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图片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图片课件ppt,共3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任务一,秋味书写的回顾,任务二,情感抒发的独特处,内容形式,任务三,语言节奏的把握,任务四,学以致用,作者简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瑞士·阿米尔那么我们就从故都的秋景走入郁达夫的心灵世界看看。(3—11)文章描写了几幅故都秋景图? 请作概括。 庭院秋景图 秋槐落蕊图 秋蝉残声图 秋雨话凉图 清秋佳果图
故都的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就是喜欢悲凉,就是喜欢颓废,对物哀之美的推崇,表达的是一种独特的审美思想情趣,是一种文人的雅趣情怀,同时在这种独特的审美思想情趣里头,显示的是对故都的深情。
文章对五幅图景做了描绘,请找出文章的贯穿五幅图景的串珠句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这篇文章是怎么表达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等特点。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铺得满地。脚踏上去没有声音也没有气味,感出微细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扫过后,留下一条条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短句的使用,居中多停顿,起到了舒缓节奏和营造氛围的作用,作者有意放慢节奏,有沉浸在故都秋味之感。
诗的境界中必须有山有水。那么,请看济南吧。那颜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便越发的不同了。以颜色说吧,山腰中的松树是青黑的,加上秋阳的斜射,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把旁边的黄草盖成一层灰中透黄的阴影。山脚是镶着各色条子的,一层层的,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山顶上的色儿也随着太阳的转移而不同。山顶的颜色不同还不重要,山腰中的颜色不同才真叫人想作几句诗。山腰中的颜色是永远在那儿变动,特别是在秋天,那阳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忽然又温暖一会儿,这个变动并不激烈,可是山上的颜色觉得出这个变化,而立刻随着变换。忽然黄色更真了些,忽然又暗了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流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合着彩色,轻轻的抹上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有这样的山,再配上那蓝的天,晴暖的阳光;蓝得像要由蓝变绿了,可又没完全绿了;晴暖得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凉风,正像诗一样的温柔;这便是济南的秋。况且因为颜色的不同,那山的高低也更显然了。高的更高了些,低的更低了些,山的棱角曲线在晴空中更真了,更分明了,更瘦硬了。
1.找出《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的线索句,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2.赏析该段文章的风物描写的表达艺术。3.分析该段的语言
郁达夫(1895-1945)其人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1913年赴日留学,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创造社。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回国后编《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刊物。1923年起先后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等校任教。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8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救亡工作。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军宪兵杀害。1952年,被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烈士”。
短篇小说:《沉沦》 《春风沉醉的晚上》 《迟桂花》
中篇小说:《迷羊》 《她是一个弱女子》 《出奔》
郁达夫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自叙性质,充满了热情、浓郁、清新的情韵,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
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指“北平”,但是作者不说北平的秋天,说“故都”,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
“秋”是作者全文描写的内容,描写的核心;“故都”与“秋”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混混沌沌( ) 潭柘寺 ( )槐树 ( ) 扫帚 ( ) 落蕊 ( ) 一椽破屋( ) 廿四桥 ( ) 蟋蟀 ( ) 嘶叫 ( ) 房檩 ( )平平仄仄( ) 普陀寺 ( ) 譬如 ( ) 颓废 ( )
读第一段,说说哪句话最能概括故都的秋的特点呢?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作者在对这些具体景物的描绘中,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之秋味的?自由朗读、思考,小组讨论。
“ 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座,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训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花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意象:破屋、高天、驯鸽的飞声、破壁腰中、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意象的组合,无一不显示出环境清幽、萧瑟,透露出作者悠闲中的孤寂、落寞。既写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也写了观赏景物的心态、动作,表现了作者热爱古都之秋的情怀。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觉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写落蕊,描绘了视觉形象、触觉形象;寂静无人,独自徘徊,只有与自然交融;给人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寂寞、凄凉感觉,也流露了眷恋古都之秋的情怀。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几声秋虫的哀鸣,以动衬静,渲染了故都之秋冷落、悲凉的气氛,牵动作者心魂,加“浓”了秋味。
写了灰沉沉的天底、凉风、急雨,一句一景,写出了北国清秋之雨忽来忽去的情景。云的景象、雨的阵势,活灵活现。同时,在“秋语图”里加入“都市闲人”, “唉,天可真凉了——”“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他们的形象更有故都的地方特点。这样悠然闲适的互答,更能感悟生活的淡泊,也表露了作者在谈到百姓生活时的愉快心情。
北方的果树:屋角、墙头、茅屋边上、灶房门口的那些枣树给人无声无息、静悄悄的感觉,淡绿微黄的颜色也不艳丽,而“西北风”、“尘沙灰土”也给人以深深的凉意。
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小椭圆形的细叶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淡绿微黄的颜色
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
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对故都秋的眷恋,对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寂廖、悲凉,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故都的秋景可谓色彩丰富,作者为什么钟情于清、静、悲凉的故都之秋呢?试从主客观原因加以评析。
客观方面: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主观方面: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文中结尾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如何理解此句?
这段文字不仅让人读出了作者心境的苍凉和无奈,读出了作者对秋天的眷念和挚爱,更让人读出了作者对“故都”北京的眷恋,和誓与之共存亡的悲壮和凛然。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 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寂寞。”以情驭景,以景显情,信手写来,情景浑然一体。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 甫 《登高》
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小 结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深沉而含蓄;故都的秋是一幅画,美丽而落寞;故都的秋是一首歌,忧伤而苍凉;故都的秋是一杯茶,苦涩而清醇。悲秋不等于悲叹,哀愁不等于沉沦,和前人一样,郁达夫在秋光中寄寓了深沉的感慨,同时暗示我们:只要人类还在,文化不死,伤春的泪就流不尽,悲秋的歌就唱不完!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评课ppt课件,共2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整体感知文章结构,整体感知结构详解,秋院晨景,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日胜果,合作探究深入研习,以声衬静,都市闲人对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七单元14(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14.1 故都的秋教课内容ppt课件,共1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故都的秋郁达夫,学习目标,作者简介,感知与思考,静悲凉,研读与思考,合作与探究,扩展积累写秋的诗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背景图ppt课件,共2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故都的秋》,郁达夫,环节四自评巩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