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第一课时巩固练习
展开课文拓展
爱国战士郁达夫
夏衍先生曾说:“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
郁达夫早年留学日本,看到了中国人作为弱国之民饱受的凌辱。1937年12月,日军攻占杭州,入侵富阳,郁达夫的母亲绝食而死。郁达夫身遭国仇家恨,他写道:“我们这一代,应该为抗战而牺牲。”他应郭沫若之邀,赴武汉参加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1942年,郁达夫又应邀赴新加坡从事抗日宣传工作,新加坡沦陷后流亡至苏门答腊,化名赵廉,集资开设“赵豫记酒厂,借以掩护抗日文化人土,营救印尼人民和当地华侨,因汉奸告密,被秘密监视。1945年9月17日,郁达夫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胡愈之先生曾对他作出这样的评价: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在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纪念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烈士的名字。
郁达夫故居“风雨茅庐”
故都的秋 第一课时 课前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歧(qí)韵 譬如(bì) 嘶(sī)叫 凋谢(diāo)
B.耗(hào)子 开拓(tà) 落蕊(ruǐ) 一椽(chuán)
C.橄榄(lǎn) 落寞(mò) 细腻(nì) 廿(niàn)四桥
D.着(zhuó) 衣 椭(tuǒ)圆 萧索(xiāo) 潭柘寺(zè)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嘈杂/散文钞 折本/折冲樽俎 秋蝉/细雨缠绵
B.开拓/潭柘寺 缘由/一椽破屋 落寞/息列索落
C.思念/廿四桥 歧韵/器宇轩昂 颓废/推三阻四
D.凋谢/钓鱼台 混沌/鱼目混珠 驯鸽/循规蹈矩
3.下列各句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江南,秋当然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
B.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C.我们凤凰电视台不存在“阴盛阳衰”的现象。“凤凰”这个词本来就是阴阳结合的:“凤”是雄鸟,“凰”是雌鸟;凤凰台台标也由两只鸟组成:一只公的,一只母的。
D.人的一生中有很多时候都少不了需要通过书面向别人介绍:“我是怎样一个人?”或“我有一个怎样的方案?”这样的问题,因此现代人有更多的理由需要学好作文。
4.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________,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A.花酒兼有的状态 B.非花、非酒的意境
C.色香俱佳的滋味 D.半开、半醉的状态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就不但在情调上,而且在语言上把雅趣和俗趣统一起来了。______________。
①但是,郁达夫却在这里构成了和谐的、统一的情调。
②前面就有茅房、耗子,这里又有稀饭、馍馍、黄犬、大蟹等。
③这是因为他的情感亮点就是把大雅和大俗融为一体。
④这些话语本来就是缺乏诗意的,用在这充满古典的、高雅趣味的文章中,是要冒不和谐的风险的。
⑤郁达夫把秋天写得这么有诗意,赋予它一系列诗意的、高雅的话语,然而不时又穿插一些平常的俗语进去。
A.②①⑤④③
B.⑤②④①③
C.②⑤①④③
D.③⑤②④①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B.在华语乐坛上占有特殊一席的女歌手齐豫即将在北京举办演唱会,然而在发布会上,齐豫却不能自已地泣不成声,因为她宣称这将是自己最后一次举办演唱会。
C.显然,打造“信用政府”和发展“民营经济”这两个热点,在民众的关怀下不期而遇。
D.一个明智的人应当具有一叶知秋、举一反三的能力。
二、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形”与“神”是散文的基本元素。散文的“形”,主要指散文的选材和行文的方式,就好比一个人的形体、相貌等外部特征,我们一目了然。(甲)对于散文来说,上下千年,纵横万里,大到全球性事件、小到一滴水、一粒沙子,无一不是它的选材内容。(乙)这就是现代作家郁达夫所说的“散记清谈易为,并且包含很广”(《<达夫自选集>序》)。而散文的“神”,主要指渗透到字里行间的情绪、主题、意蕴等,好像一个人的精神、气质等内在的东西,你只有经过细细地捉摸才能感受得到。作家笔下,不乏有形神兼备的佳作,(丙)如林语堂的《动人的北平》,文章从不同侧面描写了北平的风物,看似一粒粒零散的珠子,这些珠子实则被一条主线串联起来,那就是“北平”的动人之处——宏伟、开阔、包容、舒适和平易。大家在阅读散文时,要善于通过“形”而准确地抓住“神”。一般来说,“神”常常寄寓在一些醒目的词句或段落之中,它们构成一篇散文的“文眼”,找到了“文眼”就等于掌握了理解全文的钥匙。
7.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目了然 B.对于 C.捉摸 D.寄寓
8.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甲 B.乙 C.丙
四、语言表达
9.仿照下面句子的结构以及意境特点,另写一段话。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
10.根据要求写两段话,每段话要包括下面四个词语,不少于40字。
秋风 树叶 种子 果实
(1)描绘一种情景。
(2)请以秋风为主要描写对象来写一段文字。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
A项,“譬”应读作“pì”;
B项,“拓”应读作“tuò”;
D项,“柘”应读作“zhè”。
故选C。
2.B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识记现代汉语常见字字音的能力。
选项A,分别读cáo/chāo,shé/zhé,chán/chán ;
选项B,分别读tuò/zhè,yuán/chuán,luó/ luō;
选项C,分别读niàn/niàn,qí/qì,tuí/tuī ;
选项D,分别读diāo/diào,hùn/hùn,xùn/xún。故答案选B。
3.D
【解析】
D项,冒号应去掉,“介绍……的问题”,语气连贯,不该停顿(引文是疑问句,问号应该保留)。A项,课文中“但”字前用了分号,现代汉语尚未完全规范的上一世纪初叶,这种现象比较多,也可。B项,三个地名之间用上顿号,更符合现代汉语规范。C项,的第一个冒号管到最后,包含第二个冒号,使用正确。
4.D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根据文意语句的衔接和连贯的能力。
本题:横线处应填的是一种意境,前面有“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填入的语句不能与前面的语句重复,据此应排除A、B两项;这种状态要与前文的相关语句对应,前文有“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名花”“美酒”后面对应的应该是“半开”“半醉”。故答案选D。
5.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
本题中,⑤句“赋予它一系列诗意的、高雅的话语,然而不时又穿插一些平常的俗语进去”是对横线前的句子的进一步说明,故排在首位。②句是对⑤句中的“平常的俗语”的具体说明。④句中的“这些话语”紧承②句。①句与④句构成语意上的转折,故①句应紧跟其后。③句点明出现①句所说的情况的原因。故正确排序为⑤②④①③。故选B项。
6.C
【详解】
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能力。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选项A,不远千里:不以千里为远。 形容不怕路途遥远。使用正确;选项B,不能自己:指无法控制自己,使激动的情绪平静下来。使用正确;选项C,不期而遇:没有约定而意外地相遇,适用于人。此处用错对象,此处是指“信用政府”和“民营经济”惠及民众;选项D,一叶知秋: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使用正确。故答案选C。
7.C
8.A
【解析】
7.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A项,一目了然:一眼就看得很清楚。形容事物、事情原委很清晰,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此处形容外在特征一眼就能看清楚,使用正确。
B项,对于:表示人、事物、行为之间的对待关系。此处使用正确。
C项,捉摸:猜测;预料(多用于否定形式),如“不可捉摸”“难以捉摸”,此处要表达的意思是要仔细品味才能感受,要改为“琢磨”。
D项,寄寓:指寄居,旅舍;依附,寄托。此处表达寄托自己的情感,使用正确。
故选C。
8.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A项,“大到全球性事件、小到一滴水、一粒沙子”中,“大到……小到”是并列的句子,而“小到一滴水、一粒沙子”中用了顿号,“大到全球性事件”不与这二者并列,它后面的顿号就应改逗号。
故选A。
9.北国,春当然也是有的;但气温升得慢,春雨下得少,花儿开得迟,并且又时常有沙尘暴光顾。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仿用句式的能力。
题目中所给的句子描绘的是江南的秋。中间的三个句子结构相同,动词后面均用助词“得”,形式划一,有一种整齐的美感。做补语的形容词“慢”“润”“淡”,表现的都是平淡细腻的韵味,语言精致优美。仿写时要注意这些内容,做到既形似又神似。自选仿写的对象,仿写要注意语意转折,要注意写出仿写对象的特点,注意营造意境,仿写的句式是:……,……当然也是有的,但……,……得……,……得……,并且又时常……。
10.(1)(示例)深秋季节,冷酷无情的秋风席卷着山峦、田野,它吹跑了凋萎的树叶,吹散了草穗里的种子,吹落了垂挂在枝头上的果实。
(2)(示例)我说秋风有真情。她好似护卫生命的慈母,把树叶介绍给根须,把种子藏进了厚实的泥土,把果实领进了一个个温暖的家庭。
【详解】
此题考查扩展语句的能力。
注意主题词是冬天,降温,要求用到修辞。
(1)本题需要发挥联想和想象,设置一种情景,语段中要巧妙地使用以上四个词语,为了使语言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往往需要使用一定的修辞手法。“秋风、树叶、种子、果实”这四个词语都与秋天有关,最好是描述一幅秋天的情景,符合要求,语言流畅即可。
(2)本题明确要求以“秋风”为主要描写对象,写一段文字,使用上“秋风、树叶、种子、果实”这四个词语。为了使语言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往往需要使用一定的修辞手法。如“秋风像……”“秋风如……”等,需要注意描述语句的层次性。
语文必修 上册14.2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课后复习题: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上册14.2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课后复习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简答题组,语言表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2 *荷塘月色第一课时当堂检测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2 *荷塘月色第一课时当堂检测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课内理解,文学类阅读-单文本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2 *荷塘月色第一课时测试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2 *荷塘月色第一课时测试题,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选择 简答,语言表达,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