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堂检测
展开课时作业3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A级 学考达标练1.秦统一六国后,“(六国)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此外,六国富豪被迁至京城咸阳,一部分被迁到巴蜀、南阳、三川和赵地。秦始皇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巩固分封制 B.增强地方权力C.加强中央集权 D.打破世袭特权2.为了钳制思想,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下令天下将非秦国历史的史书,非博士所掌管的《诗》《书》等诸子百家语,在30天内全部交给官府焚毁。只有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不在其列。秦始皇以“或为妖言以乱黔首”的罪名,将460余名儒生方士坑杀。这就是著名的“焚书坑儒”。由此可知“焚书坑儒”( )A.巩固了秦朝的统治B.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C.推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D.是秦始皇反对迷信的体现3.秦灭六国后废止六国旧钱,通行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从社会发展角度看,该措施有利于( )A.秦国最终完成统一 B.彻底消灭六国C.加强经济交流联系 D.抵御匈奴的进攻4.《史记》记载:“秦王发图,图穷匕首见……(荆轲)乃引其匕首以掷秦王,不中,中铜柱。”山东嘉祥武氏祠的汉代画像石《荆轲刺秦王》(下图)再现了这一场景。《史记》记载和这块画像石在( )A.描绘上是一致的 B.形式上是一致的C.风格上是一致的 D.主题上是一致的5.统一后的秦始皇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墓,征发繁重。秦二世继位后密织刑网,加重人民负担,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的尖锐化都达到极点,人民再也无法忍受下去,一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终于爆发。由此可知( )A.秦朝暴政是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B.秦朝建立了完备的法律制度C.农民起义推翻了秦始皇的统治D.刘邦发动了大泽乡农民起义6.“秦的统治虽然如此短命,却给中国留下了深刻且持久的印记。”材料中“深刻且持久的印记”主要指( )A.完成了国家统一B.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C.修筑了万里长城D.暴政而亡为后世留下惨痛教训7.在中国古代,“家”(家族)与“国”(国家政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左传》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材料二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三 秦朝政治制度示意图(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在“家”和“国”的关系上有何特点?(4分)(2)在“家”和“国”的关系上,材料二、三与材料一相比,有何延续性和变化?分析出现以上变化的原因。(10分) B级 选考高分练8.如图为秦直道鄂尔多斯东胜段遗址,长约20公里,号称中国首条“高速公路”。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命蒙恬修筑了从咸阳直通北边九原的直道,“长千八百里”。这项措施( )A.促进了北疆与内地的交往B.加速了国家完成统一进程C.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D.使匈奴这一民族得以消亡9.有学者认为:“用现代的说法,可以说列国的军队在硬件上大都相同,即弓弩、青铜武器与盔甲。可是秦国在软件上更胜一筹。”这里的“软件”是指( )A.有效的管理制度 B.优越的地理位置C.继承了西周传统 D.首创了郡县制度10.阅读文本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 古先民平(公平)其政者,莫遂(达到)于秦。秦皇负扆(扆,屏风。负扆,指皇帝临朝听政)以断天下,而子弟为庶人。所任将相,李斯、蒙恬皆功臣良吏也……末俗以秦皇方(比)汉孝武(汉武帝)……自法家论之,秦皇为有守。非独刑罚依科也,用人亦然……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孝武一怒,则大臣莫保其性……世以秦皇为严,而不妄诛一吏也。由是言之,秦皇之与孝武,则犹高山之与大湫也……秦制本商鞅,其君亦世守法……非草茅、搢(缙)绅所能拟已。——章太炎《秦政记》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秦制”建设的特点,并用一句话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课时作业3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1.解析:秦始皇采取这些措施的目的是加强对六国王子皇孙、富豪的控制,削弱他们的实力,体现的是秦朝统一后对中央集权的加强,故选C项;A项表述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表述与材料的意思正好相反,排除;D项表述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答案:C2.解析:从材料中的“为了钳制思想……将非秦国历史的史书,非博士所掌管的《诗》《书》等诸子百家语,在30天内全部交给官府焚毁”可知,“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B项正确。答案:B3.解析:秦统一六国是其得以统一币制的政治前提,故A项错误;秦朝统一币制时,六国已经被消灭,故B项错误;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币制,有利于不同地区的经济交流与联系,故C项正确;D项与材料无直接关系,排除。答案:C4.解析:史料典籍和画像石在描绘的对象内容即主题上是一致的,故D项最符合题意;《史记》是通过文字记载,画像石是通过画象形式表达,描述方式完全不同,故排除A项;《史记》是用文字书写的史料典籍,而画像石是刻石作画,二者在素材、形式和风格上均有很大的差别,故排除B、C两项。答案:D5.解析:材料指出了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强调秦朝暴政是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故A项正确。答案:A6.解析:秦朝首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并为后世的封建王朝所沿用和完善,故选B项;A、D两项并非秦朝的特例,故排除;修筑万里长城是秦暴政的表现,不符合题目要求的“深刻且持久的印记”的内涵,故排除C项。答案:B7.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分析出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以及嫡长子继承制的特点。第(2)问对比分析世袭制在秦朝的延续,并分辨秦朝地方管理制度及官员任免与西周的不同。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等归纳出变化的原因。答案:(1)特点:分封制与宗法制紧密结合(王权与族权紧密结合或政治制度与血缘关系紧密结合),家国同构。(4分)(2)延续性:皇位世袭制延续了“家天下”的格局。变化: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官员任免制取代了贵族世袭制(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而分封制不利于统一;郡县制适应了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10分)8.解析:从时间上看,此时秦朝已经建立,故B项错误;C项不是材料的主旨;D项错误,秦始皇北击匈奴后,匈奴族没有消亡;材料表明,直道的修筑加强了咸阳都城与北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北疆与内地的交往,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故选A项。答案:A9.解析:商鞅变法,建立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使秦国走向富国强兵,故选A项;地理位置优越,属于“硬件”,B项错误;秦地处西陲,文化落后,继承西周传统与史实不符,C项错误;郡县制开创于春秋时期,D项错误。答案:A10.解析:第一小问根据材料“秦……以断天下”可得出中央集权;根据材料“子弟为庶人。所任将相,李斯、蒙恬皆功臣良吏”等可得出不行分封制,不行世官制;根据材料“古先民平(公平)其政者,莫遂(达到)于秦”“秦制本商鞅,其君亦世守法”可得出平政守法。第二小问综合材料信息以及第一小问的回答不难得出作者的主要观点是肯定秦始皇的功绩。答案:特点:中央集权,不行分封制,不行世官制,平政守法。(8分)观点:肯定秦始皇功绩。(4分)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综合训练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素养达标,能力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练习: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练习,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同步达标检测题,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