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优秀巩固练习
展开第七单元
第14.1课 故都的秋
1.下列句子中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 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B.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
C.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D.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散文钞(chào) 一椽(chuán) 嘶(sī)叫 耗(hào)子
B.潭柘(zhè)寺 落蕊(ruǐ) 橄榄(lǎn) 落寞(mò)
C.普陀(tuó)山 房檩(lǐn) 陪衬(chèn) 夹袄(ǎo)
D.廿(niàn)四桥 着(zhuó)衣 混沌(dùn) 椭(tuǒ)圆
3.下列有关郁达夫的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小说家、散文家。
B.他与郭沫若、成仿吾等人成立“创造社”,后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C.他的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
D.小说《故都的秋》,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B.“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C.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
D.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
5.下列诗句描写的季节,不是秋天的一项是( )
A.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B.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C.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D.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湖北省六校新高考联盟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9月联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因为风,许多在乡村里 ① 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你瞧,那晚风中的炊烟,怎么看都像是一副悬腕挥就的狂草,该虚的地方虚、该实的地方实,那是我们在绢和纸上无法做到的。还有秋风中的那些树木,原本郁郁葱葱的,可是经不住风的轻轻摇晃,三摇两摇的,就只剩下一副骨骼了。随着黄叶随风飘逝,树上那些平时看不见的鸟巢,一个一个都露了出来,远远看去,恰似一个个黑色的音符挂在树杈上。你千万不要以为风是 ② 的东西,其实它是树和庄稼的灵魂。一棵得风的树,就如同一个人得了机遇,东风来了摇一摇,西风来了晃一晃,每摇晃一次,它的根就往泥土深处扎一扎,晃着晃着,一棵树就在风中长高长粗了。乡村里小至一片浮萍、一株草,大到一棵树、一片庄稼,都与风 ③ 。春风归来遍地绿,在这回黄转绿的变幻之中,永远不老的似乎只有土地,只有风。
6.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7.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我也是偶然翻相片,才想起同桌的你。
B.你若不想说我就不逼你了,但是你要想清楚其间的利害关系。
C.屈原是一个爱国诗人,他作品中流露出的赤忱的爱国之心叫你不得不为之感动。
D.请你选择一位老师做你的导师。
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022·辽宁·沈阳二中高一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围棋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内涵。围棋的棋盘、棋子含有“天圆地方”的思想;棋盘分为四部分,可以视为象征一年的四个季节。( )围棋规则朴素自然,切合常理。一人一手,轮流落子,① ;气尽棋亡,死子提掉,体现自然规律。围棋纵横十九道,三百六十一个交叉点,按照落子的顺序排列组合变化数是361的阶乘,约为10的768次方,而可观测宇宙中的原子总数也只约为10的80次方。② ,一直以来围棋都被视为人类智慧王国的最后“堡垒”。而下棋过程中还会出现双方互相提子的情况,这会使围棋产生更丰富的变化,从而造就了“千古无同局”的铁律。也就是说,每一局棋,③ ,这就是围棋的魅力所在。
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而太极在棋盘的中央,黑白两色棋子表现了阴阳。
B.而太极在棋盘的里头儿,阴阳是黑白两色棋子。
C.棋盘的中央是太极,黑白两色棋子代表了阴阳。
D.棋盘的中央是太极,阴阳是黑白两色棋子。
1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一、(2022·湖南师大附中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故都的秋
郁达夫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①。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账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②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1934年8月,在北平
【注】①Golden Days:英语中指“黄金般的日子”。②Anthology:英语中指“选集”。
11.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不写游人如织的颐和园、香山,而写“破屋”还有“破壁腰”,是因为故都历史漫长,文化积淀不在表面,也不一定在众所周知的名胜古迹中,破旧的民居也许更有沧桑感。
B.作者认为牵牛花的色彩“淡红者最下”是因为“淡红”是暖色,与作者当时的心情、审美追求都不相符,冲淡了故都之秋特有的风味和神韵,因此被作者认为“最下”。
C.作者写“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渲染出一种萧瑟的气氛,能引发人的愁思,让人顿生悲凉之意;而“啼唱”一词则蕴含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喜爱之情。
D.在作者笔下,“都市闲人”的悠闲也融入了故都的“秋味”中,即使作者笔下暗含着对这些“闲人”虚度光阴的不满,但仍旧表现出“清”“静”“悲凉”的特点。
1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段中,“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三句,结构相同,形式整齐,有一种整体的美感;且“慢”“润”“淡”三个词,音调相同,读来音韵铿锵,具有音乐感。
B.在第四段“秋槐落蕊图”中,作者采用白描手法,依次从听觉、视觉和嗅觉的角度把槐树的特征明白如画地描绘了出来,充满了诗情画意,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C.在第十二段中,作者写古今中外文人对秋的厚爱,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创造了浓郁的文化氛围,于自然气息之外再添一种文化气息,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
D.第十三段中“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一句,既在对比中凸显北国之秋的浓郁隽永,又用比喻阐明南北之秋的不同特点,生动形象,饶有趣味。
13.请分析文章结尾段的作用。
14.本文的“文眼”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可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写了南国的秋,文中还提到中外的文人、诗人,甚至牢狱里的囚犯对秋的情感,这与文章的“文眼”是否相背离?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杭江之秋
傅东华
从前谢灵运游山,“伐木取径,……从者数百人”,以致被人疑为山贼。现在人在火车上看风景,虽不至像康乐公那样杀风景,但在那种主张策杖独步而将自己也装进去做山水人物的诗人们,总觉得这样的事情是有伤风雅的。
不过,我们如果暂时不谈风雅,那么觉得火车上看风景也有一种特别的风味。
风景本是静物,坐在火车上看就变动的了。那风景会移步换形,供给你一套连续不断的不同景象,使你在数小时之内就能获得数百里风景的轮廓。这样的风景就是一部以自然美做题材的小说,它是有情节的,有布局的——有开场,有Climax也有大团圆的。
新辟的杭江铁路从去年春天通车到兰溪,我们的自然文坛就又新出版了一部这样的小说。批评家的赞美声早已传到我耳朵里,但我直到秋天才有工夫去读它。然而秋天是多么幸运的一个日子啊!我竟于无意之中得见杭江风景最美的表现。
秋是老的了,天又下着漾漾雨,正是读好书的时节。
从江边开行以后,我就壹志凝神的准备着——准备着尽情赏鉴一番,准备着一幅幅的画图连续映照在两边玻璃窗上。
萧山站过去了,临浦站过去了。这样差不多一个多钟头,只偶然瞥见一两点遥远的山影,大部分还是沪杭路上那种紧接地平线的平畴,我便开始有点觉得失望。于是到了尖山站,你瞧,来了——山来了。
山来了,平畴突然被山吞下去了。我们夹进了山的行列,山做我们前面的仪仗了。有时你伸出手去差不多就可摸着山壁,但是大部分地方山的倾斜都极大。你虽在两面山脚的缝里走,离开山的本峰仍旧还很远,因而使你有相当的角度可以窥见山的全形。但是哪一块山肯把它的全形给你看呢?哪一块山都和它的同伴们或者并肩,或者交臂,或者搂抱,或者叠股。有的从她伙伴们的肩膊缝里露出半个罩着面幕的容颜,有的从她姊妹行的云鬓边透出一弯轻扫淡妆的眉黛。浓妆的居于前列,随着你行程的弯曲献媚呈妍;淡妆的躲在后边,目送你忍心奔驶而前,有若依依不舍的态度。
于是过了湄池,便又换了一幕。突然间,我们车上的光线失掉均衡了。突然间,有一道黑影闯入我们的右侧。急忙抬头看时,原来是一列重叠的山嶂从烟雾迷漫中慢慢地遮上前来。
这时最奇的景象,就是左右两侧山容明暗之不一。你向左看时,山的轮廓很暧昧;向右看时,却如几何图画一般的分明。你以为这当然是“秋雨隔田塍”的现象所致,但是走过几分钟之后,暧昧和分明的方向忽然互换了,而我们却是明明按直线走的。谁能解释这种神秘呢?
到直埠了。从此神秘剧就告结束,而浓艳的中古浪漫剧开幕了。幕开之后,就见两旁竖着不断的围屏,地上铺着一条广漠的厚毯。围屏是一律浓绿色的,地毯则由黄、红、绿三种彩色构成。黄的是未割的绥稻,红的是荞麦,绿的是菜蔬。可是谁管它什么是什么呢?我们目不暇接了。这三种彩色构成了平面几何的一切图形,织成了波斯毯、荷兰毯、纬成绸、云霞缎……上一切人类所能想象的花样。
且因我们自己如飞的奔驶,那三种基本色素就起了三色板的作用,在向后飞驰的过程中化成一切可能的彩色。浓艳极了,富丽极了!我们领略着文艺复兴期的荷兰的画图,我们身入了《天方夜谭》的苏丹的宫殿。
而且水也出来了。一路来我们也曾见过许多水,但都不是构成风景的因素。过了郑家坞之后,才见有曲折澄莹的山涧山溪,随山势的纡回共同构成了旋律。杭江路的风景到郑家坞而后山水备。
于是我们转了一个弯,就要和杭江秋景最精彩的部分对面——就要达到我们的Climax①了。
苏溪!——就是这个名字也像具有几分的魅惑,但已不属出产西施的诸暨境了。
既有定形,就有尽处,有尽处就单调了。你站在这个地方,你是要对几何家的本身也发生怀疑的。你如果尝试说:在某一瞬间,我前面有一条路。左手有一座山,右手有一条水。不,不对;决没有这样整齐。事实上,你前面是没有路的,最多也不过几码的路,就又被山挡住,然而你的火车仍可开过去,路自然出来了。你说山在左手,也许它实在在你的背后;你说水在右手,也许它实在在你的面前。
因为一切几何学的图形都被打破了……
寻常,风景是由山水两种要素构成的,平畴不是风景的因素。所以山水画者大都由水畔起山,山脚带水,断没有把一片平畴画入山水之间的。在这一带,有山,有水,有溪滩,却也有平畴,但都布置得那么错落,支配得那么调和,并不因有平畴而破坏了山水自然的结构,这就又是这最精彩部分的风景的一个特色。
此后将近义乌县城一带,自然的美就不得不让步给人类更平凡的需要了,山水退为田畴了,红叶也渐稀疏了。不过,我们这部小说现在尚未完成,其余三分之一的回目不知究竟怎样②,将来的大团圆只好听下回分解了。
(有删改)
注:①C1imax:英语,高潮。②其余三分之一的回目不知究竟怎样:杭江铁路全长三百多公里,其中兰溪至江山一百多公里当时尚未完成。
1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谢灵运式的“伐木取径”“策杖独步”漫游山川,固然有野趣、有韵味,然而,现代人坐在火车上看风景,却也独创一格,别有风味。
B.“过了湄池,便又换了一幕。”在细雨蒙蒙中,在光影的作用下,山体倏忽交替着“暧昧和分明”,刚劲俊朗,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
C.“到直埠了。从此神秘剧就告结束,而浓艳的中古浪漫剧开幕了”。构成“中古浪漫剧”的是浓艳的色彩和由它们涂抹而成的浪漫情调。
D.作者情感随着列车的行进而起伏激荡,由欣喜、惊诧,到振奋、折服……令未曾目睹这一带秋景的读者心驰神往,如临其境,如见其貌。
1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写“在火车上看风景”,确定了全文的描写角度,本文描述的正是乘坐在疾驶的列车上所见的杭江铁路沿线自然风光。
B.风景是静的,火车是动的,所描写的不断变换的自然所呈现的连绵风景画,提供了一般游记作者所不曾提供的观感和审美体验。
C.文章写山、水、平畴等,作者以其博学多才和深厚文学底蕴,充分运用反衬手法,以艺术家眼光,欣赏和描摹眼前掠过的景物。
D.杭江路沿线多山,而作者也特别钟情于山。因此,本文几乎花了二分之一的篇幅描写这里的山峦风光,而且角度多变,手法不同。
17.请简要赏析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8.本文与《故都的秋》的结尾在表达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郁达夫《故都的秋》结尾段)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七单元15 我与地坛(节选)精品同步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七单元15 我与地坛(节选)精品同步练习题,文件包含第15课《我与地坛》练习-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必修上册解析版docx、第15课《我与地坛》练习-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必修上册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2* 师说精品精练: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2* 师说精品精练,文件包含第102课《师说》练习-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必修上册解析版docx、第102课《师说》练习-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必修上册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1 劝学精品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1 劝学精品综合训练题,文件包含第101课《劝学》练习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必修上册解析版docx、第101课《劝学》练习-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必修上册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