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文配套课件ppt
展开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科举制的创立、三省六部制的确立、租庸调制的进步作用和两税法的特点。
汉唐间赋税制度的变化。
Q1:阅读教材P21,指出汉代的选官制度。
汉代的选官制度为察举制,以贤良、孝廉为主要名称,由中央及地方官员进行推举,并经过考核,最后任以官职。
材料二: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油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后汉桓灵时谣》
Q4:P38历史纵横,汉末察举制的推行还存在什么问题? 曹魏政府如何应对?
被举荐者沽名钓誉,名不副实。
材料三: 郡国举孝廉,大率取年少能报恩者,耆宿大贤,多见废弃。—范晔《后汉书·樊條传》
官员举荐多以个人喜恶、徇私受贿。
Q3:根据材料2、3,指出察举制后期存在什么问题?
Q5:结合教材第一段,思考九品中正制的主要内容。
汉代察举制的弊端逐渐显露;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基础;地方大族操纵,严重干扰人才选拔。
选官方式:中正官推荐,朝廷依品级授官;选官标准:初创时期的家世、道德和才能;
确定品级原则上依据行状,家世只做参考。行状即士人德行、才能的总评。
Q6:相比于察举制,创立初期九品中正制有何优势及影响?
初行时期将评品人物之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Q7:结合教材指出西晋时期九品中正制发生了什么变化? 这种变化在政治上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选官标准变化: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局限性: 后期沦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材料五 南北朝后期,由于门阀制度的衰落和寒门庶族的兴起,南北政权纷纷放宽门第限制,采取了考试取士的方式,入仕的大门开始向各阶层较为平等地开放,为隋唐科举制的确立准备了条件。 —杨宁一 《历史学习新视野 新知识》
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 ——教材P38
材料六 (隋唐)崛起的庶族地主阶级强烈要求加入政权,分享政治权力,隋唐两代统治者也在治国方针上确立了“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的原则……科举制便在这样的氛围中确立起来了。 ——《中华文化史》
废除 ,开始采用 的方式选拔官员
设置 ,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增加了考试科目,以 和 两科为主
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 和
任用 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阅读P38第2段,思考科举制在隋唐两朝是如何发展的?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化简表
结合表格,请从选官方式、标准、权力归属三方面归纳出选官制的演变趋势:
家世、道德和才能——家世
1、选官方式:由世袭、推荐逐渐演变为考试,趋向公开、公平、公正。
3、选官权力:选官权从地方收归中央,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2、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趋向科学和公平。
教材P39 学思之窗;西安大雁塔; 导言; 思考:科举制还有怎样的特点? 材料三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士大夫)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有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与文场者,亦无所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王定宝《唐摭言》卷1《散序进士》
根据材料及所学,科举制对中国历代王朝统治有什么影响?
材料一 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利于出身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材料二 但科举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 ——人民版必修一P15
中朝参与决策,外朝负责执行。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形成三省
三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
Q1:结合教材梳理汉以来的中枢政务机构。
(一)发展历程1、起源: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形成2、正式确立:3、完善:唐朝
1)三省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绘制运行机制图)2)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 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左右仆射
三省职权各是什么?三省关系?
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
3)唐太宗时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群相制), 扩大宰相任用范围。 唐太宗时为防止三省长官权力集中,任意差委其他官员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之类名称行使宰相权。唐朝自太宗以后将三省分权制发展为集体宰相制。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分理 具体事务
4)政事堂:宰相议事的地方;
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故使两省先于 议定,然后奏闻。 ——唐《文献通考》
政事堂的设立,提高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趋势。
开元年间(723年),改为中书门下(成为宰相府,直接指挥和处理日常政务)
三省制下的决策机构,是由皇帝、三省长官和冠有“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章事头衔的人共同组成的政事堂会议。
Q:与三公九卿制相比,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有何创新?
特点:三省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 宰相人数增加,相权分散。
客观上节制皇权(皇帝所颁布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
三省六部制的作用和影响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钱穆《国史新论》
作用和影响: 分散和削弱相权,加强皇权;集思广益,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提高了工作效率。 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P39学习聚焦)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1、钱穆说:“唐代宰相采用委员制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他说的“各部门之会议”是指( ) A. 政事堂会议 B.六部联席会议 C.内朝朝议 D.中书省会议2、唐朝元和年间,中书省丞相皇甫镈奏请减少内外官俸钱,门下省官员崔祐认为此法不妥,封还诏书,皇帝采纳了崔祐的意见,黄甫镈的建议作罢。由此可见( )A.唐朝时期的丞相权力大于皇权B.唐朝三省制有互相制衡和分散相权的作用C.唐朝门下省权限高于中书省D.唐朝的中枢机构具备君主立宪制特征
均田制(北魏至唐中叶的土地制度),国家授田(国家掌握大量无主土地)给农民,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服徭役、兵役。
目的:抑制土地兼并
原因:均田制的兴废影响赋税制度的变化。
2)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在此基础上实行租调制
凡15岁以上的男子,每人授给种植谷物的露田(无主荒地)40亩,女子20亩。所受之田不准买卖,年老身死,还田给政府。
一夫一妇纳租调 另外成年男子承担徭役
1)内容: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 ——《旧唐书》卷四八《食货志》 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 ——《资治通鉴》卷226
1)内容(概念?) 租:交粮食 调:交布帛 庸:纳绢代役
2)特点: 以人丁为主要征税标准; 税额固定;
3)影响: 以庸代役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 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
丁:正丁、丁男,一般指主要承担赋役的适龄男子。
(时间、基础、征税对象、征税内容、特点、影响)
……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 ,量出以制入 。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 ,人无丁中 ,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 。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 悉省。——《资治通鉴》卷226
量出为入(由政府预先确定总的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
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时间、背景、内容、特点、影响)
弊端:课后探究
税外增加各州配赋不定,没有实行量出制入;
历史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演示课件ppt: 这是一份历史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演示课件ppt,共2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知识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演示ppt课件: 这是一份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演示ppt课件,共2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1创立,选官制度,隋唐科举制,1演变,2特点,3影响,知识总结,品德门第,官位世袭,地方推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课内容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课内容课件ppt,共2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选官制度之群英荟萃,一选官制度,中枢机构之臻于至善,二中枢机构,赋税制度之因时制宜,三赋税制度,鉴往知来之盛世中华,盛世乾坤,鉴往知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