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14课小马过河教学设计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33355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本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14课小马过河教学设计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33355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下册14 小马过河教案设计
展开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下册14 小马过河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学时间 两课时,教学过程,总结提升,作业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部编本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14课小马过河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部编本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围绕“动脑筋解决问题”这个主题,编排了《寓言二则》《玲玲的画》《小马过河》3篇课文。侧重于渗透遇到问题怎么办?动动脑筋,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本单元仍是按照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进组织单元结构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借助关键词复述课文,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读出恰当的语气。
《小马过河》这个童话借小马两次过河的经过,说明遇事不能光听别人说,而要开动脑筋,具体分析,还要勇于实践,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对话很有特点,又特别接近儿童的口语,适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课文篇幅较长,故事含义深刻,对学生来讲,理解有一定难度。针对课文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本课的教学重点可放在:一是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时,能读出恰当的语气;二是按故事的经过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明白老马讲的道理并能根据提供的关键词讲述故事。教学时可根据人物出现的先后,结合图片,边展示边朗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教师加强范读、带读,给学生提供范例;接着再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合作表演、给图片配音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故事中蕴含的哲理。
对于二年级下学期的学生而言,学习生字新词的要求比较容易达到,完整、生动地
复述故事还是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体会语言和故事情节,在形式多样的反复读中内化语言,理解老马说的话,最终能借助关键词语或图片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二、教学目标
基于教材内容、《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认识“驮、磨、坊”等11个生字,会写“愿、意、麦”等8个生字。
2.学习默读,做到不指读。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恰当的语气。
3.学用“愿意、麦子、驮、突然、难为情”等关键词语复述故事。
4. 初步懂得碰到问题,要动脑筋去想办法解决,敢于在实践中寻找答案。
教学重难点: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恰当的语气并复述故事,理解老牛、松鼠说法不同的原因,进而理解老马说的话中包含的道理。
三、教学准备
PPT多媒体课件、小动物头饰、阅读文本《酸的甜的》。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自学课文(童话是儿童喜欢的体裁,无需解说,直接揭示课题)。
《小马过河》是一篇童话,同学们是很喜欢读的。现在请你们自己读课文。老师相信你们能行,读的过程过程中遇到困难,用自己的喜欢的办解决。(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
自学要求: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形,了解故事里有哪几个角色。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小马 老马 老牛 小松鼠
二、结合句子教学生字词。(PPT出示)
小马连蹦带跳地说:“怎么不能?我很愿意(yuàn yì)帮您做事。”
小马驮(tuó)起半口袋麦(mài)子,飞快地向磨坊(mò fánɡ)跑去。
跑着跑着,一条河挡(dǎnɡ)住了去路。
小马立刻(kè)跑到河边。突然,从树上跳下一只松鼠,拦住他大叫。
小马叹了口气,说:“唉(ài)!还是回家问问妈妈吧!”
原来河水既(jì)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同时又可了解故事梗概。】
三、范读课文。
小马是怎样过河的呢?请小朋友听老师读课文。
四、不出声读课文,通过下列提问,帮助学生弄清故事结构。
1.课文第一自然段说了什么?
2.小马过河,他到河边去了几次才过河?
3.课文中写小马第一次过河从哪儿到哪儿?第二次呢?
4.那么课文可分成几部分?
五、精读感悟。
1.自由读课文,小马、老马、老牛、松鼠分别说了些什么?用横线画一画;课文中写他们的对话时,还写出了他们说话的动作、神情和语气。你能把这些词语找出来吗?例如(教师示范)“小马连蹦带跳地说”,“连蹦带跳”这个词语就把小马说话时的动作、高兴的样子写出来了。学生循法自学。
这个故事中主要“人物”是小马,还有老马,老牛伯伯、松鼠。这些“人物”的语气、语言的感情色彩不同,老马是“妈妈”,说话该用亲切的语气。老牛伯伯是老一辈,朗读时声音要粗,语气稳重。小松鼠从树上跳下时讲的话,语气要急切。小马天真、有礼貌,读时要用适当的语气表现出来。指导朗读时,这些都要向学生说清楚。
2.学生找出提示语,为指导表情朗读作好准备。(PPT出示)
连蹦带跳地说、嗒嗒地跑过去、问道、叹了口气说、难为情地说、低下头说、拦住它大叫、认真地说、高兴地说、亲切地说
3.选择几个重点词语加以指点,并结合指导朗读:假如有一天,我们来到小河边,听到小马与老马,还有老牛、松鼠的对话,说话时,他们的神情、动作以及语调生动极了,这一场对话真有趣。它们一个个怎么说,你能学得起来吗?
【设计意图: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中,使扮演角色朗读课文带有饱满的真实情感,这样学生的表情朗读就很容易达到要求,而且对提示语所显示的形象有具体的理解。】
预设:
①“连蹦带跳地说”,表示小马高兴。还可以换上什么词儿?(一蹦一跳,蹦蹦跳跳,蹦呀跳呀,又是蹦又是跳)3.读句子,注意加点字的词语,试试怎样读更好。
小马连蹦带跳地说:“怎么不能?我很愿意帮您做事。”
老马也是“高兴地说”,老马、小马、都很高兴。不过,一个像大人,一个像小孩。现在请同座的两个小朋友分角色读第二节中老马和小马的对话。
②小马来到一条小河边,他为难了。心里怎么想的?该怎么读?(轻读)请谁来扮小马?
③小马问老牛伯伯,后面用的是什么标点符号?表示疑问的句子怎么读呢?老牛回答时,说的很平静,因为他认为河水很浅。现在请女同学扮小马,男同学扮老牛,读读他们的对话。
④松鼠可不同了,忙拦住大叫,因为是大叫,后面是用了什么标点?感叹号表示语气加重。谁能扮小松鼠(指名试读)。
指导朗读:“小马!”一声叫住,要读得急促些,声音要高;两个“别过河”,速度要快些,是连着说的,第二个比第一个语气加重些。(再读)
⑤“小马吃惊地问”,如果没“吃惊地”,那是一般地发问。现在是“吃惊地问”,吓了一跳,表示出小马的害怕、紧张。(示范)
⑥老牛和松鼠对河水的印象完全不同,你能分别用一个词概括一下吗?(深、浅)
⑦小马听了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意见,怎么办?课文中哪两个词说明小马听了老牛和松鼠的话不动脑筋?(立刻、连忙)
⑧练习朗读三、四自然段。四个人一组分角色朗读。
⑨比较:如果省掉这些表现他们对话时的动作、神情的词语,变成“小马说……老马说……松鼠说……”你们觉得怎么样?
⑩小马难为情地说:“一条河挡住了去路,我……我过不去。”联系生活理解“难为情”。点拨:“说”“问”都是表示动作的词,所以前面都是用“地”。
4.分角色朗读,注意读出恰当的语气。
【设计意图:虽是指导朗读,却把课文中的主要的知识点突出,而且通过对这些词语、常用标点(问号、感叹号)的理解来指导朗读,这就把知识的教学,能力的训练以及思维的训练结合在一起了。】
5.填充练习。
我高声( )喊 小林飞快( )跑 他轻轻( )问
我认真( )写字 小红高兴( )说 妹妹大声( )唱着歌
(1)创设情境,让学生观察人物说话时的动作神态。
(2)教师微笑着说:“小朋友说!”让学生加以描述。
(3)指名一同学蹦跳着进教室,连声喊:“我们班上得了红旗了。”然后要把学生把这一情境加以描述。
6.生字书写指导。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生字词。
1.复习课文生字词语。
2.PPT出示:
一( )马棚 一( )老马 一( )小马 半( )麦子 一( )磨坊
一( )小河 一( )松鼠 一( )大树 一( )老牛
学生完成练习后,结合课文说说这9种事物的联系,教师用笔连接相关联的事物。
接着鼓励学生用几句话把几种事物的联系说清楚,涉及的事物越多越好。
例:一个马棚里住着一匹老马和一匹小马,老马叫小马驮半袋麦子过一条小河到一座磨坊去磨面……
【设计意图:这样由读到说的语言训练,不仅学习正确使用数量词,还整体把握了课文内容。】
二、学习“小马过河”部分。
1.小马怎么过了河?(自学课文)
2.老马怎么说的?
出示妈妈的话反复朗读: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
3.现在请你为小马动动脑筋:
同一条河,老牛说“深”,松鼠说“浅”,你们说哪个说得对?为什么?
(出示小河、老牛、松鼠图并要求学生按“因为老牛____,所以___;因为松鼠___;所以___”的句式回答。)
4. 小马听了老马的话,认真地试了试,试的结果怎么样?为什么?
出示小马图,要求学生按“因为小马既不像……也不像……所以……”的句式回答。
如果大象和小白兔(贴图)也要过河,小马应该对他们怎么说?学生展开想象,设计与大象、小白兔的对话,进一步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
【设计意图:借助直观形象引导学生进入推理情境,同时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三、总结课文,通过说话训练,结出寓意。
1.现在你们看这篇课文中哪句话最重要?
2.齐读老马的话。
3.老马是说:“不……不……是不行的”。如果改成“要……要……”这样正面的说法,该怎么讲呢? (做事情要动脑筋,要去试试才行)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做什么事都要动脑筋,更要自己亲自去试一试。
四、再现课文情境,分角色复述课文。
1.PPT出示关键词,学生各自练习讲这个故事。
愿意 麦子 磨坊 驮 挡住 为难
突然 拦住 吃惊 难为情 动脑筋 小心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之后,让学生记住老马、小马、松鼠、老牛的话,并想象当时的情境,进一步领悟“人物”的身份不同,说话的表情、语气也不同,然后鼓励学生用上以上词语,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加上动作、表情,把课文“表演”出来。
2.给PPT图片配音讲故事。
3. 指名分角色复述。分别戴上小马、老马、老牛、松鼠的头饰表演。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听、读、说”,已经理解了课文内容,明白课文所蕴涵的道理,达到了内化的目的。然后让学生戴上自己制作的头饰,自由组织,自选角色,进行分角色表演,则是一个由内化到诠释的过程。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创造性地塑造故事中的人物,使故事人物更加丰满,达到了全面提高学生素养的目的。】
五、巩固练习,根据课文内容判断。
你同意下面的说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1)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所以老牛和松鼠对小马撒谎了。 ( )
(2)小马向别人请教,是对的。 ( )
(3)别人的经验不一定可靠,得自己去尝试。 ( )
(4)什么事都要自己尝试,别人的话不可信。 ( )
【设计意图:部编本教材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设置判断以上的说法的正误练习旨在对学生进行提取信息、推断解释、整体感知、评价鉴赏和与文本的联结与运用等方面进行初步的考查。】
六、总结提升。
1.宋朝大诗人陆游写了一首诗《冬夜读书示子聿》,说明实践的重要: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2.拓展阅读实践。
酸的和甜的
葡萄架下,有一只狐狸。它一会儿转来转去,一会儿跳起来摘葡萄,可是一颗也没摘到。于是,它指着架上的葡萄,说:“这葡萄是酸的,不能吃!”
树上的小松鼠听了,心里想:狐狸很聪明,它说葡萄不能吃,那一定是很酸的。
小松鼠把狐狸说的话告诉了小兔子。小兔子一听,心里想:狐狸和小松鼠都说葡萄是酸的,那一定不能吃!
这时,来了一只小猴子。他望望架上那一串串紫红色的葡萄,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摘下一串就要往嘴里送。小兔子连忙说:“不能吃,不能吃,这葡萄是酸的!”
小猴子笑着问:“你吃过吗?”小兔子摇摇头,说:“我没吃过,可是小松鼠说葡萄很酸。”
小猴子又问小松鼠:“你尝过吗?”小松鼠也摇摇头,说:“我没敢尝,狐狸说这葡萄酸得很呢!”
小猴子听了,大口打口地吃起葡萄来。小松鼠和小兔子见他吃得这么开心,也尝了一颗。啊!真甜。
小松鼠和小兔子真不明白,狐狸为什么硬说葡萄是酸的呢?
【设计意图:通过诵读《冬夜读书示子聿》和阅读《酸的和甜的》,使学生了解文章的大意,增强对童话的阅读兴趣,进一步明白“不能光听别人说,要自己去试一试,多实践”的道理。】
七、作业设计。
1.书写生字词。
2.为家人讲讲《小马过河》的故事。
板书设计: 14 小马过河
难为情 没过河
老 马 小 马
第一次 问老牛
动脑筋 听松鼠
去试试 第二次 试一试 小心 成功过河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下册小马过河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文本分析,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一年级下册19 棉花姑娘第一课时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巩固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上册7 青蛙写诗第一课时教案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巩固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