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优秀课时作业
展开3.2 大气受热过程
课时作业
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女士外出必备太阳伞。下图为太阳伞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女士使用太阳伞的时刻主要是( )
A.清晨 B.正午 C.日落 D.午夜
2.夏季女士使用太阳伞可以( )
A.增强地面温度 B.减少大气辐射 C.削弱太阳辐射 D.增强地面反射
【答案】1.B 2.C
【解析】1.一天当中,正午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强,是使用太阳伞的主要时刻。B正确。清晨、日落太阳辐射弱,午夜无太阳辐射,不需要遮阳伞,ACD错误。故选B。
2.太阳伞多为深色,夏季女士使用太阳伞可以削弱太阳辐射,减少太阳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降低体感温度等,C正确。遮挡太阳辐射可以减少地面吸收太阳辐射,降低地面辐射,减少地面反射,AD错误。遮阳伞对大气辐射影响较小,B错误。故选C。
下图左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下图右为无锡市2019年12月8日与9日天气情况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是(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②→④→③
4.与8日相比,9日气温日较差较大的主要原因是( )
A.①减弱,④增强 B.②减弱,③增强 C.②增强,③减弱 D.①增强,④减弱
【答案】3.B 4.C
【解析】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①是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是大气逆辐射,④是地面辐射。近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太阳辐射①经大气的削弱作用后传到地面②,地面吸收热量后以地面辐射④的形式向外辐射热量,近地面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升温,据此结合图示,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是①→②→④,B正确,A、C、D错误。故选B。
4.与8日的多云天气相比,9日为晴天,云量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②较多,气温高。B错误;晚上,云量少,大气逆辐射③较弱,气温较低,故9日比8日的气温日较差大,9日气温日较差较大的主要原因是②增强,③减弱。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020年11月28日,佛山某学生在微信朋友圈分享傍晚最美的天空(左图)。右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5.该学生拍摄的“最美天空”,这种现象出现在(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高层大气 D.臭氧层
6.“最美天空”的形成与右图中相关的环节是( )
A.①大气吸收 B.②大气反射 C.③大气散射 D.④大气逆辐射
【答案】5.A 6.C
【解析】5.微信图上信息表明,“最美天空”是因为天空中出现了红彤彤的晚霞,晚霞中有大量红色云块。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臭氧层(位于平流层)各大气层中,只有对流层有大量水汽和尘埃,加上对流层对流运动显著,容易凝结成云,其它层次因此缺乏水汽凝结的条件,不可能形成云块,因此该学生拍摄的“最美天空”,这种现象出现在对流层,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6.读右图可知,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大气逆辐射。微信图文字信息表明,“最美天空”是因为天空中出现了红彤彤的晚霞,日落前后,阳光通过厚厚的大气层,波长较短的蓝紫色光被空气分子大量散射掉,波长较长的红光透过大气层到达地表,从而形成红色天空,当空中的尘埃、水汽等杂质越多时,其色彩愈显著,如果有云层,云块也会染上橙红艳丽的颜色,从而形成图中的晚霞景观。由此判断,“最美天空”的形成与大气散射(③)密切相关,大气吸收(①)、大气反射(②)、大气逆辐射(④)不会形成晚霞,与“最美天空”的形成无关,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越强。某校同学通过测量记录地表温度,探究不同下垫面对地面辐射的影响。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地表温度记录表单位:℃
实验地点(下垫面类型) | 测量时间 | ||||
13:00 | 13:20 | 13:40 | 14:00 | 14:20 | |
操场(塑胶地面) | 29.0 | 27.5 | 27.0 | 26.8 | 26.5 |
池塘(水面) | 16.0 | - | 16.0 | 15.8 | 15.2 |
灌木土地 | 23.0 | 21.0 | 21.0 | 20.2 | 20.0 |
沙坑(沙地) | 25.0 | 24.4 | 24.2 | 24.2 | 24.0 |
草坪(草地) | 24.0 | 20.5 | 20.0 | 20.0 | 19.8 |
7.依据表中数据,推测地面辐射从强到弱的排序是( )
A.池塘、灌木土地、沙坑 B.操场、草坪、沙坑
C.草坪、池塘、灌木土地 D.操场、沙坑、池塘
8.可以提高实验准确性的措施有( )
A.每天测量一种下垫面地表温度,最后比较数据
B.测量塑胶操场不同部位的温度,并计算平均值
C.同时测量沙坑不同深度的温度,并计算平均值
D.尽量选择草地的边缘测量温度,以免破坏草坪
【答案】7.D 8.B
【解析】
7.根据表格当中的数据可以读出其温度的排序为操场>沙坑>草坪>池塘或者是操场>沙坑>灌木土地>池塘,根据材料信息,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越强,所以其地面辐射的由大到小的顺序分别为操场、沙坑、草坪(灌木土地)、池塘,池塘的地面辐射最小,AC错误;沙坑的地面辐射大于草坪,B错误;地面辐射操场大于沙坑,沙坑大于池塘,D正确。故选D项。
8.抽样调查的群体多少直接影响数据的准确性,需要多选择几个点来进行测量,然后求平均值,准确性才会更高,B正确。天气是多变的,气温不可能一天和另一天一样,故每天测量最后比较数据不可行,A错误;热量具有传导性,不同深度温度不同,不同深度温度的平均值不能代表地物地表辐射强度,C错误;草地边缘草类逐渐变少,不能代表草地温度,D错误。故选B。
在寒冷的冬天来临时,华北地区的果农都要给果树涂上白色的涂白剂:而在夏日来临时却在果树的底部铺上白色的地膜。据此完成下列题。
9.果树的幼苗在栽种时要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其主要原理是( )
A.减弱了②的逃逸 B.增强了①的反射
C.增强了③的强度 D.增强了对④的吸收
10.将树木涂成白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有效增加太阳辐射,使地面热量大量增加
B.增加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增强以躲过冻害
C.减小树干底部日温差,减少树皮冻裂
D.增加树皮厚度,减少虫害,利于抗寒
11.夏季果树底部覆盖白色地膜的目的是( )
A.减少内外空气的对流,从而降低膜内温度而制冷
B.反射太阳辐射,使到达地面热量减少从而降温
C.减少土壤内部水分的蒸发,起到保湿效果
D.反射太阳辐射的光照,增加底部叶片的光合作用
【答案】9.A 10.C 11.D
【解析】9.由材料可知,覆盖地膜的地面减少了与膜外冷空气的对流,减少了热量散失,起到保温作用;地膜覆盖和大气的保温作用效果一样,但原理不同,大气保温是增加大气对地面辐射的热量的逆辐射,从而起到保温作用。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0.由材料可知,树木涂成白色,白天反射太阳辐射,减少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温度不至过高,从而减少昼夜温差,使树木开裂的可能性减少,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1.华北地区夏季高温多雨,覆盖地膜显然不是保温和保湿,覆盖地膜也不能减小膜内温度,但白色的地膜可以反射太阳光照,从而增加底部叶片对于光照的需要,增加底部叶片的光合作用,进而提高果树产量。D正确,ABC错误。故选D。
每年有大量鸟类迁徙至北极地区。最新研究发现,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释放的氨与海水浪花喷洒出的硫酸盐及水分子混合后,会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从而影响北极气温。完成下面小题。
12.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大量增加会导致( )
A.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增强 B.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减弱
C.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 D.地面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减弱
13.鸟粪对北极气温影响最明显的季节及原因是( )
A.春季,气温回升使迁徙至北极地区的鸟类最多
B.夏季,气温高使鸟粪被微生物分解的数量最多
C.秋季,北极地区未结冰海水喷洒的硫酸盐最多
D.冬季,气温低风力强劲硫酸盐易于水分子混合
【答案】12.C 13.B
【解析】12.本题主要考查大气的作用。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主要取决于地面的性质和地面的状况,与空气中的尘埃颗粒数量关系较小,故A项错误;空气中的尘埃颗粒大量增加,会使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故B项错误;大气中的尘埃颗粒增加,会使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故C项正确;地面对太阳辐射主要起吸收和反射的作用,而对太阳辐射起散射作用的主要是大气,故D项错误。故选C。
13.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由材料可知,每年有大量鸟类迁徙至北极地区,鸟类迁徙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温度及其导致的食物变化,北半球的夏季温度升高,鸟类迁徙到北极地区数量多;同时夏季气温高,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强,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释放的氨和海水浪花喷洒出的硫酸盐和水分混合后形成的颗粒多,从而影响北极地区的气温,故B项正确。春季、秋季、冬季气温不如夏季气温高,微生物分解作用弱于夏季,因此这三个季节不如夏季明显,ACD错误。故选B。
世界上口径最大的折射式光学望远镜将落地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在拉萨进行天文观测的有利条件是( )
①夜雨较多②气温日较差大③海拔较高④空气稀薄
A.①③ B.①④ C.③④ D.①②
15.与拉萨天文观测站相比,我国在南极设立观测站( )
①白昼更长②便于设备维护③观测区范围相对固定④水汽含量更少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14.C 15.D
【解析】14.本题组考查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夜雨较多不属于有利条件,①错误。气温日较差大和天文观测无关,故②错误;拉萨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气稀薄,透明度高,有利于天文观测,故③④正确。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5.南极地区白昼更长只有在当地的夏半年,①错误。南极地区自然环境恶劣,不利于设备维护,故②错误;南极地区纬度较高,观测范围相对固定,故③正确;南极降水比拉萨少,水汽含量少,更利于观测,故④正确。③④正确,D正确,ABC错误,故选D。
截至2020年8月31日我国已经有相当多的地方步入秋天的“门槛”。左图为“2020年8月31日发布的我国季节分布示意图”,右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简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与A地相比,新疆大部分地区依然“留恋”夏日,其主要影响因素对应于上右图中的( )
A.①较弱 B.②较弱 C.③较弱 D.④较强
17.与东部地区相比,云南大部分地区已经步入秋天,主要原因是( )
A.晴天多 B.白昼长
C.纬度低 D.地势高
【答案】16.A 17.D
【解析】16.与A地相比,新疆大部分地区依然“留恋”夏日,主要原因是新疆地处内陆地区,气候干旱,晴天多,①大气的削弱作用小,故A正确,②太阳辐射增强,故B错,③地面辐射增大,故C错,④大气的保温作用较弱,故D错。
17.与东部地区相比,云南大部分地区已经步入秋天,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势高,大气较东部稀薄,大气的逆辐射作用减小,保温作用减弱,气温低,所以较早步入秋天,故D正确,与东部地区相比,云南晴天并不多、纬度和昼长相当,所以都不是步入秋天的主要原因,故ABC错。
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为验证二氧化碳对温室效应的增强作用,用玻璃瓶设计了以下实验(图a)并获了相关数据(图b)。完成下面小题。
18.影响该时段数据变化(图b)的因素是( )
①纬度 ②太阳高度 ③下垫面状况 ④天气状况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9.实验小组认为两组实测数据的差距与预估相比不够显著,下列改进措施合理的是( )
A.将瓶子悬空放置 B.将瓶底涂成黑色 C.将温度传感器放至瓶底 D.将纵坐标间隔扩大
【答案】18.C 19.B
【解析】18.图b表示的空气和CO2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状况;该时段内的纬度、下垫面状况均不会有变化;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影响太阳辐射的强度,进而影响空气温度,一天中太阳高度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天气状况的变化也会影响气温的变化,②④正确。故选C。
19.将瓶子悬空放置,二氧化碳的保温作用减弱,减弱了效果,A错误;将内瓶底涂成黑色增加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从而增加二氧化碳的保温作用,B正确;将温度传感器放至瓶底则测量的不是空气的温度,C错误;将纵坐标间隔扩大不能使实测数据变化,D错误;故选B。
20.图甲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乙为东北平原某地地膜覆盖种植景观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甲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含义:A______,D________。
(2)全球变暖与甲图________(填字母)增强有关,简述为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可以采取那些措施(三点即可)。
(3)运用甲图原理,解释地膜覆盖种植为什么能起到保温、增温的作用。
(4)结合生产、生活实际,简述地膜覆盖除保温、增温的作用外,对农业生产还有哪些有益作用(两点即可)。
【答案】(1)太阳辐射;反射。
(2)C;调整能源结构,多使用清洁能源;发展科学技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公众参与,绿色出行,绿色消费;全球协作,减少排放,加强行政管理,节能减排等。
(3)太阳短波辐射可以穿透塑料进入大棚内;地面长波辐射被拦截在大棚内;所以地膜覆盖种植为能起到保温、增温的作用。
(4) 保水;保土保持养分(保持养分);抑制杂草生长;增加光效;防除病虫害等。
【解析】(1)甲图的字母所表示的含义分别是:A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B地面辐射,C大气逆辐射,D大气反射(散射)。
(2)全球变暖主要与大气逆辐射增强有关,与图中的C有关。减少温室气体的措施有:调整能源结构,增加清洁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源应用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植树造林,增加绿化面积;大力发展公交系统,绿色出行等。
(3)地膜覆盖阳光可以穿透,给地面增温;地膜可以阻止地面热量辐射,减少热量的散失,起到保温、增温的作用。
(4)地膜覆盖除保温、增温的作用外,还有以下功能:减少水分蒸发, 起到保水作用,抑制杂草生长;减少风(水)的侵蚀作用,保持土壤肥力。
湘教版 (2019)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精品课时练习: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精品课时练习,文件包含31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课时作业-高一地理上册同步备课系列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解析版docx、31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课时作业-高一地理上册同步备课系列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8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课时练习: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课时练习,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课后测评: 这是一份高中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课后测评,文件包含32大气受热过程课时作业-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上册同步备课系列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解析版docx、32大气受热过程课时作业-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上册同步备课系列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6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