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75610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756101/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756101/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04](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756101/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05](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756101/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06](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756101/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07](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756101/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08](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756101/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集体备课ppt课件
展开一首唐诗与隋唐选官制度
登科后作者:孟郊 (唐)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早年生活清贫,却不愿做官,独爱写诗。不惑之年后,他受母亲督促,赴京赶考,经过两次落榜,在他46岁这一年最终考进进士(及第),经吏部复试取中后授予官职(登科)。
孟郊因何事“得意”?
这关系到唐朝的何种制度?
设问:选官制度的演变体现了什么发展趋势?
学习聚焦科举制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
设问:选官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哪些方面得到继承?
材料一:此制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的挑选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此制的另一优点,在使应试者怀牒自举,公开竞选 。可以免去汉代察举制必经地方政权之选择;可以根本消融社会阶级之存在;可以促进全社会文化之向上;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而提高其爱国心;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科举制的推行,对历史的发展,也带来很大负面效应。首先,它使得学校体系从此以后就和选官制度牢牢地捆绑在了一起,学校成了科举的附庸。知识学习被限制在文字、文字书写、文学和道德讲求上。使中国本来就该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受到了影响,以至于长期无法进化。其次,科举虽然强化了官僚制,但也使得人才都被行政体系吸走,影响了社会整体发展。其三,科举制虽然推动了人们向学,但也极大地催生了官本位文化的生长。整个社会的运行,都围绕着官僚体制打转,这对于中国社会以后的发展影响甚巨,以至于今天仍有余波。——张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导论》
对科举制的评价有多种,从材料中选择你赞成的一种观点并说明理由(也可提出你自己的观点加以说明)。
材料一:唐太宗时期,大臣封德彝建议将征兵年龄从21岁提前到18岁,相关诰敕经皇帝签署后下发到门下省时,给事中魏征坚决不肯署名,最终诰敕没有颁行。——摘编自《资治通鉴》材料二:武则天时期,刘祎之官至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三品(三省长官名)。后以私议天后返政,并受人诬罪赐死,时年五十七。时则天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 ——摘编自《旧唐书·刘祎之传》根据两则材料, “诰敕”为何都不能顺利施行?
二道敕令和隋唐中枢机构
图4 三省六部分工示意图
在唐代,凡遇军国大事,照例先由中书省中书舍人(中书省属官)各拟意见,再由宰相(中书省长官)审核裁定送经皇帝画敕后,再须送门下省,由给事中(门下省属官)一番覆审,若门下省不同意,还得退回重拟。因此必得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那道敕书才算合法…皇帝不能独裁,宰相同样不能独裁。 ——钱穆《国史新论》
学习聚焦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使得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
设问:中枢决策机构的变化趋势?
材料 在君主专制集权制度下,一切设官任职以及对此的调整,无不先从君主的统治利益出发,故意采取职官系统的多以内侍官代替外朝职官,虚职实官,虚官实职,职、轨多元化,故意造成它们之间的相互牵制和监督,一再权脱节等等,其主要根源都来自专制君主的控制。离开君主专制这一特点,就无法理解中国古代的职官制度及其演变。——郑海峰:《中国古代官制研究》
唐代怀集县的庸调银饼 ,1970年10月在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发掘出土。为洊安(今广东怀集西北)、怀集(今属广东)两县以庸调银制成之四块银饼之一。怀集庸调银饼一块,直径9.8厘米,重十两(435.9克),正面錾文“怀集县开十庸调银拾两,专当官令王文乐、典陈友、匠高童”。“开十”当为“开元十年”之省文,“开元十年”即公元722年 。乃庸调银实物之首次发现,证实《新唐书·食货志》所载“非蚕乡则输银”的规定,开元时已在个别地区施行。
唐代怀集县的庸调银饼
一块银饼与唐朝赋税制度
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过渡征税时间:由不定时征收逐渐到基本定时征收人身控制:农民由必须服徭役逐渐发展为以庸代役,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
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丁税
以田亩为基础的土地税,即田税
以成年男子为基础的徭役和兵役
百姓缴纳的赋税给国家提供资金。国家用其养兵卫国、赈灾、修建工程、支付官吏工资等维持国家运转,为百姓创造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百姓与国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保国安民是上位者应尽的职责
依法纳税是每个国民应尽的义务
赋税制度继承:维持国家运转,维护统治
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 —— 《资治通鉴》卷226
提取图文材料信息,说明唐代中期后人口变化的原因及带来的问题?
均田制破坏,租庸调制的征税依据丧失;税收机构及名目混乱,人民负担加重;赋税负担不均,农民逃离;
每州各取大历(766-780)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 ——陆贽(754年-805年) 《翰苑集》卷22《中书奏议· 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昨日输残税,因窥官库门。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号为羡余物,随月献至尊。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 ——《白居易(772年-846年)集》卷2《重赋》
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夺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幸。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 ——杨炎“请作两税法”疏
问题(1)评析上述材料所依据的不同类型史料的价值 (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两税法利弊的认识。
高度发达的隋唐政治文明的出现和形成是诸多历史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隋唐)不仅能够兼容并蓄、综采汉魏南北朝以来不同区域、不同族群的制度文化加以融通运用,而且还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科举铨选制、律令制、两税法等重大制度都是在继承前代政治文明的基础上有所改革和创新,使之更加完善、更符合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从而创造出了更为发达、灿烂的文明,其成就因而超迈往古。 ——王小甫编著《创造与再造:隋唐至明中叶的政治文明》
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演示ppt课件: 这是一份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演示ppt课件,共2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1创立,选官制度,隋唐科举制,1演变,2特点,3影响,知识总结,品德门第,官位世袭,地方推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堂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堂教学ppt课件,共1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赋税制度,赋税制度两税法,国庆作业,默写巩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0-2021学年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课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