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部编版语文初一上学期练习题整册
2022年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展开这是一份2022年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共16页。
一、积累运用(共20分)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2分)
太阳像个魔术师,把蔚蓝的大海装点得波光lín lín。海面像丝绸一样柔和,微荡着涟漪。从高处看,烟波浩渺,一望无际;而有时,海水就在你的脚边,轻轻絮语。
①lín lín粼粼 ②絮xù
2.依次填入下列句中空缺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D )
①紧握拳头,他在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和曾经幼稚可笑的自己 。
②能否做成学问,除必要的天赋外,很大程度 于有无锲而不舍的精神。
③公众的信任不能随便托付给人,除非这个人首先证实自己能胜任 适合从事这项工作。
A.离别 取决 而且
B.诀别 决定 固然
C.离别 决定 固然
D.诀别 取决 而且
导析:D ①诀别: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离别:较长时间地跟熟悉的人或地方分开。故“诀别”更合语境。②取决:由某方面或某种情况决定(后面多跟有“于”字)。决定:对如何行动做出主张。从句中语境看,应选“取决”。③“而且”是连词,表示进一步。“固然”是连词,表示承认某个事实。根据语境,应选“而且”。故选D。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C )
A.元旦晚会上,七年级(1)班的同学竟然将话剧《屈原》演绎得荡气回肠,这让班主任喜出望外。
B.第二届世界传统武术节上,记者在现场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外国友人们翻来覆去的那句经典老话——“中国功夫,Great!”
C.天气预报早已告知明早暴雪将至,大家各得其所,尽量让损失降到最小。
D.春天,小鸟最爱凑热闹,叽叽喳喳地闹个不停,呼朋引伴,嬉戏玩耍,像小孩子一样天真快乐。
导析:C “各得其所”指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用在句中不合语境。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 )
A.这次比赛的成败尤为重要,将决定着他能否进入下一轮面试。
B.黄文秀鞠躬尽瘁,用青春热血诠释了新时代不怕困难、奋勇当先。
C.新时代有着新挑战,中国青年要自觉践行并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
D.为避免民众不生疑虑,国家卫健委发布了《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技术指南》。
导析:A B项,成分残缺,在句末添加“的精神”;C项,语序不当,将“践行”与“树立”互换位置;D项,否定不当,应删掉“不”。
5.填空。(5分)
①《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的“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点明了远游路线,抒发了依依惜别之情。
②《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常被用来表达久别重逢,幸会难得的心情的诗句是:“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③《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的“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写出了诗人对饱受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以及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④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表现边塞荒寒凄冷的句子是:“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⑤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写秋天农村晚景的句子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6.名著阅读。(2分)
父亲故去之后,我也还常到她家里去,不过已不是和孩子们玩耍了,却是和衍太太或她的男人谈闲天。我其时觉得很有许多东西要买,看的和吃的,只是没有钱。有一天谈到这里,她便说道,“母亲的钱,你拿来用就是了,还不就是你的么?”我说母亲没有钱,她就说可以拿首饰去变卖;我说没有首饰,她却道,“也许你没有留心。到大橱的抽屉里,角角落落去寻去,总可以寻出一点珠子这类东西……”
这些话我听去似乎很异样,便又不到她那里去了,但有时又真想去打开大橱,细细地寻一寻。大约此后不到一月,就听到一种流言,说我已经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了,这实在使我觉得有如掉在冷水里。
以上文字出自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琐记》,写了衍太太教唆“我”去偷母亲的首饰变卖并造谣的事情,从中看出衍太太是一个品德败坏、令人讨厌的人。
7.综合性学习。(5分)
七年级(1)班举行了“有朋自远方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材料一:
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才华横溢,但不能耐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且生活上有失检点,喜欢赌博。他的好友诗人张籍并不因为韩愈才名远播,就对他姑息迁就。他一再给韩愈写信,直言不讳地规劝忠告,终于使韩愈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幡然悔悟,他把张籍当作生平第一至交。
材料二:
张咏和寇准是好朋友。当寇准要做宰相时,张咏却对同僚说“寇准奇才,可惜学术不足”。并直言劝说寇准“《霍光传》不可不读”,劝寇准不要做像霍光那样不学无术的人,寇准恍然大悟,勤奋学习,后成为一代名相。真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只有真正的好朋友才能这样直言相告。
(1)阅读上面的两则材料,写出你从中获得的启发。(2分)
答案:①交友要慎重,要交志同道合的朋友,要交真正的朋友。②朋友之间要真诚,能够直言其非,并督促改正。(写出一点即可)
(2)老师要求同学们弄清甲骨文中“朋友”字形的含义,请你仿照甲骨文字形“朋”的释义示例,写出甲骨文字形“友”的释义。(2分)
示例:“朋”的甲骨文字形像两串玉串系在同一根绳子上,形成一挂更大的玉串,引申为同类相好。
“友”的甲骨文字形像顺着一个方向的两只手,手是力量的象征,引申为协力互助。
(3)假如大家推举你担任本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你拟写一段开场白。
(1分)
答案:(示例)同学们,如今,我们有缘同窗共读,同风雨,共欢乐。今后,我们将建立起美好而纯洁的友谊,愿友谊之花怒放在我们的生命中。七年级(1)班“有朋自远方来”综合性学习活动现在开始。
二、阅读欣赏(共50分)
(一)(4分)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
[唐]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8.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称赞这首诗末句中的“寒”字甚妙,请简述“寒”字妙在何处。(2分)
答案:“寒”字在此诗中不是通常因夜深感觉到的肤体寒冷,而是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独有的内心感受。一个“寒”字,烘托出一片离情,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9.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简析作者是如何抒发情感的。(2分)
答案:诗歌寓情于景,景中见情,从表面上看句句写景,实质上是写作者送别好友后的留恋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全诗抒情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二)(8分)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尊君在不 不:同“否”
②相委而去 委:舍弃
③下车引之 引:拉,牵拉
④元方入门不顾 顾:回头看
11.《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世说新语》的《方正》篇。“方正”,指人的行为、品行正直,合乎道义。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4分)
答案:元方懂得交友以信的道理,小小年纪表现出“方正”之气。①他懂得“信”的重要;②他懂得“礼”的重要;③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④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12.学了《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你得到怎样的启示?(2分)
答案:(示例)做人要有诚信。(或要信守诺言,懂得礼貌待人)
(三)(8分)
秋天的怀念(节选)
史铁生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13.联系全文,探究三次“看花”在文章结构以及表现“我”生活态度方面的作用,写出你的发现。(3分)
(1)“我”暴怒无常,母亲劝“我”看花。
(2)“我”看树叶飘落,母亲央求“我”看菊花。
(3)母亲去世后,妹妹推“我”去看了菊花。
答案:“看花”是本文中心事件,也是叙述线索,将作品内容贯穿为一个有机整体。三次“看花”反映了“我”的生活态度从绝望而暴怒无常到产生希望而面对现实,再到热爱生活渴望创造美好人生的变化
过程。
14.结合选文内容,谈谈母亲提议去北海看菊花有何用意。(2分)
答案:①母亲提议去北海看菊花,是想让“我”从菊花傲雪凌霜的精神气质中得到启示,勇于面对挫折,顽强生活下去;②北海公园是“我”童年的乐园,母亲希望重游北海以唤起“我”美好的记忆,让“我”从生活的不幸中振作起来。
15.史铁生的作品语言质朴而含蕴深厚,试从选文中找出一例加以赏析。(3分)
答案:(示例一)“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其中“比我还敏感”,反映出母亲怕勾起“我”的痛苦,也说明其内心比“我”更沉重。(或“悄悄地”表现出母亲为自己的大意而后悔,也反映了她内心的痛苦)
(示例二)“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挡”字写出母亲因儿子看到落叶感到凄凉、悲怆和绝望而担心,表现了对儿子呵护的无微不至。
(四)(14分)
“猝死”急救指南
①近年来,“猝死”一词频繁地出现在公众视野之中。
②《中国急救医学》2020年刊发的一份报告显示,猝死的首要原因是心源性猝死,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引用2009年的研究数据指出,每年,中国心源性猝死总人数估计为54.4万,为世界之首。更为要命的是,大多数心源性猝死都发生在医院之外,因此,当专业救护人员赶到时,往往已经错过最佳救治时间。
③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生命是完全无法挽回的。
④1963年,心脏病学家伦纳德·司彻里斯创立了美国心脏协会中心的CPR(心脏复苏)委员会,同年美国心脏协会正式授权支持CPR。胸外按压、人工呼吸、电击除颤正式组合为现代心肺复苏技术。
⑤(甲)心脏是一个“泵”,把血液“泵”到全身,当心搏骤停或室颤(不规律地跳动)时,这个“泵”就停止工作了,全身会缺血。心脏就是这个工作原理,把血里面携带着的氧,运送到全身。当心跳停止4分钟后,脑细胞开始出现不可逆的缺氧坏死。
⑥心搏骤停患者需要做心肺复苏。
⑦如何做心肺复苏呢?发现有人倒地,可参考如下步骤施救:第一步,判断现场的环境是否安全;第二步,判断患者是否有意识,轻拍重唤;第三步,若患者无反应,找人拨打急救电话、取最近的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第四步,看呼吸,而不是去听和感觉,观察患者胸部有无起伏5~10秒,如果没有呼吸或者是不正常呼吸(下颌式呼吸),就要开始进行心肺复苏;第五步,实施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
⑧胸外按压的位置:两乳头连接中点处(胸骨中下段)。深度:5~6厘米(约一张银行卡的宽度)。频率:每分钟100~200次。反复进行胸外按压直至拿到AED或急救人员到来。
⑨关于人工呼吸,如果没有经过训练,可以不做,因为未经训练的吹气既无效,还会使按压中断。应持续地按压,等待专业救护人员到来。越早进行电击,心脏重新跳动的成功率越高。
⑩AED,又称自动体外电击器、自动体外除颤器,是可被非专业人员使用的用于抢救心源性猝死患者的医疗设备。它小巧便携,使用简单有效。AED的出现使急救有望抓住“黄金4分钟”。
心搏骤停病人早期85%~90%的病因是室颤,医院外治疗室颤最有效的方法是使用AED。(乙)除颤每推迟1分钟,存活率降低7%~10%。
胸外按压、人工呼吸与AED的早期有效配合使用,是抢救心搏骤停病人最有效的手段。
猝死者是救不活的,能救过来的是当发生呼吸、心搏骤停10分钟之内身边有人对他进行了心肺复苏的患者,因为2/3的呼吸、心搏骤停患者身边没有医生,所以真正能救他们的是作为第一目击者的你。
——《读者》2021.6,有删改
16.阅读全文,说一说对心搏骤停患者,可以使用的现代心肺复苏技术有哪些。(3分)
答案:①胸外按压;②人工呼吸;③AED(自动体外电击器、自动体外除颤器)。
17.下面这段文字应该放在选文哪两段之间?请答出两条理由。(4分)
什么时候可判断患者心搏骤停,需要做心肺复苏呢?首先拍打患者并大声呼唤,患者没有眨眼、皱眉、呻吟等反应;其次患者胸部无起伏5~10秒,两者同时具备即可判断患者心搏骤停,应进行心肺复苏。
答案:应放在第⑥⑦两段之间。理由:这段文字说明需要做心肺复苏的判断方法,承接第⑥段“心搏骤停患者需要做心肺复苏”的内容,引出第⑦段如何做心肺复苏相关内容的介绍。这段文字起到承上启下的
作用。
18.从甲、乙两处画线句子中选择一句,分析其说明方法及作用。
(3分)
答案:(示例一)选择甲句。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心脏比作泵,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心脏的工作原理。
(示例二)选择乙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用具体的数据说明治疗室颤的紧迫性,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19.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能不能删掉?为什么?(4分)
《中国急救医学》2020年刊发的一份报告显示,猝死的首要原因是心源性猝死,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引用2009年的研究数据指出,每年,中国心源性猝死总人数估计为54.4万,为世界之首。
答案:不能删掉。“估计”是指对事物进行大致的推断,文中推断每年中国心源性猝死总人数为54.4万,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五)(16分)
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
迟子建
①立春那天,我在电视中看到杭州西子湖畔的梅花开了。粉红的、雪白的梅花,在我眼里就像一颗颗爆竹,噼啪噼啪地引爆了春天。我想这时节的杭州,是不愁夜晚没有星星可看了,因为老天把最美的那条银河,送到了人间天堂。
②而我这里,北纬五十度的地方,立春之时,却还是-30℃的严寒。早晨,迎接我的是一夜寒流和冷月,以及凝结在玻璃窗上的霜花。想必霜花也知道节气变化了吧,这天的霜花不似往日的,总是树的形态。立春的霜花团团簇簇的,很有点儿花园的气象。你能从中看出喇叭形的百合花,也能看出重瓣的玫瑰和单瓣的矢车菊。不要以为这样的花儿一定是银白色的,一旦太阳从山峦中升起来,印着霜花的玻璃窗就像魔镜一样,散发出奇诡的光辉。初升的太阳先是把一抹嫣红投给它,接着嫣红变成橘黄,霜花仿佛被蜜浸透了,让人怀疑蜜蜂看上了这片霜花,把它们辛勤的酿造撒向了这里。再后来,太阳升得高了,橘黄变成了鹅黄,霜花的颜色就一层层地淡下去、浅下去,成为雪白了,它们离凋零的时辰也就不远了。因为霜花的神经,最怕阳光温暖的触角。
③虽然季节的时针已指向春天,可在北方,霜花却还像与主子有了感情的家奴似的,赶也赶不走。什么时候打发了它们,大地才会复苏。
④四月初,屋顶的积雪开始消融,屋檐在白昼滴水了,霜花终于熬不住了,撒脚走了。它这一去也不是不回头,每逢寒夜,它又来了。不过来得不是轰轰烈烈的,而是闪闪烁烁地隐现在窗子的边缘,看上去像是一树枝叶稀疏的梅。四月底,屋顶的雪化净了,林间的积雪也逐渐消融的时候,霜花才彻底丢了魂儿。
⑤在大兴安岭,最早的春色出现在向阳山坡上。嫩绿的草芽像绣花针一样顶破丰厚的腐殖土,要以它的妙手给大地绣出生机时,背阴山坡往往还有残雪呢。这样的残雪,还妄想着做冬的巢穴。然而,随着冰河乍裂,达子香花开了,背阴山坡也绿意盈盈了,残雪也就没脸再赖着了。山前山后,山左山右,是透着清香的树、烂漫的山花和飞起飞落的鸟儿。那蜿蜒在林间的一道道春水,被暖风吹拂得起了鱼苗似的波痕。投在水面的阳光,便也跟着起了波痕,好像阳光在水面打起蝴蝶
结了。
⑥我爱这迟来的春天。因为这样的春天不是依节气而来的,它是靠着自身顽强的拼争,逐渐摆脱冰雪的桎梏,曲曲折折地接近温暖,苦熬出来的。也就是说,极北的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它从三月化到四月甚至五月,沉着果敢,心无旁骛,直到把冰与雪,安葬到泥土深处,然后让它们的精魂又化作自己根芽萌发的雨露。
⑦春天在一点一点化开的过程中,一天天地羽翼丰满起来。待它可以展翅高飞的时候,解冻后的大地,又怎能不做了春天的天空呢!
20.作者在文中通过描写霜花的变化来展现春天来临的过程。请你把第②段中太阳升起后霜花颜色的变化写在下面。(4分)
嫣红→橘黄→鹅黄→雪白
21.第⑤段画线语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4分)
答案:比喻。生动形象地描述出春水荡漾的动态美和阳光的生动明媚,突出了春天的活力,表达了作者对北国之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2.选文开头写杭州西湖的梅花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表现杭州西湖的春天来得迅猛而热烈,与北国立春时的严寒形成鲜明对比,为下文写北国的春天来得艰难做铺垫。
23.结合全文,探究作者以《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为标题的理由。(4分)
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北国春天到来的过程漫长、曲折、艰难;突出北国春天沉着果敢,心无旁骛,顽强拼争的精神品质;语言生动、形象、优美。
三、写作(共50分)
24.请以《小事》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
[例文]
小 事
夏,蝉未鸣。
微风徐徐吹过,阳光穿过云层、穿过树杈,在地面上形成一个个圆形的斑点。
奶奶骑着一辆电动车,我斜靠在她柔软的背上,目的地是菜市场。与往常没什么两样,嘈杂的闹市、熙攘的人流和满是油污的地板。
大妈们围在一起,似乎在谈论着什么。我和奶奶走上前去,侧耳一听,内容大约是今天谁家的菜新鲜、便宜,问到新鲜的果蔬出自哪家,回答多半是老林家。
“老林是谁?”我有些好奇。
奶奶骑着电动车,载着我径直向前驶去,一个围着围裙,拿着屠宰刀的大叔看见奶奶热情地打招呼,询问她到哪去买菜。
“去老林家买呀,她家菜好。”
“老林家,挺好的。”
“老林到底是何方人物?为何大家都称赞她?”我对这个“未见其人,先闻其名”的老林更好奇了。
最后穿过一道塑料门帘,我便下了车。
终于来到老林的摊位前,摊上摆满各色蔬菜,嫩得可以掐出水的上海青,亮油油的紫皮茄子,带着花的碧绿黄瓜……蔬菜果然是不错的,再看看摊主老林。一副普通的中年妇女打扮,浅色褂子裹着矮胖身材,再扎上个围裙,圆滚滚的,有点像一棵立起来的娃娃菜,放在人堆里也不显眼。
她圆圆的脸上堆满笑,可眼神有些呆滞。
她的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前方,我顺着她的目光看去,却一无所获。
“妹妹,这些菜称好了。该给你二十五块。”奶奶一会儿工夫已经麻利地挑了几样菜,自行放在一旁的电子秤上称重。
老林的眼睛仍旧盯着前方。
“妹妹,再送我两根大葱好吧?”奶奶说道。
“拿去吧。”老林语气平静,依然面带微笑。
奶奶将钱放到菜摊边的铁盒内,装好菜便拽着我往前方去。老林仍旧呆呆地盯着前方,没有看我们一眼。
我忽然想到了什么,悄悄问奶奶:“老林是不是……”
奶奶叹了口气,说:“她瞧不见的。”
我有些意外。
奶奶匆匆走向下一个摊位,我频频回头,老林摊位前的顾客真不少,但都是自付自找。这让我想起了不久前读到的一则新闻,讲的是一个盲人报刊亭主,在他的报刊亭,顾客自取自付,钱从来没少过。
其实想想,这样的小事也挺温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