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下册-27《漏》说课稿(部编版)含2个课时教案
展开三年级语文下册-27《漏》说课稿(部编版)第一课时一、说教材<漏>是第八单元课文,这是一个情节曲折有趣的民间故事。故事进述了老虎和贼去偷小胖驴,听见老婆婆说"漏",误以为"漏"比自己还厉害,害怕得盲目逃窜,最后又以为对方就是"漏",都吓昏了过去。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有过借助图片、根据提示等讲故事的练习,但与第一学段的课文相比,《漏》这篇故事篇幅更长,内容更丰富。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借助课后习题中的示意图和文字提示,按照地点变化的顺序,抓住部分关键词,进行详细复述。故事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入木三分,老虎和贼自以为是、做贼心虚的想法,推动着故事的发展,让故事更有趣味,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抓住虎贼的心里活动来复述。同时,虎贼的想法、做法又总是如出一辙,这样反复的手法,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复述故事。 二、说教学目标1.认识婆、脊、贼等8个生字,学写漏、喂、胖等13个生字。指导写好喂、贼两个字,喂不要都加一撇,贼不要漏掉一撇。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进行课文朗读,体会故事的趣味性。 3.能借助示意图复述故事。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故事的趣味。 教学难点:借助示意图复述故事。 四、说学情本课教学重在引导学生读故事、讲故事,不仅使学生深入了解了课文内容,还需激发学生学故事、讲故事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五、说教法学法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教学内容,结合本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乐干学,勤干思考。 六、说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题解题 1.同学们喜欢读故事吗?老师要跟大家分享一个有趣的民间故事——《漏》,出示课题,师生书空写(漏) 2.质疑:看到这个故事的名字,你有什么想法?个别学生回答。 对!这个故事的名字很特别,只有一个字,但内容很精彩,大家一定都迫不及待了。请同学们赶紧打开我们的课本,开始读吧!是这篇故事却很长,需要我们慢慢读,请看预习提示: (1)借助注音读课文,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认读思考:老爷爷和老婆婆说的漏,是指——;老虎和贼认为“漏”是——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出示自读提示。默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 同桌交流识字的方法,个别学生汇报。(加一加,换偏旁,形声字等等) (2)齐读。 (3)男女分组读 3.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 (1)学生观察。找出两个认为最难写的,师范写。 (2)学生观察字形,并指出要特别注意的笔画,笔顺。 (3)学生练习书写。教师提示写字的姿势及书写方法。指导书写“喂”,提示口字旁占左上半格,不宜写大,右下部分不是“衣”,注意不要多加笔画。写“贼”的时候,不要少加一撇。 (4)总结书写情况。 4.思考回答问题:故事中有谁?写了件什么事? (1)师板书故事的主要人物:老公公 老婆婆 老虎 贼 漏雨 怪物 师:这个故事里除了有老爷爷、老婆婆、老虎、贼、还有谁?(贴小胖驴图片) 老虎和贼认为“漏”是一种特殊的东西,怪物、可怕的动物等,所以用引号引起来。 (2)教师在黑板上画线路图,学生概括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提问:同是漏,因为理解不同,所以有了这个有趣的故事,那回忆一下,谁能看着黑板,给大家讲讲这个有趣的故事。 【设计意图:学生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对文章有一个大概的印象,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训练学生概括文章的技巧。引导学生理清人物关系,尝试回忆文章,将主要内容补全,为后面的复述故事做准备。】 三、精读故事,了解故事的起因 过渡:同学们太会读书了!很快知道了故事的主要内容,老师根据同学们的叙述总结了以下几个片段。 出示片段,引导学生根据提示再次回忆故事情节。 1.学习1-2段,感受小胖驴的诱人。 老师对小胖驴很感兴趣,特别想知道小胖驴长什么样,谁能给老师讲讲?(生讲) 文:从前,有一户人家:一个老爷爷,一个老婆婆,还喂着一头黑脊背、白胸脯的小胖驴。 师:除了这黑黑的脊背,白白的胸脯,这小毛驴的哪个部位最诱人?(肚子圆圆的) 师:看看这胖胖的小毛驴,这么诱人,老虎想肉很好吃……;贼想卖个好价钱…… 设计意图:欣赏图片,直观感受小胖驴的诱人,想象老虎和贼的垂涎欲滴。 2.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第1、2自然段,注意读书娓娓道来的讲故事语气。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练读。 4.激情导入:一天晚上,下着蒙蒙小雨。老虎来了, 贼也来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四、小组活动 1.读课文3—9自然段,找一找老虎和贼害怕的语句,并勾画出来。 2.个别学生汇报,并适时把表示动作的词语表演出来。 3.课件出示老虎和贼的心理描写语段,引导学生读出自以为是的感觉来。 4.四人一组分角色演一演。 5.选一组上台表演。教师当旁白,学生加上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的等等进行表演。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表演激起学生走进故事情节的欲望,并从有趣的表演中获取一定的知识,发挥故事的教育作用。】 五、课堂小结 老虎和贼吓得赶紧逃跑,逃跑的路上又发生了什么有趣的故事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则有趣的民间故事。 六、布置作业 1.按照下面的文字提示,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你还知道哪些有趣的故事,与同学们分享。 七、说板书设计 27.漏 老爷爷 老婆婆 漏歪打正着小胖驴 安然无恙老虎 贼 "漏" 作贼心虚 第二课时一、说教材本文是一个很有趣的民间故事,讲述了一个下着雨的漆黑的夜晚,老虎和贼不约而同地去偷老两口家的小胖驴,因老婆婆的一个"漏"字,老虎和贼东窜西窜,几乎丧命也使得小胖驴幸兔于难。一个"漏"字贯穿整个故事,虽然它在故事表述中只占了极小的部分,整个故事却因它而奇趣生辉。因为故事内容浅显易懂,所以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朗读理解,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感受故事的趣味性。 二、说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的生字和词语,会写“我会写”中左右结构的生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故事的趣味性;感受民间故事的魅力,热爱传统文化。 3、学习运用“抓住关键词语的方法读短故事”,明白故事讽刺了老虎和贼做贼心虚。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习运用“抓住关键词语的方法读短故事”,明白故事讽刺了老虎和贼做贼心虚。 教学难点:体会故事的趣味性,感受民间故事的魅力,热爱传统文化。 四、说学情1.多种形式朗读,体会老虎和贼的心理活动,感受故事的趣味。2.让学生明白做贼心虚,干坏事没有好下场的道理。 五、说教法学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进一步理解内容,体会老虎和贼的心理活动,感受他们做贼心虚。最后在厘清顺序、反复读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提示,练习完整的复述课文。 六、说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板书课题。指名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分自然段开火车朗读课文。 3.教师评议,导入学习。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简述故事内容,朗读课文,引入课题,温故而知新。】 二、走进课文,深入探究。 1.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根据学生情况重新划分学习小组。 2.小组交流,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一部分,练习分角色朗读,体会故事的趣味性。教师巡视,参与交流。 3.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引导交流。 4.交流一: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 (1)快速浏览课文,在课文中标注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时间:从前;地点:山脚下;人物:老爷爷、老婆婆、虎、贼。) 5.交流三:老爷爷老婆婆说“漏”,吓跑了虎和贼。 (1)故事发生时的天气情况怎样?(下着蒙蒙小雨。)为什么写当时的天气情况?(为下文写“漏”做了铺垫。) (2)这部分课文出了描写当时的天气情况,还描写了什么?(老爷爷和老婆婆的语言,虎和贼的心理活动、动作等。) (3)这样的天气虎和贼来这里做什么? 山上住着一只老虎,山下住着一个贼。老虎嘴馋,一心想着吃这头小胖驴,贼手痒,一心想着偷这头小胖驴。 (4)老爷爷和老婆婆说了什么? 老爷爷说“好像有什么声音在响?” 老婆婆说:“唉!管他狼哩,管他虎哩,我什么都不怕,就怕漏!”(指导朗读,读出老婆婆的无奈。) (5)如果当时你就在窗外,你以为“漏”是什么?(学生各抒己见。) (6)老虎和贼听了老爷爷和老婆婆的对话会怎样想呢? 老虎趴在驴圈里想:“翻山越岭我什么都见过,就是没见过‘漏’,莫非‘漏’比我还厉害?” 贼蹲在屋顶上想:“走南闯北我什么都听过,就是没听过‘漏’,莫非‘漏’比我还厉害?” (指导朗读,读出虎和贼的疑惑和胆怯。) (7)接着发生了什么?虎和贼又是怎么想的? 老虎吓得浑身发抖,贼听得腿脚发软。贼心里害怕,脚下一滑,扑通从屋顶的窟窿里跌下来,正巧摔到虎背上。老虎未料到房上会有东西掉下来,心想“坏事,‘漏’捉我来了!”撒腿就往外跑。 贼栽得昏头转向,一摸是个毛乎乎的东西,心想:“坏事,‘漏’等着吃我哩!”拼命抱住虎脖子不敢松手。 (指导朗读,读出虎和贼的惊慌失措和狼狈。) (8)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6.交流三 :虎驮着贼,贼骑着虎。 (1)谈话过渡: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老爷爷和老婆婆说“漏”,吓跑了虎和贼。(板书:老爷爷和老婆婆说“漏”,吓跑了虎和贼)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板书:老虎驮着贼,贼骑着老虎。) (2)老虎跑哇,跑哇。累得筋都快断了,颠得贼骨头架都快散了。这时看到前边有棵歪脖老树。老虎和贼会想些什么呢? 老虎想:“‘漏’真厉害,像粘胶一样,贴住我了。到树跟前,得把他蹭下来,好逃命。” 贼也想:“‘漏’真厉害,旋风一样,停都不停,一定是驮到家再吃我。到树跟前,得想法窜上去,好逃命。” (3)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虎和贼想摆脱“漏”的迫切心情。 7.交流四:虎蹭贼,贼上树。虎和贼树下相遇,滚下山坡。 (1)谈话过渡: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老爷爷和老婆婆说“漏”,吓跑了虎和贼。虎驮着贼,贼骑着虎,他们都想尽快地摆脱“漏”,他们都摆脱“漏”了吗?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事呢?(板书:虎蹭贼,贼上树。虎和贼树下相遇,滚下山坡。) (2)虎蹭贼,贼上树: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词语“终于”感受虎和贼摆脱“漏”以后如释重负的心情。 (3)虎和贼树下相遇,滚下山坡: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词语“连忙”、“赶紧”感受虎和贼又一次遇到“漏”以后惊慌的心情。 (4)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8.交流五:贼和虎以为对方就是“漏”,都吓昏了过去。 齐读课文第18自然段,抓住词语“惊慌”感受虎和贼当时的狼狈样子。(板书:贼和虎以为对方就是“漏”,都吓昏了过去) 9.交流六:老爷爷老婆婆再说“漏”。 (1)老师范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板书:老爷爷老婆婆再说“漏”) (2)互相交流,谈谈自己的感受。 (3)教师小结:闽南语言的艺术效果 课文是根据流行于闽南漳州地区的一则《虎怕漏》的民间故事改写的,故事的内容从开头、发展、结尾、经过,确实让人惊奇不已,尤其是故事结局真是另人拍案叫绝。 整篇故事的转折之处从老婆婆无意中讲出口的一句苦叹:“唉!管他狼哩,管他虎哩,我什么都不怕,就怕漏!”就因为这个“漏”,竟然把一只凶猛而又吃人不眨眼的百兽之王老虎吓得如此的凄惨。着实令人感叹有些语言应用方面的误打误撞还能够幸免一场大灾,这是闽南语言的魅力所在,就因为一个“漏”字,便使整篇文章奇处环生,它在整篇故事的表述当中只占了极小的部分,整个故事却因它而奇趣生辉,实在不简单! 闽南方言在平常时的应用中,在生活中,有时无意中会应用得非常奇妙和十分趣味。故事显示出误打误撞出其不意的结局,却也显得相当神妙和富有深刻意义。这些,也许正是闽南方言所发挥的艺术效果。 10.分角色朗读全文。 【设计意图:老虎与贼的狼狈与小胖驴的悠闲形成对比,可怕的漏与屋顶漏雨形成对比,感受老虎和贼的可笑。】 三、 拓展交流,练习复述。 1.拓展交流。 (1)你想对文中的老爷爷和老婆婆说点什么?(学生畅所欲言) (2)你想对文中的虎和贼说点什么?(学生畅所欲言) 2.练习复述。 (1)默读课文,说说故事中哪部分内容你觉得最有意思,再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部分。 (2)举手自荐复述课文,师生评议。 3.学生练习复述全文 【设计意图:总结全文,复述课文,提炼主题,说话训练,加深理解,升华了主题,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 四、合作交流,拓展延伸。 课外阅读民间故事,如猫狗结怨、老鼠嫁女等。 七、说板书设计 27.漏起因 虎想吃驴贼想偷驴偷驴听"漏"再偷见"漏"经过 逃跑甩"漏"结果 驴还在 屋偏漏做贼心虚,干坏事没有好下场 八、说教学反思 《漏》是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是根据闽南民间故事《虎怕漏》改写的,在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地读把握课文内容,感悟故事的趣味性,并有所感悟。一、质疑引路学须有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在课堂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思维而获取知识。在学习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体验学习中如何发现问题,体验问题解决后的成功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二、用心倾听倾听是一种交际互动,不但要求说者会说,还要求听者会听。“学会倾听”是要求听别人讲话要用心,要细心。这也是一种礼貌,表示对说话者的尊重。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心理发育不成熟,要从课堂上的点滴入手,让学生明白倾听的重要性,别人在发言时,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别人在朗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认真倾听,老师在讲解时也要求学生认真倾听,从小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三、乐于表达中年级的孩子,首先要求他回答问题时要说完整的话,培养学生课堂上的口头表达能力,再就是培养学生学会发言、积极发言。同时,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让学生在课堂中敢于发言、乐于说话、善于表达。四、主动探究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学习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识字方法的探究到对课文延伸的探讨都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去揣摩朗读时应运用不同的语气。整节课都是师生合作,自主参与的一种学习过程。总之,通过教学,让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的会质疑、会倾听、会表达、会探究。