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新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1《论语》十二章课件 73张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38608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1-2022新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1《论语》十二章课件 73张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38608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1-2022新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1《论语》十二章课件 73张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386086/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1-2022新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1《论语》十二章课件 73张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386086/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1-2022新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1《论语》十二章课件 73张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386086/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1-2022新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1《论语》十二章课件 73张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386086/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1-2022新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1《论语》十二章课件 73张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386086/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1-2022新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1《论语》十二章课件 73张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386086/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4.1《论语》十二章备课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4.1《论语》十二章备课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知人论世,《论语》,《论语》写作背景,《里仁》,《雍也》,《子罕》,《卫灵公》,《阳货》,诗可以群,研读文本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部编教材 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 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通晓六艺( ),实行有教无类,收徒讲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惯例,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一生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 )
礼、乐、射、御、书、数
《诗》《书》《礼》《乐》《易》《春秋》
孔子:是一个志在报国却又无人重用的闲人,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仁--伦理道德范畴(道德规范,对个人而言) 孔子的“仁”就是“爱人”,是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礼--实现“仁”的重要手段(政治秩序,对国家而言) 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餮tiè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
在教育方面,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对象确定不同的教育内容,也注重身教,要求自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政治方面,孔子提出实行德政,反对统治者无节制地剥削人民。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 ·现在通行的《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宋儒把 合称为“四书”。
《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
其体式归纳起来有:●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另:每章的篇名都取第一句话的开头两个字。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 当时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也是战乱纷争的年代。春秋末,周朝的礼制日渐崩溃,名存实亡的现象十分普遍,社会处于一种大的动荡组合阶段,人们本性中最原始的欲望如脱缰之马,肆意践踏礼制下的人伦理念。 在社会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下,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旨在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其重要观点记录在《论语》之中。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君子: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有道德的人;妻称夫或青年女子称恋人。
【赏析】 本章讲的是君子的日常言行的基本要求。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不去追求物质享受,不贪图安乐,把注意力放在做有意义的事情上面,追求真理。既有勤奋的精神,又有高明的方法,才可以算作是热爱学习。这是孔子对学生的教诲,也是孔子一生求学精神的真实写照。
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人活着不仅仅为了求得饱暖安逸,还应该有一种对理想的追求精神。有了这样的理想,就不应再沉溺于物质的欲望,要有克制自己的能力,把对物质的追求提升为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精神的独立上来。这样就不会去计较私欲得失,蝇营狗苟,而会敏于事而慎于言,使自己的内心清澄,去接近有道之人来匡正自己。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一个人能否成为仁人,取决于自己的主观努力。生而知之者为少数,后天的学习成为人们提高自身修养,进而达到理想境界“仁”的重要途径。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排除干扰:物质条件上不追求安逸与享受
实践锻炼:言行上做事敏捷,说话谨慎
虚心请教:不断向有道德的榜样人物学习,匡正自身行为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礼和乐都是外在的表现形式,它们的核心都在于仁爱之心。礼讲谦让敬人,乐须八音和谐,无相夺伦。一个人没有仁的本质,则无谦让敬人、和谐无夺等美德,即便行礼奏乐,也不具有实质意义。所以,人而不仁,礼对他有什么用?人而不仁,乐对他有什么用?这里即是说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礼乐的。
【赏析】 礼与乐都是制度文明,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规范,是人文的基础。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这里,孔子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活动:问题探究1.概括主题。明确 从礼乐制度的角度出发,点明“仁”的核心价值地位。2. 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明确 以回环往复的叠句造势,突出“仁”在礼乐中的重要性。
“礼”代表着一种修身与治国相结合的文化精神,它不仅是政治伦理和社会伦理的具体体现,还是治理国家的重要依据。孔子一直主张以礼治国,即利用礼乐规范君臣和官民的行为,让每个人都各安其位,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尤其是作为下属,千万不能越礼行事,否则就是对君上的不敬,就是以下犯上的僭越行为。如果任由这种僭越行为泛滥,社会秩序必将受到严重破坏,社会将陷入混乱。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注释】①季氏:季孙氏,鲁国大夫。②八佾(yi):古代奏乐舞蹈,每行八人,称为一佾。天子可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四十八人;大夫四份,三十二人。季氏应该用四份。③忍:忍心,狠心。【翻译】孔子谈到季孙氏说:"他子才能用的八在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都狠心做得出来,还有什么事不能狠心做出来呢?"
礼与仁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礼“辨异”,即区分等级,使各阶层有序,有序则不乱;乐“统同”,即抒发情感,使情绪得以纾解,促进社会和谐。而“仁”又是礼乐制度的基础,一个人如果内心不仁爱、善良,他会怎样对待礼仪制度,怎样对待音乐呢?由此可见,仁是礼乐的基础,礼乐是仁的表现,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
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赏析】 这一段话在后世常常被追求真理的人所引用。真理,是每个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哪怕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人类之所以有别于动物,在于人类能认识世界,能掌握自然规律,并能利用掌握的规律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服务,所以“闻道”很重要。领悟了生活的真谛、宇宙中的真理,纵然朝闻夕死,亦会觉得心满意足,不虚此生,否则纵然高寿八百年,不得闻道,亦枉然为人。
活动:问题探究1.概括主题。明确 从对待“道”的态度出发,讲明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而这里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而是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明确 言简意赅,以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突显对了解“仁义之道”的重视。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于“真理”具有怎样的态度?
“道”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明白,知晓,这里也可译为“懂得”
【赏析】 本章从义利的角度来区别君子与小人。君子对于任何事情总是先辨明是非,小人对于任何事情总是先计算利害。君子小人用心不同,所以他们所明白、知晓的必然不同。
“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孔子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句话。但后人理解成,把追求个人利益的人视为小人,这样就把“义”与“利”完全对立起来,非此即彼,陷于片面,这显然与孔子的思想是违背的。
活动:问题探究1.概括主题。明确 从人的价值标准的角度出发,指出了君子与小人在人生价值和追求上的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君子建立起了自己的内心标准——义,以此作为自己的行为标准。小人以外在的东西作标准、作参照,并且主要以利来衡量。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明确 通过“君子”与“小人”的对比,强调了“义”对于君子,对于品格的重要性。
君子与小人在“义利观”上应该有什么不同?
从人的价值标准的角度出发,指出了君子与小人在人生价值和追求上的不同,“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在道义和利益的取舍上,君子更重视道义,而小人更注重利益,对义和利不同的认识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者,有贤德、有才华的人。
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心里
【解读】省心向善去恶 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经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说明了在一个人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学问,提高道德修养的过程中,自省的重要作用。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是此意。
活动:问题探究1.概括主题。明确 从学习的方法和心态的角度,点明人要虚心学习,善于反省己身,取长补短。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明确 通过辩证的分析对待“贤”与“不贤”的态度与做法,点明了人不断前进的方法。
这句话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见贤思齐、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见到强于自己的人,要向他学习,努力向他靠齐;见到不如自己的人,要反省自已哪些地方还有欠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已。 经常反省自已,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虚心学习,以人为鉴,取长补短。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终身学习。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
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
【赏析】 这是孔子的传世名言。它高度概括了文与质的合理互补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未经加工的质朴是朴实淳厚的,但容易显得粗野。后天习得的文饰,虽然华丽可观,但易流于虚浮。质朴与文采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同样重要的,只有文、质双修,才能成为合格的君子。孔子的文质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实践,成为中国人“君子”形象最为鲜明的写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活动:问题探究1.概括主题。明确 从“文”与“质”在君子成才过程中的辩证关系的角度出发,点明文质不可以相胜,就是指它们要均衡,哪个都不能够过多。君子就是要做到“文”与“质”的平衡。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明确 明确清晰,言简意赅。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文”与“质”的关系?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质朴的品质,“文”则是指文化的修养。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显得很粗俗;“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会显得浮夸和虚伪,注重繁文缛节而不切实际。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就是典型的“文胜质则史”。所以孔子提倡“文质彬彬”,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赏析】曾子认为,士人要有着弘大的襟怀,刚毅的品格,才能推己及人,救人救世,进而兼善天下。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要为国家、为社会挑起重担,走完历史无穷的路。“任重”所以力量要强,不强就会在半道支持不住;“道远”所以意志要坚决,不坚决就会半途消沉下去,放弃追求。 “仁以为己任”,以仁道自任,要把道德和正义推广到每个人,但是“仁”的实现岂是易事,这是一个需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努力的问题。
实现“仁道”的路途是那样的艰难遥远,对个人来说,当然不可能于生前完成这一重任,只有到死后才会停下来。 曾子的这番话,表达了士人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那种坚定信心和决绝勇气。 将曾子之语作为人生的座右铭,我们在为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也会从中获得勇气和力量。
活动:问题探究1.概括主题。明确 从精神状态的角度出发,点明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能够不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实现仁道是漫长而艰巨的。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应当勇于担当时代的重任,坚毅刚强,戮力奋斗。表达了士人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那种坚定信心和决绝勇气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明确 运用双重否定和反问句的形式,增强语气。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赏析】在本章中,孔子运用“堆土成山”与“填土平地”这两个比喻,说明了功亏一篑与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 做成任何一件大事,都需要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无论是做学问,还是为人处世,除了有明确的目标以外,都应自觉自愿地坚持下去。只有坚持下去,才能积土成山,最终达到成功。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功亏一篑,留下终身遗憾。
活动:问题探究1.概括主题。明确 从人的主观性的角度出发,强调不论做事还是为人,贵在持之以恒,功亏一篑也好,持之以恒也罢,关键都在于自己。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明确 运用比喻和散句,说理生动自然。
这句话蕴含了哪些做事和学习的道理?
孔子用比喻和散句,说明做事不可半途而废。要持之以恒,进退的责任在自己而不在别人。孔子运用“堆土成山”与“填土平地”这两个比喻,说明了功亏一篑与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做成任何一件大事,都需要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无论是做学问,还是为人处世,除了有明确的目标以外,都应自觉自愿地坚持下去。只有坚持下去,才能积土成山,最终达于成功。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功亏一篑,留下终身遗憾。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
【赏析】《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德,成为真正的君子。这里孔子说的"知者不惑"的"知",也等于佛学中智慧的"智",而不是聪明。真正有智慧是对于事物的内在根本或规律了然于心,所以什么事情对于他当然没有了疑惑。仁者,是做到了仁,已经仁在心中的人, 当他心怀天下,爱人济众,他再也不会因他个人的境遇而忧愁,不会因受环境动摇。有勇气的人不畏惧困难,见义勇为,所以不惧。 古人认为,君子有三种基本品德——仁爱、智慧和勇敢。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也就是说人如果有着一颗博爱之心,有着高远的人生智慧,有着勇敢坚强的意志,那么他就必然会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精神状态,从而心底宽广、胸怀坦荡。
活动:问题探究1.概括主题。明确 从“智、仁、勇”的道德范畴出发,点明一个人要达到完美的人格修养,智、仁、勇缺一不可。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明确 用否定和整句的形式,增强气势,简洁明确。
“知者为何不惑,仁者为何不忧,勇者为何不惧”
有智慧的人不会疑惑,因为知道大小、轻重、缓急、本末,判断力自然就强大;仁德的人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不会招人怨恨,行忠道(立人、达人)则会招人感激,人际关系处理得完善了,就不会忧虑;真正的勇者不是行为壮烈,而在于内心强大,不存在惧怕之心,横逆忧患之来,淡然处之,这才是大勇,故言“勇者不惧”。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
活动:问题探究1.概括主题。明确 从实践的角度,阐述了孔子对“仁”的理解以及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实现“仁”。其关键是克己复礼。具体是要“视、听、言、动”都符合礼。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仁”是“礼”的内化和自觉。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明确 以对话的形式,层层深入,说出符合“礼”的具体做法。
孔子要恢复的是周礼“礼”起源和核心是尊敬和祭祀祖先。周礼是周初确立的一整套典章、制度、规矩、仪节。这套“礼仪”对每个氏族成员有极大的强制性和约束力,相当于后世的法律。周礼包括礼制、礼仪或礼节、礼俗三个层面。(一)礼制,指全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伦理秩序。(二)礼仪,指具体的礼节仪式。(三)礼貌(义),指个人在待人接物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修养(如恭敬、和顺、谦让)。目的是为了“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礼的根本目标是维护周王朝的统治。
【赏析】这篇文章主要讲述孔子关于仁的主要解释,孔子用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礼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这篇文章里关于任的论述,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方面是克己,第二方面是复礼,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既定的规矩。也就是说,想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净化自己的心灵,约束自我的行为。“仁”是用来实践的,不是把“仁”挂到嘴边就可以做到“仁”了。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介词,可以翻译成“给”
【赏析】君子应有仁德之心,表现在待人接物上,最重要的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点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换位思考”,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重要体现。
活动:问题探究1.概括主题。明确 从人的行为准则的角度出发,提出孔子认为推己及人的“恕”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的也是“修己”。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明确 以对话的形式,点出“恕”这一准则,以及具体的做法,明确而详细。
“恕”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什么关系,这段话与孔子的“仁”又有何关系?
这也是孔子对践行仁的原则的表述:恕道。 在孔子看来,“恕”这个字是可以终身奉行的,而“恕”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它是“仁”的内涵之一,所以常把它看成是“仁”的实践原则。“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也是思想品德修养,强调“修己”。 人活于世,要学会相互理解,要设身处地地看待问题,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只有多替别人考虑,别人才会把你的事情放在心上。只有这样做了,人际关系才会和谐。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赏析】《诗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学术地位。孔子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在《论语》中,孔子不仅多次引用《诗经》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还多次强调《诗经》在为人处世上的重要作用,教诲弟子要学《诗》。在这里,孔子再次向弟子提出学《诗》的重要意义。这段文字全面而精确地概括了《诗经》的社会价值。学《诗》至少有上面所列举的六种好处,他还曾说过:“不学诗,无以言”,可见学诗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孔子认为学《诗》有什么作用?
兴--引譬连类、感发志意--激发人们的广泛联想,调动内在情感。观--观风俗盛衰,考见得失--诗歌可以帮助读者认识风俗盛衰和政治得失。群--群相切磋,和而不流--诗可以帮助人们沟通感情,切磋砥砺,提高修养。怨--怨刺上政--诗可以批评指责为政之失,抒发对苛政的怨愤和讥刺之情。
诗可以兴《诗经》在进行创作时,都是有感而发的,因而每一个字中都饱含感情。读《诗经》的人,自然也能感受到这种感情,并使自己的感情受到熏陶。因而《诗经》起到了影响人们心志的作用,对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古人重视《诗经》的兴发作用,很多人都是受《诗经》的感召,确立了自己的人生志向。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对岸河边上。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追随她(他)的道路险阻又漫长。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河水中央。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虚实相生的意境。写实方面,伊人可望不可及,虚的一面,理想很难达成,需要经历千百般的努力。用苇草比喻理想,托物言志,通过具体和想象的空间,激发读者的意志,不畏险阻,不断追求。
诗可以观观是“观风俗之得失”。“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诗经》是有感而发的产物,因而必然是对它所诞生的时代的真实反应。我们对前人的生活状况一无所知,要想有所了解,就得获得当时的文献资料。而学习《诗经》,有助于我们了解那个时代,以及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掌握全面的社会历史知识,了解各种各样的风俗民情。这些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以古证今,提高现实观察力,提高洞察人情世态、分辨是非的能力。
溱zhēn与洧wěi,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jiān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cú往观乎?洧之外,洵訏xū于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溱洧》
溱河,洧河,春来荡漾绿波。男男,女女,手拿兰草游乐。姑娘说:“去看看?”小伙说:“已去过。”“请你再去陪陪我!”洧河那边,真宽敞,真快活。少男,少女,互相调笑戏谑,送一支芍药订约。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了解春秋时期,郑国上巳节的习俗风情。这一天,年轻的朋友们,手持兰草来到河边相会,洗衣濯足、游乐祈福。
瞻彼淇奥(yù),绿竹猗猗(yī)。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xiàn)兮,赫兮咺(xuān)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xuān)兮。《淇奥》淇水旁,河岸弯弯、绿竹修拔,一个学问与品德俱佳的男子穿行其间,从他的神态、风度可以看出他的胸怀和修养,真是一见倾心难忘记呀。表面上是一首夸赞诗,但《淇奥》更开创了以竹貌喻人品的先河,这个流传和切磋琢磨的过程,是“诗可以群”的体现。我们今天,也依然在干这件事,写诗喜欢用“与君共勉”的题跋,热衷于参加“诗歌朗诵会”,这是一次次“群居相切磋”(《论语集解》孔安国)的过程。“群”是沟通,它以诗为媒,把一个个零散的、个人化的观点,聚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个约定俗成的认识。
诗可以怨 怨就是不满。不满要表达出来,不能闷在心里,表达的方式多种多样,而诗歌就是其中一种健康而有效的表达方式。有注家说怨是“刺上政”的意思,即是对社会政治以及上级统治者的不满,比如《诗经》中的《硕鼠》、《伐檀》等篇目。但还应该看到,《诗经》中还有其他的不满情绪,因而“怨”并不局限于“刺上政”。比如《采薇》表达的是人民遭受战争痛苦后的不满,《氓》表达的是弃妇的不满……《诗经》的这个社会作用很值得我们借鉴,自身的不满情绪,如果能运用诗歌发泄出来,不仅缓解了自己的积郁,还诞生了一篇具有真情实感的好作品。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jià)不穑(sè),胡取禾三百廛(chán)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xuán,同悬)貆(huán)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伐檀》坎坎是砍树的声音,砍倒的树放在河边,等着搬运回家。看了轻轻打着漩儿的河水,想起那些不劳动的统治者们,粮食和猎物都被他们夺去了。那些老少爷们儿,确定不是在吃闲饭?“苛政猛于虎”,这首诗塑造的正是统治者和劳动者的对立,体现了被剥削者面对不公待遇的愤懑。他们辛辛苦苦的劳动成果,白白被统治阶级夺去享受,于是发出灵魂拷问。但是由于古时倡导“怨而不怒”仁政的思想,他们只能把自己心里的不满诉诸于诗,让读到诗的统治者们有所醒悟。诗在默默地助力“平天下”。
“事父、事君”是从人之大伦上说的。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上,需要扮演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每个人都要明白自己的社会责任,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这就是孔子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在其位,各行其事,才能保证这个社会安定有序,而学习《诗经》有助于培养人们的这种精神,在家则孝,在外则忠,忠孝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是一切品德的基础,而学习《诗经》就是培养人们这种品德的最佳方法。
“兴观群怨”说概括了《诗经》的社会价值。《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孔子很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这段文字全面而精确地概括了《诗经》的审美价值、社会价值、认识价值。运用反问和排比的手法,详细而全面,语气强烈。
本文分别用哪些方法阐述了哪些观点?
克已复礼,非礼勿言非礼勿听——自我约束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爱之心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情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谨言慎行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重义轻利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表里如一
朝闻道,夕死可矣——追求真理
止,吾止也;进,吾往也——锲而不舍
学《诗》 兴、观、群、怨——养德增智
人而不仁,如礼何?如乐何——重视仁德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自我反省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勇于担当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知、仁、勇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4.1《论语》十二章教学演示ppt课件,共1页。
这是一份2021学年4.1《论语》十二章教学课件ppt,共5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孔子及《论语》介绍,文章学习,这是礼,这是乐,君子修身,内容总结,结构梳理,君子之德,修身养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4.1《论语》十二章图片课件ppt,共3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知人论世,再传弟子,五研读第五章,君子之德修身养性,课堂检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