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14 短歌行-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精准对点同步练习 (统编版必修上册)
展开
姓名: 班级 第14课 短歌行本课重点(1) 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理解本文比喻、用典等艺术手法的运用。本课难点(2)理解古代诗人情感表达的方式,培养学生海纳百川的气度和伟大的的抱负。 一、语言文字运用与识记【偏易】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甲】《诗经·大雅》说:“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脑海中不经意间就浮起一幕深浅分明的影像:象征高洁的梧桐在朝阳面前展露翩翩然的面貌;一只神鸟挺挺然昂立高岗,振翅欲起。一位少年,一向喜欢梧桐一向倾慕凤凰,蓦然一抬眼,望见凤凰花开离期将届,【乙】自己不禁幻想幻化成一株梧桐面对朝阳;或是一只凤凰寒立高岗;或甚至以为自己竟已是一只凤凰,立于高岗的梧桐树上;或是呀,【丙】一只清灵的凤凰一展翅便击破了天蓝。可是远处若有若无时断时续的骊歌屡屡歌着,如同一首民谣的和声,那么清清玄玄的蜿蜒在主曲里,明明知道不重要,那一首唱过千余日的歌谣,若没有结尾的一小段唱和,也会黯然失神了。1.文段中的画横线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经意 B.蓦然 C.蜿蜒 D.黯然失神2.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甲 B.乙 C.丙3.根据上下文,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1.D(“黯然失神”用来形容人。黯然:心情沮丧的样子。由于心情沮丧而精神受到摧残;情绪低沉,失魂落魄;形容十分沮丧的样子。此处应为“黯然失色”。黯然失色:多比喻相比之下很有差距,远远不如。该语境对象是“骊歌”,故选D项。A项,不经意:不注意;不留神。B项,蓦然:猛然,不经心地。C项,蜿蜒:蛇类爬行的样子,也有曲折延伸的意思。该语境对象是“骊歌”,且歌声特点为“若有若无时断时续”,故正确。)2.B(乙处分号不正确,可改为逗号。根据上下文句意逻辑,应是强调“凤凰寒立高岗”,与“凤凰,立于高岗的梧桐树上”“凤凰一展翅便击破了天蓝”构成并列关系。)3.(示例)一只神鸟翩翩然昂立高岗,振翅欲起;象征高洁的梧桐则在朝阳面前展露挺挺然的面貌。(“翩翩然”和“挺挺然”调换位置,计1分;“象征高洁的梧桐则在朝阳面前展露挺挺然的面貌”和“一只神鸟翩翩然昂立高岗,振翅欲起”对应上文《诗经·大雅》内容,调换位置,计2分)【偏难】4、(天津高考)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日前,来自京津冀的近千名鸟类摄影爱好者相聚在北大港湿地,在与可爱的飞翔精灵亲密接触并拍摄了大量照片的同时,还无形中上了一堂爱鸟护鸟知识课。B.“双创特区”以围绕聚集青年大学生、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人才、海外人才、企事业人员四类人才为重点,创新创业。C.这场专项整治行动是为规范互联网金融在迅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乱象,经过广泛征集意见,酝酿一年之久,形成最终方案。D.京剧是中国独有的表演艺术,它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是中国文化的形象代言之一,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4.【答案】A【解析】B“围绕……”和“以……为重点”两句句式杂糅。C项“这场专项整治行动是为……”“形成最终方案”,中途易辙。D项“它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是”“奇葩”主宾搭配不当。【偏难】5、下列对诗句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几句诗表达了功业未成的曹操悲观厌世的一面。B、“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运用了“青衿”的典故,意在表达作者求贤若渴的愿望。C、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诗人“忧从中来”的“忧”来自于壮志未酬却已年过半百的忧虑,来自于社会动荡,国家统一前途未卜的担忧等等D、“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两联借乌鹊绕树表达“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之意,希望天下贤士归于自己。5.答案:A解析不是悲观厌世,而是为自己不能得到建功立业的贤才而忧伤,悲苦。6.下列语句中画横线的词的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忧伤以终老 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C.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D.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6.D解析例句中的“老”,形容词用做名词,晚年;D项中的“余闲”,形容词用做名词,宽余的地方。从活用情况看,两者相同。A项,“悠悠”,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长久难忘。B项,“鼓”,名词用做动词,弹奏。C项,“远”,形容词用做动词,远离。7.下列诗句中画横线的词,意思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①忧伤以终老 ②人生几何 ③譬如朝露 ④沉吟至今 ⑤枉用相存 ⑥开荒南野际 ⑦依依墟里烟 ⑧复得返自然 A.①④⑥⑦ B.②④⑤⑧ C.①③⑥⑧ D.②③⑤⑦ 7.答案:C ①忧伤,古今意思相同,伤心。②“几何”在现代汉语中除了表示“多少”的意思外,还是数学上的一个术语。③朝露,古今意思相同,早晨的露水。④“沉吟”在诗中的意思是“对贤才的思念和倾慕”,在现代汉语中指“低声吟咏(文辞、诗句等);(遇到复杂或疑难的事)迟疑不决,低声自语”。⑤“枉用”在诗中的意思是“屈驾用来”,在现代汉语中指“白白地用”。⑥开荒,古今意思相同,开垦荒地。⑦“依依”在诗中是“轻柔而缓慢地飘升”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是“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形容留恋,不忍分离”的意思。⑧自然,古今意思相同,自然界。故选:C。8.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观沧海》选自《曹操集》,这是曹操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B. 《济南的冬天》选自老舍的《一些印象》。老舍,满族,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C. 马致远,元大都人,著名诗人,他的《天净沙秋思》写出了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D. 朱自清,字佩弦,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散文代表作有《春》《背影》等。8.答案:C C 项马致远是元代散曲家、戏曲作家,不是诗人。【偏难】9、(2020南昌一模)仔细观察下面一幅漫画《诱惑》,仿照下面的示例,以“诱惑”为主题,续写两组句子,使之成为排比句。要求角度一致,结构相同或相似。(6分) 诱惑像一口陷阱,仿佛神秘莫测,但掉进去就无法自拔;, 。答案:诱惑像一个妖魔,貌似花枝招展,但靠近它就会被吞噬;诱惑像,一杯毒酒,看似瑶池玉液,但喝下去就要付出代价。解析:【解题思路】漫画的主旨是:看上去最诱人的东西,往往潜藏着危险。给出的示例先以一个比喻句开头,然后以一个转折句表明抵制不住“诱惑”的后果。续写的句子应以“诱惑”为主题,由比喻句和转折句构成,并指出抵制不住“诱惑”的后果。10、根据语句的情境默写下列句子。(1)、曹操《观沧海》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后,看到四周的植物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2)、曹操在《观沧海》中以“_________”写出海水浩荡之景,而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用“________ ,________ ”两句写出洞庭湖广阔浩渺之景。(3)、曹操《观沧海》中借助奇特的想象表现出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曹操《观沧海》中提及诗歌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5)、《观沧海》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突兀耸立的山岛点缀在平阔海面上的壮美之景。(6)、曹操的《观沧海》中,与“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 。(7)、曹操在《观沧海》中描写深秋季节的秋风,大海波翻浪涌的壮阔情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曹操《观沧海》中描写海上星汉的二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观沧海》一诗中总写山水景物的两句是:“_________ ,________ 。”(10)、《观沧海》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_________ ,________ 。答案;(1)曹操《观沧海》中“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两句描写了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后,看到四周的植物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2)曹操在《观沧海》中以“水何澹澹”写出海水浩荡之景,而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用“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两句写出洞庭湖广阔浩渺之景。 (3) 曹操《观沧海》中借助奇特的想象表现出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河灿烂,若出其里。”(4)曹操《观沧海》中提及诗歌作用的句子是“歌以咏志。”(5)《观沧海》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写出了突兀耸立的山岛点缀在平阔海面上的壮美之景。(6)曹操的《观沧海》中,与“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意思相近的句子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7)曹操在《观沧海》中描写深秋季节的秋风,大海波翻浪涌的壮阔情景的诗句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8)、曹操《观沧海》中描写海上星汉的二句是“星汉灿烂,若出其里”。(9)《观沧海》一诗中总写山水景物的两句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10)《观沧海》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二、阅读、理解与鉴赏【中等】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1-12题。杂诗(其五) 曹植仆夫早严驾,吾行将远游。远游欲何之?吴国为我仇。将骋万里途,东路性J安足由?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注】东路:指曹植从洛阳回自己封地郵城(在今山东省)的路。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四句自问自答,强调诗人心中的远游是要远征东吴,为国杀敌。B.诗人远游时遇到了长江的悲风、淮泗的急流,暗示理想受阻的现实C.“惜哉无方舟”一句语义双关,抒发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悲愤与无奈。D.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不愿闲居封地、甘心替国分忧的心绪12.曹植的诗歌具有“刚健之美”,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答:11.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成的能力【选项分析】“远游时遇到了长江的悲风、淮泗的急流”理解错误,“长江的悲风、淮泗的急流”是诗人的相象。12.【参考答案】①诗人虽济水无舟,征伐无路,但仍壮志不衰,想远游“赴国忧”,抒情主人公形象明朗刚健;②诗中洋溢着不惧逆境、不原虚度岁月、渴望驰骋沙场报国立功的壮志豪情,情怀、思想内容刚健有力;③设问、反问以及动词“骋”“赴”等的使用,明朗自然,干练有力,语言有刚健之美。【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考查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诗歌鉴赏】这是一首慷慨激昂的述志诗,表达了诗人渴望驰骋疆场、建功立业的执着追求和壮志难酬的苦闷、诗的开斗两句说早已备好了车马,将要出发远游。三、四句自问自答,“远游欲何之”,引出对远游目的地和原因的补叙。“吴国为我仇”,语意慷慨,赋予了这次“远游”不平凡的意义,塑造了一个意气风发、勇赴国难的爱国志士的形象。“将骋万里途”承接上句,说自己将南征吴国。“万里途”是对征程迢远的夸张,令人联想到漫漫征途的种种艰难险阻,而“骋”字有力地衬托出壮士出征的豪迈之情。然而这一切不过是诗人的愿望,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东路安足由”一句以反诘的语气倾吐了回到现实中的失意和苦闷。七、八句转入写景,长江、淮水、泗水是南征吴国的必经之地,这里对“多悲风”“驰急流”的描写,隐喻正直贤士所处环境的险恶。九、十两句即景设喻,“一轻济”,喻率师南渡:“无方舟”,言没有船只,喻手中无权。以欲渡江河而无船比喻自己空怀壮志却不被任用,报国无门。一个“惜哉”流露出诗人极为深沉的叹惋。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诗人情不自禁地发出呼喊:“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诗人不愿闲居,甘愿为国家的忧患赴汤蹈火。【白话诗歌】驾车的人早已备好了车马,我将要离家去远游。远游要去哪里?去征伐东吴,东吴是我们的敌国。要驰骋在万里的疆场,东归封地的路哪里值得走?征伐东吴时长江边会吹来一阵阵悲风,淮水和泗水会奔涌急流。根要率军轻装渡水到达对岸,可惜没有渡江的船只。闲居无事并非我毕生的志愿,甘愿舍弃性命来为国分忧。三、链接高考【偏难】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破阵子·掷地刘郎玉斗 辛弃疾为范南伯①寿。时南伯为张南轩②辟宰泸溪,南伯迟迟未行。因作此词勉之。掷地刘郎玉斗,挂帆西子扁舟。千古风流今在此,万里功名莫放休。君王三百州。燕雀岂知鸿鹄,貂蝉元出兜鍪。却笑泸溪如斗大,肯把牛刀试手不?寿君双玉瓯。【注】①范南伯:范如山,字南伯,是辛弃疾的内兄。②张南轩:张栻,自号南轩,张浚之子。时任荆州湖北路转运使。13.这首词中多处用典,请结合词句,选择两处鉴赏其“用典之妙”。 【答案】①“燕雀岂知鸿鹄”:用陈涉的故事表明自己理解范南伯的志向,他的不愿就任是想有更大的作为。②“貂蝉元出兜鍪”:用南齐将军周盘龙的故事表示自己理解范南伯有更大的才能,想得到更能发挥作用的位置,但是想得到更大的尊荣,想得到参预朝政的要位,必须在实际工作中多作表现,积累“战功”。③“如斗大”用南朝宋大将军宗悫的故事表示自己体会到范南伯的心情——以大才而屈居小小泸溪,且行动不能自主,难有作为。④“牛刀”出自《论语·阳货篇》,作者反其意而用之,鼓励范南伯不妨以牛刀杀鸡,一试身手,把泸溪治理好,以显示自己的才能。【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用典的作用。用典的作用有:①引前人之言之事,使立论有根据;②诗中有不便于直接叙述的,借典故的暗示,委婉道出作者的心声;③减少语词的累赘,使语言更精练(近体诗有字数限制,诗句应力求经济);④使文辞典雅,加大历史的纵深感,丰富诗歌内涵(充实内容,美化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