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教案配套课件ppt
展开阅读课本122页探究题——寻乌的古民居1.想一想,吸引人们选择在寻乌的群山之中定居的原因有哪些?
土壤富硒,在此种植农产品产量高,且品质优良
寻乌位于赣东南边陲,地处武夷山与九连山余脉相交处,这里群山拱卫,古代交通闭塞,人烟稀少。原来,在寻乌的山脉中,分布着富含硒元素的岩石,山中溪流将硒元素源源不断地运送到山间盆地,最终形成了富硒土壤。这种独特的土壤,再加上良好的气候资源,使得当地出产的农产品不仅产量较高,而且品质优良。适宜耕种的自然条件,在农耕时代吸引了一批批山外的百姓,他们纷纷迁移至此。
2.寻乌富硒土壤是怎样形成的?
山中溪流将硒元素源源不断地运送到山间盆地,最终形成了富硒土壤
那么,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并协调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等营养条 件,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土壤就是陆地表面的疏松表层吗?
土壤是在地球表面各种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下产生的,土壤形成 的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等,人类 活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 石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称为风化作用。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物。这些风化物逐步发育成土壤,故称风化物为成土母质。
思考: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区别和联系?
成土母质是风化产物,没有肥力;土壤具有肥力
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成土母质在气候和生物作用下形成土壤
(1)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2)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3)决定了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不同。
影响土壤质地:①发育在颗粒较细母质上(石灰岩等)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细,含粉砂、黏粒较多,含砂粒较少;②发育在颗粒较粗母质上(花岗岩等)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粗,含砂粒较多,含粉砂、黏粒较少。影响土壤的化学元素和养分:①基性岩母质发育的土壤中钙、铁、锰、镁含量高;②酸性岩母质发育的土壤中硅、钠、钾含量高
成土母质决定土壤的理化性质
砂土 砂土成分以沙粒占优势,大孔隙多,毛细管空隙少,通气、透水性强,保水、蓄水性能弱,而且有机质易分解,保肥性能弱,但易于耕作。
壤土 壤土中所含的砂砾、粉粒、黏粒的比例适中,兼有砂土和黏土的优点,不仅通气、透水性能良好,而且蓄水、保肥性能强,是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质地。
黏土 黏土成分中黏粒占优势,通气,透水性差,蓄水、保水性能强,而且有机质分解缓慢,易积累,保肥性能好,但质地黏重,不易与耕作。
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阅读P125:温度与土壤的关系
东北黑土(腐殖质含量多,土壤呈暗黑色)
海南砖红壤(发生强度富铁铝化呈暗红棕色,腐殖质含量少)
寒冷条件下,植物生长量大,土壤上部的植物残体多,冬季寒冷漫长,微生物分解作用弱,利于有机质积累。
温暖湿润的气候,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有机质含量趋于减少。
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
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
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腐殖质
植物把分散在成土母质、水和大气中的营养元素选择性地加以吸收,储存在生物体内,并随生物残体的分解释放到土壤表层。 这种生物循环不断进行,使营养物质在土壤表层富集。
绿色植物有选择地吸收母质、水体和大气中的养分,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再归还地表
成土因素-植物与土壤有机质的关系
成土因素-动物与土壤有机质的关系
动物除以排泄物、分泌物和残体的形式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外,有些动物如蚯蚓、白蚁等,还可通过对土体的搅动,改变土壤结构和孔隙度等。微生物则主要通过对有机残体的分解、转化以及腐殖质的合成,来促进成土过程。
仅从植物有机残体数量看:木本植物: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草本植物:草甸植物>草甸草原植物>草原植物>荒漠草原植物>荒漠植物
不同植被类型进入土壤的有机残体性质和数量是有差异的。木本植物以枯枝落叶形式堆积于土壤表层,草本植物以枯残根系进入土体上部。
(1)在山区,随着地势的升高,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分化;
(2)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率较快,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3)在平坦的地方,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成土母质能在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影响光照、热量和水分、物质的转换。
山地到低平洼地,成土母质颗粒由粗到细,依次分布砾质土、砂土、壤土和黏土。
陡峭的山坡土层较薄;低洼地土层较厚;阳坡土壤较阴坡干燥等。
除自然原因外,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极为深刻。自然土壤在人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下,形成了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耕作土壤。
阅读P126:人类活动与土壤的关系
积极方面:水稻土(水稻土是在长期栽培水稻,灌溉浸 淹条件下发育而成的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
消极方面: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土壤污染等。
土壤的形成过程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呈水平展布的土层所构成。
有机层:土壤表层的植物残体堆积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腐殖质层: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淋溶层:由于淋溶作用使得物质迁移和损失的土层,有机质含量低,色泽较淡
淀积层:淋失的物质在此积累,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母质层和母岩层: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母岩层为坚硬的岩石 土壤形成发育的原始物质基础
思考:自然土壤和人为土壤
未经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长。自然土壤经过人为耕作就变成耕作土壤
又称表土层或熟土层,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一般15-30厘米厚。
又称亚表土层,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
熟土,就是说被人开垦过的土,比如说,在一片草原中,如果有人想要用地,种植农作物,那么他就要进行土地的整理,整理后的土壤为熟土。
森林土壤是指森林植被下发育的土壤。森林土壤一般分布于湿润和半湿润地区,从亚寒带到热带均有广泛分布。在森林植被下,有机质主要以地表枯枝落叶的形式进入土壤,因而腐殖质明显地集中在土壤表层,向下突然减少。
棕壤发育在温带落叶阔叶林下,剖面具有鲜棕色的淀积层,土层较厚,质地黏重,表层有机质含量高,自然肥力较高。
红壤发育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剖面呈均匀的土红色,有机质分解快、流失多,腐殖质少,质地较黏重,肥力较低。
草原土壤是指草原植被下发育的土壤。草原土壤主要分布在温带和热带的大陆内部,我国的草原土壤主要分布在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以西、长城以北、贺兰山以东的广大地区。由于气候较干旱,除黑土外,土壤下部均有明显的钙积层,有机质主要以根系的形式进入土壤,腐殖质含量自表层向下逐渐减少。
黑土是在草甸草原植被下发育,具有深厚而肥沃黑土层的土壤。黑土层较厚,有机质含量丰富,土壤肥力高。表层疏松,通气透水;底土黏重,保水保肥。土壤结构良好,易于耕作。
黑钙土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和草原植被下发育的暗黑色土壤。剖面上部具有深厚的腐殖质层,自然肥力较高,结构良好。
我国典型的土壤
1. 有人认为,热带地区的土壤比温带和寒带地区的要深厚,土壤有机质含量也要丰富。这种说法有道理吗?说明你的判断理由。
提示:没有道理。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既与温度有关,又与降水有关。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带,化学与生物风化作用强,风化壳厚,因而土壤层厚度较大;但少雨干旱的热带地区,风化壳薄,发育的土壤层也较薄。另外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这将降低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
2. 比较黄河三角洲冲积土、青藏高原寒漠土和江南丘陵红壤,说明哪一类土壤的发育程度较好。
提示:黄河三角洲冲积土好于江南丘陵红壤和青藏高原寒漠土。黄河三角洲冲积土是黄河携带来的大量泥沙在入海口处堆积,黄河三角洲地形平坦,土层深厚、肥沃,发育程度较好。江南丘陵地区地形坡度较大,流水作用强烈,地表物质迁移速度较快,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青藏高原形成时间短,地势高,气温低,形成发育程度较差的寒漠土。
1. 砖红壤发育在热带雨林或季雨林环境下;燥红土是在热带干热地区稀树草原环境下形成的;赤红壤又称为砖红壤性红壤,发育在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环境下,具有红壤与砖红壤的过渡性质;黄壤发育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环境下,与红壤属同一纬度带,但黄壤分布在多云雾、水分条件较好的地区。读图 5-23、图 5-24,完成相关任务。
(1)据图归纳海南岛土壤类型的空间分布特点。
提示:海南岛土壤中砖红壤面积最大,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东部;赤红壤面积仅次于砖红壤,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区;黄壤主要分布在中部山地;燥红土主要分布在西南部沿海地区;水稻土主要分布在降水较多、河流流量较大的东部和北部平原地区。
(2)燥红土分布在海南岛西南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海南岛的西南部属于中部山地的背风坡,夏季盛行下沉气流,致使该地区具有热量高、酷热期长、降水少、蒸发量大、旱季长的特点。在高温干燥的特殊气候条件下,植被为稀疏草原或稀疏灌丛草原。燥红壤有特殊的有机质积累过程,雨季中植物地上部分生长旺盛,旱季中有机质分解缓慢,有利于有机质的相对积累。
(3)议一议,海南岛地处热带,属热带季风气候,为什么发育有亚热带的土壤?
提示:海南岛中部山地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山地对夏季风有抬升作用,多云雾天气,降水较多,发育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
问题探究: 2.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泥岩地区的土壤遇水易形成泥浆,干燥时则迅速硬实结块,对植物根系造成极大伤害,在这种土壤中植物难以存活。在泰国泥岩地区,人们利用一种名叫培地茅的植物来改良土壤。具体做法是:第一阶段,在雨季来临之前,密集种植培地茅;第二阶段,待培地茅长成后,在种植果树之处挖除培地茅,再植入果树树苗。
(1)说出泰国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提示:泰国是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旱雨季明显,降水集中在雨季,且降水量大。
(2)在泰国泥岩地区,为什么要种植培地茅?
提示:泥岩土质较差,因颗粒微小,遇水易形成泥浆,干燥时则迅速硬实结块。泰国为热带季风气候,旱雨季明显,降水季节变化大。培地茅根系密集发达,能够有效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培地茅在雨季时能增加雨水下渗,减小地面径流,防止土壤受到冲刷侵蚀;旱季时能增加土壤水分,起到了改良土壤的作用。
问题探究: 3. 土壤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也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的一面镜子。不同的土壤,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乃至人类活动。从多种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可以看出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读图 5-27,完成相关任务。
(1)据图描述土壤形成与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土壤处在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地带。土壤的形成和发育会受到其他圈层的影响。气候可以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也可以通过影响植被、水源等,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土壤圈与大气圈在近地表进行频繁的水分、热量等的迁移和交换,对地区气候产生直接影响。土壤圈是全球水循环的重要组成,大气降水通过土壤进入水圈。土壤是直接在岩石圈表层的风化产物上发育形成的,这些风化物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土壤覆盖于岩石上,能够减少外力对母质的破坏。土壤圈是陆地生物圈的载体,土壤支撑绿色植物,为其供应水分、养分;而植被是土壤中有机质的重要来源,与土壤肥力密切相关。
(2)希施金是俄国绘画题材较为单一的艺术家,其作品以反映森林为主。希施金以一种学者的态度来研究和描绘大自然,他的绘画原则是“临摹画不应当加上想象”。有人对希施金作品的评价是:土壤学家看到他的风景画,不但可以判断土壤本身的性质,而且能够判断土壤下面岩石的性质。这种评价有道理吗?试从地理学科的角度,谈一谈你的看法,以及你会如何欣赏希施金的作品。
提示:有道理。土壤的分布具有地带性的规律。希施金的风景画真实地反映了森林景观。而通过真实的森林景观,科学家们能够判断森林植物群落类型,进而推断当地的气候类型。同时,结合绘画中的地形、水文等条件,人们能够判断当地土壤的性质,最后根据土壤与岩石圈的关系,推断出土壤下方岩石的性质。
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母岩层
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人类活动等
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
成土速度快,土壤化学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高。
成土速度慢土壤化学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弱。
亚马孙河流域的自然土壤用于耕作时,会很快变得贫瘠。
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
高寒环境: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层薄,土壤贫瘠,冻土广布。湿热环境:有机质分解快,土壤淋溶作用强,土壤贫瘠,偏酸性。 干旱环境:土壤水分少,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壤贫瘠,偏碱性。冷湿环境:有机质分解慢,大量累积在表土层,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典型自然环境下的土壤特性
讨论:不同地形的土壤有哪些特点(气候条件一定)?
【素养探究】在校园或校园附近的空地或荒地上,清理地表的植物或杂物,自地表向下挖出边长为20厘米的土壤立方块,将土壤块放在一张白纸上,用秤称出土壤块的重量。
(1)(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观察土壤块的颜色自上而下是否有变化,并解释变化的原因。土壤块的颜色自上而下变深,因为越向下水分含量越多。
(2)(地理实践力)用干纸巾分别贴在土壤块的表层和底层,稍过一会儿,观察纸巾的潮湿状况,判断土壤块表层和底层的湿度差异。土壤块表层湿度小,底层湿度大。
(3)(地理实践力)观察土壤块表层和底层疏松状况的差异。土壤块表层较为疏松,底层较为紧实。
【素养探究】东北地区俗称黑土地,主要原因是分布着典型的黑土。黑土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得天独厚的宝藏,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世界上仅有三块黑土平原:美洲的密西西比平原、欧洲的乌克兰平原、亚洲的东北平原。
(1)(综合思维)黑土肥沃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黑土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肥力高。
(2)(区域认知)黑土是在什么样的气候环境中发育形成的?黑土都分布在纬度较高的地区,说明是在冷湿的环境中发育形成的。
土壤的改良措施 (1)轮作换茬; (2)土壤消毒:药剂、日光法(夏季,撤棚深翻,利用阳光中的紫外线杀菌),高温(高温季节灌水闷棚),冷冻(冬季,撤棚深翻冻死病虫卵); (3)改良土壤质地:增施有机肥,深翻,下层与上层混合,换土,无土栽培; (4)以水排盐:闲茬时浇大水,使表土积聚的盐分下淋,以降低土壤溶液浓度;夏季换茬空隙,撤膜淋雨; (5)科学施肥; (6)作物:种植绿肥作物,种植耐旱耐碱的作物。
土壤保护的措施 (1)科学地进行污水灌溉,在灌溉之前对污水进行净化处理,既利用了污水,又避免了土壤的污染; (2)合理使用农药,不仅可以减少对土壤的污染,还能经常有效地消灭病虫草害,发挥农药的积极效能; (3)合理施用化肥,增施有机肥; (4)施用化学改良剂,采取生物改良措施。
典例探究: 土壤是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不同的土壤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及人类活动情况。右图为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读图,完成第1~4题。1.下列有关生物与土壤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B.绿色植物促进了耕作土壤的形成C.生物作用与土壤肥力关联密切D.树木根系很深,提供给土壤表层有机质多2.关于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及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有机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B.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分层特征C.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和养分D.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中硅的含量明显高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
典例探究: 3.关于气候与土壤的叙述,错误的是( )A.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B.在寒冷条件下,有机质分解缓慢C.从干燥的荒漠到热带雨林,化学与生物风化逐渐减弱D.气候还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4.关于地形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B.阳坡的蒸发量大,水分状况较阴坡好C.阳坡接受太阳辐射多于阴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D.地形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解题技巧: 第1题,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与土壤肥力密切相关。 第2题,成土母质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发育在洪积物和冲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分层特征;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中硅的含量明显低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 第3题,从干燥的荒漠到热带雨林,化学与生物风化逐渐增强。 第4题,陡峭的山坡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阳坡的蒸发量相对较大,水分状况比阴坡差;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答案:1.C 2.C 3.C 4.C
牙刷草是找铜矿的指示植物。“牙刷草,开紫花,哪里有铜,哪里有它”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广为流传的谚语。据此完成第5~6题。5.牙刷草生长所需的铜元素主要来自( )A.生物B.气候C.地形D.成土母质6.有关土壤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气候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B.成土母质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C.陡峭的山坡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D.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风化物逐渐加厚
【解析】 第5题,成土母质是形成土壤的基本原始物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矿物养分元素(除氮外)的最初来源。故D项正确。 第6题,陡峭的山坡受重力影响,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率快,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故C项正确。
答案:5、D 6. C
读各种成土因素作用示意图,回答1~2题。1.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A.气候 B.地形C.生物 D.成土母质2.在土壤的发育过程中,成土母质主要影响土壤的( )A.有机质含量 B.物理和化学性质B.发育程度和肥力大小 D.土层厚度
【解析】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生物。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有机物能够腐烂形成腐殖质,形成土壤中的有机质。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第2题,在土壤的发育过程中,成土母质主要为土壤提供矿物质,影响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下图为土壤组成物质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3.图中不能显示的土壤形成的因素是( )A.成土母质 B.时间C.生物 D.气候4.土壤涉及的圈层有( )A.1个 B.2个C.3个 D.4个
【解析】第3题,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包括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时间等,但该图中不能显示的因素是地貌和时间。第4题,土壤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故其涉及的圈层有4个。
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为5%。图1为我国东部某地土壤剖面图,图2为该土壤有机质分布图。读图,回答5~6题。5.关于该地表层土壤的描述,正确的是( )A.地表枯枝落叶多,有机质含量较高B.人工增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较高C.受流水侵蚀作用,有机质含量较低D.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有机质含量低6.针对该土壤的特性,该地宜采用的农业技术是( )A.免耕直播 B.深耕改土C.大棚温室 D.砾石压土
【解析】第5题,从图2可以看出该地土壤表层(0 cm附近)有机质含量低于5%,说明地表有机质含量较少;如果人工增施有机肥一般会分布在表层附近,表层土壤有机质较低,说明受外力作用影响,肥力流失较多;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丰富,多流水侵蚀作用。第6题,免耕直播即不耕情况下直接在土地上种植,可以减少水土流失,特别是在气候较为干旱地区作用显著,而我国东部地区降水较多;从图中可以看出土层较深地区土壤有机质较丰富,深耕改土可以有效改善土壤肥力;大棚温室是改变热量条件,不会影响有机质含量;砾石压土主要改变土壤水热条件,不能改变土壤有机质含量。
答案:5.C 6.B
有机质含量的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一般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为5%。图1为我国东部某地土壤剖面图,图2为该土壤有机质分布图。读图,完成第7~8题。7.关于该地表层土壤的描述,正确的是( )A.地表枯枝落叶多,有机质含量较高 B.人工增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较高C.受流水侵蚀作用,有机质含量较低 D.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有机质含量低8.针对该土壤的特性,该地宜采用的农业技术是( )A.免耕直播B.深耕改土C.大棚温室D.砾石压土
【解析】第7题,从图2可以看出该地表层土壤(0 cm附近)有机质含量低于5%,说明地表有机质含量较少;如果人工增施有机肥一般会分布在表层附近,表层土壤有机质较低,说明受外力作用影响,肥力流失较多;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丰富,多流水侵蚀作用。 第8题,免耕直播即在不耕情况下直接在土地上种植,可以减少水土流失,特别是在气候较为干旱的地区作用显著,而我国东部地区降水较多;从图中可以看出土层较深部分土壤有机质较丰富,深耕改土可以有效改善表层土壤肥力;大棚温室是改变热量条件,不会影响有机质含量;砾石压土主要改变土壤水热条件,不能改变土壤有机质含量。
答案:7.C 8.B
[辨一辨]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①成土母质是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 ) ②土壤中有机质来源于生物。( )③高温多雨的地区,植物生长旺盛,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高。( )
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为5%。图a为“我国东部某地土壤剖面图”,图b为“该土壤有机质分布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a中甲为( )A.有机层 B.心土层C.耕作层 D.犁底层
(2)关于该地表层土壤的描述,正确的是( )A.地表枯枝落叶多,有机质含量较高B.人工增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较高C.受流水侵蚀作用,有机质含量较低D.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有机质含量低
【解析】(1)选B,(2)选C。第(1)题,图a显示,甲位于淋溶层和底土层之间,为心土层。第(2)题,从图b可以看出该地土壤表层(0厘米附近)有机质含量低于5%,说明地表有机质含量较低;如果人工增施有机肥一般会分布在表层附近;表层土壤有机质较低,说明肥力流失较多;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丰富,多流水侵蚀作用。
3.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是( )A.成土母质 B.土壤质地C.生物 D.基岩4.生物与土壤关系密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B.植物为土壤提供无机质C.动物不能为土壤提供有机质D.微生物主要通过对有机质分解、转化及腐殖质的合成,促进土壤发育
1.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是( )大气 B.水 C.土壤 D.岩石2.土壤矿物质的来源、组成和性质决定于( )A.土壤中的微生物 B.高等生物 C. 成土母质 D.气候条件
下图为土壤组成物质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3.图中不能显示的土壤形成的因素是( )A.成土母质 B.时间C.生物 D.气候4.土壤涉及的圈层有( )A.1个 B.2个C.3个 D.4个
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为5%。图1为我国东部某地土壤剖面图,图2为该土壤有机质分布图。读图,回答5~6题。5.关于该地表层土壤的描述,正确的是( )A.地表枯枝落叶多,有机质含量较高B.人工增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较高C.受流水侵蚀作用,有机质含量较低D.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有机质含量低6.针对该土壤的特性,该地宜采用的农业技术是( )A.免耕直播 B.深耕改土C.大棚温室 D.砾石压土
高中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优质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优质ppt课件,共3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新课导入,新课探究,成土因素,成土母质,土壤质地,温度与土壤有机质,人类活动,土壤剖面,耕作土层结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说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说课ppt课件,共34页。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优秀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优秀课件ppt,共5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SOIL,成土因素,成土母质,人类活动,土壤剖面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