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 17 盼 教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70425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17 盼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17 盼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初读,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盼 简案 2课时教学目标:把握文章的中心,理解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通过学习细腻的描写品味人物心情的变化。体会“我”用心感受生活的美好,对快乐自由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细腻的描写品味人物心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体会“我”用心感受生活的美好,对快乐自由生活的向往。 一、导入1.检查字词(出示课件)2.《夏天里的成长》,作者梁容若是围绕着哪句话来展开描写的?(生答)这也是文章想要表达的中心意思。中心意思确立之后,就可以选择不同的事例来写。如(生答)3.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童年时,我们的心底总藏着自己的一点点渴盼,渴盼着穿上漂亮的衣服,渴盼着好玩的玩具,渴盼着和妈妈外出游玩……作家铁凝小时候又有怎样的渴盼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她写的一篇文章——《盼》。(板书:盼)二、初读1.全班交流
(1)文章中心是什么?预设:盼穿上雨衣。
(2)课文围绕“盼”这个中心写了哪些内容?交流。2.根据时间,把事情变成了五件。有一天,一段时间,有一天,晚饭过后,第二天。五件事情为:①有一天收到雨衣,迫不及待试穿它;②一段时间都盼着变天;③有一天路上下雨了,希望借买酱酒出门穿雨衣,结果失败了;④晚饭过后,盼雨留着明天下;⑤第二天终于下雨了,如愿穿上雨衣。3.师小结:课文围绕“盼”,写了盼的起因、过程、结果。(板书:起因、经过、结果)事情写得很清楚。(板书:写清楚)4.同学们,如果把起因、经过、结果比作三截绳子,为了让整根绳子变长,根据本文主题,我们可以将哪一截拉长?先不急着回答。(预设:可以将经过拉长。)三、细读课文1.先来看看起因。
(1)谁来说说“盼穿上雨衣”的原因?
预设:妈妈送了一件漂亮的与众不同的雨衣给我,穿上一定美美的。
(2)此时,“我”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预设:从“抖”看出迫不及待的心情,从“竟然”“长”看出喜出望外的心情,从“戴、抖、弄”看出非常得意的心情,仿佛在唱戏一样。
(3)这一部分还能拉长吗?
2. 再来看看结果。
(1)谁来说说“盼穿上雨衣”的结果?老师找来了两部分句子,是什么心情?引导读好相关句子。
(2)这一部分还能拉长吗?
3.围绕中心写,内容要丰富,绳子要拉长,怎么办?
预设:可以把过程写详细。
4.师小结:“盼”的过程是文章的重点,重点部分要详细写,这样,内容就丰富起来了,绳子就拉长了。(板书:写详细)
5.同学们,我们来做个假设,并说说:这样写就没意思了。(课件出示)(生思考、交流)预设:如果作者说出去打酱油,妈妈马上就同意了,作者就穿上了雨衣,读起来就没有意思了。如果妈妈非常理解她,听懂了她的意思,让她穿上雨衣出去玩了一趟,读起来就没有意思了。如果作者盼下雨,第二天就下了雨,作者就穿上了雨衣,读起来就更没有意思了。……
6.师小结:同学们,你们发现了没有,要让文章读起来有意思,要让绳子变长,办法就是:你越是盼,越是让你——得不到!越是得不到,就越是——更加盼!这就是要将过程写出波折,所谓“好事多磨”就是这个意思。(板书:有波折)
7.作者为了将过程写出波折,一共写了几次“盼”?分别“盼”什么?完成导图。
预设:四次。
8.作者一共盼了四次,才真正实现了愿望,盼的过程的确曲折动人。绳子不知不觉中就拉长了。为了让文章变得更有吸引力,在我国古典名著中,这样的写法比比皆是。比如:《西游记》里有《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三入无底洞》;《三国演义》里有《三顾茅庐》《三气周瑜》《七擒孟获》,都是一波三折,一波多折。 再次强调:过程有波折。这也告诉我们“阳光总在风雨后”“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读读这样的诗句(课件出示)。 第二课时在这四次盼中,给我们印象深刻的是哪一次?(引导到盼出门)为什么?作者并没有直接用“盼”这个字,那么,“盼”藏在了哪里?
预设(需要展开体会):(板书:嚷 嘟囔 央求 瞟 脸红)这五个小小的细节,藏着作者强烈的渴望,她多么渴望妈妈理解她的心思,让她出去一趟啊!但是,总是事与愿违,她的盼望一次次落空。我们的心也跟着她一起起起伏伏。如果我们把文章改成这样可以吗?
(将上述五处句子全部改为带有“盼”“盼望”的句子。)(生交流)为什么这样改不行?内容不是同样丰富吗?绳子不是同样长吗?越是相同的内容,越要写出变化。不然,内容的丰富等于内容的重复,没有价值。(板书:有变化)聚焦心理活动很生动的两处,第4自然段和16、17自然段。(一)先看第4自然段,读,分析,好在哪里?(1)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心理活动;连续的动词;环境描写。(2)环境描写+心里描写+人物行为交替描写。(二)16、17自然段你能找到这个公式吗?学生交流。说说这样的好处。再聚焦“珍珠玛瑙”,说体会。12.小结,回顾心情。(板书心情图)预设:收到雨衣的惊喜,不下雨的沮丧,下雨了的兴奋,出不了门的无奈,担心明天不下雨,渴望雨停,第二天没下雨的心灰意冷,下雨了的欣喜诺狂。丰富的心理变化,与景物描写、动作描写相结合。共同把写出盼字!四、课堂小结
1.小结写作方法:怎样围绕中心意思写。①出示交流平台。②小结:情节上;描写上。3.点出课文主旨:题目是“盼”,作者盼,是因为心中有一份美好的向往;作者盼,既有被动的等待,比如盼下雨、盼雨停,因为有些事情自己不能做主;也有主动的追求,比如盼出门,尽管付出努力并不一定能实现愿望,但是,不付出努力,则永远不可能实现愿望。所以,大家都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美好和理想吧!而且,追求的过程,有时候比追求的结果更美好!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盼教学设计,共3页。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盼教案及反思,共3页。
这是一份语文六年级上册17 盼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检查,引入新课,学习课文,理解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