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1.3人口增长与人口容量 课件+教案+练习含解析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94336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3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1.3人口增长与人口容量 课件+教案+练习含解析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943363/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3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1.3人口增长与人口容量 课件+教案+练习含解析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943363/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3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1.3人口增长与人口容量 课件+教案+练习含解析04](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943363/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3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1.3人口增长与人口容量 课件+教案+练习含解析05](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943363/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3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1.3人口增长与人口容量 课件+教案+练习含解析06](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943363/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3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1.3人口增长与人口容量 课件+教案+练习含解析07](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943363/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3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1.3人口增长与人口容量 课件+教案+练习含解析08](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943363/0/8.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3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1.3人口增长与人口容量 课件+教案+练习含解析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943363/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1.3人口增长与人口容量 课件+教案+练习含解析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943363/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1.3人口增长与人口容量 课件+教案+练习含解析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943363/1/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1.3人口增长与人口容量 课件+教案+练习含解析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943363/2/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1.3人口增长与人口容量 课件+教案+练习含解析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943363/2/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1.3人口增长与人口容量 课件+教案+练习含解析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943363/2/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地理第一章 人口第三节 人口容量集体备课课件ppt
展开1.3人口增长与人口容量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
1.2015年中国城市竞争蓝皮书发布,在宜居指数、生态指数、和谐指数竞争力方面,北京落选前十。下表反映了近10年来北京市人口及其构成的变化。北京市的环境人口容量正接近极限,其环境人口容量首要的影响因素是( )
| 常住人口总数(万人) | 其中外来人口(万人) | 男女性别比 | 外来人口男女性别比 | 60岁及以上人口(万人) | 平均每个家庭人口数 |
2005年 | 1356.9 | 256.3 | 108.9 | 150.8 | 170.1 | 2.91 |
2015年 | 1961.2 | 704.5 | 106.8 | 118.9 | 246 | 2.45 |
表(注:男女性别比是指每100名女性对应的男性数量)
A.自然资源与环境条件 B.科学技术水平
C.居民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D.地区开放程度
北京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00~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均)为0.35%,2010年常住人口1961万,常住人口增加604万。规划专家提出北京市满足经济发展、维持较好的环境和生活质量的人口约为2300万。充分利用北京的各种资源、最大可容纳3000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北京市常住人口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B.人口平均寿命延长
C.人口基数大 D.大量外来人口迁入
3.据专家分析,北京市的环境人口容量为( )
A.2300万 B.3000 万 C.1961万 D.604万
从人多力量大到1980年我国开始执行一对夫妇只能生育一胎的政策,2013年启动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2016年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我国的生育政策经历了三次转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制定“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A.取消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B.缓解人口老龄化的压力
C.促进城乡之间人口数量平衡 D.拉动房地产和母婴产品消费
5.从单独二孩到全面二孩政策,时间相隔不到三年,影响两次生育政策调整间隔短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老龄化严重 B.劳动力严重不足
C.育龄妇女人数少 D.生育观念的改变
6.有人认为,当前人口政策的调整是考虑了我国人口合理容量较30年前有所增加。我国人口合理容量增加可能得益于( )
①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的大幅提高 ②自然环境和资源的极大改善
③地区开放程度的极大改善 ④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读某四个地区人口“三率”统计图,完成下面小题。
7.关于图示四个地区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甲地人口增长模式为“高高低” B.乙地应大力鼓励人们生育
C.丙地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D.丁地人口平均寿命较短
8.与我国目前的人口增长模式最相符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至2020年4月1日,美国人口总数达到3.315亿人。下表示意1920年以来美国每十年人口增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时间(年) | 1920 | 1930 | 1940 | 1950 | 1960 | 1970 | 1980 | 1990 | 2000 | 2010 | 2020 |
人口增长率(%) | 15 | 16.2 | 7.3 | 14.5 | 18.5 | 13.3 | 11.5 | 7.8 | 13.2 | 9.7 | 7.4 |
9.由表中数据可推测美国人口的变化特征为( )
A.增速一直变快 B.1960年人口增长最快
C.总量有增有减 D.1931~1940年增长最慢
10.影响美国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有( )
①出生率②移民③婚姻④宗教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1.21世纪以来美国人口增速减缓对美国发展造成的影响最可能的是( )
A.环境承载力下降 B.人口性别比失调
C.劳动力严重不足 D.产业结构有变化
某评测机构从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大气环境容量以及水环境容量等五方面来确定研究区的综合承载力,其大小最终取决于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瓶颈”作用的制约因素。读某市综合承载力测度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区域承载力 | 可承载人口规模上限(人) |
土地资源承载力 | 5489090 |
水资源承载力 | 3273765 |
能源承载力 | 6434491 |
大气环境容量 | 4528653 |
水环境容量 | 3083635 |
12.制约该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素是( )
A.水资源承载力 B.能源承载力 C.水环境容量 D.大气环境容量
13.专家预测,2030年该市能源承载力可承载人口规模将提高,最可能因为该市( )
A.能源消费总量下降 B.能源总量大幅下降
C.能源利用效率提升 D.区域内人口量增加
潜力指数是指目前人口状况下各地区能够继续容纳人口的潜力大小。读“美国人口潜力指数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小题。
14.图中四地人口潜力最大和最小的分别是( )
A.①和④ B.②和④ C.①和③ D.②和③
15.关于图中各地人口潜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潜力从东向西不断递减
B.②地区人口潜力较大是因为气候条件优越
C.③地区人口潜力主要限制性因素是水资源
D.④地区人口潜力较大是因为该地矿产资源丰富
二、综合题
16.新疆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存在巨大差异,其中准噶尔盆地南部最高,塔里木盆地南部最低。结合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分析准噶尔盆地南部资源环境承载力最高的原因。
(2)为提高塔里木盆地南部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简述当地可采取的措施。
(3)新疆最大可能人口密度约32人/km2,目前已达13人/km2,有人认为“为促进该区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不宜限制人口”,但对人口环境学颇有研究的某专家却认为这种说法不妥,试为该专家的观点提供依据。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宁夏回族自治区面积、人口统计表(据截止2019年12月)
地级市 | 银川市 | 石嘴山市 | 中卫市 | 固原市 | 吴忠市 |
面积(平方千米) | 9025.4 | 5310 | 17441.6 | 10541.4 | 21400 |
人口(万人) | 229.31 | 80.59 | 117.46 | 125.05 | 142.25 |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 254 | 152 | 67 | 119 | 66 |
材料二:“西海固”是西吉、海原和固原首字的简称,地处宁夏南部山区,是革命老区、贫困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是国家确定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因地区之一。该区城山大沟深,年均降水量仅300mm,蒸发量却在2000mm以上。1972年西海固地区被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确定为全球最不造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1982年宁夏开始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将居住在西海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地区的居民,分期分批迁移到生态环境和生存环境相对良好的宁夏北部。2020年11月16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宣布固原市西吉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这标志着曾有“苦甲天下”之称的西海固地区全部“摘帽”,从此告别绝对贫困。
(1)说出宁夏人口空间分布特点。
(2)西西海固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____(高/低),分析此特点的自然原因____。
(3)说明部分居民外迁对西海固地区的积极意义。
18.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我国东、中、西部第四次人口普查和第五次人口普查有关人口密度统计图。
材料2:我国人口垂直分布状况
海拔(米) | <200 | 200~500 | 500~100 | 1000~2000 | 2000~4000 |
人口数量(万) | 73345.1 | 19427.8 | 8647.5 | 10037.1 | 1590.8 |
人口比例(%) | 64.9 | 17.2 | 7.7 | 8.9 | 1.4 |
面积数量(万km2) | 144.5 | 97.2 | 162.5 | 39.9 | 315.9 |
面积比重(%) | 15.0 | 10.2 | 16.9 | 25.0 | 32.9 |
材料3:“八五”末期,我国云南、贵州.四川3省贫困人口最多,总计2000万左右,至1999年在云南、贵州两省贫困人口仍接近600万,与之相邻的西藏贫困人口不足100万。
(1)材料l反映出1990年一2000年间我国人口分布发展的趋向是什么____。
(2)根据材料2可得出我国人口的垂直分布规律是____。
(3)试从自然、社会经济等角度简析云南、贵州两省贫困人口较多的原因____。
(4)从环境承载力角度出发,说明能否向西藏进行大量的人口迁移?并说明理由____。
参考答案:
1.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下列四个选项均为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但资源条件成为首要因素,所以选A项。
2.D 3.B
【解析】2.根据表中数值,北京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5%,自然增长率低,A错误;人口平均寿命延长不是人口增长快的主要原因,B错误;人口基数较大主要影响人口增加的数量,与人口增长快慢关系不大,C错误;影响人口数量的因素包括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结合材料可知,北京市经济发达,吸引大量外来人口迁入,导致北京市常住人口快速增长,D正确。故选D。
3.环境承载力是某地区可以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结合材料信息“充分利用北京的各种资源、最大可容纳3000万”,北京市充分利各种资源最大可容纳3000万人,故环境承载力是3000万人,B正确;其中1961万是2010年北京常住人口数量,604万是2010年北京常住人口增加的数量,2300万是北京合理人口容量,ACD错误。故选B。
【点睛】影响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主要有自然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人们的消费水平和地区开放程度。其中资源是限制人口能量的首要因素,科技发展水平和地区开放程度与人口容量成正相关,生活消费水平与人口容量呈负相关。
4.B 5.D 6.A
【解析】4.由材料可知,制定“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只是改变了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并没有取消计划生育基本国策,A错误;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将会使出生率提高,人口老龄化问题得到缓解,是制定“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主要目的,B正确;制定“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与城乡之间人口数量没有影响,C错误;制定“一二孩”政策,客观上会导致人口增长速度增快,但不是为了拉动房地产消费,D错误。所以选B。
5.两次生育政策调整间隔短的主要原因,不是实施单独二孩或全面二孩政策的主要原因,人口老龄化严重是我国单独二孩或全面二孩政策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劳动力还没有出现严重不足,我国人口基数大,育龄妇女人数也庞大,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不到三年,就调整全面二孩政策,就是因为符合单独二孩条件的夫妇不愿意生二孩,从而导致实施全面二孩政策提前,D正确,ABC错误。所以选D。
6.由所学知识可知,人口合理容量受资源、地区对外开放程度、科技水平、人口的消费水平等因素的影响。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的大幅提高、地区开放程度的极大改善都会增加人口合理容量,①③正确,A正确。30年间,自然环境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②错误,CD错误。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会降低人口合理容量,④错误,B错误。所以选A。
【点睛】在经历了迅速从高生育率到低生育率的转变之后,我国人口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增长过快,而是人口红利消失、临近超低生育率水平、人口老龄化、出生性别比失调等问题。国内20多位顶尖人口学者历经两年的研究指出,我国的人口政策亟待转向,尤其是生育政策应该调整。
7.D 8.C
【解析】7.读图可知,甲地区人口出生率为3.6%,死亡率为 1.5%,自然增长率为2.1%,人口增长模式为“高低高”,A错误;乙地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1%,自然增长率较高,不应大力鼓励生育,B错误;丙地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都低,人口增长模式属于“低低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C错误;丁地人口出生率、死亡率都较高,但自然增长率较低,人口增长模式属于“高高低”,人口平均寿命较短,D正确。故选D。
8.我国目前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都较低,人口增长模式属于“低低低”,与丙地相符,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人口是正增长还是负增长,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人口自然增长率。某一年的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就是自然增长率。如果出生率大于死亡率,那么自然增长率就是正数。第二,人口迁移,包括迁入和迁出。
9.D 10.A 11.D
【解析】9.根据图中数据显示,美国人口增长的增速呈波动变化,A项错误;表中1960年的数据18.5%最大,是指1951~1960年期间的十年增长最快,不是1960年这一年增长最快,B项错误;同理,图中1940年的数据7.3%最小,说明1931~1940年人口增长最慢,D正确;美国人口增长的增速都是正值,人口总量一直增加,C项错误。故选D。
10.人口增长分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自然增长受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影响,①正确。机械增长受人口迁入和人口迁出影响,也即移民因素。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受移民因素影响较大,②正确;婚姻、宗教对美国人口增长影响相对较小,③④错误,因此A项正确,BCD项错误。故选A。
11.21世纪以来美国人口增速减缓,对劳动力数量、消费需求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影响美国产业结构,D项正确;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经济、科技发展水平提高,环境承载力会提升,与人口增速减缓没有必然联系,A项错误;美国人口增速减缓对人口性别比例影响不大,同时不会造成劳动力严重不足,BC项错误。故选D。
【点睛】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1.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反映的是人口自然增长的趋势,可以由出生率、死亡率计算得到:自然增长率 = 出生率 - 死亡率。2.人口的迁入、迁出:人口的迁移,会影响人口的增长。自然灾害、政策、经济等因素,都会影响人口迁移的方向。
12.C 13.C
【解析】12.制约该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即“短板效应”,读该市综合承载力测度表可知,水环境容量的可承载人口规模上限最低,所以制约该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素是水环境容量,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3.随着经济的发展,该市对能源的需求量上升,所以能源消费总量会上升,A错误;该市能源总量大幅下降,会导致能源承载力可承载人口规模下降,B错误;区域内人口量增加不是能源承载力可承载人口规模提高的原因而是结果,D错误;能源利用效率提升会导致该市能源承载力可承载人口规模提高,C正确。故选C。
【点睛】影响环境承载力的因素有: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开发程度、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自然资源等。人们用环境承载力作为衡量人类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程度的标尺。环境承载力决定着一个流域(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14.C 15.C
【解析】14.根据图中四地人口潜力等值线分析,①地大于450,②地小于450,③小于150,④地大于150,所以最大和最小的分别是①和③,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5.从图中等值线分析,图示陆地区域人口潜力从东向西先递减,到达西部沿海时出现增大,A错误;②地区位于美国东北部,气候冷湿,气候条件不优越,B错误;④地区位于美国西部太平洋沿岸,该地矿产资源贫乏,人口潜力较大是因为高新技术发达,D错误; ③位于高山内陆地区,降水少,人口潜力主要限制性因素是水资源,C正确。故选C。
【点睛】人口潜力指数是指目前人口状况下各地区能够继续容纳人口的潜力大小。人口潜力指数越大,说明该地区容纳更多人口的潜力越大,人口潜力指数越小,说明该地区容纳人口的潜力越小。人口潜力小于1,表明该地区的现有人口数已超过其相对人口容量,面临的是如何增加人口容量或减少人口压力的问题。
16.(1)矿产资源丰富,经济基础较好;交通便利,对外开放程度较高;水资源较丰富。
(2)种草治沙,改善生态环境;建设节水工程,发展节水农业;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实行农牧业结合;发展经济。
(3)资源环境承载力决定人口的最大容量,如果人口密度达到最大值,不但会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会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新疆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小,需适当限制人口数量。
【分析】本题以新疆各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资源环境承载力、环境 人口容量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从材料和图文中获取地理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环境承载力的高低与区域自然资源、经济发展与科技水平、消费水平、对外开放程度等因素有关。读图可知,准噶尔盆地南部矿产资源以及水资源较丰富,经济基础较好;同时,铁路经过,交通便利,对外开放程度相对较高,所以环境承载力相对较高。
(2)提高塔里木盆地南部的环境承载力,必须围绕影响环境承载力的因素及区域环境、资源特点进行分析。由图可知,塔里木盆地南部以沙漠为主,生态环境较为恶劣;且由所学知识可知,该区域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故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应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发展经济。具体措施有:种草治沙,改善生态环境;建设节水工程,发展节水农业;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实行农牧业结合;发展经济。
(3)新疆地处我国内陆地区,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小,需适当限制人口数量。同时,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一般,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人口增长较快。如果不限制人口快速增长,容易加大生态环境压力,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因此应控制人口。另外,环境承载力决定人口的最大容量,如果一味追求资源开发和偏面追求经济增长,使得人口大量增加,人口密度达到最大值,会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会进一步加大区域生态环境的破坏。
17.(1)(1)人口分布不均衡;南部人口相对稀疏,北部人口相对稠密。
(2) 低 地形崎岖,耕地不足;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
(3)使人口容量趋于合理,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减轻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使生态系统得以修复。
【分析】本大题以宁夏人口分布及西海固的生态移民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环境承载力高低的自然原因,人口迁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相关知识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培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详解】(1)根据材料一的表格和图,可以看出人口和城市这个整体分布不均,集中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地区。
(2)根据材料二“1972年被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确定为全球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可知,西海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低,从材料“该区域山大沟深,年均降水量仅300mm,蒸发量却在2000mm以上”可知,资源环境承载力低;自然原因是:山大沟深,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而且地形崎岖,耕地不足。
(3)西海固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人口数量减少后,人口容量恢复到合理水平,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有利于西海固发展多种经营,有利于西海固地区脱贫致富。
18.(1)东、中部人口密度增加,西部略有下降,东西部人口分布更加不均
(2)海拔低的地区人口稠密,海拔高的地区人口稀少
(3)地形崎岖,自然条件恶劣,交通落后,文化科技水平低
(4)不能,因为西藏地区高寒、缺氧,土壤贫瘠,科技水平差,自然资源利用不充分,环境承载力低
【分析】本大题以我国人口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原因、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环境人口容量及其制约因素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能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素养。
【详解】(1)读图可知, 1990年东部地区人口密度380人/km2,2000年东部地区人口密度420人/km2,由此可见东部人口密度增加,1990年中部地区人口密度250人/km2,2000年中部地区人口密度270人/km2,由此可见中部人口密度增加,西部人口密度从1990年的90人/km2到2000的60人/km2人口密度略有下降,东西部人口分布更加不均。
(2)读图可知,海拔在2000-4000米之间的地区人口数量在1590万左右,说明海拔越高的地区人口数量少,海拔在<200米以下的地区人口数量在73345万左右,说明海拔越低的地区人口数量多。
(3)自然条件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因素。云南地形极为复杂,大体上西北部是高山深谷的横断山区,东部和南部是云贵高原;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东部,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1100米左右,贵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发育,地下水的渗漏严重,不易保存,土层薄。因此云南、贵州两省地形崎岖,自然条件恶劣。自然条件的恶劣直接影响到交通落后,技术不发达。因此两省贫困人口较多。
(4)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是自然资源、科技、受教育程度、对外开放程度、消费水平等,西藏地区自然资源利用不充分,科技水平低,高寒缺氧、土地贫瘠,自然条件恶劣,人口容量较小,不适合大量迁入。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人口容量获奖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人口容量获奖课件ppt,文件包含核心素养13《人口容量》课件pptx、核心素养13《人口容量》练习原卷版docx、核心素养13《人口容量》练习解析版docx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第三节 人口容量优质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三节 人口容量优质课件ppt,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经济科技发展,资源环境承载力扩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一章 人口第三节 人口容量评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一章 人口第三节 人口容量评课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共同点,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