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12 醉翁亭记示范课ppt课件
展开1.积累文言词语,能正确翻译课文2.了解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及优美的自然风光3.理解本文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写法4.体会作者与人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导入新课:欧阳修最初被贬谪到滁州山乡时,自号醉翁;后来欧阳修要辞别官场,准备到颍水之滨每天过着喝一小盏百年堂阿胶汤而颐养天年的生活,便又改变名号叫六一居士:“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走近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欧阳修因支持韩琦、范仲淹等人领导的革新运动而遭到保守派的排挤。革新运动失败后,欧阳修被贬到滁州。《醉翁亭记》就是其任滁州知州时写的。欧阳修在滁州宽简施治,大力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和平安定的生活,而且滁州又有令人陶醉的山水,这些都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但是当时的北宋王朝政治昏暗,奸邪当道,有志改革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国力日益衰弱,这又使他感到忧虑和痛苦。
醉翁亭坐落于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与北京陶然亭、长沙爱晚亭、杭州湖心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亭”。宋代大散文家欧阳修写的传世之作《醉翁亭记》写的就是此亭。醉翁亭小巧独特,具有江南亭台特色。它紧靠峻峭的山壁,飞檐凌空挑出。数百年来虽屡次遭劫,又屡次复建,终不为人所忘。
chúhèwèilángchánzhémíng
伛偻携清洌山肴野蔌觥翳
yǔlǚxiélièyásùgōngyì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骈句的韵律节奏。
环滁(chú)/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hè)/尤美,望之/蔚(wèi)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ɡ yá)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chán)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niànɡ)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yù)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fēi)开,云归/而岩穴暝(mínɡ),晦(huì)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yǔ lóu)/提携(xié),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liè),山肴(yá)/野蔌(sù),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yàn)酣(hān)/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yì)者/胜,觥筹(ɡōnɡ chóu)/交错,起坐/而喧哗(xuān huá)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tuí)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yì),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qín)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方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秀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而又幽深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从(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出的,是酿泉啊。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 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四角翘起,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
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这就是醉翁亭。建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僧人智仙。给亭子命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太守同客人来到这里饮酒,喝一点点就醉了,而他的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取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并不在酒上,而在于秀丽的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 岩穴 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像那太阳一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或暗或明变化不一的景色,是山间的早晨和晚上。
近乎“要说那···”“像那···”
野芳 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野花开放,散发出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天高气爽,霜露洁白;水面下降,石头显露出来,这是山中四季的景色。早晨进山,傍晚回来,四季的景色不一样,而那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 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牵扶,这里指被牵扶的人,即儿童
译文: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赶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回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人们在出游啊。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译文: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甜并且酒水清;野味野菜,杂七杂八地摆开在前面的,是太守设的宴席。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这里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把箭投向壶中,中多者为胜,负者按照规定的杯数喝酒
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的筹码
译文:宴会欢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能投中目标,下棋的人能取得胜利,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时起时坐,大声喧哗,这是宾客们在尽情的欢乐。苍老的容颜,花白的头发,醉倒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呀。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 归 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 鸣声上下,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译文:不久,夕阳落在西山之上,人影散乱,这是太守回去,众宾客随行。树林茂密成荫,禽鸟在高处低处鸣叫,这是游人离开,鸟儿欢乐起来了。
形容枝叶茂密成荫。翳,遮盖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 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但是鸟儿只知山林的乐趣,却不知人的乐趣;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而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就是庐陵欧阳修啊。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云归而岩穴暝( )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
蔚然而深秀者( ) 佳木秀而繁阴( )
山水之乐(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临溪而渔( )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朝而往,暮而归( )而不知人之乐( )
在乎山水之间也( )太守自谓也( )
太守自谓( ) 太守谓谁( )
名之者谁( ) 卷卷有爷名( )
1.本段作者描绘了哪些景物?写景顺序是什么?
环滁 西南诸峰 琅琊 酿泉 醉翁亭
远 近 近大 小 小
环滁 皆山 西南诸峰 林壑尤美 琅琊 蔚然而深秀 醉翁亭 翼然
由远及近,由面到点。由大到小,移步换景。
细读第一段,欣赏景点——醉翁亭,找出总领本段的句子
1.本文第①段是如何引出醉翁亭的?体会这样描写的效果。
文章第1段,由远及近,以“环滁皆山也”总起,仿佛是一个航拍的全景镜头。然后再逐层拉近,渐次推出“西南诸峰”、琅琊山、山行之路、酿泉之水,最后定格在“翼然临于泉上”的醉翁亭。效果:既准确交代了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又给人以移步换景、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突出了醉翁亭之美,引人入胜。
本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引入亭周边的环境和亭名的由来。
亭子和亭名的由来是什么?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2、两个问答有何作用?
两个设问句,点明醉翁亭的来历,点出“太守”,却不说明是谁,设置悬念。
3、“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在此处的作用是什么?
全文核心,表明“醉”是表象,引出下文“乐”是根本,为写景抒情定下了感情基调。同时也暗示了“醉翁”二字的深意:饮酒佐以美景而“醉”,被贬的抑郁心情则用酒“醉”来排遣。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引出下文,“山水之乐”是全文主线,“乐”是全文中心。
4、(湖北十堰中考)文中把“醉”与“乐”联系起来的是哪两句?这两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在文中起画龙点睛、勾画出全文主旨的作用,且是全文展开的线索。
阅读第二段,思考:(1)第2段可分三层。第一层写山间的景色,第二层写山间 的景色,第三层写 。(2)写山间早和晚的景色的句子是:
早(明亮):晚(阴暗):
(3)抓住特征描写景物是写景的好方法,本段抓住四时的景物特征,分别是:春: , 夏: ,秋:,冬:。
请问此段是如何描绘早晚和四时景物的?
朝明:日出而林霏开暮暗:云归而岩穴暝
春:野芳发而幽香夏:佳木秀而繁阴秋:风霜高洁冬:水落而石出
朝暮之景:朝明暮暗,一早一晚,各自其妙又互为照应,把山间早晨和晚上的特点描绘出来。四时之景:春之花、夏之木、秋之风霜、冬之石,寥寥数语,精练贴切,把景物的情态展现出来。
1、第②段中作者按照什么顺序描绘了琅琊山的美丽景色?
答: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描绘琅琊山的美丽景色。先是朝暮的明暗变化,又从“野芳”“佳木”“风霜”“水落石出”的角度写了四时的景致。
2.第②段中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来进行描写的?
答:①朝暮之景:朝“明”暮“晦”,把山间早晚的特点描绘了出来,形成了两幅对比鲜明的画面。 ②四时之景:写山间之四时,抓住了四时的典型特征——春之花、夏之木、秋之风霜、冬之水石,描绘了迥然不同的四幅图景。
3.“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答:表达方式:议论 作用:写朝暮四时的游赏,承上启下,由景美写到人乐,点出“乐亦无穷”,为下文写人叙事作铺垫。
第③段依次描绘了哪几幅画面?哪一幅是核心?
(1)滁人游(2)太守宴(3)众宾欢(4)太守醉
1.第③段依次描绘了哪几幅画面?哪一幅是核心?
(1)滁人游:(2)太守宴:(3)众宾欢:(4)太守醉 :
滁人游乐,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从侧面反映了作者政绩,其治下百姓和乐富足。
宴饮之乐,就地取材,野餐简朴,显示滁州当地富足。
(4)结合整段描写的内容,说说如何理解太守的“醉”。
内容上: 太守被山水美景、百姓和乐富足、宴会丰盛、官民融洽所陶醉,乐在其中 结构上:既照应了上文太守的“醉翁”自号,又引起下文,点明太守“醉”“乐”的原因。
第三段作者写了哪三种人的乐?
表现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同时也是为了表现作者治下政治清明、百姓安居的社会现实。
滁人游山之乐;众宾宴饮之乐;太守宴醉之乐。
2、(海南中考)文章第三段中作者反复描写“乐”的场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作答。
禽鸟:自然条件的优越;游人、宾客:源于山水美景,生活富足,官民融洽;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1.第④段依次写了哪几种乐?说说他们各自因何而乐呢?
答:① 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2.第④段写几种乐是怎样使用衬托手法的?
答: 以禽鸟之乐衬托人之乐,再以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层层推进,突出了太守之乐。(“太守乐”的境界最高。)
3.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寄情山水,排遣抑郁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4.本文多处提到“乐”,主要表现了哪几种“乐”?(“太守之乐”的内容有哪些?)“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答:一是山水之乐;二是宴酣之乐;三是乐人之乐。 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 志趣(情感):(主旨句)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志趣。
5.作者是怎样把“醉”和“乐”统一起来的?
答: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 (本文以“乐”为线索,主旨是与民同乐。)
6.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之意仅在于山水之间吗?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解。
答:不仅在“山水之间”,还寄托在“与民同乐”中。 文章通过描写醉翁亭优美的环境和多姿的自然风光以及太守与民同乐的情景,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7、(云南中考)《岳阳楼记》“后天下之乐而乐”中加点的“乐”和《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相同点:两者都是触景生情,抒发自己济世安民、与民同乐的抱负情怀不同点:欧阳修的“乐”是与民同乐,以百姓安居乐业为重;范仲淹的“乐”则是心怀天下的先忧后乐。
2020-2021学年12 醉翁亭记课文配套ppt课件: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12 醉翁亭记课文配套ppt课件,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醉翁亭记,环绕着滁州城,意趣情趣,树林里的雾气散开,背着东西的人,在树下休息的人,野味野菜,陈列摆开,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苍老的容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2 醉翁亭记教课内容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2 醉翁亭记教课内容课件ppt,共5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12醉翁亭记,作者简介,预习资料速查,背景资料,知识链接,环绕着滁州城,意趣情趣,树林里的雾气散开,背着东西的人,在树下休息的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12 醉翁亭记授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12 醉翁亭记授课课件ppt,文件包含语文9上12醉翁亭记pptx、语文9上12醉翁亭记doc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36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