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7.1《短歌行》(同步习题)(含答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44244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7.1《短歌行》(同步习题)(含答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44244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7.1《短歌行》(同步习题)(含答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442440/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人教统编版第三单元7(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7.1 短歌行课后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第三单元7(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7.1 短歌行课后练习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情景默写,诗歌鉴赏,语言表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何以解忧
B.慨当以慷
C.不用,则以纸帖之
D.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常用的答题技巧就是代入法。高考考察文言文虚词的题型大部分都是把虚词放在两个句子中比较。答题的时候,考生可以先把虚词分别代入到两个句子,看是否通顺,如果通顺就是相同,反之,则不同。B项是句中衬托音节的字,无实在意义。 A、C、D三项是介词,分别翻译为:靠、用、凭借、通过。故选B。
2.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B.榆柳荫后檐
C.鼓瑟吹笙
D.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本题考查词类活用的现象。D项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归。A、B、C三项都是名词的活用。A项是名词作状语,向南。B项是名词用作动词,遮蔽。C项是名词用作动词,弹奏。故选D。
3.下列对“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表现的作者愿望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渴望多招纳贤才。B.对知识的渴求。
C.不怕艰难险阻。D.对未来的信心。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诗歌主旨和作者情感态度能力。解答此类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分析可知,这是借用《管子·形势解》中的话,原文是:“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意思是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故选A。
4.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暧暧(ài ài) 悠悠(yōu yōu) 呦呦(yōu yōu)
B.慷慨(kǎi) 羁鸟(jī) 阡陌(qiān mù)
C.樊笼(fán) 吐哺(bǔ) 三匝(zhā)
D.衣衿(jīng) 掇取(duō) 狗吠(fèi)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字字音的识记能力。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本题中,
B项,“陌”应读“mò”;
C项,“匝”应读“zā”;
D项,“衿”应读“jīn”。故选A。
5.下面对《短歌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短歌行》是乐府旧题,曹操这首《短歌行》的主题非常明确,其中之一就是希望有大量的人才来为自己所用,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一曲“求贤歌”。
B.在这首诗歌中,曹操主要强调了他的“愁”,这个愁主要是指“没有贤才来和他一起建功立业”。虽然写到了“对酒当歌”,却无以酒浇愁之意。
C.“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借用了《诗经》中的句子,曹操此处用典是在埋怨人才不投奔他。
D.“月明”四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喻,而诗歌的最后四句用“周公吐哺”的典故,点出了主题,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
【答案】C
【解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C项,“曹操此处用典是在埋怨人才不投奔他”错误,应理解为“曹操是在委婉地提醒人才主动来投奔他”,没有“理怨”的意思。故选C。
6.下列对曹操《短歌行》的两个主题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是感慨时光易逝,二是渴慕贤才。
B.一是感慨时光易逝,二是及时行乐。
C.一是感慨时光易逝,二是对女子的追求。
D.一是对女子的追求,二是对事业的追求。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诗歌主旨和作者情感态度能力。命题从全局入手,直接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分析和概括。此类试题是高考考查的重中之重,在历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中都有重要体现。考查形式一般有两种:一是就诗词中某一句或几句话设题,要求结合诗歌的意象特征、诗歌的表现手法去分析情感;一种是从整体入手,要求考生分析概括诗歌的思想感情。解答此类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本诗的主旨主要抓住“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感慨时光易逝;“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运用“周公吐哺”的典故,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表达对贤才的渴慕。故选A。
7.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唯有杜康 杜康:这里代指酒
B.青青子衿 衿:衣服的交领
C.鼓瑟吹笙 鼓:弹
D.山不厌高 厌:厌恶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实词在诗文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平时注意积累、识记,再结合原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本题中,D项,“山不厌高”意思是,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厌:满足。故选D。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时可掇 掇:拾掇
B.枉用相存 存:问候、探望
C.海不厌深 厌:满足
D.少无适俗韵 韵:气质,情致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词意的能力。解答词题,要将选项中词语的意义与具体语境对照,看是否与语境相符。考生可以综合排除法,选出最佳答案。
A项,“掇:拾掇”错误,“何时可掇”指什么时候才可以拾到(人才)啊,故“掇”的意思是:拾取,摘取。故选A。
二、情景默写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汉乐府民歌《长歌行》诗中“东皋薄暮望,徒倚欲何依”化用了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来表现诗人的彷徨之情。
(2)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句写诗人一边喝酒一边高歌,感叹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好比晨露转瞬即逝。
(3)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诗人在酒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难遣,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
(4)曹操在《短歌行》中化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诗人欢迎贤才的心情。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诗人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不甚欣喜。
(5)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句用比喻的手法,以明月的可望而不可取,比喻求贤才而不得,点明了忧愁不断的原因。
(6)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用《管子·形解》中的典故,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
【答案】(1)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2)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3)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4)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5)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6)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稀”“鹊”“绕”“依”“酒”“何”“譬”“苦”“慨”“忧”“忧”“康”“呦”“苹”“嘉”“瑟”“如”“掇”“忧”“绝”“厌”“深”。
三、诗歌鉴赏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鸟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0.对《短歌行》中典故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曹操用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求。
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原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
C.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管子·形解》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山”“海”表明了自己远大的志向。
D.“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
11.清人吴淇在读了曹操的《短歌行》后说:“盖一厢口中饮酒,一厢耳中听歌凭空作想,想出这曲曲折折,絮絮叨叨,若连贯,若不连贯,纯是一片怜才意思。”你同意“怜才”一说吗?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10.【答案】C
【解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内容涉及了典故的手法,情感的把握和主旨的鉴赏。解答本题,首先要审题,明确答题要求,即“对《短歌行》中典故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诗歌,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了解作者创作背景和身世经历,画出诗中运用了的典故的句子,分析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等;接着仔细阅读选项内容,结合诗的整体意境一一对照鉴赏。
C项,“表明了自己远大的志向”理解错误。正确的理解是表明自己要像“山”“海”那样,拥有广阔的胸襟,去接纳人才。故选C。
11.【答案】同意。这首诗是曹操诗歌中具有代表性的言志之作。全诗通过对时光易逝、贤才难得的再三咏叹,抒发了自己求贤若渴的感情,表现出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全诗跌宕悠扬,吞吐隐约,曲折却很充分地表达了曹操复杂的思想感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主题的鉴赏能力。解答时,首先要明确答题要求;然后熟悉本诗的内容,并注意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和创作背景,把握诗歌的意象、意境,领悟作者的情感等;在回答时,需要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依据诗歌内容证明自己的观点。
“怜才”就是“爱才、惜才”之意,因此本题考生应答“同意”。
本诗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统治基础,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对酒当歌”八句,作者强调他非常发愁,愁的是得不到众多的“贤才”来同他合作,一道抓紧时间建功立业。“青青子衿”八句情味更加缠绵深长,他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用含蓄的方法来提醒当时的贤才:“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明明如月”八句是对以上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是说“贤才”已经来了不少,我们也合作得很融洽,然而我并不满足,我仍在为求贤而发愁,希望有更多的贤才到来。“月明”四句,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犹豫不定的贤才,透露着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周公吐哺”典故用在这里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山怀厌高,海不厌深”二句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越多越好决不会有“人满之患”。
原文译文:
面对美酒应该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
好比早晨的露水,苦于过去的日子太多了。
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愁长久难以散去。
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喝酒方可解脱。
有才识的人啊,是我深深的牵挂。
只因为你的缘故啊,让我思念到如今。
麋鹿找到了艾蒿,就会相呼相鸣。
我要是有了嘉宾,一定要鼓瑟吹笙。
那皎洁的月亮呦,何时可以摘取呢?
因此而忧心啊,一直不曾断绝。
来吧朋友!越过那田间小道,别管他阡陌纵横。有劳你枉驾前来,让我们永远相依。
欢饮畅谈,重温那往日的恩情。
月光如此明亮,星光也显得暗淡了,一群乌鸦向南飞去。
绕树飞了三周,哪一处才是我的栖身之所?
山不会满足自己的雄伟,海再深也不自满。
若如周公那样礼待贤才,天下人心皆归向于我也。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蒿里行
曹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①。初期会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②,刻玺于北方③。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注)①讨群凶:指讨伐董卓及其党羽。②淮南弟称号:指袁术在淮南寿春自立为帝。③刻玺于北方:指袁绍谋废献帝,想立幽州牧刘虞为皇帝,并刻制印玺。
12.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 )
A.“蒿里行”为汉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相和曲》,本为当时人们送葬所唱的挽歌,曹操借以写时事。蒿里,指死人所处之地。
B.“初期”句用典,相传周武王伐纣时曾在孟津大会八百诸侯,此处借指关东诸将起兵讨伐董卓,在孟津会师。
C.诗人称诸将为“义士”,带兵讨伐“群凶”,指出“乃心在咸阳”,意在恢复汉祚,抒发了诗人对诸将的钦佩、敬仰之情。
D.“势利”句到“刻玺”句写关东诸将各为自己的利益而争,发展到自相残杀的程度,最后点明他们称帝的野心,可谓如层层剥笋,步步深入。
13.钟嵘评曹操之诗:“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请结合本诗的“悲凉之句”分析诗人的情感。
14.在《短歌行》中曹操抒发了人生短短的忧叹,诗人的这一情感与本诗的哪些诗句存在关联?请简要分析。
1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对本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C项,“意在恢复汉祚,抒发了诗人对诸将的钦佩、敬仰之情”错。诗中用极凝练的语言将关东之师从聚合到离散的过程原原本本地说出来,成为历史的真实记录。是客观叙述,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C。
13.【答案】①憎愤。“义士”“讨”“群凶”这些词语用反讽的手法表明诗人对诸将的厌恶,对袁绍、袁术兄弟借匡扶汉室之名,行争霸天下之实给予揭露,并对由此造成的战乱感到憎愤。②失望。联军内部矛盾重重,自相残杀,力量涣散,由此诗人对诸将感到失望。③同情。诗人对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给予同情。
【解析】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涉及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题干要求,即分析诗人的情感。通读全诗,可将其分为三层,前4句为第一层,中间6句为第二层,最后6句为第三层,这三层分别抒发了诗人的愤懑之情、失望之情和对百姓的同情。解答时分别对每一层的情感概括分析即可。
14.【答案】诗人生逢乱世,目睹百姓颠沛流离,肝肠寸断,渴望建功立业、消除百姓苦难而不得,因而发出人生苦短的忧叹。这一点从《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等诗句中可以得到佐证。
【解析】本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抒发了人生短短的忧叹,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结合作品的创作时代,与本诗“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所描绘的满山遍野堆满了白骨,千里之地寂无人烟,连鸡鸣之声也听不到了,正是满目疮痍,一片荒凉凄惨的景象,令人目不忍睹的景象存在关联,诗人想到这些惨痛的事实,简直肝肠欲裂,悲痛万分。表现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人民的同情。解答本题,应注意分析《短歌行》中人生苦短的忧叹这一情感所产生的原因,再结合本诗的具体诗句做分析。
四、语言表达
15.仿照下面文段中的画线句子再写两个句子。
对酒当歌,酒,被泉水不停润泽,朦胧中任风月穿越了时空,依然能看到智者对酒当歌时的潇洒。酒,让人回味这“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时词人的不凡气魄,回味这“酒酣胸胆尚开张”时文人的豪兴傲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今,古时的佳酿已无处可寻,而佳酿制成的诗句,倒是历久弥香,愈发芳醇。
【答案】回味这“酒人愁肠,化作相思泪”时词人的多愁善感。 回味这“浓睡不消残酒”时文人的悲伤心情。
【解析】此题考查仿写句式的能力。解答这类题要注意以下几点:(1)仿写的句子在结构上应与原文基本保持致;(2)仿写的句子在内容与逻辑关系上应与原文保持协调,既要考虑形式的统一,又要考虑内容上的连贯呼应;(3)考虑与上下文的衔接和照应,要符合语境;(4)注意情感基调和语言风格等;(5)修辞格的类型也要与示例句一致。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仿照句子续写,要兼顾内容和形式两方面。
先分析例句的句式,“回味这……,回味这……”;注意必须引用诗句,所写内容要与诗句契合,比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对应“不凡气魄”;“酒酣胸胆尚开张”对应“豪兴傲气”。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7.1 短歌行综合训练题,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诗歌鉴赏,语言表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三单元7(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7.1 短歌行课后作业题,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诗歌鉴赏,默写题,基础知识,语言表达,翻译句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六单元10(劝学 *师说)10.1 劝学同步练习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文言文阅读,情景默写,语言表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