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2021学年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授课ppt课件
展开任何一个国家之繁荣的最重要的标志是什么?
古典+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1723年—1790年)
居民数量的增长
为什么?
人口是赋役的基础,赋役是国家财政的根本,户籍是赋役征发的依据。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浙江省桐庐分水高级中学 王武训
【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
簿释文为:“东成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东成,为里名(注:属二春乡管辖) 。户人,指户主。士五,是身份称谓,指无爵或免爵者。女子,即女性。大、小,为课役身份的标志,登记于户籍,作为征发赋役的依据。夫、沙、泽若、伤,均为人名。 ——《中外历史纲要》上p15
1.指出“夫”在家庭中的地位和秦朝户籍编制的单位。
2.结合所学,指出秦朝地方行政管理体系。
3.指出秦朝编制户籍簿的目的是什么?
4.这一户籍管理方式对以后王朝的影响?
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户籍制度逐步确立。
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宗室籍、宦籍、市籍等。
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实行“编户制度”,编入户籍的百姓成“编户齐民”。东汉末年,户籍散乱
“大索貌阅”,重新核定户籍。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
户籍分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主户与没有土地的佃户——客户。
按职业定户籍,如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以职业定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 以里甲制为基础,制造户籍册,称“黄册” 黄册和鱼鳞图册互为补充
户籍管理相对松弛,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
一 点清王朝的家底——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战国 秦 西汉 东汉 西晋 隋 唐 宋 元 明 清
一 王朝的家底有多厚——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明太祖实录》有一段圣旨:“今天下已定,而民数未核实,其命户部籍天下户口,每户给以户帖。”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代户帖原件所录圣旨为:“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止是户口不明白俚(哩)。教中书(省)置下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帖,你每(们)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得真,着与那百姓一个户帖。”这说明A.《实录》与《户帖》,都是第二手史料B.官方原始记录与口述史料,需仔细甄别使用C.第一则材料是文献史料,更具有历史的实录感D.第二则材料是实物史料,更能反映历史的原貌
我国户籍制度源远流长,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度。春秋战国时期,为了敛收田赋和征集兵员,各诸侯国采用“编户”和“定籍”等办法进行人口控制。隋唐时期,统治者为防止民户逃亡,实施“大索貌阅”,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到了宋朝中叶,运用保甲法来管理户籍。元朝……将居民按职业划分为若干种户,明清的黄册登记制度同样强调不同人的不同特权。——摘编自《我国户籍制度及其历史变迁》 根据材料,概括我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
功能:征收赋役(主要);限制人口流动;维护社会治安;控制职业,固定身份;维护等级特权。
春秋战国时期地方官就要对所掌户籍和赋税造册“上计”中央,以查考其政绩。秦朝对人口的管理和控制进行了改革。不仅按不同情况区分了各种不同的户籍,还确定了户口的什伍编制方式,规定了生著死削的统一办法,制定了户主申报和典老(基层管理人员)审查核实的登记户口的程序。登记的内容有户主及成员的详细信息、祖宗三代出身情况及家内人员与财产类别等项内容……唐朝还通过加强立法,把户籍事务列入法治范围,从而加大了这一制度的控制力度。宋代户籍分主户和客户,主户有土地要交地税,客户为无地佃农要交丁口税。地籍与户籍开始分离。地籍单独出现,而且与户籍并举,地位同等。明代户籍黄册与鱼鳞册交相使用。明代中期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更重视地税,使户籍制度与赋役制度基本脱离,黄册制度陷于瓦解。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张琳《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及其政治逻辑分析》
根据材料,概括我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趋势。
到了宋代,封建王朝完全承认了土地私有制的合法性。同时也把佃农作为“客户”身份登入国家户籍,从而阻止农民对地主的依附。——王威海《中国户籍制度——历史与政治分析》2006年版321页
户籍制度:历代王朝为掌握户口数量建立的以户为单位进行调查、登记、申报,并按一定原则进行立户、分类、划等和编制的制度。
维护社会治安与政权稳定
演变趋势:①历史悠久,由复杂到简单;②秦至唐朝不断强化(唐朝列入法治范围);③户籍制度下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④宋朝开始,土地﹑赋税与户籍开始分离(或地籍与户籍开始分离);⑤明清时期赋役与户籍进一步分离,传统户籍制度逐渐被废除。
演变原因: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发展;③人身依附关系不断松弛;④政府不断改革;
二 管好王朝的家底——历代基层组织和社会治理
亭长: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
夏商周时,出现了乡里制度的萌芽。 秦汉时期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 唐宋时期政府从法律上实施统一管理,职责完备,国家力量向基层社会进一步渗透。这一阶段处于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 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 ——据唐鸣、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趋势: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国家对乡村治理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
原因:维护小农经济﹑国家统一﹑专制强化﹑征发赋役和社会稳定的需要。
三 兜住王朝的家底——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秦沛县泗水亭长汉太祖高皇帝
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义仓、社仓)
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
①政府占主体地位,民间组织处于辅助地位
②侧重点不同,政府重点在救灾,社会力量的救济侧重于日常生活的赈济
八十岁以上月给米五斗、酒三斗、肉五斤
③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优抚措施
学思之窗 《大明律》对救助鳏寡孤独有专门的律条规定: 凡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方十;若应给衣粮而官吏克减者,以监守自盗论。 想一想:古代政府为什么要以法律形式规定对贫苦无依的人群进行救助?这样的法律规定能落实吗?
原因: 经济:小农经济脆弱 政治:维护社会稳定 思想 :践行儒家仁政
这一法律规定一定程度上能够落实;但由于官吏的搜刮和监守自盗,这一法律规定必定大打折扣,贫苦五依的人群受到的救助是有限的。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点清王朝的家底 ——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二 管好王朝的家底 ——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三 兜住王朝的家底 ——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1.历程2.功能3.趋势4.原因
1.史实2.趋势3.原因
点清了吗?管好了吗?兜住了吗?
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授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授课ppt课件,共2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基层组织,社会治理,乡里制度,什伍组织,邻保制度,十家牌法,里甲制,保甲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教学演示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教学演示课件ppt,共4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先秦至秦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示范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示范课课件ppt,共2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户籍制度,秦朝分类登记,两汉编户齐民,随堂练习,诸色户计户籍世袭,黄册保证徭役的征发,明初户帖制度,黄册和鱼鳞图册,总结归纳,历代基层组织形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