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新理念,课堂具有“动感”。社会调查、收集样品,课外“动”;讨论交流、实验探究、展示成果,课内“动”;眼、口、手、脑,多种感官“动”;让每个学生都“动”。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新理念下的课题教学效果。
三是十分注意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环境、关注生活、关注“三农”的真实情感,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育学生如果要做一个农民,就要做一个现代化的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