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必修一 精品解析:天津市耀华中学期末化学试题原卷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化学必修一 精品解析:天津市耀华中学期末化学试题原卷版),共7页。
天津市耀华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年级化学学科试卷Ⅰ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1 -12 -14 -16 -23 -32 -35.5 -64 -65 -137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H3O+和OH-中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和电子数B. BaSO4不溶于水,因此弱电解质C. 和互为同位素,化学性质几乎相同,物理性质不同D. 和是中子数不同质子数相同的同种核素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第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最高正价从+1递增到+7B. 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单质的熔点逐渐降低C. 不同元素的原子构成的分子只含极性共价键D. 短周期第ⅣA与ⅦA族元素的原子间构成的分子,均满足原子最外层8电子结构3.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第三周期非金属元素含氧酸的酸性从左到右依次增强B. 锂在氧气中加热,产物Li2OC. 元素周期表位于金属和非金属交界线的元素属于过渡元素D. Li、Na、K的金属性和密度均随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增大4. 若在加入铝粉能放出氢气的溶液中,分别加入下列各组离子,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A. NH、SO、CO、K+ B. Na+、Ba2+、Ca2+、HCOC. Mg2+、SO、K+、Cl- D. K+、Cl-、Na+、SO5. 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Na2O2与足量的H2O反应,共生成0.2 mol O2,转移电子数目为0.4NAB. 常温常压下,7.8 g过氧化钠中含有阴离子的数目为0.1NAC. 1.6 g由氧气和臭氧组成的混合物中含有氧原子的数目为0.1NAD. 标准状况下,22.4 LCl2与足量的铁充分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3NA6. 根据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2O>NH3>SiH4B. 氢元素与其他元素可形成共价化合物或离子化合物C. 如图所示实验可证明元素非金属性:Cl>C>SiD. 用中文“”(ào)命名的第118号元素在周期表中位于第七周期0族7. 在离子RO中,共有x个核外电子,R原子的质量数为A,则R原子核内含有的中子数目是( )A. A–x+n+48 B. A–x+n+24 C. A–x-n–24 D. A+x-n–248. 下列关于物质性质的比较正确的是( )A. 沸点: B. 还原性:C. 酸性: D. 热稳定性:9. 2019年是元素周期表发表150周年,期间科学家为完善周期表做出了不懈努力。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曾主持测定了铟(49In)等9种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被采用为国际新标准。铟与铷(37Rb)同周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In是第五周期第ⅢA族元素B. 11549In的中子数与电子数的差值为17C. 原子半径:In>AlD. 碱性:In(OH)3>RbOH10. 具有相同质子数和相同核外电子数的两种微粒,它们不可能是( )A. 两种不同的离子 B. 两种不同的分子C. 一种分子和一种离子 D. 一种分子和一种原子11. 反应①②分别是从海藻灰和某种矿石中提取碘的主要反应:① ;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两个反应中硫元素均被氧化B. 碘元素在反应①中被还原,在反应②中被氧化C. 氧化性:D. 反应①②中生成等量的时,转移电子数之比为1:512.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产生误差会偏低的是( )A. 配制的溶液,用托盘天平称取固体B. 将称量好的固体溶解后,未经冷却直接转移到容量瓶C. 容量瓶中有少量蒸馏水D. 定容时俯视刻度线1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FeCl2不能通过单质之间的化合反应制得B. Fe(OH)3只能由可溶性铁盐和碱通过复分解反应制得,不能通过化合反应制得C. 向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生成红褐色沉淀,则溶液中一定含有Fe3+,一定不存在Fe2+D. 除去FeCl3溶液中少量的CuCl2杂质,可向溶液中加入过量铁粉,然后过滤14. 向四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不同的无色溶液进行如下操作,其中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操作现象结论A滴加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原溶液中有B滴加氯水和淀粉溶液溶液显蓝色原溶液中有I-C用洁净的铂丝蘸取溶液进行焰色试验火焰呈黄色原溶液中有Na+、无K+D滴加适量稀盐酸,再滴加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原溶液中有Cl- A. A B. B C. C D. D15. 如图是硫酸试剂瓶标签上的部分内容。据此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硫酸 化学纯(CP)(500 mL)品名:硫酸 化学式:H2SO4相对分子质量:98密度:1.84 g/cm3质量分数:98% A. 该硫酸的溶剂和溶质的物质的量之比为9:1B. 该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9.2 mol/LC. 配制480 mL0.3 mol/L的稀硫酸需取该硫酸8.2 mLD. 若不小心将该硫酸溅到皮肤上,应立即用NaOH溶液冲洗Ⅱ卷二、非选择题16. 按要求写出下列方程式。(1)过量碳酸氢钠溶液与石灰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2)氢氧化铁胶体制备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3)氯化铁溶液与硫氰化钾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4)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离子方程式:_______(5)硫酸亚铁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6)足量的氯气与溴化亚铁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7)氯酸钾与浓盐酸混合可生成氯气、氯化钾和水,写出化学方程式:_______。其中,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质量之比为_______。17. 按要求写出下列微粒的电子式或形成过程。(1)HClO:_______;(2)CO2:_______;(3)NH4Cl:_______;(4)Mg(OH)2:_______;(5)写出K2S的形成过程_______。18. (1)在一定条件下,将NH4HCO3受热分解生成NH3、CO2、H2O(g),得到的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为_______g/mol(保留小数点后一位)。(2)在10.0 mL0.1 mol/LNa2CO3溶液中逐滴加入0.1 mol/L的稀盐酸,边加边振荡,若使反应不产生CO2气体,加入的稀盐酸的体积最多不超过_______mL。(3)将不纯NaOH样品1 g (样品含少量Na2CO3和水),放入50 mL 2 mol/L的盐酸中,充分反应后,溶液呈酸性,中和多余的酸又用去40 mL1 mol/L的NaOH溶液,蒸发中和后的溶液,最终得到_______的固体。19. X、Y、Z、Q、R是五种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Y两元素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之和均为0;Q与X同主族;Z、R分别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非金属元素和金属元素。请回答下列问题:(1)Y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_______。(2)Z、Q、R的简单离子半径由小到大的顺序为_______(用化学用语表示,下同);写出Q、R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相互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Q、R简单离子中氧化性比较小的是_______。(3)上述五种元素的某些元素可形成既含离子键又含非极性共价键的化合物,写出其中一种化合物的电子式:_______。(4)Z、X两元素按原子数目比1:1和1:2构成分子A和B,A的结构式为_______,B是_______(填“极性分子”或“非极性分子”)。(5)QX的电子式为_______。(6)下列事实能说明元素的非金属性比S元素的非金属性强的是_______;a.Z单质与H2S溶液反应,溶液变浑浊b.在氧化还原反应中,1 mol Z单质比1 mol S得电子多c.Z和S两元素的简单氢化物受热分解,前者的分解温度高(7)制备单质R时,电解熔点很高的R的氧化物而不电解熔点相对低的R的氯化物的原因是_______。20. 为测定CuSO4溶液的浓度,甲、乙两同学设计了两个方案。回答下列问题:Ⅰ. 甲方案实验原理:CuSO4+BaCl2=BaSO4↓+CuCl2实验步骤: (1)步骤③灼烧时盛装样品的仪器名称为_______。(2)固体质量为w g,则c(CuSO4)=_______mol/L。(3)若步骤①从烧杯中转移沉淀时未洗涤烧杯,则测得c(CuSO4)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Ⅱ. 乙方案实验原理:Zn+ CuSO4=ZnSO4+Cu,Zn+CuSO4=ZnSO4+H2↑实验步骤:①按如图安装装置(夹持仪器略去);②……③在仪器A、B、C、D、E中加入图示的试剂;④调整D、E中两液面相平,使D中液面保持在0或略低于0刻度位置,读数并记录;⑤将CuSO4溶液滴入A中搅拌,反应完成后,再滴加稀硫酸至体系不再有气体产生;⑥待体系恢复到室温,__________,读数并记录;⑦处理数据。(4)步骤②为_______。(5)Zn粉质量为a g,若测得H2体积为b mL,已知实验条件下,则c(CuSO4)=_______mol/L(列出计算表达式)。(6)若步骤⑥E管液面高于D管,未调液面即读数,则测得c(CuSO4)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7)补全步骤⑥的空白处:_______。(8)是否能用同样的装置和方法测定MgSO4溶液的浓度:_______(填“是”或“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