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18课小猴子下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33543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本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18课小猴子下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33543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18 小猴子下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部编本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18课小猴子下山(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小猴子下山》是部编本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课文,其单元主题是“习惯”。课文讲述了小猴子下山来,先掰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去摘桃子,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去摘西瓜,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去追兔子,最后兔子没追上,小猴子一无所获。通过这篇童话故事的学习,引导学生从小猴子的行为中得到启示:做事情要明确目标,始终如一。
课文构段有特色,第1、2、3、4自然段都是按照“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做了什么”这样的语言形式来构段,教师可引导学生借助插图,图文对照、发现规律,读懂课文,练习复述。本文一系列手部动词使用准确、丰富。教学中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插图、动作体验、微课助力,明确异同,积累运用。在教学中,还可引导学生了解“又……又……的词语形式并积累运用。根据课文信息作简单的推断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在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提取信息、整理信息,并根据课文信息对“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做出简单的推断。本课还承载着识字和写字两项任务,要求学生认识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结、只、空”的读音,会写7个生字。
本课安排两个课时完成。以下为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及流程安排。
二、教学目标
- 认识“猴、瓜、结、结、掰、扛、扔、摘、捧、抱” 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结”的字音;会写“瓜、非、常”三个生字。
- 借助插图,图文对照,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复述1-3自然段。
-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利用动作演示、微课等方法正确理解一系列手部动作词,并能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了解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
教学重难点:
- 读懂故事,尝试复述。
- 正确理解一系列手部动词,积累运用。
三、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PPT
2微课《认识手的系列字》
3.板画贴图
四、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认识“猴”字。
- (出示“猴子”图片)介绍新朋友,读准字音(提醒“子”读轻声)。
- 交流“猴”识记方法。联系旧知,复习:反犬旁表示与四条腿动物有关。
- 读课题。(提醒:小猴子活泼调皮,要读轻快些。)
(设计意图:基于儿童,尊重儿童,是低年级识字教学应遵循的原则。课的伊始,以小猴子图片导入,拉近文本与学生距离。揭题时通过复习偏旁,学习生字,注重引导学生将生字“猴”的识记纳入已学过的带反犬旁的动物名“系统”中。)
(二)初读课文,明确路线
1.翻开课本94面,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有难度的句子多读几遍。
2.小猴子下山经过了哪些地方?圈画出来。
(玉米地)-(桃树下)-(西瓜地)-(树林)
引导归纳学习方法,通过图片或文字资源明确小猴子下山路线。
3.教写 “瓜”。借助图片和古文字识写“瓜”,提醒瓜的一点就相当于瓜瓤里的籽,可不能少。给瓜找朋友。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学习带着问题,图文结合、寻找信息,读懂小猴子下山路线图。学写“瓜”字,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汉字的构形规律,突出对易错笔画的指导。)
(三)积累词语,丰富表达
以“小猴子所见”为线索,积累并学会运用“又( )又( )”的词语
1.一路走来,小猴子心情非常高兴。(指导朗读)。
2.为什么心情非常高兴?(引入好吃的,体会又()又()的妙用。)
3.用上又()又( )说一说喜欢的水果。引导学生通过又()又()说出事物的两个不同特点,不仅仅可以说出大小、形状、颜色、多少,还可以说出味道,比如尝起来的味道和闻起来的味道。
4.读课文中又()又()结构的句子,认识“结”、“满”,并通过拓展结橘子,结丝瓜,联系古文理解“满”表示水从容器里流出来,后来表示多,拓展满地都是西瓜,满天都是星星等进一步加深认识“满”和“结”。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在图文结合中,体会“又( )又( )”的表达效果,鼓励学生主动积累,并结合“你也说说自己喜欢的水果”进行口语表达,迁移运用。在运用中教师还注意拓宽学生思路,从不同角度丰富表达。形象化教学“满”、“结”,注重建立“字形”与“字义”关联,深刻学生印象。)
(四)同中明异,理解、积累、运用手部动作词
1.看到好吃的,小猴子怎么做的?学生自由读一到三自然段。
2.扶放结合,以第一自然段为例子示范,引导学生自己找出二、三段中小猴子动作的词“掰、扛、扔、摘、捧、抱”。
3.把动词编成歌谣。借助朗朗上口歌谣与生字见面。
(1)小老师带读生字,正音;开火车。
(2)以个别生字为例,引导归纳识字方法,加一加等。
(3)学生利用上述识字方法与同桌交流。
4.同中明异。
(1)观察一系列动词,引导发现共同处(与手的动作有关)。
(2)借助微课小助手,了解提手旁是从“手”变型来的,同时以生字多种形式自述了解生字形意。
5.积累、运用。
(1)我会选。结合动作和歌谣记忆。如:两手用力(掰掰掰)、手心朝上(捧捧捧)放在肩上(扛扛扛),伸出手采(摘摘摘),双手包住(抱抱抱)。
(2)我会用。选其中一个动作的词,说一句话。
(设计意图: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初读文本,对生字字形、字音、字义有初步理解;接着,集中出示一系列手部动作词,引发学生自主观察,有所思考;再借助微课,明辨区别;串成歌谣,动作体验;实践表达,引向运用……一系列手部动作词教学富有层次。)
(五)揭示规律,尝试复述
1.齐读一到三自然段
2.引读,发现、揭示规律:第一自然段按照小猴子来了什么地方,看见什么,心情怎样,做了什么这样的顺序来写。
3.学生试着按这样的叙述顺序,结合图片练说,进行交流、展示。
4.其实课文二、三自然段也采用了这样的写法,你也会学着说一说吗?(展示交流)。
5.小猴子最后吃到西瓜了吗,下节课我们再接着学习。
(设计意图:注重识字与学文的融合,回归文本,指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在读文中巩固识字。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插图,发现故事叙述上的规律,通过指导一段,放手两段,练习复述的方式,让学生在充足的实践表达中,内化语言。)
(六)细致观察、规范书写
1.指导观察“非、常”。
“非”:出示古文字鸟飞形状的图片,指导观察、比对,有所发现:“非”字中竖有不同,右边起笔高,脚伸得更长,横有长有短,左右两边的横大致在同一水平线上。
“常”小字头要缩紧,秃宝盖写舒展,口写得扁扁的。巾比口稍微宽一些。
2.教师范写,强调笔顺和书写要领。
3.师提醒正确握笔、坐姿。生练写。
4.巡视,展示,生互评。
评价要点:非:1.竖有不同2.横有长短,三横成线3.书写整洁
常:1.竖是压线笔。2.小字头收紧,秃宝盖舒展。3.口写扁扁的。4.书写整洁。
瓜:点不能少。
(设计意图:书写指导,秉持“写对向好”原则,针对学生易错的“非”字的笔顺,在范写时进行强调。汉字溯源,借助“飞鸟”图片与“非”生字字形的比对,引导学生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构形讲究对称,笔画追求变化。)
五、板书设计。
六、巩固练习
(一)词句活动室:读一读,记一记,说一说。
玉米结得又大又多
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
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
我还会说: 又( )又( )
(二)语言直播厅:读读做做,再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
(设计意图:通过“读一读,记一记,说一说”,积累 “又 又 ”的词语,丰富学生语汇,注重引向运用,鼓励学生在表达中主动使用这些新鲜词汇。在课堂理解、区别一系列手部动作词的基础上,课后,引导学生读读、做做、说说,加强字词句运用,在运用中深刻理解,准确使用。)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15 文具的家第一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15 文具的家第一课时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课前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巩固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年级下册19 棉花姑娘第一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一年级下册19 棉花姑娘第一课时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巩固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上册7 青蛙写诗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上册7 青蛙写诗第一课时教案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巩固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