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26 诗词五首【第二课时】 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26 诗词五首【第二课时】 课件第1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26 诗词五首【第二课时】 课件第2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26 诗词五首【第二课时】 课件第3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26 诗词五首【第二课时】 课件第4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26 诗词五首【第二课时】 课件第5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26 诗词五首【第二课时】 课件第6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26 诗词五首【第二课时】 课件第7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26 诗词五首【第二课时】 课件第8页
    还剩1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26 诗词五首【第二课时】 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26 诗词五首【第二课时】 课件,共20页。
    26 诗词五首 第二课时1.反复诵读《春望》《赤壁》两首诗,理解诗歌的内容。2.结合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3.鉴赏诗人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领悟诗歌艺术技巧。学习目 标泊秦淮杜牧 (唐)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温故游山西村陆游 (宋)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本节课所学的两首诗哪首是律诗,哪首是绝句?春 望杜 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赤 壁杜 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知新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其中,颔联、颈联必须是对偶句。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说来,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音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对。除了常见的八句律诗,也有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 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短句、绝诗,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形式。绝句由四句组成,分为律绝和古绝,律绝跟律诗一样,讲究平仄,押韵严格;古绝虽然押韵,而相对来说平仄较为自由。常见的绝句有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六言绝句较为少见。资料补充春 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赤 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知新sāojǐ春 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赤 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朗读1.读顺字音节奏;2.读懂诗词大意;3.读出诗歌情味。春 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赤 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朗读指导1.“春望”是什么意思?这样的季节,应该看到怎样的景象?品读《春望》悟读2.自读诗歌,找出诗人所见景物,体会诗人笔下的春的基调。春 望杜 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基调:凄惨暗淡。寻意象,“望”眼前之景悟读3.对照注释,探究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凄凉的景象。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唐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763)由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历时9年,使黄河流域萧条冷落,人烟断绝,兽游鬼哭。中国人口从900万户锐减至200万户,四分之三惨死。残存者以纸为衣。公元755年全国人口有5292万,到760年只有1699万,损失率达68%。可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悟读探根源,了解时局背景4.面对着安史之乱造成灾难,诗人流露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同学们结合诗句进行分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悟读抓诗眼,“望”诗人之心5.阅读本诗,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诗圣形象?读出了一个愁绪满怀的诗圣形象;读出了一个悲苦忧伤的诗圣形象;读出了一个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诗圣形象。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就是诗圣杜甫。悟读细思量,“望”诗圣形象 他的怜悯是无边的:上达君王,下至街夫,他深怜无辜的牺牲者,他广泛的热情使他加倍地厌恶社会的不平和人类的残忍。——吴经熊《唐诗四季·夏之烈焰》赤 壁杜 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品读《赤壁》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诗人杜牧生活在风雨飘摇的晚唐时期。他虽是宰相杜佑之孙,二十六岁举进士,但因为秉性刚直,自视甚高,被人排挤,在江西等地做了十年幕僚,“促束于簿书宴游间”,很不得志。三十六岁内迁为京官,后受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贬为黄州、池州等地剌史。此诗是借赤壁之名,寄寓吊古之意,并抒写自己的感慨。资料补充1.这是一首兴感之作,诗人因何事而发出感慨?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悟读寻意象,辨兴感之由2.诗人凭借故物,抒发了怎样感慨?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悟诗情,识兴感之心悟读3.诗歌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试简要分析。提示:用两个美女的命运来感叹赤壁之战的重大作用。 诗歌咏史怀古,特别是最后两句议论,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以小见大,借此来抒发自己的感慨,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同时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深刻警醒,别出心裁。悟读析手法,明兴感之巧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的基本点在于小,一事一物,一情一景都是小的选取对象。从写法上来讲: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关键在于立意要高,要大,但要注意的是要在尽可能微小之处来体现立意的高大。 从表达效果上来讲:深入发掘,展开联想,为读者创造一个比现实生活更为广阔、更为深远的艺术境界。 一叶之秋就是这么个道理。追问:诗人为什么不直说?(用议论抒情直抒胸臆)析手法,明兴感之巧悟读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